大宋神探志 第317章

作者:兴霸天

  乜罗明白这一问的意思,摇了摇头:“或许流窜各地的江湖子知晓,但当地人肯定并不多,秦家也是隐瞒了来历,前往麟州的,路上并未大张旗鼓……”

  狄进问:“既如此,你如何肯定,秦家不是故布迷阵,为了避祸,‘英夫人’和她的家人早就逃入夏州?”

  “不会!”

  乜罗解释道:“下官此前与夏州往来频繁,边地的通道都有把守,车队无论大小,绝不是随意进出的,何况‘英夫人’即便走了不为人知的小道,到了夏州总要安顿,下官同样有渠道能够知晓,这秦氏一族没有入夏州,就是在我麟州地界失踪了!”

  “那就是全族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狄进稍作总结:“你既然确定是在三松岭附近,当地就全无打斗争执的迹象?”

  乜罗沉声道:“我事后也派亲信探查,秦氏一族所行的踪迹,似乎被人特意清理过了,不仅没有尸体,还见不到半点血迹!”

  狄进微微眯了眯眼睛,立刻道:“你派出的这些亲信,如今可还都健在?”

  乜罗怔了怔,脸色微变:“其中一人后来确实出了事,可他是调解番部冲突中,暗中偏向一方,结果被揭穿,怒火高涨的番人将其打死,下官为此还颇费了一番手脚,难道说他的死……”

  “目前还不能确定,但这可以作为一个查案的突破口,这个人调查后的几年,与谁往来,是否留下了什么书面记载,都要详查!”

  狄进又问:“河东山路崎岖,从并州到麟州,若是行官道还好,若是行小路,路途并不好走,秦氏一族既然要避祸,为何不往繁华热闹的京畿去,偏偏要来麟州边地呢?”

  乜罗反应极快:“相公之意,秦家在麟州是不是有接应,想要得到那一方的庇护?如果真是这样,秦家消失了,那原本要接应他们的,是不是也出事?”

  “这又是一个突破口!”

  狄进道:“天圣元年至今,已有八年,再加上当时就毫无踪迹可寻,按照正常思路在追查,秦氏一族的秘密,肯定会沦为一宗迷案,必须另辟蹊径,才有机会让真相大白!”

  乜罗拱手:“下官受教!”

  狄进提供破案思路的同时,也参考不同的意见:“这两个突破口,你可以就此深入下去,现在我想听一听你的分析,伱觉得秦家失踪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乜罗深吸一口气,缓缓地道:“‘组织’隐藏极深,对外从不做灭门的行径,除非是内部的成员,背叛后遭到清洗,才会如此遮遮掩掩……”

  “而秦家以逃难为由离开并州,又往西夏而去,河东人以为他们去了夏州,夏州那边不知有这一族迁入,除了我这位‘禄和’外,过些年头,谁还记得这件事?”

  “下官以为,他们是举族被‘组织’灭口了,其中定然涉及到了重要的秘密!”

  听了这番推测,狄进目光微动:“那为何又先让你参与,后来又临时取消呢?”

  乜罗道:“这件事起初,应该是内部锄奸的人员所为,‘屠苏’‘锦夜’,都是行事不计后果之辈,为灭秦家,才会让我出手配合,但后来或许是‘司命’出面,撤销命令,让下官置身事外!”

  狄进了然:“你的意思是,此事极为隐秘,涉及其中的都有灭口的危险,‘司命’没有让你牵扯进去,是一种保全?”

  “不是保全,是利用!”

  乜罗可不想显得与“组织”还有恩情在,赶忙解释:“下官那时初得称号‘禄和’,对于‘组织’是有大用的,‘司命’当然不希望下官牵扯到这件事情里面,到时候杀与不杀,成了两难!”

  狄进点了点头。

  从一件小事里见微知著,敏锐地察觉到背后的蹊跷,乜罗确实颇有能力,怪不得将边地十万帐番人拿捏在手中。

  而这位番人首领尚且不知道英夫人与狄湘灵的关联,就有了这些推测,狄进更多了一条关键的线索,自然愈发确信。

  双方必有关联!

  相比起“司命”,他更在乎的是姐姐狄湘灵,既然同时涉及到这两位,那就没有耽搁的理由:“此事你去详查,无论是何细节,哪怕是一点点蛛丝马迹,都不要放过!”

  乜罗领命:“是!”

  狄进又道:“机宜司也会派出人手配合,提点大荣复是我麾下的干将,你们好好接触,同心协力!”

  乜罗心知肚明,自己初步投入这位相公麾下,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信任,对方说是让机宜司配合,但自己要分清楚主次:“下官一定配合机宜司的大荣复提点,抓住‘组织’的贼子!”

  顿了顿,他又有了具体的目标:“‘锦夜’也在麟州,此人对于‘司命’的了解比我们都深,又是‘屠苏’的继任者,若是将他拿下,定是巨大的收获!”

  狄进闻言目光一动:“你觉得‘锦夜’还在麟州?”

  “‘锦夜’在‘组织’内恶名昭彰,乐于将背弃‘组织’之人,当作猎物来玩弄!”乜罗咬牙道:“此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没那么容易放弃!”

  狄进道:“那你要提起十二分的小心!‘锦夜’原本就有谋害你的心思,肯定做好了相关布置,你现在弃暗投明,又有心戴罪立功,便是‘组织’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危!”

  “下官谨记!”

  乜罗心头一暖,声音愈发洪亮。

  汉人官员与番人部落一大矛盾,就是自视极高,不把番人当人看待,而眼前这位经略相公哪怕不会一视同仁,至少也有关切之意,这就很难得了。

  “下官告退!”

  当乜罗的心态从忐忑不安,到依依不舍的离开后,狄进的视线重新投入简陋的沙盘上,目露沉吟。

  英夫人的事件是追查“组织”的插曲,或许很关键,但终究是好几年前的旧案了,短时间内急切不得,真正迫在眉睫的,还是对夏战事。

  如今北方雁门关外的辽军暂时熄了气焰,河东的番人部落没了内乱之危,河东路的内部局势已定。

  接下来就是要配合陕西,尝试数路出兵,进攻西夏了。

  趁着李德明新败,李元昊未归,内外交困之际,一举将这个党项政权灭掉!

  当然,有鉴于西夏沙漠瀚海的地形,宋军拉胯的马政衍生出来的后勤困难,进攻和防守从来都是两回事。

  神宗五路伐夏的惨痛教训,别人不知道,狄进却很清楚,他从来不觉得优势在我,而是依旧遵循着谨慎的心态,有条不紊地安排着。

  “相公,孙同判求见!”

  正在这时,侍从入内禀告。

  狄进微微一笑:“是该到了,请他进来!”

  “狄相公!”

  麟州同判孙霖风尘仆仆,进到堂中行礼后,看了看沙盘,眼中也露出奇色来,嘴上则道:“丰州、麟州皆已收到相公调令,进入全面战备状态,缉拿一切可疑的夏州人员,丰州兵马钤辖康德舆,更请命出战攻夏!”

  狄进面无表情:“孙同判以为,此人如何?”

  孙霖字斟句酌地道:“若论资历,康钤辖足以统兵……”

  武将之中论资排辈的情况其实更严重,别看康德舆有着不认其父的恶名,但他早年得枢密使曹利用重用,久历边军,此时请命倒是顺理成章。

  但孙霖这么说,就是不喜此人,之前装死一般,现在眼见番人部落顺服了,就匆匆请战,想要立军功,未免表现得太过精明……

  狄进从旁边取出一本薄薄的册子,递了过去:“这是我在并州时,韩公为我整理的备征将领名目,孙同判不妨一观。”

  身处河东官场,孙霖也听说过,前并州知州,龙图阁待制韩亿,与这位经略相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本来是顺理成章搭班子为正副手,但中书那边似乎有不同的安排,将韩亿调走。

  所幸新任知州杜公衍,不仅同样是久在河东路任职的提刑官,也对于这位狄相公大力支持,只能说得道多助,全是政见相合的盟友。

  他接过册子,翻看细细看了一遍:“高继宣、王凯、苗京……这些都是边地将领啊!”

  狄进道:“韩公知并州两载,于河东的军政人事颇有见地,这些将领都是胆识过人,堪当大任,反倒是康德舆不在其列,如今看来,当真有先见之明!”

  孙霖一惊,不仅仅是韩亿不举荐康德舆,关键在于狄进直呼其名,这在官场上是一个极为明确的信号,声音压低,询问道:“狄相公,康钤辖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狄进又取出一物,递了过去:“此前机宜司曾捣毁了辽人谍探‘金刚会’的据点,从中搜出了不少信件,其中就有这封丰州兵马钤辖康德舆,写给代州王家子弟的私信!这两人于吕氏商会里受利,吕氏商会因通辽被查封后,便语出抱怨,被‘金刚会’截获后加以利用……”

  孙霖展开信件,匆匆看完后,顿时大怒:“贪得无厌,以私废公,这等贼子有言面目,大言凿凿,欲抗西贼?若是将丰州精锐交予他统帅,后果不堪设想!”

  狄进道:“此事我已禀明两府,想必快马已在返程途中,不过此案所涉之人,恐怕不止一个康德舆,莫要提前泄露,打草惊蛇!”

  “唔……下官明白!”

  孙霖朝着备征将领名目扫了一眼,心中有了数,却也免不了暗暗吃惊。

  这位经略相公行事,果然是又狠又准,真要从军中贪腐这块入手,被揪出来的就不止康德舆一人了,这是要大规模整顿军务啊!

  会不会太激进了些?

  孙霖觉得如此行为很激进,实际上还是保守了。

  狄进所要做的,是将那群混日子的军中将领收拾掉,再将能打能拼的年轻一代将领给安排上去。

  当然这样的目标,仅凭罪证还不够。

  孙霖退下,不足一刻钟后,杨文才又入内,奉上信件:“相公,府州折老将军来信!”

  狄进拆开,仔细阅览一遍,颔首道:“折老将军不愧为国之柱石,深明大义啊!”

  还是那句话,官职是朝廷给的,威望是自己做出来的,哪怕有了雁门寨的功绩,想要强行整顿丰麟府三州军务,依旧会引发中下层的不满,稳妥起见,还是要得到当地势力的支持。

  狄进争取的对象,叫折惟忠,是如今府州折家的家主。

  此人是第六代折家将,历史上名气不显,但于天圣年间镇守府州长达九年,期间契丹与西夏数次兵临府州北境,阴谋合兵进犯,由于有他的存在,李元昊终究没敢大军深入境内。

  这倒不代表,折惟忠真是埋没的英才,更关键的原因,还是折家这个世袭府州的将门,地位特殊,根基深厚,兵马强盛,人望超然。

  府州折家对于宋室来说,是镇守边关的重臣,更是一方有实无名的诸侯,从五代时起,出身党项的折家,便盘踞于河东路的西北角,当宋室成立,便投了过去,有鉴于当时的局势,宋廷无法将其麾下的军队改编或解散,而是将那一片地,留给了折家。

  这个举动是明智的,如果宋廷接下来强势,自然能将这种地方军阀消化,但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宋朝陷入了与辽国、西夏的连年征战中,河东路的战略重要性,让朝廷不得不仰仗折家,到了中后期,河东三州精锐基本是掌握在折家旗下,其他的将门完全比不上,

  甚至说得夸张些,丰麟府三州的军队,直接听命的不是汴京的赵官家,而是折家的家主,当然这不代表他们能直接起兵造反,只是朝廷派来的官员,必须得到折家的支持,不然就寸步难行。

  唯一让折家很不痛快的,恐怕是他们仍旧被视为番官,在地方上还行,终究上不了京师的台面。

  如此一来,无论是狄进“和党项、灭李氏”的政策,还是杨文才杨家出身与折家天然的亲近,都是双方沟通的根基。

  当狄进表示要清理康德舆之类的混子军官,折老将军在书信里明确予以支持,虽然未提条件,但投桃报李,接下来其族内子弟自然有更多的立功机会。

  “以雷霆之势,完成军中整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狄进深吸一口气,以他的心态,都不禁振奋起来,来到桌案前,展开一封早就准备好的檄文,看着上面用汉话和契丹文写就的文章:“待得此物传遍党项各部,大军开赴河西,党项人就该知道,夏州这二十年的太平,到底是谁赏赐给他们的!”

第460章 李元昊你在哪呢?再不回来,西夏要没了哦!

  兴州。

  未来的兴庆府。

  未来的国都。

  未来的皇城。

  未来的夏太宗李德明。

  对着大兴土木到一半的建筑群,默默地沉思着。

  他身高臂长,相貌堂堂,既有党项人的魁梧雄壮,眉宇间的镇定,又有着几分饱学之士的智慧高深。

  和儿子李元昊一样,李德明也是少年时期,就随着其父李继迁东征西讨,出奔地斤泽,创立基业,一路戎马。

  只是李继迁亡故后,二十三岁的李德明在灵前嗣位,从此之后开启了依辽附宋,外和内治之路,不再是一味以武力抢夺地盘,而是开始治理这份来之不易的基业,至今二十七年,早已养成了上位者的气度。

  但此时此刻,这位在群臣眼中一向高深莫测的大王眼中,却充斥着疲惫。

  “元昊……我的儿……你为何还不回来?”

  李元昊是李德明最得意的儿子,文韬武略,无一不缺,唯独令人不安的,就是野心太大。

  自从夏州政权稳定下来,连连开疆拓土哦,将河西的势力一一拔起,李德明就已经很满足了,然而李元昊却不止一次,劝说他开国称帝,再起兵反宋,侵吞宋人的大好领土。

  记得七八年前,李元昊第一次提出要反宋时,李德明将这个儿子带入库藏,指着那里面堆积如小山的财物,明言这都是与宋贸易往来,才有的富饶,李元昊却不屑一顾,认为党项男儿的生活应该在马上求取,绝不能沉迷于这等小恩小惠之中。

  当时李德明就叹息,此子野心太大,将来未必能安然守住基业,可同时,称帝的野心也被逐渐撩拨,才有了后续的布置。

  只是万万没想到……

  原定的皇后卫慕氏身死,原定的太子李元昊远走辽国,再传出大闹辽帝寿宴,数度刺杀宋人使臣还未成功的噩耗!

  知子莫若父,李德明很清楚,这是他那个儿子会做出来的事情!

  李元昊从小武力超群,胆识过人,能常人所不能,党项人又从来没有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规矩,三代李氏首领战场上都是身披甲胄,亲手杀敌,亲自行刺当然不在话下。

  可这一回,向来无往而不利的李元昊失败了,生死未卜,而辽庭的问责虽然被李德明稳住,宋廷则理所当然地翻脸,关闭榷场,禁止贸易,边军开始修筑堡寨,将番人从帐篷迁入一个個堡寨里面。

  李德明起初还未觉得如何,他已经习惯了宋人的宽仁与忍让,直到《定边十策》来到案前,他只看了一遍,就惊怒交集,此后数夜未眠。

  制定策略之人不仅了解宋朝边境的具体情况,还对于西夏的弱点了如指掌,一条条策略都是打蛇七寸,照这般实施下去,西夏在宋朝面前,本就不多的优势将很快烟消云散,任由宋人拿捏。

  想到李元昊对于宋人边军的情报收集和分析,认定这群边军骄狂自大,武将争功,可以利用,李德明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出兵攻宋。

  展现武德,威慑宋朝,获取辽国重新支持的同时,再伏低做小,与宋重修旧好。

  对策是正确的,但三川口一场惨败,李德明狼狈逃回河西,稳定的党项政权瞬间风雨飘摇!

  “元昊若归,我父子同心协力,何至于落得如今的局面?”

  “咳咳!咳咳咳咳!”

  一阵寒风袭来,李德明胸膛剧烈起伏了几下,喉咙一痒,发出一连串剧烈的咳嗽声,赶忙捂住手掌。

  数道官员的身影顿时闪出来,来到李德明身后,恭敬地拜下,为首的老者更是关切地呼唤道:“大王保重啊!”

  “兴灵的局势恢复稳定,放宽心,本王这点小病,不日就将痊愈!”

  李德明放下手,五指轻轻握了握,再不着痕迹地搓了搓,语气却是极为平静,腰背更是挺得笔直。

  亲信官员确实松了口气,为首的老者眼中却闪过忧色,却也挤出笑容:“臣下恭候多时,各族聚于王帐外,大王可要开朝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