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43章

作者:素罗汉

在车间里的明人炉工眼中,老爷们花费半个月时间搭起来的这套铁物什,不像炼铁炉子,像怪物。

然而在车间里的工业众看来,这套电炉是不折不扣的宝贝,是浑身散发着工业美的性感小姐姐。

……

能操作小姐姐的自然不是一般人。

陈景泰,33岁,瘦小精干,前永恒利金属加工公司经理。公司专业出品各类地条钢,承接各类订单,型材加工,今天他站在这里,妥妥属于专业对口。

不过陈景泰很清楚,今天他要是敢用这座瑞典电炉给大伙炼一炉地条钢出来……他准定会被趁热丢进炉膛,这鬼地方没警察啊!

陈经理当初开办的永恒利公司,说白了就是个私人小加工厂,专门向市场提供劣质地条钢。永恒利牌的地条钢质量还是不错的,别人家的钢锭一米高摔下去就碎,永恒利的三米才碎,所以迷惑性更强,经常蒙混过关。

每当上头风声一紧,陈景泰就关门歇业,风声一过再开张,小日子当年过得有滋有味,直到调控风暴来临,陈经理被联合调查组捣毁作案工具为止。

现如今流落到17世纪,陈景泰同志居然在如此蛮荒的土地上,见到了全套瑞典出品的电炉系统,再看看车间角落里那摆满设备的炉前化验室,即便厚颜如他,此刻也不由得有点不好意思。

要知道,当年他的厂子里除了两台中频炉,剩下的就是地垄沟和废钢,别说什么化验设备,连中频炉都是便携式的,大检查之前装上卡车就能跑路的那种。

唉,忆往昔峥嵘岁月啊……陈景泰轻叹一口气后回过神来,看看表,然后走上前,将车间里跑来参观的穿越众统统赶到安全位置,命令大伙全部戴上护目镜。这之后他亲自再检查一遍早已堆好的炉料和全部电力环节后,招呼几个钢厂的穿越众和明人炉工检查全身防护装备后各就各位,这就准备开炉。

陈景泰必须得小心一点,眼前这款电炉全称是“3吨直流式电弧炉”,不是他厂里那种温柔的中频炉;电弧炉工作起来声势比较猛,环节多,一不小心就要出人命,所以必须要小心。

第140章 炼钢

圆形的炉膛里已经填好炉料。针对大明朝的铁质,这台电炉的炉衬是碱性,炉底铺着一层石灰,石灰层上方是一层氧化铁皮和木炭粉,再往上就是基地里这段日子攒下来的一些生铁锭和少量熟铁——杭州来的船还在路上,这是仅有的两吨半生铁。

不像平炉和高炉,一旦开炉就必须一直维持运作,日夜不停。电炉的好处就在这里:随开随停,有料可以连续冶炼,没料……下班回家玩老婆。

这是目前最适合窑区原材料条件的炼钢方式,唯一的缺点就是能源消耗大,然而穿越众最不在乎的就是这点。

……

随着陈景泰一声令下,控制房里客串操作员的邹国庆一脸笑容地按下电钮。这时电炉头顶一根黑色的石墨电极柱缓缓落下,电极插入到炉膛里后,随即和炉底电极产生剧烈的电弧反应,冶炼开始。

先是有规律的,明亮的光线从炉盖缝隙中冒出,然后随着电极柱的深入,电弧加大,温度剧烈升高,光线开始变得剧烈起来,本来亮度就不高的车间里这时变得和迪吧一样,明暗闪烁。不久,生铁开始融化成液体,这时缝隙里开始随着电弧的明灭,往外喷射出火红的铁渣,滚滚的浓烟和热风也同时从炉内冒出。

轰响,闪光,浓烟,火雨……炉子里这一刻仿佛有个劣质鬼怪片剧组在行动,声光效果刚刚地。

看到头顶的收烟系统开始正常工作,陈景泰松了口气,截至现在,融化期算是安全渡过,系统一切运转正常。回头扫一眼安全线之外站着的喜客们,发现还是有几位没搞过工业的老兄脸色有点发白,陈景泰微微咧下嘴——这种加了整流器的直流电炉,已经算是动静很小很先进,想当年自己当学徒的时候那种老式交流电炉才叫凶猛呢。

随着炉膛里的固体完全转化为液体,陈景泰指挥控制室开始调整电极柱插入的深度,当炉内的钢液平稳翻滚时,前期炉料里的石灰已经充分和生铁反应,他这时下令出渣。

出渣会排出一部分硫磷,头顶的天车这时缓缓行动起来,一根明黄色的吊杆带着一个钢爪滑动到电炉上方——捞渣机。钢爪在剧烈的烟尘和喷溅的钢水中轻松捞走了漂浮在钢液上的废渣,整个过程不需要人为操作。

捞渣机这种可有可无的插件是陈景泰力主进口的:完全没有经验的穿越众和明人炉工,每天在高温烟气和钢渣喷射的环境中跑到炉前出渣……这种极度危险的工作完全不适合现有的局面,每一个穿越众和明人炉工都是极度珍贵的,现在不进口捞渣机,等死的人多了,一样得进口。

……

出完渣后,炉内的环境就从融化期进入下一阶段:氧化期,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除磷脱碳。

理论上这时候是需要往炉内吹氧气的——不但能脱碳,而且加速炉内反应,剧烈的碳氧气泡上浮,能将废渣都带上来,一举多得。不过嘛,穿越众眼下没有纯氧,陈景泰往炉里补了一点石灰之后,就静等炉内自己反应……这等于是用电能的消耗规避一些流程。

开炉40分钟后,他拿到了现场化验的结果,发现钢液的磷含量已经达到要求,于是他下令第二次出渣,然后关闭所有出口,炉内进入下一个阶段:还原期。

还原期也是电炉特有的,有别与高炉转炉这些传统炼钢炉的地方,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脱氧,脱硫。

眼下窑区基地缺乏各种矿物和金属,暂时造不出合格的硅铝粉之类的脱氧剂,所以这第一炉钢用得还是进口复合脱氧剂,这种可以很好的脱氧脱硫。陈景泰在炉内最后的还原期,添加了3公斤的脱氧剂和一些石灰,然后继续等炉内反应。

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算大功告成——电极启动一小时十五分钟后,穿越众的第一炉钢水正式准备出炉。

这个速度其实已经很慢:后世大型的量子电弧炉生产一炉钢水,只需要25分钟的时间。而穿越众这里由于很多条件都不具备,只能用延长时间,增加电力消耗的办法来保证产品质量,拖到一个小时也是没办法的事。

……

看完第二次化验报告后,陈景泰正式下令出钢:钢水里最重要的磷硫含量已经合格,其他微量元素有点超,整炉钢水的碳含量介乎于低碳和中碳钢之间……不过这不重要,小瑕疵而已,只要磷硫二害控制到位,其余的回头调整一下工艺就可以解决。

已经变成通红的石墨电极柱缓缓升起,然后控制室开始操纵脚下滑轨上的钢包前进,下一刻,内衬耐火砖的钢包到位,钢水正式出炉。如果是连续冶炼,那么要留一部分钢水在炉内的,然而今天是测试版,再说穷鬼们也没有多余的生铁锭,所以今天就这一炉。

当电炉被液压系统倾斜15度后,偏心底出钢口开始流出钢水注入钢包——此处有一组科技树可以点亮:高大上的炉外精炼。

所谓炉外精炼,简单说就是给钢包里注入氧气或者惰性气体,然后把上述各种脱除杂质的流程,有选择性得再做一遍,以便达到净化钢水,调整元素含量的目的……基本上比较牛逼的合金钢种,都要过这一关。

穿越众当然不需要这么做。

只要调整好工艺,从眼前这座电弧炉里出来的钢水,完全可以达到后世碳素钢的标准。低碳钢用来做钢筋钢板,高碳钢用来做工具和枪管,未来最多再加上不锈钢,这就已经足够穿越众用到死,多余的科技树没必要点。

钢包里接满四分之三沸腾的钢水后,开始沿着滑轨继续往前:一排型砂制作的模具早已准备好,就等这一刻啦。战战兢兢的明人炉工这时上前,按照培训时的操作流程,缓缓摇动钢包旁的转轮,这时钢包微微倾斜,下一刻,钢水就顺着滑槽流入这批模具中。

第141章 农场

看着眼前火红的钢水渐渐冷却成钢锭,陈景泰再一次陷入恍惚中:这里真的是17世纪吗?高质量的电炉,被反复去除杂质的钢水,先进的炉前化验,漂亮的型砂模具……这一切应该出现在21世纪才对啊!

而自己在21世纪被拆毁的那个破厂,才和这片蛮荒之地般配嘛——没有任何质量管控的冶炼过程,抬着坩埚露天往地沟里浇灌钢水的民工,热轧完因为杂质太多,不得不用焊枪修补破洞的钢板……

……

晃晃脑袋回到现实,陈景泰一边接受各路喜客们的道贺,一边开始考虑今后。眼下虽说第一批钢水成功出炉,但是钢厂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烟气预热炉料系统是必须的,轧钢系统也是必须的,冷热轧都要有,热轧出钢筋,冷轧出马口铁,这之后当然就是机床,机床之后冲压机……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另外的重点是:要抓紧自产包括各种炼钢添加剂,钢包,以及电极,电缆这些耗材,这才是钢厂能维持下去的当务之急。

穿越众现在相当于强行点亮了钢铁科技树中段的一个节点,然而这个节点发亮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早日向下打通其余节点,才能避免由于耗材问题而停止生产。

随着目前穿越势力在大员的摊子越铺越大,几乎所有生产生活军事医疗这些方面都需要进口物资来支撑消耗;所以眼下窑区基地要尽可能的向制造业上游挺近,将各类基础耗材的自产率提高,否则的话,进口物资箱迟早会演变成消耗品补充箱,整个体系发展节奏会停滞下来。

……

第一炉钢锭成功出品后,当即获得论坛的大红置顶帖待遇,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有在帖子下面贺喜。

而已经膨胀成狗的陈景泰,也洋洋得意得在帖子下列出了一长串他老人家指定的进口设备:热轧线,冷轧线,各种配套熔炼设备,各种联合加工中心,各种型号的CNC车刨铣磨机床,各种……

老少爷们前一刻还在喜羊羊,下一刻就跪了。

面对吵成一锅粥的局面,最后还是大办公室综合分析情况后,出面做出解释:当前没有那么多钢用来轧制。因为今后一段时间,从杭州运来的那点生熟铁,大部分都不需要炼成钢,只需要二次精炼后的精铸铁就足够。

像造船的骨架,各种工业设备的底座,外壳这些费料的地方,其实大部分都用的铸铁,所以轧钢线还是要等。现在这点生铁进口量根本没必要上这些设备,钢厂下一步应该自建化铁炉,然后进口一点配套的机床和热辅助管道就够了。

那么什么时候上设备呢?这要看船厂进度。

大员的战略态度目前是收缩的,因为穿越众并没有能打出去的拳头——船队,土著船员,可以不限量使用的自造枪支弹药和火炮,这些用来进攻的必要条件,现在都不凑手。

只有组成船队,而且是外型和广船,福船差不多的中式船队,海军才划算派出领航船,带领船队闯过重重阻拦,去广州或者福州码头停靠,想办法购买大宗商品——“人口”,粮食,生熟铁,铁矿。

所以,在船厂爆出船队之前,或者说,处理好郑芝龙问题之前,大员只能被动接收外部资源,这个效率很低,但是没办法,目前只能隐忍。

……陈景泰的狮子大张口被挡回去后,吃瓜群众们险险松了口气,要是让这货得逞,那起码今年上半年,大伙就要看他一人浪,这不能忍,进口物资嘛,人人有份才是王道……

……

梁乐天和米硕两个人坐在电三轮上,一个默默抽着烟,另一个拿着斗笠在扇风,貌似很悠闲的样子。

电三轮目前一共有4辆,基建部有两辆,窑区基地一辆,还有一辆归农场部。

梁乐天和米硕就是农场部现任的大小王。

农场部目前没有农场。

自从穿越众占领大员以来,梁乐天他们这些搞农业的基本处于隐形状态。没办法,所有的土地都处于蛮荒状态,上面奔跑着野人,飘荡着飞蚊,不是拿着锄头的农夫能搞定的。

梁乐天他们号称农场部,事实上一直没有农场供他们开垦,占据大员以来,他们基本没有存在感,平时最多的工作就是吃草,咳……种草。

闲着也是闲着……从赤崁一带开始,很多荒草地被烧平后,梁乐天他们就指挥着手下的农工修整这些盐渍过的土地,然后就地撒播咸草种子。

种子是从杭州买来的——咸草是蔺草的一种,耐盐碱,弹性好,扛拉力强,颜色鲜艳,是极佳的草席草鞋用草,台湾在日据时期,北投蔺草是很出名的特产。

台南平原属于冲积平原,在17世纪,将近三分之一的沿海带土地是盐渍土,后世那种漂亮的,像一片绿毯一样的台南农场,无一不是经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造后的成果。

梁乐天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情去搞什么盐渍地改造。台南平原在后世的耕地面积是3200平方公里,对于穿越众这点可怜的体量来说,就像老鼠掉进米缸,梁乐天他们完全可以挑一些好地来开农场,而不是在盐渍地上费事。

所以只能随便种一点草拉倒。

后期随着赤崁新区的扩大,他们又在新区外围开试验田,种点蔬菜和一些耐盐碱作物——甜高粱,苜蓿。

这种半死不活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台南剿总摆平麻豆社为止。早已经对当前农业发展局面坐卧不安的大办公室诸公,这些天连续约见梁乐天和米硕,要求俩位前农技员抓紧行动起来,早日为政权解决粮食外购这个心腹大患。

梁米二位今天从大办公室现场勒索了一辆电三轮,然后又预定一辆德国芬特电动拖拉机后,依旧打着哈哈出门,坐上电三轮就没影了。

“还想粮食自产?”我呸,氮磷钾呢,农药呢,良种呢?

两个人出商馆的门,一边坐着电三轮兜风,一边举起中指骂几句不懂事的朝堂诸公。说话就跑到码头,吆喝人把三轮抬上小艇,然后渡过台江,从赤崁出发,一路兜风到窑区基地,电三轮毫不停留得从新港溪新修的临时木桥上驶过,直奔对岸。

……是的,农场部前些日子新选的农场,就在新港溪对岸,和窑区隔溪相望。

第142章 种点什么好

农场的选址条件其实很简单:沿海的盐渍地不要,接近中央山脉的土地同样不要:表层土下面不是坚岩就是铄石。所以,平原中间勉强算得上肥沃的微酸性冲积土地带,就是首选。

再考虑到至关重要的电力供应,地址自然呼之欲出:窑区对岸,往上游一点的地方。

新农场的位置离窑区很近,只要扯一根动力线过来,就能解决灌溉提水和给设备充电的问题,当然,想灌溉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修好水利。

梁乐天一开始只给农场规划了200亩的地块,就是担心水利问题。农场的土地位置在窑区上游一点,新港溪分出来的一条支流从外围流过,正好用来灌溉,还不用担心窑区的工业污水。

不过台南的大小溪河每年都有3个月的狂暴期,夏季洪水期和冬季涓流期的水量是天壤之别,所以梁乐天不敢掉以轻心,拨给他的300勇士,有200号人现如今都在整修这条支流——清掏,深挖,沿途修储水站,各种分流渠灌……

农场周边现在已经看不到什么植被,秉承着穿越众一贯作风,由麻豆社服劳役的土人动手,新港溪对岸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扩展“腐地”运动。

农场剩下的100号人手,这些天已经把200亩地基本清理出来:树林被砍伐后送去对岸,地里所有的树根石块都被挖出来,其余的低矮植被统统伐平,暴晒几天后一把火烧成灰,然后撒进土里当肥料。

梁乐天他们坐着电三轮来农场的时候,这里正在进行第一次平整后的漫灌,水泵正在往新修的沟渠里不断提水。新开荒的土地现在根本不考虑产量问题,尤其是现在没有肥料和农药的情况下,现在的首要任务是除草。

第一遍漫灌后,用不了几天,地里被焚烧时热量催化的草种就会冒头,到那个时候,大办公室答应梁乐天他们的电力拖拉机估计能到货,正好赶上犁地,将新草灭杀在地里。

然后继续漫灌,继续犁地……这种朴实无华,蛮横,但是有效,不需要农药的工作还会视情况再重复一两次,直到被诱杀的野草数量降低到可以忍受为止。

下一步就是播种。

台湾气候终年温暖,台北是湿暖,台南是干暖。即便处于小冰河时代,台南最冷的冬季气候也没有低于过15℃;所以常见的粮食现在都可以播种。

当然,穿越众在可以预见的很长时期内,是不会种植水稻的。

水稻是一种需要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东东。在良种,肥料,农药三宝齐备的情况下,亩产千斤不是梦;如果搞齐良种田配套设施,再从后世德鲁伊那里进口点超级杂交种,亩产1500斤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杂交种口感不好,不过这不重要——看到油腻的肥肉会眉花眼笑的赤崁人民,不会在乎水稻的口感。

咳,以上都是做梦。

良种,化肥,农药这三宝目前穿越众一样都没有,所以水稻这种高富帅也就帅不起来啦,就像离开豪车美女和爸爸的富二代,如果要强行种植,亩产能达到三四百斤,梁乐天估计就要烧高香。

所以,老老实实先种点大豆探路才是王道。

大豆属于自带流量的小花——天然固氮,所以在眼下一穷二白的梁乐天眼中,大豆就是最好的开路先锋。

先种一季大豆,这个肯定要疯狂人工锄草N多次,然后在摸清楚当地的土肥气候这些条件后,农场再上马土豆,红薯,玉米三种爆人口专用大杀器,配合各种海产副食品,这才是穿越政权解决粮食自给的正确路线。

至于水稻……只要杭州还是漕运总站,少数供大员老爷们吃的稻米还是不在话下的,不是有太仓白粮吗,皇帝都爱吃,大员这儿也蹲着一位呢,每天闲逛,骄奢淫逸,望之不似人君。

当然,不种水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疟疾。

……

这里要重点讲述一番疟疾的凶残。

疟疾起源于非洲,是随蚊子传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俗称打摆子,热病,寒热症,在17世纪,疟疾是绝症。

天花,鼠疫和疟疾是同档次的大杀器,然而疟疾比前者更加耐久——在天花早已灭绝的后世,疟疾依旧感染着超过2亿人口,每年直接和间接死于疟疾的人口超过100万人。

欧洲人早在15世纪发现美洲后就开始移民,然而近在咫尺的非洲却无人问津——疟疾。

直到1870年,欧洲人控制的非洲土地还不到10%,广袤的非洲内陆无法深入——疟疾。

沙子堆里跑来的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将黑皮肤的原住民定义为“不可触摸者”——疟疾。

所以,疟疾和天花鼠疫一样,都是一直在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种疾病。

人类在千万年的对抗中,被迫进化出地中海贫血和多胞胎这些生物武器来抵抗疟疾:后世非洲原住民地区的双胞胎,多胞胎概率大大高于其他种群。

少数班达奴隶能在大员恐怖的伐木拓荒环境中多活一段时间,就是因为他们轻度贫血,是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携带者:从非洲发源的地贫症,沿着热带南亚地区一直分布到闽粤湿热地区,这和疟疾的传播地图是相符的,后世兔国有3000万地贫基因携带者。

然而这些被动的抵抗终归不是解决办法,地贫症这一类副作用巨大的变异基因,只能保证百分之一左右的轻症个体活到留下后代的年龄,从而使种群不被灭族。至于疯狂传染的疟疾,在17世纪,依旧是热带地区高效率杀死大批土著的元凶,欧洲人直到发现金鸡纳树皮后,才开始挺近非洲内陆,不是没有原因的。

……

穿越众太清楚疟疾的威力。

自从占领大员的那天开始,焚烧植被,填埋死水,修建排水系统就是领地扩张时的必备前置项目,从来没有改变过。

预防比治疗重要,这一点谁都清楚,何况,穿越众也不会拿药出来治疗土著的疟疾。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伦理问题:给谁治不给谁治?

药物是有限的,而未来被送到大员的人口数量,会呈几何式上涨,到时候一旦疟疾防治没做好,茫茫多的病号趟在那里,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