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不周
“不仅他们。”孙策阴森森地说道:“还有盛宪、魏腾等人,我一想想到他们就心烦。”
第711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
周瑜吓了一跳,连忙摇手。
“伯符,万万不可。你这不是帮天子,是连累天子。”
孙策斜睨着周瑜。“怎么说?”
“你仔细想想,天子是要将读书人赶尽杀绝吗?又或者说,如果天子想杀人,最想杀的是盛宪、魏腾吗?”
孙策想了想,无声一笑。“那倒是,天子又不认识盛宪、魏腾,他最想杀的应该是你伯父这样的老臣。”
周瑜脸色一僵,竟无言以对。
孙策所言,看似玩笑,但仔细一想,又未必是玩笑。
以周忠之前的表现,要说天子没有杀他的想法,只怕没人会相信。
周瑜很快就恢复了正常,顺着孙策的话说道:“的确如此,但天子没有杀。为何?只因杀人只会激化矛盾,却解决不了问题。”
孙策哼了一声,有点无奈,却又不得不承认周瑜说的是事实。
他渡江之后,杀了不少人,但矛盾并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激烈。就连他所在的会稽郡都时有叛乱发生,使他无法全力北进中原。
相比之下,天子没有杀周忠,为了庐江度田,还不得不和周忠做交易,看似软弱,却渐渐达到了目的。
一旦周忠宣布支持度田,并率先交出庐江周氏多占的土地,可以想见,阎象在庐江推行度田的速度必然会突然加快。
“既然如此,那我不多事就是了。”孙策无奈地摊摊手,随着将话题拉了回来。“你说我该选哪一个?”
“我建议你去北海。不管是现在围攻冀州,还是将来平定辽东,讨平三韩,都需要水师的协助。刘备没有水师,也不通水战,这正是你的用武之地。除此之外,你麾下还有程公、韩义公这样的幽州人,骑战的实力也不弱,大有用武之地。”
孙策觉得有理,连连点头。“还有呢?”
“朝廷步骑甚多,能控制的水师却有限。一旦新船造成,自然要交给你试用。如果你滞留会稽,坐等船成,万一司徒说服了益州人,或许出征辽东的就是益州水师了。”
孙策呲了呲牙,如梦初醒。“公瑾,还是你想得周到。不仅是益州水师,还可能有荆州水师呢。要是被黄祖那老贼抢了先,我将来怎么去见先父。”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见孙策这么说,周瑜很欣慰,随即又与孙策商量起了精简人马的事。
大军未到,粮草先行。在山东初定,度田又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朝廷钱粮紧缺,无力支撑大军征伐。
所以天子非常重视练兵,要以精兵代替重兵,以减轻钱粮的负担。
孙策作为一方大将,上限应该是万人。如今孙策麾下有两三万人,必须进行精简,缩编至万人左右。
除了减轻负担之外,这也是取信于朝廷的手段。
孙策初附,天子不太可能主动要求他精简人马,以免引起孙策反对,但天子可以拒绝孙策出征,不给他施展的机会。
在天子明确表示会重用孙策的前提下,孙策应该投桃报李,主动要求精简人马。将真正的精锐挑选出来,战斗力即使有所下降,也不会有兵力下降得那么明显,指挥起来反而更灵活。
他们都有统兵经验,知道指挥几千人作战与指挥几万人作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就孙策麾下将领而言,能够顺利指挥三四千人作战的都不多,能指挥万人作战的更少。
将总兵力缩减到万人,诸将指挥一两千人作战,效果会更有保障。
孙策深以为然,与周瑜反复商量。
当天晚上,周瑜便将他们商量的成果汇报给杨彪。
杨彪非常满意,又一次向周瑜发出了邀请。
他清楚,这个方案不太可能是孙策的主意,应该是周瑜提出的方案。眼下太尉府人不少,通晓军事,有实战经验,又有过人见识的却不多。如果周瑜愿意,他愿意以周瑜为长史。
长史虽然只有千石,却是太尉府群吏之首,地位非常重要。
周瑜非常感激,但他还是婉拒了,等天子的决定再说。
——
第二天一早,寅时初刻,孙策便与周瑜早早起身,收拾停当,与周忠一起坐在堂上,准备参加朝会。
他们之前就听周忠说过,朝会开始的时间比较早,大臣又应该比天子先到,所以要早早地起身,以免迟到。
这也是为什么未央宫北门外的住宅被称为甲等的原因,那里离宫门最近,可以节约不少时间。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周忠便带着孙策、周瑜出了门,赶往太尉府。
到了太尉府,太尉府前的灯笼还没有灭,门前只有当值的卫士,大门紧闭,一个人也没有。
看到周忠等人,都伯阎温很是诧异,连忙迎了上来。
“周公……是准备随太尉一起参加朝会吗?”
周忠看着紧闭的府门,一头雾水。“是今天吧?我没有搞错时间吧?”
孙策、周瑜也一脸茫然。
阎温笑了,一边命人开侧门,将周忠让到里面等候,一边解释道:“周公有所不知,天子恢复朝会后,体恤老臣,担心他们受不了早寒,便取权宜之计,将早朝的时候推迟到卯时。太尉主兵事,最为重要,所以安排在最后。若是谈得久了,还可以在散朝之后接着谈。所以太尉府去得最近,通常都要到辰时才去。”
周忠愕然,随即大怒,攘袖而起。“杨文先竟敢戏弄我,等我将他拽起来,理论理论。”
说着,举步就往里面走。
周瑜连忙上前抱住。“伯父息怒,这里是太尉府,造次不得。”
“太尉府又如何?天子面前,我都不假颜色,还怕他太尉府?再说了,他还是个假太尉,又不是真太尉。”
周忠一边说,一边掰开周瑜的手,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似的,向内宅冲去。
周瑜、孙策面面相觑。
周忠敢这么做,是因为他和杨彪是老朋友。他们作为晚辈,却没这胆气。
阎温也懊悔莫及。
看周忠一副儒雅的样子,他真没想到周忠会这么莽。早知如此,他就不让他们进门了。
“这个……”周瑜很尴尬,上前与阎温见礼。“在下周瑜,字公瑾,不知足下怎么称呼?”
周瑜这几天出入太尉府,阎温认识周瑜的,知道他的身份,连夜还礼。“天水阎温,字伯俭,为卫尉麾下都伯。”
“天水人啊。”周瑜笑道:“杨公子在贵郡为太守,你在太尉府做都伯,还真是有缘啊。”
阎温哈哈一笑。
“杨公子为天水太守多久了?”
“再过几天,就有两年了。”
“那天水如今形势如何?想必是物兆民丰,百生安居乐业吧?”
阎温顿时来了精神,与周瑜聊了起来。
第712章 应接不暇
周忠虽然生气,却只是站在后院门口喊了几句,并没有真的冲进去。
一会儿功夫,杨彪穿好衣服走了出来,满脸歉意。
“忘了关照你,是我的疏忽。用朝食了么?一起吧。”
“上朝时间这么重的事,也能忘?你觉得我会信你吗?”
“我以为你知道。”杨彪很尴尬。“我忘了改制度时你还在江东,刚刚还朝,今天是第一次参加朝会。”
周忠接受了杨彪的解释,却还是有些不解。“朝会时辰调整这么重要的事,为何不在邸报里公布?”
他虽然身在江东,有邸报传递消息,对朝廷中的事却不陌生。
杨彪一边引着周忠向侧院走,一边解释起来。
“修改朝会时辰时,就有人反对,但天子说,时辰太早,老臣们要早起,太辛苦。再加上冬天冷,当时长安缺少木炭,推迟到天明,也能节省一些。但此事于例不合,的确不能轻易改变,所以只是试行。”
“试行?”周忠哭笑不得。“你们都已经试了小半年了。”
“这个至少要试一年才行。”两人来到侧院,杨彪请周忠入座,得知周瑜、孙策还有前庭等着,又让人去请。“现在天气暖和,你感觉不到。冬天就难受了。既然要试行,那就试行一年,再看是否要改回旧制。”
周忠哼了一声。
还要试行一年吗?看杨彪这副表情,分明是根本不想改回去了。本来嘛,谁愿意每隔五天就起一次大早。
“推迟了朝会的时辰,还来得及商讨政务吗?”
周忠话一出口,就后悔了。
他们汲汲以求的不就是公卿主政,天子垂拱而治么。天子推迟朝会的时辰,不仅仅是体恤老臣,恐怕也是由公卿主政之后,需要商讨的事情不多。要不然的话,试行了五个月,早就知道不便了。
杨彪看了周忠一眼,不禁莞尔。
“嘉谋,你回朝日浅,还需要点时间适应一下。”
周忠窘迫地点点头,又不禁感慨。“是我,我奉诏出使,有很多事情都不太熟悉了。”他顿了顿,又道:“天子最后商议兵事,还是不肯放弃兵权?”
杨彪刚要说话,周瑜、孙策从外面走了进来,向杨彪见礼。
杨彪颌首回礼,请他们入座,接着说道:“天子有意归政,对公卿的要求与以往不同,光武之后……”他想了想,又改了口。“或许是孝武以后调整的一些制度,可能都要重新改回来。总而言之,很复杂,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周忠又惊又喜。“当真如此?”
如果真如杨彪所说,天子要恢复光武之前,甚至孝武之前的一些制度,那就不是还政三公的事,或许还会恢复丞相制,真正做到垂拱而治。
这样的事,即使是最激进的大臣也未必敢想。
“我骗你做甚?天子是真有心,但这件事要想办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的不说,就这太尉府而言,说实话,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尉,我毕竟没有征战的资历。所以我才一而再的希望公瑾能入府为掾。他有征战经验,又年富力强,先在太尉府熟悉几年政务,然后再出去统兵,积累资历,一步步升迁,五十岁时,就有可能做一个合格的太尉。”
周忠看了一眼周瑜,周瑜也正好看过来。
他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惊喜的光芒。
杨彪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们要是再不相信杨彪的诚意,未免太愚钝了。
“文先,你对公瑾的期望太高了,我怕他承受不起。这样吧,等见完天子,如果天子没有别的安排,那就让他跟着你历练几年。”
杨彪点点头。
——
在太尉府吃完早饭,又聊了一会儿稍后要讨论的事务,杨彪这才带着周忠等人一起赶往未央宫。
进了北门,沿着大道向南,赶往前殿。
杨彪指着两侧被封起来的围墙说道:“知道这是哪里吗?”
周忠看了一眼。“天禄阁、石渠阁?”
“知道在修什么吗?”
周忠扭头看着杨彪。“又要新修什么阁?”
杨彪笑了。“天子要在这里建一间印书坊,除了日常发往郡县的邸报之外,还要印一些启蒙的教材。将来会有最渊博的学者在这里研究学问,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印成书籍,让天下人共赏。我听说,已经有几部书列在名单里,就等着开版。”
“什么样的书才能印行?”
“首先要有真知实见,其次要有重大影响,或是制度,可是民生。”杨彪想了想。“我听说,列在第一的是《说文解字》精简版,第二好像是一部农书汇编,天子还专门题了名字,叫……《齐民要术》,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名字。”
杨彪摇摇头,拍拍头。“老了,记不清了。”
周忠对《齐民要术》没概念,但他知道《说文解字》精简版。那是袁权从《说文解字》中精选的常用字,用来启蒙的,很浅显,便利而已,谈不上什么学问。
这样的书也能作为朝廷寄予厚望的书坊首先印行的典籍?
“何不直接印行《说文解字》原书?”
“原书也会印,不过那是针对学者的。精简版是用来教化将士以及庶民,要得急,河东那边来不及印。”
杨彪仰起头,看来越来越近的前殿。“天子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让所有的人都能识字,至少要能读懂朝廷的公文。”
周忠心中一动,还没反应过来,杨彪又道:“嘉谋,‘得诏书,但挂壁’这种事,以后会越来越少了。”
周忠打了个激零,忽然一阵头皮发麻。
天子费了这么多心思,就是为了将朝廷的诏书直达每一个庶民的耳目?如果每一个庶民都能读懂诏书,那太守、县令长们玩弄手脚的空间就小得多了,那些朝廷明令禁止,州郡地方却一直在施行的政策也就没有了掩饰的机会。
“文先,你觉得这样好么?”
杨彪转头看看周忠,嘴角挑起一抹浅笑。“你是不是想说秦政也是如此?”
周忠语噎,有些讪讪。
一听杨彪这语气,就知道他和自己的想法不太一样。
看来自己离开朝廷这几个月,朝中的变化是真大啊,大得自己应接不暇,已经有点像个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