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203章

作者:素罗汉

这一招顿时挠到了崇祯的痒痒肉:年轻皇帝看到奏疏后,当即在文华殿召开了一场好人坏蛋大辩论。

辩论的结果可以预见,因为总裁判的屁股一开始就是歪的。

所以当时哪怕在场的东林党徒都在狂怼温体仁,哪怕朝臣中没一个出来帮姓温的说话,但是温卧龙就是抓住了皇帝的心病,舌战群儒,摆出一副真理捏在少数人手中的孤臣架势,指称“满朝皆为钱谦益一党”。

然后东林党就败了。

看到孤零零的温孤臣被围攻,皇帝愈发确定了钱谦益一伙就是在结党。

最终的结局是:水太凉同志当场被革职查办,那份会推人选名单一律不予采用。自此以后,温体仁在崇祯心中的形象就变得高大丰满起来……不结党营私的,肯定是好臣子。

时至今日,由于后金入关等一系列事件导致朝堂空虚,温体仁入阁的时机已经成熟。真实的历史上,温体仁会在两个月后,经过激烈的和东林党的派系斗争,得以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

薛海元刚才说的那几句,就是隐晦地指出了这一点:我们看好你之前绝地翻盘,独斗东林党的政治手腕;我们更看好的,是你对皇帝“把脉”的本事。

薛海元话说到这里,已经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

所以温体仁也懂了。

知道对方也是有所求后,温尚书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另一处疑惑。

而在这个时候,恰巧之前派出去的清客也回来了——此人在门外就将一本册子交到了温体仁手中。

这本册子是从兵部借来的,上面有闽粤两省官员的印信底档。

对照了一遍册子上的印章以及押记底图,温体仁这下终于相信,这些信件和空白文书就是出自漳潮总兵之手了。

下一刻,温老尚书再不犹豫,当即同意了双方的合作事项。

“既如此,且待老夫先打一份底稿。”既然已经决定蹚这脚浑水,那老温就立刻开始了行动,打算先把奏章的底稿写出来,然后再誊抄:“你且把这几场大战细细给老夫讲来。”

“敢不从命?”

“对了,你家曹总兵是如何‘弄到’这许多人头的?怕不是掺了些不该有的?”

“哈哈,看来宗伯大人还是不信我家将军的能耐。”薛海元仰头一笑:“就在贵府后门外,我有两个背着灰布包裹的伴当。烦劳贵府管家将人请进来吧,咱们眼见为实。”

第467章 稳固三角

两个灰布包裹形状是不同的,一个圆形,一个是长方形。

圆形包裹里是人头,黄带子硕托的人头。

京城中从辽东逃回来的汉人很多,其中见过硕托的自然有不少,以温体仁的权势,可以很轻松找来辨认脑袋的人。

不过到了这时候,温尚书其实心中已经相信了九成九,找人分辨脑袋属于旁枝末节了。

另外一个包裹里是突击步枪。

温府是朝廷下拨的老宅子,属于官产。这种官产的特点就是占地面积大,但是装修破旧,修缮不及时。

所以当子弹穿过二门,再穿过后花园的月洞门后,也没有打打到什么值钱东西,无非是一些花花草草,另外就是特意摆在长条桌上的一些铁锅瓷器。

超过300米的射击距离,以及那些被打成碎片的家什,生动地向温尚书演示了鞑子是如何被干掉的。

温体仁虽说是一路从翰林院体系升上来的清流士大夫,但是作为有志于入阁掌控全局的高级官员,他对于这个时代打仗的基本常识是清楚的。

所以见到这种快如闪电的连发火铳后,老温脑袋里顿时出现了千百把连珠枪一起发射的场面。

“有此利器,怪不得能令鞑虏铩羽而归!”

温体仁现在不光是震惊,还对曹某人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你家将军这就是无敌于天下了?”

“难。”薛海元的回答迅速打破了老温的臆想:“此种带铜壳的子药,从域外海商处购入,十两银子一发。方才这一阵施展,四百两银子已经化灰了。”

老温:“……”。

经过这一连串事件后,尽去疑虑的温体仁再无二话,开始抓紧时间写奏章。

薛海元这边则尽量将日前的一连串战役经过详细讲给老温听,顺便又拿出了一份曹总兵奏章的草稿(其实是电报传来的正式稿件纲要)供温体仁核对,免得他在文字或是之后的奏对中出现什么岔子。

总之,这份奏章的内容不能和孙承宗的奏章有大的出入,其他方面可以随便发挥。

温体仁这次由于天降大功,所以他的入阁之路已经肉眼可见的,从荆棘小径变成了通衢大道。毕竟军功这玩意是最硬的功劳,朝堂上那些滑稽剧一般的内斗攻讦,在那些鞑子人头面前都像浮云一样。

这样一来,等到老温正式入阁后,那就是战略层面的盟友了,可以在很多地方和曹总兵默契合作,守望相助——自古以来,所谓的权相,那都是要外联强蕃,内通大宦才能达到标准,温体仁在这个位面,说不得也可以走一走权相的路子。

所以双方这时侯都默契地没有提什么报偿一说,因为老温入阁后的回报是长期性质的。这可是有票拟权,过手明帝国所有政务的辅臣,权利已经直追后世的高官了。

时近中午,就在温府里边紧张准备的同时,探路先锋工部员外郎罗礼士同志,又坐在一处宅院里侯见主人。

这处宅院面积不算大,位置僻静,不过内部装修精致华丽,其中家仆主母等人物一应俱全。

至于宅子的主人?主人还在下班的路上呢。

那么主人是谁呢?太监方正化。

……

崇祯朝的太监,比起其他刘瑾魏忠贤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宦来,那还真算不上什么。

唯一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陪崇祯上吊的王承恩,再加上一个开城门的曹化淳。

然而当时曹化淳已经回天津乡下老家呆了四年,这玩意明显又是掌握了舆论“制造”权的文官甩过来黑锅。

事实上当时太监开门的有好几个,德胜门是王德化开的,阜成门是王相尧开的,另外还有兵部尚书张缙彦开了正阳门,成国公朱纯臣开了朝阳门……到头来文官开的没人批判,锅全让曹化淳一个远离京城的给背了。

以上属于闲谈。总之在崇祯朝,由于皇帝勤勉亲自批奏章的原因,所以太监集团并没有像之前那些朝代很多连奏章都批不完的皇帝一样,轻易窃取了大权。

事实上崇祯刚上台的时候,几乎可以说是被文官忽悠瘸了。

一个高中生年纪的少年人,刚刚肩负起老大帝国,又四六不懂,还想要锐意进取革新弊端,自然是被人一眼看穿。于是崇祯听了文官的话,消减了厂卫系统,连根拔起了阉党,调回了天下各地的驻守太监——这一切动作的得益者,毫无疑问是文官集团。

那么结果呢?

失去了外部约束的文官竞相私立门户,开始在朝堂内部大肆倾轧,正事反倒没人做了。

这一次后金入关,在战事接连不利,粮饷俱缺的情况下,文官系统却只是在朝堂上继续扯皮,不能献上一策。

某位受到了社会毒打的年轻人,这一刻终于恍然大悟,于是他重新起用了宦官系统。

就在这次己巳之变过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山海关到宣府,从大同到山西,九边各路监军太监纷纷又被崇祯派了出去。

这帮人一到任,就开始上折弹劾各路边镇文臣,而且屡屡得手,搞下去了不少文官。

这之后崇祯还有更加激烈的反弹行为:温体仁未来的同党,太监张彝宪被派去考核户、工二部文官。崇祯为他建了官署,命名为户工总理,权力同于外面的监军。

被太监拿捏住了钱袋子的文官系统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然而包括吏部尚书等大批朝臣一起上奏争辩时,皇上一句话:“如果群臣尽心为国,朕又何必用内臣呢?”

于是所有人都哑口无言了。

总之,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年轻的崇祯这才逐渐领悟到了他之前没有机会学习到的帝王核心思想:权利制衡。

……

穿越众这一次联络太监,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道理很简单:三角形最稳固。

中枢辅臣+内官+外藩,这个三角才是最佳的闭环系统,可以做到政治资源互补,压力疏导。

事实上历代权相缺了内臣的配合都是做不成的。强如张居正,也同样要勾连大太监冯保才能顺利推行大政。后世人人都说张居正和一条鞭,其实冯保在其中起的作用同样巨大。

今天被罗礼士等候的宅邸主人,则是这一时期崇祯内廷的重要人物,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正化。

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多位皇帝怠政,所以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逐渐权势大涨。

程序是这样的:由外朝的内阁辅臣初步标明解决意见(票拟),然后送入宫中的各地奏折,很多时候只需要经过司礼监同意(批红)这道程序后,就成为了具有法律效应的明帝国正式行政命令。

这中间大部分时候皇帝等于都是被架空的,因为皇帝根本没精力处理那么多奏章。

穿越众今天派人接触大太监方正化,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最主要的就是方正化是现任司礼监秉笔之一,批红权正好可以对接温体仁的票拟权,是穿越众最看重的地方。

另外,现在是1630年,十几年后那些比较有名的宫中大珰头,很多还没有混出头呢。

像王承恩不过是个刚混到随堂太监的弟中弟,杜勋还在御膳房学烧菜。

曹化淳倒是风光,正在主持处理平反魏忠贤的冤案。

然而这一项工作摆明了是要和东林党人过从甚密的,所以已经选择了温体仁的穿越众自然不能找他——温体仁可是和东林党誓不两立的。再说了,曹化淳虽说受皇帝看中,但是离着进司礼监还早呢。

至于其他的高起潜张彝宪之流,还是同样原因:这帮人还没混进司礼监。

在这个时间点,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是高时明,秉笔太监是李凤祥和方正化。穿越众现在的目的很明确,只需要和其中一位搭上线就可以了。

这就是罗礼士今天找上方正化的原因:前两人和穿越众,包括穿越众在京城的关系通通不搭界,要紧急沟通很费事。

唯独方正化这边能打上交道。由于此君之前在直殿监当过掌印,而罗礼士又是负责宫殿修缮的,所以双方原本交情就不错。

这两年方正化去了司礼监,而罗礼士由于做了穿越众经销商的缘故,一度曾四下拉关系拓展建材市场,于是双方的关系反而愈发好了。包括方正化的私宅就是罗礼士手下的建筑队给装修的,当时因为方太监升官的原因,玻璃窗和水泥地坪还打了六折,承了个人情。

所以今天罗礼士坐在方正化位于皇城外的私人宅子里,心下还是对任务有把握的,因为他比较了解对方的为人。

到了正午,接到消息的主人果然从皇城出来了——在这之前罗礼士就已经去了一趟皇城,托小太监给方正化带了口信。

方正化是山东人,之前也是一步步从底层太监爬上来的。此人刚刚不惑的岁数,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光。

见到主人后,罗礼士并没有耽搁,快速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个清楚。

不想方正化听完后,却当机立断表示可以帮忙:他是太监,在这件事上的角色只是禀报皇帝一声,虽说功劳不大,但是也不用负担什么责任,算是白捡了一个皮夹子。

“咱家要多谢罗兄弟了,此事若成,定有后报!”

“温宗伯和曹将军那里,还请罗兄弟带个话,大家今后要多走动。”

方正化是内书房出身,所以举止做派都近似正规文人,谦和有礼。

第468章 讲故事

慈庆宫在紫禁城东,东华门以北,御马监隔壁。

此处最早叫清宁宫,是太子居所。在后世,慈庆宫已然消失不见。清朝时在原址修建撷芳殿,再后来又扩建成了南三所。清官剧里面脑残粉最爱的阿哥们,基本都在南三所里长大的。

事实上早在天启末年,当时由于天启帝无子,慈庆宫就变成了张皇后的寝宫。到了崇祯朝,直到太子纳妃之前,张皇后依旧居于此。

张皇后名叫张嫣,是天启皇帝的正宫皇后。

由于当年天启帝病危时,张皇后一力在病榻前主张由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既位,所以崇祯上台后,对这位寡嫂便非常敬重。

崇祯不但为张嫣上尊号“懿安皇后”,而且终其一朝,张皇后都受到了皇帝最高规格的尊敬和礼遇。

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拼死拼活都要争一个从龙拥立的大功呢?就此可见一斑。

……

今日天光明媚,不凉不热,又正值清明时节,是一个郊游散心的好日子。然而在御花园里把臂同游嬉戏扑蝶这种活动,对于某些人来说,就不那么合适了……譬如嫂子和小叔子。

所以大家就只能坐下来喝两杯啤酒吃点烤串聊聊闲话——慈庆宫门前的汉白玉月台上,正有一场露天宴饮正在举行。

说是宴饮,其实就是在茶几上摆了些瓜果点心,没有啤酒也没有小龙虾,是比较休闲的中古时代冷餐会。

冷餐会主客各自只有一位,其余在周围的那些宫女,女官,太监,侍卫,统统都是打工仔,得站着。

身穿红色袖衣,加着霞帔和红罗褙子,头戴珠翠凤冠,坐在茶几后边主位上的,自然是慈庆宫主人,“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史评为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的张嫣张皇后。

而在张太后左手边,头戴金丝翼善冠,身穿黑锦团龙常袍,面容清瘦,留着两撇小胡的年轻人,就正是庞大明帝国的主人:崇祯皇帝朱由检。

此刻的崇祯,正面带笑容看着月台下两个童子在表演杂耍。童子技艺精湛,忽而倒立,忽而叠身,最后又用一个十分惊险的单足支撑翻滚动作结束了表演,获得了满堂彩。

“嗯,小人儿戏得好,准是吃了师傅苦头的,看赏。”

张皇后今年24岁,正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年纪。可现在是礼教横行的17世纪,成为寡妇好几年的张嫣,说话老气横秋,已经开始处处以长辈心态来要求自己了。

发完赏后,年轻的小嫂子转头看了一眼更年轻的叔叔,发现对方貌似微笑着连连点头,却有点神游天外,眉宇间还停留着一丝淡淡的愁绪。

轻叹一口气,张皇后伸出手,举起桌上的木樨露说道:“皇帝,且饮茶。”

“哦!”反应过来的崇祯,急忙端起面前的玫瑰饮子喝了两口。

“如今鞑虏已退兵,皇帝应对朝堂那些人事也日见纯熟,咱们最难的一关算是挺了过来。待皇帝再年长些,日子终归会好起来的。”

放下手中晶莹透明的玻璃直升杯后,张皇后缓缓说道:“皇帝,对朝政切不可时时挂念,以防伤了心神,要有张有弛才好。”

“朕晓得了,谢皇嫂提醒。”

年轻的皇帝听到这里,眉宇舒展了一些,点头应是。

看到皇帝和皇后相谈甚欢,一旁伺候的老太监便知趣地拍拍手,然后下一组出来献艺的伶人就来到月台下,准备给贵人们表演一段精湛的鞠蹴戏。

就在这时,坐在月台上的皇帝眉毛又皱了起来——伶人背后的宫门处,一个人影正从远方奔跑过来。

崇祯眼力不错,所以没过多久,他就看清了来人那一身大红色的斗牛服。这一刻,皇帝的脸色瞬间冷硬了下来——能穿着高级太监服色在宫里放肆奔跑的,最大可能就是司礼监的人,也一定预示着出了大事。

忽的一下,崇祯从椅上站了起来。他已经看清了来人的面目:司礼监秉笔方正化。

自从登基以来就没遇到过任何好消息的年轻皇帝,早就把出好事的可能习惯性屏蔽掉了,所以当他看到气喘吁吁的来人时,心中已然预演了好几种突发情况:是鞑虏又回兵了?是蓟镇方向又出乱子了?抑或是九边又有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