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企业:都破产了还给灾区捐钱 第219章

作者:独耳

可当他真的去看《典籍里的华夏》的时候,他却被节目开始的场景震慑住了。

古色古香的古楼内,灯火透明。

智慧的书籍在红色的烛光中,绵延不绝。

这场景!

气势磅礴!

宏伟大方!

当然,周建设也注意到了自己女儿口中的苏牧。

意外的是,吸引周建设的不是苏牧的外表。

而是他口中的历史。

“1900年莫高窟。

一声巨响惊动了居住在莫高窟的王道士......”

从苏牧娓娓道来的话语声,配合着现场演员的表演,周建设仿佛回到了1900年。

看到了众多的中华古籍,从莫高窟的墙壁上破土而出。

秘藏的典籍,沉寂了近千年,破壁而出,重回世人面前。

清朝末年,积贫积弱,莫高窟数万卷藏书命运多舛流散世界各地。

直到1910年,才有部分藏书,被运到京师。

这其中,便有《尚书》。

这批命运多舛的一万六千多卷莫高窟藏书,经过当代人的守护,现收藏在龙国国家图书馆,是龙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也是龙国的国宝!

随着苏牧的声音,周建设不仅了解到了当代《尚书》的出土和保存。

也随着节目的进行,仿佛回到了春秋战国。

仿佛看到了孔子。

仿佛在桃花树下,听到了孔子的声音:“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

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

知个人修身之要!”

这次主演的演员是倪宏达和吴岳。

尽管,周建设并不认识这两位演员。

可当他们穿着现代的衣服,站在镜子前,看着古代着装的那一刻。

周建设感觉,倪宏达老师就是伏生本人。

吴岳老师,正是周武王!

很快,节目进行了大半。

此刻的周建设早已经忘记了还要看《淑贞传奇》的大结局。

而是目不转睛的看着眼前的屏幕。

仿佛进入了故事中。

秦统一后,秦始皇颁布《焚书令》时,作为朝廷博士的伏生冒着生命危险,私自藏匿《尚书》,才使得这部儒家的重要典籍得以避免了被焚烧的厄运。

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

于是汉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晁错到章丘伏生家中当面学习。

晁错躬身行礼,道:“太常掌故晁错今日前来学《书》。”

“我壮年时成为秦博士。

秦起焚书之火,天下《书》大多数焚毁。

我只知国藏《书》一部,我家存一部。

项羽入咸阳,一把大火国藏之《书》化为灰烬。

我家藏之《书》或为仅存的一部。

我视《书》如命,我与我妻我子,为逃兵祸。

带上一车《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

中途遭遇兵劫,爱子护《书》以命相搏。

被乱兵杀死。

我与妻女颠沛流离,我妻病重,那年天降大雪,小女险些冻饿致死。

逃难的人真是太可怜。

为取暖,要烧掉一车书简。

我妻子誓死力拒,哭嚎向民众。

妻说,这一车《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保全。

我妻一路挨饿受冻,已经气衰力竭。

我妻深知这一车《书》,如爱子性命。

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为贵重。

那一夜,我妻躺在我怀中,病亡。

永远地留在了那片荒野。”

“先生节哀!”

“先生莫要过于悲伤。”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

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没曾想,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家乡也遭兵火。

只要将《书》藏于故宅墙内。

外出避难。”

“先生,兵火战乱,生民皆遭涂炭。

先生,受苦了!”

“二十余年,颠沛在外。

我无时无刻不挂念家中藏《书》,待天下初定,再回家园,挖掘墙壁,书简多已朽毁。

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

我一生护《书》,未曾想啊!

《书》却因我残缺大半!

我愧对先人!

愧对我逝去的妻儿!”

言罢,伏生伏案而泣。

哭声清晰可闻。

周建设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眼角,不知道什么时候,眼泪已经滑落到了嘴边。

再向旁边看去的时候,女儿周琼怡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哭成了一滩肉泥。

旁边的卫生纸,已经被她擦拭去了大半。

看着电视中的伏生,周建设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他的身旁,心中想要忍不住劝说他:“先生,若无你......后世再无《尚书》。”

导演仿佛看出了观众们的心声,直接让晁错代为发言道:“先生莫要迁责自身,若不是先生拼了性命,我们就连现在这二十八篇,也无从学起啊!”

一场伏生护书,看的周建设父女二人是热泪盈眶。

到了感人之处,周琼怡还下意识的回道:“后生叩谢先贤。”

一部综艺,能够让自己目不斜视,这还是周建设平生第一次。

“我一生读《尚书》,护《尚书》,传《尚书》九十余载,而今将《书》还于天下,我已无憾矣。

嘿嘿!!!”说着,伏生笑了笑,看向一旁的‘穿越者’苏牧问道:“不知《书》在后世,流传如何?”

第296章 这综艺,我跪了

“先生,我带您去看看?”‘穿越读书者’苏牧,回道:“经过您的护书、传书,《尚书》在汉朝的传播相当兴旺。

刚才派晁错到您家学《书》的那是汉文帝。

后来他的孙子成了汉武帝。

到了汉武帝末年,人们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部《尚书》,但那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我们后世称之为古文《尚书》。

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竭尽全力推广,使之广为流传。”

“华夏经典、弦歌不辍,先师的后人孔安国可敬、可佩!”伏生欣慰道。

“但是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官方所藏《尚书》版本失传,但是您不用着急。

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了一部据说是孔子后人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此书篇目虽然多于您所传授的《尚书》。

但很多内容基本相同。

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但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和推崇《尚书》。

多次把它刻成石经。

但是很可惜,历经战乱,大都成了断石残碑。

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人们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成石经》。

这当中的《尚书》,成为了当时以及后世的标准读本。”

“青石刻经,青史永存。”伏生欣慰道:“后世对典籍的尊崇,存在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传承祖先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后来,又是历经千年。”苏牧继续回道:“《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

先生,我带您去看看我生活的时代吧?”

伏生目光骤变,颤颤巍巍的问:“两千年以后?”

“两千年以后。”穿越读书人苏牧回:“先生,请!”

“请!”

......

周建设已经年过五十,俗话说,五十知天命。

到了他这个年纪,已经见识到了足够多的世间繁华、人情世故。

不能说心比石坚,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东西就能打动自己的。

可《典籍里的华夏》第一篇就给了他无数的感动。

在感动的同时,心中又不由自主的生出了一种浓浓的自豪感。

《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节选的两句话,像是刻在自己的心中,久久难以忘记。

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苏牧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最终都靠着一代代先贤传颂至今。

整个过程,都是龙国文化的延续,更是龙国精神的传承。

当伏生看到当代年轻一代,自觉的开始识读《尚书》的时候,他欣慰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