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公子胜治
丁老师在境湖成立了一个组织,对外是一家心理学研究会,丁奇任理事长。对内它其实就是方外联盟的议事机构,各位理事都是各方外世界的代表。
丁奇带华真行找到的神隐之国,那里曾生活着一个部族,但如今已灭绝。但方外联盟所属的方外世界中,有的仍有原住民生活其中。
陪同丁奇一起来的,还有方外联盟的一位理事,名叫高见瓴。他就是一处方外世界“风津村”之主,有大成修为,掌握着控界之宝。
风津村中生活着一个部族,千年来基本与世隔绝。高见瓴在那里的身份其实是族长或者说大祭司一类的角色,丁奇戏称他为高村长。
像风津村这样的方外世界,基本都有其独特的传承,可以说巫蛊传承也可以说是秘法传承,其术用基本都与治病祈福有关,但核心的目标当然是如何掌握控界之宝。
高见瓴的经历很特殊,甚至有点像曼曼,但如今的修为在曼曼之上。风津村的传承虽未断绝,但也差一点就在断绝的边缘。
历代族长虽然将风津村独特的秘法传承下来,但是连续好几代已无人能突破大成修为,最高止四境而已。原因也非常简单,风津村人口基数太少了,难以保证机缘概率。
再这样下去,很可能会秘法绝传,将无人能运用控界之宝,风津村的门户也就无人能打开,这个部族也将永远与世隔绝。
好在风津村很幸运,当代又出了一位高见瓴。他天赋异禀不仅修行入门、还突破了大成修为,能够继续执掌控界之宝。
但是高见瓴之后呢,能保证其秘法传承永远能有人掌握吗?自从成为“村长”起,高见瓴便动了迁徙族人的念头。
高见瓴起初对加入方外联盟并不感兴趣,因为他的目的不是想寻找与自己处境一样的人,就算加入了方外联盟,也解决不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是丁奇主动找到了高见瓴,最终说服他率领风津村加入了方外联盟。
丁奇去过风津村,那里和养元谷差不多大,其实也不算小了。但那方天地已是当地部族所拥有的整个世界,人们还过着和千年前差别不大的农耕生活。
不要把农耕生活和田园牧歌画上等号,哪怕没有灾荒和战乱,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大多数人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只是看似安宁与朴素。
风津村的环境并不算太富饶,如今生活着一万八千人,已经快到了承载的极限。
一万八千人其实很少,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不可能发展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的现代文明体系,组织管理水平且不提,人力、物力资源就远远不足。
哪怕高见瓴想各种办法,欲使风津村的居民不与外面的时代脱节,比如运送各种物资进去,或者在方外秘境里建学校和图书馆,也解决不了解根本问题。
这样一个封闭的族群,能保持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就不错了,甚至一旦发生某种未知变故,就有灭绝之忧。
那么能否将风津村的居民都迁居出来呢?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恐怕几代人时间都不好解决,因为一万八千人数量又太多了。
他们全是在方外秘境中出生的,打开门户出来倒是简单,但如何在外面的世界立足才是最大难题,甚至连个身份都没有。
风津村有其秘法传承,高见瓴组织族人皆习练,但想修炼入门并不容易,尤其是天地规则有缺,此间秘法亦有缺。
世人称风津村为方外世界,但在高见瓴眼中,那里只是天地规则有缺的牢笼。他也希望自已的族人能够融入人间大世界,尽管这一步很难。
但哪怕这一代人不行,下一代人还是有希望的,渐渐接触现在的世界、接受当代的教育,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享有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可是骤然改变生存环境未必是好事,况且这么多族人更不好安排,超出了高见瓴的能力范围。所以他虽有想法,却一直未下定决心付诸行动。
直至他跟随丁奇参观了蒙恩花园,发现这处洞天是个非常好的过渡。可以把族人先期分批迁徙到蒙恩花园中。
蒙恩花园是仙家结界洞天,并非风津村那样的方外世界,出入无碍。
他们可以在蒙恩花园中耕作生活,哪怕是帮养元谷打理药田,经过适当培训很多人也都是一把好手,在这里渐渐接触现代文明、接受现代教育,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
然后再一批批走出来,可以成为养元农牧集团的雇员、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华真行不是正想填充人口搞开发建设吗,风津村有一万八千人呢。
但高见瓴也清楚,蒙恩花园可不是自家方外秘境,华真行凭什么提供这么好的地方、并创造条件让这么多人能养活自已?
所以他只是将这个想法跟丁奇提了一嘴,丁奇则找华真行商谈。也就是丁老师,他和华真行的关系也不必见外,哪怕谈不成也不必尴尬。
原以为不太好开口的事情,华真行听了却大感兴趣,立刻就让丁老师就把高村长也找来,询问风津村的详细情况。
高见瓴很忐忑,担心自已的要求是否太过分了,也不知华真行会提什么条件,不料华真行未提任何条件,就是直接和他商量风津村迁移的具体计划。
最令高见瓴感与感动的是,华真行并没有挑挑拣拣、只选“有用”的人,而是愿意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接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人运过来?
几人商谈了好几套方案。
风津村位于东国东北,接近于东国版图上最北的地区。按照常规思路,这些人可以先坐高铁到达芜城,然后从芜城坐包机到达维京。
可是这个方案难度太大,成本也太高。
这些人可是都没有身份证的,连高铁票都买不着,就算华真行发动欢想实业全体员工的名义定票,他们也得能进站上车。
倒是可以让修士带队护送,施展障眼法一类的法术让他们进站上车,可是到了芜城,这一万八千人得多少趟航班才能飞到维京,维京这边又怎么落地?
第二套方案,就是分批让他们到达几里最近的海港,乘坐专门安排的邮轮从海路到达维京国,然后偷渡上岸,再到达养元联合农场进入蒙恩花园。
这个方案的成本低不少,也许更有可行性,但难度依然非常大,首先是怎么从风津村到达东国最近的海港,其次是怎么从维京国的海港到达养元联合农场?
假如是小批人,华真行有的是办法护送他们过去,可是总计一万八千人,真的不好安排。
于是丁老师又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只有世间绝顶修士才能想出来的办法——利用洞天神器。
洞天神器自成一方世界,可以容纳很多人,比如扶风盘。可如今扶风盘已打造为养元谷洞天大阵的中枢,没法带着到处跑了。
华真行倒是还有一件洞天神器,就是炼妖葫,华真行倒也没什么犹豫,当场就取出炼妖葫递过去道:“丁老师,这是您送我的洞天神器。
我虽一直在祭炼,但毕竟时日尚短、修为尚浅,葫中世界只有几个街区的空间可容纳生机,短期内或可供千人容身。
可是如此动用洞天神器,以我的修为法力尚力不从心,操控与祭炼心得我一并交给您,您的修为比我高得多,应能更好掌控。
从风津村分批将族人纳入洞天神器,带到最近的海港,送他们上海轮。下船之前他们也进入炼妖葫,再直接送到蒙恩花园,一万八千人来回十八次也就够了。
但这么做,我并无把握,您可以先用牲畜尝试,比如一千只羊……”
丁奇接过炼妖葫,同时也接收到华真行发来的神念心印,却皱眉问道:“并非所有的洞天神器都适合这样用,你带人进去过吗?”
华真行:“我和曼曼一起进去过,只要在可容纳生机的范围内活动,并无问题。”
丁奇摇头道:“你是神器之主,曼曼亦有五境修为,你们在炼妖葫中待的时间并不长,当然无碍,但普通人还是算了吧。
既然提到洞天神器,我倒想到了另一个主意,可以去找万变宗帮忙。成天乐的道侣闻萧韶你也认识,她有一件传承千年的洞天神器,名为惊门。
闻萧韶的修为当在我之上,或能一次以惊门收入数千人,甚至都无需你动用海上邮轮……”
华真行惊讶道:“我虽修为尚浅,但也知此举需耗费大神通法力,不知闻萧韶道友能否相助,需用什么代价请她出手?”
丁奇:“这本就是我求你的事情,不需你去开口,我自去找成天乐和闻萧韶商量。就算欠人情,也是方外联盟欠万变宗人情。”
华真行起身道:“成宗主和闻道友就在这里啊,就不必丁老师一个人上门了,我们这就去找吧,高村长也一起!”
高见瓴:“若此事能成,我便将风津村这座方外秘境送与万变宗为别苑!”
……
成天乐没有加入“华真行、白少流、丹紫成”这三人行动小组,但他也和闻萧韶一起跑来凑热闹了,没有带护照也没有办入境手续,也算是偷渡吧。
如今这两人还没走,正在附近一带游山玩水呢,考山川地理,观众生族类,顺便看看此地妖修出没情况。
正值盛夏,是这一带最好的时节,每天日照时间很长,似乎太阳刚刚落山便紧接着又升起了,四野草木葱茏,山间泉流清洌。
养元联合农场虽名为农场,但实际用于农牧业已开发的面积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其余大部分地方还覆盖着原生植被,就是保持着原始状态的山林野地。
这里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还是贵族领地,本就是游猎场所,兼之地广人稀,并没有足够的人手去搞大面积的开发。
就这十万亩的农牧业用地,还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大规模机械的运用,才逐渐开发出来的。如今随着维京国环保方面法律越来越严格,哪怕在私人土地内,很多开发也受到了限制。
但总共二十八万亩的面积,十万亩的农牧业用地,规模已经足够大了。本地居民男女老幼都算上也只有两千多人,所以在这一带的大部分地方平常都是看不见人的。
成天乐与闻萧韶在山野间的一株大树梢上搭了个秋千,两人正坐在秋千上看风景,欣赏日落之后不久的日出,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两人的身影上都被镀上了一层霞光。
闻萧韶:“真美!”
成天乐:“比之姑苏风景如何?”
闻萧韶:“不一样的风格,此处是天然悠旷之意。”
“二位在赏风景呢,我倒有一问,何为美?”这时半空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顺着声音望去,丁奇、华真行、高见瓴三人飘然飞来。
高见瓴虽有大成修为,但并无飞天神器,可是丁奇自能带着他于半空飘行,顺便还能把华真行也捎上,说话间已落在旁边的树枝上。
成天乐抬头道:“丁宗主这是要论道吗?”
闻萧韶笑道:“也许是老师要考学生呢!华总导,丁老师提问了,请问你如何答?”
成天乐亦笑道:“诸位来意已知晓,若华总导之答与真意有启,我们就答应帮忙。”
这还没开口说事呢,成天乐与闻萧韶就知道他们为啥来的?丁老师只是随口一问,却让这两口子上升到“论道”的高度,用这个问题反问考华真行。
修士论道可不一般,更不是随便的事。虽然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就有关修行的问题辩论一番,但通常都达不到论道的高度。
论道是不能轻易开口的,它伴随着对道心的考问,意味着对自身所修之“道”的印证与求证,且论述机缘与正在做的事情与将要做的事情皆有关联。
华真行有些意外又有些紧张,丁老师随口一问被抛了回来,问题是“何为美?”
第547章 去处为美
华真行:“去处为美。”
他只答了四个字,这也是论道的特点,要用至简的概括,阐述自身的修行所证与修行所求,但话语中伴随的神念却妙不可言,甚至已不能用神念来形容。
不同的人听见可能会接收到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感受,这都与其本人的见知有关,哪怕是毫无修为的普通人。
这也是一种神通,称为声闻智慧或声闻成就。掌握声闻成就至少要有七境修为,但大部分七境修士未必能掌握娴熟,真正善用声闻智慧者大多是九境高人。
开口若无声闻智慧,那不叫论道,就是世俗间普通人的辩论。此时此地的场景,华真行事先并没想到,但这也是一种机缘发触,忽福至心灵便领悟了声闻成就。
何为美,普通人最朴素的观点,通常就是好看,喜欢,舒服,想要。
那什么才是好看、喜欢、舒服、想要呢?这不仅是论述审美的标准,更是要明晰所谓审美过程的内在原则。
古时有人认为,事物的美包含在奥妙无穷的数学中,符合与蕴含某种内在规律与韵律,从而体现于外在的协调与动人。
自古及今,有的哲人一脉相承,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或包容于绝对精神的辩证因果内。
无论美是否客观存在,哪怕它的确存在于超越具体事物的理念之中,可是审美本身还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以每个人为主体对客体的批判与发现。
很多人对“美”的概念往往都偏向于狭义,主要理解为艺术审美,甚至只集中在视觉审美,比如一幅画、一件衣服、一道风景好不好看、漂不漂亮。
这也难怪,因为人的大脑所接收的信息大部分都来源于视觉感官。
可是美的概念远远超出了艺术审美的范畴,它是对这世上所有事物的批判与发现,以及再批判与再发现。
人们几乎可用“美”去形容一切,比如美景、美食、美色、美言、美德、美梦、美事……乃至美好人间。
美就是好的、更好的,至于怎样才是好的、更好的,那就是人类文明所需要解答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在世间需要的自我解答。
审美标准是否有阶级性?很多人还在为此争论,其实完全不必争论。去处为美,美就是目的、美就是追求本身,在事实存在阶级差别的世界上,审美怎么可能没有阶级特征呢?
反对者的观点,往往是说一片山水风景是美的、一件器物是美的,无论谁来看,都会发现它的美……这是美的共性,否则所谓美的概念与共识就不会存在。
但美不仅仅只有共性,审美也极具个性,它不仅仅是对自然事物的评判,也代表了每个人的情趣和追求。包括每个人愿望和努力、梦想与空想,那就是他们的去处。
比如很多人的愿望就是实现阶级跨越,这就使他们很容易接受消费主义的诱惑。营造潜意识中跨越阶级的幻象,这几乎是全世界奢侈品营销的内在逻辑。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当然不是!科学、哲学包括神学,其尽头都是美学,都要解答往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做一切的目的是什么、要引导世人走向何方,哪怕是空画一张大饼。
诸如涅槃无余之美、逍遥自然之美、天人合一之美、天下大同之美、万物究竟之美!
华真行并没有回答怎样才是好的、更好的,他只回答了美是什么?
去处为美,美就是我们的追求本身,它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它超脱于态度与方法之上,一切态度与方法都是为它、因它而存在。
世人常谈“真”、“善”、“美”,但这三者并非并行关系,后者是超脱于前两者之上的。
“真”是态度与能力,“善”是方法与路径,而“美”既是追求的目标也是追求的方向,“真”和“善”的目的,就是“美”。
它是是难以言喻的,又是实实在在的,包含于对人生、社会、世界、宇宙的理想中,包含在有意无意的渴望中。哪怕理想未能实现,它也是始终存在的。
华真行从小受到三位老人家的教导,不仅是言传更有身教。他们皆是合于自身大道的绝顶高人,但风格各不相同。
墨大爷看上去是一位朴素的苦行修士,但他教会华真行的是“苦”吗?当然不是!
其实他老人家以亲力亲为,在告诉华真行苦难本身并无意义,克服与改变苦难的努力与过程才有意义。
若说苦难,当初非索港乃至几里国绝大多数街区的人们已承受了足够多。那里就是人间炼狱,世上没有比那更丑恶的地方。
假如苦难不能改变,那只是无尽的折磨与伤害,不会给人任何力量与希望。只有克服苦难的期待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墨大爷做的就是这件事。
假如没有墨大爷一手组建的草鞋帮,哪有后来的新联盟?
墨大爷虽然简朴,但他的追求并非艰苦,而是在教会人们如何克服与改变艰苦!墨大爷的身教,主要教会华真行的是“真”。
墨大爷之真,就外显为身体力行。
墨大爷本人的追求就是朴素之美,以“真”的态度。他老人家其实过得很好,已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他教会华真行要通过的真正努力去追求美好,而不是在空想中祈祷。
只是这世上绝大部分人根本达不到他老人家的境界,学不会也学不了。
如果说墨大爷教会华真行的是“真”,那么柯夫子教会华真行的就是“善”。
善是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准则,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需求,但内在的逻辑是相通的。
人世间的所有“秩序”,都是建立在对善的认知公约上,比如所提倡的公序良俗,所制定的法律体系。
整个新几里国的治理体系,都是在柯夫子的指导下一手创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