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673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两人并没有在刘安这里待很久,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开了这里,走在路上,灌阿有些不悦,“你为什么总是要打断我呢?”

“为什么打断你,你还不明白吗?”

“设立刺史就是为了监察地方大员,你就是个地方大员,还跟人家谈什么刺史的人选??你就不怕引起误会吗?”

“可他是太子啊,是长在我们面前的孩……”

“他不是孩子,他是大汉的太子,将来的皇帝,若是在唐王府里遇到你,你跟他说什么,我都不管,但是在太子府里,你就不要将他当作自家晚辈来看待……不然会惹出大麻烦的,陛下近期内的麻烦够多了,不要再给他增添麻烦。”

“哦……买,你有没有觉得,有些时候,我们都越来越像阿父了,你越来越像曲逆文献侯了,我也是越来越像阿父……”

陈买迟疑了片刻,“唔……我大概是有点像阿父了。”

灌阿点点头,沉默着走了许久,他猛地反应过来,大叫道:“买!!你这厮是什么意思?!”

太子府内,刘赐正要等下一位受害……下一位郡守,就看到一位近侍走了进来。

看到近侍,刘赐下意识的就要逃跑,那近侍显然是知道他是个什么德性的,慌忙抓住了他的手臂。

“大王莫要跑!!陛下有令,要在宣室殿内召见诸王!!”

“我也要去??”

刘赐有些惊讶,忽然又有些感动,以往诸王有什么仪式,他永远都是被忽略的那个,连晁错削藩都会无视掉自己,没想到啊,今日居然能参与诸王的活动!!

“不只是大王,北地王,代王,还有太子都要去。”

刘赐有些不服,“北地王是我孪生兄弟,代王也是与我相隔的诸侯王,他们要去也就算了,那太子是个什么王,有什么资格一同参与呢?”

正准备好衣冠,出门想要上车的太子又匆匆解下了自己的鞋履,对着近侍说道:“劳烦您给阿父说一声,我现在忽然得办点事,办完了就带上夏王一同前去……”

第694章 绝佳的御史人选

宣室殿内。

刘长坐在上位。

南越王,燕王,赵王,楚王,吴王,城阳王,梁王,长沙王,胶东王,太子,齐王,河西王,代王,北地王,夏王……诸王坐在了两侧,神色肃穆。

此处并没有外人,就连吕禄都不在殿内,守在了殿外。

刘长平静的看着自己两侧的诸王,南越王昏昏沉沉,半眯着双眼,就好像随时都要归西,燕王眉头紧皱,仿佛是在纠结着什么,楚王,赵王都较为平静,只是眉宇里带点悲伤,吴王微微仰起头来,城阳王还是一如既往的保持低调,让人看不清神色,梁王茫然的打量着周围,胶东王正死死握着一旁河西王的手,齐王眼神惊恐,坐立不安,代王迎着阿父的目光,微微点头,北地王初次参与这样的会议,同样的不安,紧张到了极点,夏王鼻青脸肿,正在偷偷王北地王的衣服上抹鼻涕……

刘长深吸了一口气,逼着自己不要去看最末席。

“诸王无恙?”

刘长开口询问道。

“臣等无恙!陛下无恙?!”

众人急忙回礼。

刘长却摇了摇手,“算了,此处也没外人,就不搞这一套了,那个韩婴当真是烦人,今日一大早就开始来教我,教我召见诸王的礼仪……咱都是大皇帝的子孙,就不理会这个了!他老人家一生也不怎么遵守礼法,我们今日也就类父祖,不讲什么礼了!”

众人轻笑了起来。

燕王顿时就忍不住了,“陛下,既然是家宴,那我就直说了,您是知道臣的,臣向来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您不要听晁错的胡言乱语!他心里想什么,我太清楚了,他不过就是图名而已,这些大臣们都是这个德性,为了能让自己青史留名,无所不用,甚至是自寻死路,当初高皇帝杀死项羽,不许他人为项羽哭丧,还是有人特意跑到高皇帝面前为项羽哭丧,为什么?就是为了被高皇帝所惩罚,然后得到名望,青史留名!”

“晁错恶意离间我们诸兄弟,他是外人,我们才是一家人,难道陛下认为臣会谋反吗?若这是陛下的意思,只要陛下一句话,我就愿意放弃王位,为陛下麾下一将!但是,臣不愿意因晁错而受到委屈!!”

胶东王点着头,深以为然的说道:“此言有……”

吴王忽然回头看了胶东王一眼,胶东王的声音顿时微弱了些,“……些不合理。”

燕王一愣,原先你跟我交谈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燕王皱着眉头,忍不住提醒道:“胶东王,虽说是家宴,但是也关系到大汉社稷,还是得以国事为重!”

赵王有些不悦,“燕王这是什么意思?莫不是觉得胶东王是受了我们的胁迫?欺凌?他是我的兄弟!”

“这么说,他就不是我的兄弟了?!”

燕王忽然很生气,毕竟他不是高皇帝的子嗣,就如刘长所说的,是属于大皇帝的子嗣,跟楚王一样,都是高皇帝兄弟的孩子,肯定不如他们一家子那么亲近,赵王的话几乎就是指着他的鼻子说他是外人。

梁王也急忙开口:“赵王并非是这个意思,燕王亦是我们同宗兄弟,还是吾等之兄长,我们怎么敢不敬呢?只是说,这里没有公事或者私事,大家畅所欲言便是。”

刘长并没有开口,只是听着他们的交谈。

目前来看,高皇帝这一脉还是占着优势的,人最多,而且很团结,由吴王领头,加上其余几位,占据着极大的话语权。

作为全场唯一外姓人的赵佗此刻也是缓缓开口了,“既然是畅所欲言,那老夫也有几句话要讲。”

燕王瞥了他一眼,瓮声瓮气的询问道:“南越王想要说什么呢?”

“老夫认为,所谓的分权,并非是要对我们不利,而是要保护我们。”

“诸位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对陛下,那自然是忠心耿耿,可老夫平日里还是很担心,就担心后人里出个不肖子孙,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陛下对我们极为呵护,诸国实力大增,难免会有看不清自我的,若是将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那我们一生的威名,岂不是都要因为那后人的缘故而不存?到时候,我们就是逆贼之父祖,谥号被夺,庙宇被毁,本国被除……”

“这不是要对付我们,而是为了将来而考虑,况且,陛下对我们的厚爱,会因为这分权的事情而减少吗?我们在地方上,依旧能大有作为,只是我们的子嗣要收拢一些……我觉得这没什么问题,诸位可以再好好想想。”

赵佗这么一开口,众人顿时都沉默了下来。

燕王严肃的说道:“我并非是舍不得手里的权力,也不是不愿意让孩子们收拢些,我只是觉得,诸王才是陛下最可靠的助手,也是将来皇帝最可靠的助手,地方郡守和庙堂大臣是靠不住的,这些都是外姓人……削弱宗室而加强外姓,这是不利于大汉的。”

“仲父说的有理!什么朝臣郡守啊,守护大汉还是得靠我们这些人啊!”

夏王终于忍不住了,拍着胸口说道。

代王看了看周围,狠狠掐了一下他的屁股,刚刚挨过打的夏王险些大叫了起来,急忙捂住了嘴,幽怨的看着二哥。

不让说就不让说嘛,掐寡人做什么?

你不知道自己力气有多大嘛??

不知寡人刚刚跟大哥打了一架嘛?

在诸王谈事的时候,这些二代们还是没有什么开口的资格的,尤其是刘长的子嗣,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只能是以刘长的意见为主,而有发言权的两位,河西王和齐王,齐王早已被吓破了胆,每天做梦,都是梦到挂满了人头的厚德殿,基本不敢在这里发表什么观点,而河西王,悲伤过度,也不愿意多说什么。

吴王开口说道:“燕王说的有道理,诸王分封的初衷,就是要维护陛下……但是,过去与现在是不同了,当初内忧外患,需要诸王坐镇,防备外来的敌人,提防内部的奸贼……如今的大汉,经历了高皇帝,孝仁皇帝的治理,外头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大汉的敌人,而内部也不可能有想欺辱君王的奸贼……当今陛下如何,诸王心里清楚,而太子殿下,也是雄才伟略,能得人,大汉已得民心,百年之内,奸贼不会出与内……至于再往后的事情,就不是我们所能预料而制定的了。”

他看向了燕王,“况且,郡守已经开始分权,地方将设立刺史,统一监察,我们再进行分权,地方就可以平定了,至于庙堂,等地方分权之后,自然就要着手进行整顿,改变当今的朝治……您是知道这些的。”

“我知道,诸位兄弟心里,其实也是跟燕王一样的想法,只是燕王为人坦荡,故而直言……分权并非是对大家的不信任,而是大汉必要的治理改正,我们是依附于大汉的诸侯,大汉强盛,我们才能继续生存,我们的子嗣才能享受富贵,大汉之命运,与我们是一体的,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的考虑这样的行为是否对大汉有利,而不是考虑是否对我们有利。”

燕王长叹了一声,“吴王所说的,我心里也清楚,但是这庙堂之政,哪里是能轻易改变的?晁错那厮能肆无忌惮的对地方出手,可是他能整顿庙堂嘛?我是不相信他的,从始至终,他的目的一直都是我们,他不会去考虑庙堂是否会造成威胁,或许在他看来,庙堂治理天下,不经由天子,才是最好的……他自己就是庙堂之政的受益者!况且这三公九卿,哪一个是他能惹得起的?也就欺负一下我们这些诸王,知道我们无法发作……”

燕王有些憋屈。

说到底,还是他们觉得不公平。

大汉立国,是以诸侯王与内臣来相抗衡的,你只削诸侯王,怎么不见你分朝臣的权力啊?

刘恒看向了其余众人,问道:“诸位也是这样的想法嘛?”

赵王迟疑了一下,说道:“其实燕王说的也有点道理,晁错是不会对庙堂出手的。”

刘恒轻笑了起来,“我知道,所以,我先前接触晁错的时候,就答应他分诸王之权,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个条件。”

“让他在分诸王权后分庙堂权?”

“他有的是理由拖延,而且分权也未必就真的用心……”

“不,我让他辞掉御史大夫的职位。”

刘恒此言一出,诸王都惊呆了,燕王先是大喜,可随后又摇着头,“他都已经达到目的了,让他辞了位又有什么用?难道您还有更好的人选?谁会愿意去整顿庙堂呢?”

刘长此刻也有些惊讶,他看向了四哥,“四哥,难道你这里有什么人选?”

刘恒平静的点点头,“当然有。”

“是谁?”

“我。”

这一刻,诸王哗然,众人皆目瞪口呆,什么意思??您老人家想留在庙堂里当三公??天下哪有让诸侯王当三公的??这不是胡闹嘛?

刘长先是一惊,随即大喜,“好啊,好啊,四哥准备什么时候任职?”

“等晁错请辞。”

“这简单,我稍后就让晁错请辞!”

刘恒不悦的说道:“还是要等晁错办完这件事的,而且,以外王的身份来担任三公,定然是要引起非议,不过,这件事又非我不可,御史大夫本来就是要整顿天下,清查奸贼的,晁错却只是用来对付地方诸侯,大器小用……御史大夫还有劝谏,监督皇帝的职责,可晁错显然也不称职,看看你这衣裳……”

刘恒扫视着刘长身上那奢华的衣裳,刘长顿时觉得不妥。

“四哥,我忽然觉得,南边其实也离不开你啊。”

一直都没有开口的太子此刻也是起身说道:“仲父啊,若是您留在庙堂担任三公,那地方可怎么办啊?”

“我来之前,就已经吩咐过大臣们了,何况,分权之后,有没有君王,地方都能治理开,影响不大,而且,我又不是一直要留在庙堂,等我办完了事,离开便是!”

刘安没有说话,其余几个诸侯王还是有些懵,尤其是燕王,他本以为自己就够莽了,没想到啊,这位看似温和如水的吴王,比自己还要莽,居然还想要担任三公??这合理嘛??

“吴王……您这想法,不只是有点难度,是很有难度啊,从未听闻诸侯王可以在庙堂担任官职的……”

“章不就是在担任嘛?”

众人猛地看向了城阳王,刘章一愣,急忙解释道:“我这有些特殊,不与群臣往来的……”

刘长却说道:“无碍,这都不重要……我知道四哥的本事,规矩都是人说了算的,若是没有先例,那我们成为先例就好,谁说宗室就不能成为庙堂大臣呢?我觉得可以自然就可以!”

众人愕然,燕王喃喃道:“若是由吴王来整顿庙堂,那我是没有什么意见的,若是真的能如此的话。”

刘恒点点头,“好,那就如此决定了,分诸侯之权,再分庙堂诸公之权!!”

会议的内容算是定好了,只是有些草率,吴王的想法实在是有些骇人。

大家不再商谈政务,而是聊起了家常,毕竟都是自家人,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的诸侯王聚集在一起,而且没有外人,他们能畅所欲言,也不怕泄露了宗室的秘密,到了这个年纪,其实主要谈论的还是家里的孩子,燕王放下了心里的担忧,此刻正笑呵呵给各位大王们传授教导孩子的经验。

“这教孩子啊,就是要服徭役!”

楚王深以为然的点着头,“这倒是不假!”

“不服徭役,怎么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诸侯王呢?”

“我儿子现在就很优秀,这都是徭役的功劳啊!”

几个人交谈着,刘赐也认真的说道:“将来,我也得考虑一下让孩子去服徭役……”

他说着,却发现刘安正若有所思的盯着自己看。

刘赐顿时悚然,“看我做什么?大哥,你可以让迁去服徭役啊!”

刘安露出了一个微笑。

赵王此刻也被燕王和楚王说动,在考虑要不要让孩子去服徭役,甚至胶东王都有些蠢蠢欲动,刘长觉得,无论如何,各地的太子们肯定是不会喜欢这次会议的。

因为是丧期,众人不能大酒大肉的,但是饭菜还算丰厚,各种各样,众人边吃边聊,在宣室殿内度过了非常轻松的一整天,直到傍晚,众人方才依次离开。

刘恒却被刘长给留了下来,众人也不意外。

两人回到了厚德殿里,面向而坐。

“四哥是真的想要担任御史大夫?”

刘长给刘恒倒了茶,随即问道:“为什么呢?”

刘恒的神色颇为严肃,“为了帮你。”

“晁错和刘安,近期内都在想办法分权,郡守,诸侯,庙堂……他们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是你的授意,你或许没有直接让他们去这么做,但是没有制止他们,这就说明你的想法了……我跟你一样,也觉得当初阿父他们留下来的制度颇为简陋,不过,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们,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的不错,秦国的那一套,打仗时还可以,可遇到如今这般盛世,就失去了作用。”

“若是我自己,是万不敢急着做出改变的,但是你不同,你有足够的威望,强大的控制力……你完全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晁错和刘安两人,是不能帮你完成这件事的。”

“为什么?”

“晁错是个能臣,但是受限与性格,加上此人年少就登高位,缺少磨砺,政策长远却都容易脱离实际,而刘安有谋略,也在逐渐成长,可他想法太多,利益牵扯巨大,无法独断专行……而我就不同了,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我在庙堂里是外人,没有刘安的拘束,而且我自认对庙堂看的也清楚,能完成你的任务。”

刘长点点头,“我知道四哥有这个能力,我只是有些好奇,四哥向来是不愿意插手庙堂之事的,诸侯王担任三公啊……群臣怕是要睡不着了。”

“其实,我已经跟太后说过这个想法,太后是很赞同的,太后也觉得晁错不靠谱,同时,她也觉得庙堂的制度太过混乱,权力过大,就如太尉,当然,我不是对淮阴侯有不满,只是他这个位置,管辖天下军事,实在不是个能常设的职位,若是担任此职的人存心不良,那就太可怕了……包括御史也是如此,本来是监察,可是却拥有任免权,还能下令九卿,行判决,能参与政策的拟定,几乎就是国相的翻版,三公九卿……还是太简陋了。”

刘长忽然笑了起来,“四哥,我这里其实有很多制度的……”

“我知道。”

“我读过你的书。”

“所以我才说要留下来,你的那些想法,若是得不到能人相助,注定是无法落实的。”

“我都不知道,四哥居然还有这样的想法,以往怎么都不说呢?”

“以往的时机不对,况且吴国那边也有很多的事情,现在吴国暂且不需要我来指明方向,而改变庙堂里的时机也到了……你现在将你所想到的制度一一给我说,不要漏下任何一个。”

“喏!”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