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看我日记,曹操制霸三国 第227章

作者:安静

“耿主簿!俺不要工钱,您只要让俺进工坊当个长工就行!”人群中有人大喊出声道。

“你个憨子!现在叫将作监!将作监!记得了吗?!”

“是是...将作监!”

不等耿良回话,又有人大声起哄道:“没门儿!将作监里都是手艺人,你除了会干饭还会干什么?”

“俺会搬砖啊!”

“滚!”

“哈哈哈!”

耿良狠狠瞪了那位会搬砖更会干饭的铁憨憨一眼,随后再起举起喇叭,开始喊话维持着秩序。

太学院计划占地四万平方米,保守估计完全建成后,可以容纳两千到三千名学生。

不过这样浩大的工程不会一次性就做完,而是分成好几期来逐渐完成。

况且,太学院刚开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完全没必要一上来就整的那么高大上,显得太过铺张浪费。

学院的平面设计图纸全都来自将作监的匠人,而这些人的个人经验和技能如今都有专门的执笔小吏进行记录和整理,最后编制成册,成为教授下一代的课本。

煌煌中华五千年,不知道有多少的创造发明遗失在了历史的角落,陆彦也想把它们和文学知识一样,好好的传承下去。

不仅是太学院马上就要动工了,曹操治下的各州郡县,都会以官方的名义建立书院,即便是刚刚吞并的徐州也不例外。

书院从稚童启蒙开始,一直教到四书五经为止,而后学生们便可选择是否进行考试来进入太学。

由于数学和工科还太过新颖,而且在目前绝大部分人眼中显得有些“不务正业”,因此这两科并没在地方书院开设课程,只在太学中教授。

数学和工科将作为太学多样化的课程来设立。不管是百姓还是士族官宦子弟,要想进入太学院的数学和工科,只需通过基础的学识考试,以及相关类型的专业考试就行,就跟现代的体考、艺考类似。

至于太学中的军事、政治,则只会在太学院的学生中通过严苛的考核筛选后录取。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要想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那就必须得保证学生的根正苗红。

政治方面也一样,都是国之大器,务必保证不要出现叛徒。

军事,保家卫国,开疆拓土;政治,稳定天下,治国兴邦。

兵法谋略还好,寒门人士也多有学成者,比如郭嘉、戏志才、魏延等人。

但政治、行政这方面治国兴邦的学问,则历来都是被世家所垄断的。

常言打天下易,守江山难,为何世家不怕改朝换代?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大量治国安邦的知识和人才,可以快速帮助新的帝皇治理稳定和治理天下。他们知道哪些所谓的皇权离不开他们,所以他们无所畏惧。

弘农杨氏,千年豪门,便就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杨彪、杨修就是弘农杨氏之后,来自于一个真正传奇的家族。

弘农杨氏祖上是西汉丞相杨敞,这人还是司马迁的女婿。

其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不光如此,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都官至太尉,是东汉的“四世三公”。

杨彪咱们熟悉,他不光做过太尉,而且还做过司空、司徒,一个人就做过“三公”。

当初是他独立操持,与贾诩一起谋划了天子出逃长安之事。

可以说没有杨彪的话,但今天子恐怕早已命丧李傕郭汜之手。

杨修便是杨彪的儿子,以他家这样的家世,杨修恃才傲物恐怕也就合情合理了,关键是他确实有才,有这个傲物的资本。

历史上,杨修被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绝不会是因为恃才傲物被杀。

曹操手下有才,脾气又怪的人多了去了,为何单单容不下一只杨修?

主要还是杨修与曹操的理念有些不同,而且还参与到了夺嫡之争,自己作死。

后来杨修虽然死了,但是家族的传奇故事依然在续写。

他们家族的后人杨超的三个儿子,杨骏与弟杨珧、杨济共同辅佐司马炎,权势滔天!

不光如此,杨家家族中的杨炳和武元皇后杨艳及武悼皇后杨芷也是积极帮助他们。

三杨专政期间,西晋统一大江南北后,国内一片繁荣。只不过后来因与司马家发生冲突,为人所灭,震惊全国。

虽然遭受重大的打击,但弘农杨氏苟延残喘了下来,而后又在北魏寻到了崛起的机会。

等到隋朝统一之后,隋朝的宰相杨素,便是弘农杨氏的后人。

甚至就连隋朝皇帝杨坚,杨广,也曾自称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只不过其真假就很难判断了。

让人不禁感慨感慨:千年家族,牛逼如斯。

第一百四十二章 黑户二人组

杨家如今虽然依然显赫,却已经因为杨彪辞官归家而显现出了一丝颓势。

杨彪虽然是大儒,却也是家族子弟。

他这个时候把杨修推出来,其实也是存了让杨修接替自己,为杨家再创辉煌的想法。

陆彦答应杨彪收下杨修,

一是看在杨彪这么些日子辛勤付出的面子上;二一个也是陆彦对史上杨修被曹老板冤杀的一种惋惜。

说到底,其实还是杨修自己大意了。

他以为参合了曹操的家事还能顺利抽身,却不料老曹的屁股...不,是逆鳞根本碰不得。

于是,在杨修还没来得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曹操便直接找了个扰乱军心的理由把他给砍了。虽然杨修死前明悟,但那已经刀斧临头了,再醒悟的多也已经无济于事。

说到底杨修是掺和了老曹的家事,加上与老曹政治理念不合被干掉的。

但如今杨修还年轻,思维没有定型,而且也没有深陷夺嫡泥潭,说不定还能把他掰向另一边抢救抢救...杨修的才能自然毋庸置疑,就那么死了确实可惜,留下来当个高级打工仔,他不香吗?

......

太学重开的消息传开之后,在整个关东甚至关中、荆州、江东等地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太学院还没建好,但儒学,数学和工科三个分院已经开始同时放开招生。

开始招生到真正入学还有数月时间,这个期间已经足够基建狂魔们修好第一期的太学院了。

太学院开始招生的消息传达出去后,不少世家豪族的子弟以及寒门士子,纷纷涌向儒学分院的报名处,几乎将儒学报名处的门槛都给踏平了。

毕竟学习儒学经典才最有机会进入更高一层的军、政二院,那什么数学和工科...他们连看都懒得去看一眼。

不过许多平民百姓,却愿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数学和工科报到。

毕竟要是万一真的挤进了太学,那岂不是一步登天,光宗耀祖了?

数学一科,刚开始主要教授基本的加减乘除、方程等基本运算的方式。再后来会有统计学、概率学等更多应用层面的东西。

选择数学这一科,即便学生不想深入学习,只要学会了计算和统计,也足够他在任何城市乡镇里谋生了。再不济,当个账房先生总是绰绰有余了吧...

工科就更不用说了,来自工匠们各种五花八门的技术,只要学生们学会一样手艺,怎么都能让自己体面的活下去。

想想后世,白领已经沦为二流,技术才是王道!工程狮,那才是各地争相抢夺最厉害的一类人才啊!

......

建安元年,关中不仅战乱频繁,还遭遇大旱闹起了严重的饥荒。

右扶风,郿县。

已经被天灾人祸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法正,终于决定收拾东西,离开这个战乱之地。

法正生于熹平六年,是右扶风郿县人,他老家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董卓整的那个叫什么郿坞的堡垒了吧。

可惜董卓都没享受几年就嗝儿屁了,还连累长安落入李郭二人之手,直接造成了三辅之地如今这样的悲惨现状。

郿县距离长安城不过一百二十公里左右,若是骑马打一个来回,恐怕也就是大概一天一夜的事情。

关中经过多年战乱,外加匈奴劫掠,关中户籍早已十不存一。

除了那些被祸害死的,还有像早期蔡琰那种流亡到异地的,再有的就是像法正这种,有一定条件去迁居躲避战乱的人了。

天子出逃,匈奴肆虐,法正感觉再不跑,可能得把小命交代在老家了。

于是,这一天法正与好友孟达一起商量着,准备入蜀地去投靠刘璋。

一来可以躲避战乱,二来还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在蜀中闯出一番新天地。

只是法正恐怕怎么都想不到的是,历史上他这一去,便憋屈的生活了十几年,直到遇到刘备这位明主,他的才能才得以真正的发挥出来,被世人知晓。

但就在法正、孟达二人准备收拾东西前往蜀地时,却有人带来了关东诸侯曹操,击败西凉军,迎奉天子并迁都许昌的消息。

曹操求贤若渴,发布数次求贤令的事情法正孟达也都是知道的。

于是他们两人再这么一合计,最终干脆放弃了南下前往蜀地的念头,转而辗转多地,最终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来到了颍川许昌。

法正孟达两人沿途耗费时间太久,身上的盘缠基本已经花光。加上风吹日晒,长途跋涉,身上的衣物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破损,脚下的鞋子更是出现了数个破洞。两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模样,像极了那些从战乱之地流亡过来的流民。

法正孟达二人到达颍川的时候,正好太学重开的消息刚刚发布出来,而且还是面向天下广招太学生。

听闻太学招生,而且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两个略显落魄的青年便决定先进入太学,而后凭借自己的才能技惊四座。最好再能借此得到某些大人物的欣赏,然后从此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不好意思,串台了。

来到陈留城的南大门,看着经过数次改造翻新加固的陈留城门,

法正、孟达二人霎时间,恍若看到了当年那座还未遭到荼毒的长安城。

那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车流,更是连他们曾经在曾经的长安城里都未曾见到过景象。

“这...这陈留竟然如此繁华!”

“长安也未曾见过如此盛景啊...曹操当真不愧是治世能臣!”

两人土包子进城般的模样,加上本身就极易让人产生误会的着装打扮,引来了周围许多人探寻的目光。

要知道,曹操治下,尤其是陈留郡那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户籍制度的。

从其它地方来的人,进入陈留后只要被发现没有身份户籍,第一时间是会被拉去官府做背景调查和登记记录的。直到确认你没有问题后,才会发放一个临时身份证明,让你可以在有限的地方自由活动。

也不知道他们两人是怎么避过那些巡查人员的,居然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以黑户的身份走到了陈留城下。

就在法正、孟达二人想要进入陈留城的时候,守城的士卒忽然拦住了他俩道:“你们两个,把身份牌拿出来看看!”

“身份牌?”法正和孟达相视一眼,满头雾水的问道:“那是啥玩意儿?”

士卒一听二人这话,脸色和眼神当即就变了!

他猛地抽出腰间长刀,对着法正和孟达大喝道:“来人!拿下这两个奸细!”

“???”

“!!!”

第一百四十三章 百密一疏

“来人啊!给我拿下这两个奸细!”

随着这位拦下法正孟达的士卒一声大喊,顷刻间便从城门洞后冲来了一群士卒,将他二人团团围住。

面对明晃晃的刀枪,法正和孟达两人当即就懵了。

孟达双手抱头,面朝墙壁,一边接受着曹军士卒的搜身,一边向那位搜他身的士卒问道,“我二人千里迢迢从关中而来,怎的就变成奸细了?”

那士卒回答道:“若不是奸细,你二人在刚进入曹丞相治下就应该被拦住了,怎么可能到得了陈留?”

法正这时候也带着莫名其妙的语气,说道:“可我们就是这么一路走了过来啊!根本就没有任何人来阻拦或者盘问。”

“不可能!”那士卒语气极为坚决的否定道,“颍川虽说没有陈留盘查的这么严格,但每个关卡和重要的据点绝对会有人盘查的。”

法正还想辩解些什么,却不料这群守卫根本不再给他们任何开口的机会。

那城门守卫的队长说道:“没有发现可疑物品,先带他们去衙门做背景调查。”

“喏!”

“诶?等等...”

“你们别推,我自己会走...”

......

问话,回答,记录...

再问话,再回答,再记录...

这样的流程搞了足足三遍,而且还都是分开单独盘问的。

好在法正和孟达真不是什么奸细,但这一系列下来,也是折腾了足足大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