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企业:都破产了还给灾区捐钱 第206章

作者:独耳

这一千五百年,即是《书》的积淀时期。

也是《书》内所含的精神,在我们龙国传承的时期。

这一千五百年来,有无数的龙国人,传承和延续了《书》内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这一千五百年来,又有更多的人,把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凝结成智慧重新融入到《书》内。

我说的可对?”

“不错!”

“有点道理!”

“可以说,这一千五百年来,《书》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苏牧进而话锋一转说道:“那也就意味着,这个时候的《书》,已经不再局限于竹简这个简单的载体。

它的精神内核,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苏牧的话,彻底让章老和南老陷入了沉思。

的确。

《书》虽然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可归根结底,作为一个载体。

它传承的是文化本身。

文化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可它又确确实实的存在。

《书》这个载体,经过一千五百年的传承。

站在客观的角度讲,其实已经融入到了龙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运用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也实实在在的影响着龙国的发展。

所以从精神意义来讲。

苏牧的分析是对的。

《书》经过时间的沉淀,历经尧舜、夏商、西周东周(中期)。

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龙国人,学习《书》,读《书》,了解《书》。

在《书》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探索。

《书》,也成了诸子百家的精神的元典。

这都是《书》的影响。

这一点,不管是章元还是南江,站在客观的角度讲。

都不能否认。

于是,不管是章元还是南江。

都极为艰难的点了点头。

苏牧这边不依不饶,乘胜追击道:“《书》在历史的传承之中,先后经历了孔子删述六经、秦始皇焚书、伏生护书、梅赜献书。

在这个过程中,《书》的载体,确实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

但是,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书》的载体虽然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可是《书》的精神,却融入到了我们龙国人的精神之中。

并且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古人,以及我们当代之人。

我在这里给两位举个例子。

夏启的儿子,太康沉迷于打猎。

被后羿切断了回家的路,从而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之后,在黄河之畔徘徊,一边徘徊,一边思考。

最终有了五子之歌。

《尚书·五子之歌》中有这么一句话,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两句话我想两位都听说过。”

“这句话的意思我知道。”章元解释道:“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

“单是这句话,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就有不少的延续。”苏牧接过话茬,继续说道:“到了战国时代。

孟子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到了唐朝,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两个人论政的时候,论的是什么?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管是孟子,还是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他们论证到最后,其实还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依旧是《书》的思想内核。

到了现代,我们社会秉承的是什么?

还是民本思想。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如今的民本思想,归根到底,不还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吗?

《书》内短短的一句话,影响了我们整个龙国上下五千年。

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的精神内核。

《书》内还有很多很多。

《书》虽然在历史的传承中,已经损毁大半。

但是,历史泯灭的只是《书》的载体而已。

《书》的精神内核,从来没有消失。

而是融入到了我们龙国的文化基因之内。

我们每一代人,都在传承。

所以,在我看来。

《书》损毁了。

但是又没有损毁。”

第280章 说服二老

苏牧的话,再次让章元和南江陷入了沉思。

《书》损毁了。

但是又没有损毁。

只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概念。

可是,不管章元还是南江都明白,这两个概念一点都不矛盾。

《书》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确实损毁了。

这对龙国的文化传承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遗憾。

但《书》又没有损毁。

因为,《书》的精神,经过一千五百年的沉淀。

经过春秋、战国的文化发展,已经融入到了龙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的载体虽然被损毁了,可《书》的精神却又通过其它的载体,继续传承着龙国文化的精髓。

《书》损毁的只是外壳,而它的精神,永远的融入到了龙国人的基因内。

从客观上来讲,《书》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推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

作为龙国文化典籍的元典,《书》当之无愧。

苏牧看着陷入沉思的章元和南江,并没有急着追问。

而是坐在一旁,等着两位学术泰斗消化。

大概过去了十分钟之后。

南江率先开口道:“多谢苏先生!”

“南老,您这话可折煞我了。”苏牧立马起身道:“我这是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你们听听就算了。

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出来。

我们继续交流。”

“不!你说的很好。”南江自我批评道:“是我的眼界出了问题。

在选择我们中华典籍的时候,我只是站在当代的视角,站在中华典籍对现代人影响的维度去看问题。

直接把《书》这个存在瑕疵的典籍,自动排除了。

忽略了《书》在历史中的渊源。

作为龙国文化的元典,《书》虽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可它的精神,却是早已经融入到了我们龙国人的精神文化之中。

比起《道德经》来说,我也赞同《书》成为我们《典藏里的华夏》第一本戏剧化的作品。”

见到南江退让,章元也开口道:“不管是从历史渊源,还是历史地位来说。

《书》作为龙国的文化元典。

都是值得尊敬的。

尽管它本身因为历史的缘故,存在着一些遗憾。

可,它对我们文化的意义,却是深远的。”

看着章元东扯西扯,南江不耐烦道:“老章,你就直接说,第一本戏剧化的典籍,到底是《尚书》好呢?

还是《周易》更好?”

“急什么急?”章元不耐烦的翻了个白眼,继续说道:“相较而言,我也觉得第一戏剧化的典籍,选择《尚书》更为合适。”

“既然两位老师都同意了,那我们就正式确认第一本戏剧化的华夏典籍,就是《尚书》了。”苏牧再次确认道。

“同意!”

“我没什么意见。”

“现在题目虽然确定了,不过我还需要两位老师帮我一个忙。”苏牧继续道。

“需要我们做什么?”

“是这样的。”苏牧娓娓道来道:“我们现在虽然确定了戏剧化的第一本典籍是《尚书》。

但是两位也都知道,《尚书》的内容都是一些政论。

如何戏剧化,成为了我们的难点。

以两位老师的学识,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帮助我们开拓开拓视野。

打开打开思维。”

“这个简单。”自己推荐的《周易》被拒,章元心中多少有些失落,可一听到苏牧还有忙请自己帮,瞬间来了兴致,侃侃而谈道:“我觉得《尚书》的戏剧化改编。

在融入《尚书》内容的同时。

也要注重突出一下《尚书》的历史传承。

上一篇:此处禁止玩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