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747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太子惊慌失措,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即刻就召见了冯敬和几个靠得住的大臣。

“大王啊……孔雀国的土地,是在那些贵族的手里,贵族虽然是大王册封,可这只是个名头,您若是只是想个名字倒也算了,您这是想要委派官吏来从他们手里夺得控制权,他们哪里会允许呢?他们是不想让您插手地方的事情,让您只管好自己的直属地……这个政策并非是最容易推行的,反而是最难的,唉,您最好还是下令废除,别刚上位就引起这么多人的反抗啊……”

白弘毅目瞪口呆,这都能反对??

那自己若是提出更激进的那些,他们岂不是要直接冲进来弑君??

他这才明白,似乎想在这里推行教化并非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与此同时,周亚夫,夏侯灶,阿列三人率领军队离开了华氏城,由申屠嘉来坐镇此处。

第773章 萧延

“我刚进城内,这些人顿时就围上来了!”

“前后全都是甲士啊,都手持强弩,我一抬头,好嘛,前后数千架强弩都对着我呢!”

“我能害怕嘛?当即大吼了一声,滇国太尉在此,速速让开!”

“他们吓坏了,几个甲士的强弩当即吓得落在了地上,我直接冲了出去,就是要见到陛下,北军就来拦着我了,那夏侯灶,周亚夫,卢他之,樊伉都纷纷来阻拦,可他们哪里是我的对手呢?又有夏侯婴,周勃,赵佗等人来围攻……我是丝毫不惧啊,这么一路打到了厚德殿内,最后是陛下出来了,说我打伤了他的猛将,但是他并不怪罪,非要留下我来吃酒……还有个主父偃的,非要跟我结交为兄弟,说是仰慕我的名声……”

柴奇吃了些酒,醉醺醺的说起了自己在长安里所做下的大事。

周围的那些大臣们咬牙切齿的听着他的话,强忍着起身殴打他的想法。

而国相萧延就坐在他的面前,很是认真的听着他的话,得知他跟那么多高手动手的时候,他甚至有些担忧的询问道:“跟如此多人动手?您不曾受伤吧?灶在我诸多好友里,武艺最猛,他之的马战更是一绝,那伉力气颇大,像夏侯婴将军当初是斩杀了英布的猛将,赵佗虽然年迈,却也勇武难挡……”

柴奇顿时咧嘴笑了起来,忍不住说道:“他们哪里是我的对手呢?普天之下,也就陛下高我一头而已!”

萧延笑了起来,“有您这样的猛将在国内,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那陛下对哀牢国是怎么说的呢?”

随着年纪的增加,萧延的模样越来越像萧何,同样的胡须,同样的温和,就是如玉石般的君子,只是言语依旧有些迟钝,缺乏灵气,眼神也略微呆滞,看起来就不是很聪明的样子。

柴奇回答道:“陛下说了,这点小事,不必在意,只要我们治理好哀牢郡,就可以了,对了,陛下还给与了赏赐……赏赐不久后就能来到,都是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就是群臣有些不开心,觉得我们私自出兵……但是我也解释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群臣还是不愿意,我就与他们辩论,那什么晁错,张不疑,贾谊,张苍之类的轮番与我辩论,却都不是我的对手……最后还是太子出面,我给了他些面子,故意败给了他……”

柴奇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吹嘘,群臣再一次咬紧了牙齿,生生忍耐。

萧延笑了起来,“如此最好,如此最好。”

“今日是给将军的接风宴,请您再多吃些……”

宴会继续,萧延目光呆滞的看着远处,也不知在想着什么,就在众人纷纷饮酒吃肉的时候,有大臣坐在了他的身边,有些愤怒的说道:“柴将军吃了些酒,就胡说八道,对朝中公卿不敬,信口雌黄,您为什么不治他的罪呢?”

萧延一愣,随即看向了他,笑着说道:“哀牢对我们无礼,柴将军冒着风险出兵,随即又独自前往长安请罪……我们这些人什么都没做,如今却要接受因为他冒死而换来的功勋,若是因为酒后说了几句话,就要治他的罪,这还能算是有道德的行为嘛?”

大臣一愣,脸色通红,支支吾吾的,萧延又拉住他的手,“但是您提醒的也很对,柴将军面对我们这些人,将我们当作亲近的人,说了什么话都不要紧,可若是不提醒他,他往后在其他人面前如此说话,岂不是要给自己招来祸患嘛?您作为好友来提醒他的过错,我也不曾想到这一点,我不如您啊,我们等到他酒醒之后,再提醒他这些,您觉得如何?”

“我……自然是听从国相的。”

大臣毕恭毕敬的行了礼,随即退到了一旁。

在座有十余位大臣,而他们看向萧延的眼神里都很是尊敬,这位国相跟柴奇真的是截然不同,两人的阿父都是彻侯,而萧延的阿父还更厉害些,大汉第一侯,可跟柴奇的狂妄不同,萧延对人却很……宽厚,他会听取众人的建议,从不批评那些敢提出意见的人,每次发生事情,都要召集众人,充分听取他们的建议,有人错怪了他,他不会急着去解释,有人想要为他请功,却都被他所拒绝,国内的功劳都让给自己的麾下,必要的时候还为他们来背黑锅,就柴奇这件事,最先上书请罪的人其实是萧延,他将这一切都归到自己的身上。

这就导致他在滇国的地位极高,名望无二,滇王都不如他好使。

从上到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位国相,都说此人有长者之风,遇到什么事也都愿意与他倾诉。

滇国本来是一个很危险的国家,他们的君王死在了刘长的手里,皇帝是新君王的杀父仇人,而在国内有很多的封君,政体混乱,一半的楚人,一半的胡人,民间秩序混乱,矛盾激烈,群臣来自各地,彼此政见有极大的不同,更别提周围那些不友善的邻居,偏远的地理环境,就是这么一个凶险之地,在萧延成为国相后,居然没有爆发过一次叛乱,或者是大规模的民变。

而其余地方或多或少都爆发过一些事情,哪怕是梁国,也曾有人公然抗税的事情发生,在赵国也曾有商贾起事,乃至是长安,也常常有彻侯之类的闹事,只有这滇国,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宁静且和平。

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一个本该争斗不休,内部矛盾重重的地区,居然能变成这样。

滇国在整个大汉都是派不上名的,无论是出产的粮食,或者说商业,在各个方面,滇国都是中规中矩的水平,但是如果有人特意的翻看了滇国这些年的进步,那他一定会很惊讶,因为跟其他国家的波动不同,滇国一直都是以一种很寻常但是也很稳定的速度在发展,无论是户籍,还是耕作面积,或者是商业,手工业等等。

原先这破败的蛮夷之地,愈发的有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各地都是百废待兴,中原所有的东西这里一点也不缺。

萧延看着氛围逐渐热烈,众人围绕在一起开心的聊了起来,这才点点头,不动声色的离开了宴席。

当萧延走进殿里的时候,年轻的滇王庄不识正在读着书,他看到萧延走进来,急忙放下了手里的书,笑着起身,将国相迎接到了一旁。

萧延却还是毕恭毕敬的朝着他行礼拜见。

庄不识有些无奈,“相父……您何必如此呢?您不必行礼的……”

“身为臣,岂能不拜见君王。”

“我……唉,您且坐下来!”

庄不识拉着萧延坐下来,随即很是认真的说道:“虽说礼法不可废,可是我向来将您当作自己的阿父来对待,您对我很好,是看着我长大的,我岂能受您的礼呢?若不是您,我只怕早就丢了这个王位,滇国当初不过是蛮夷之国,在大汉都是最落后的地方,如今虽然也说不上太好,却也能与南国郡一较高低了,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当初我年幼的时候,不懂得道理,常常说出些对庙堂不敬的话,是您一次次劝阻,若非您,我早就该被带出去斩首了……”

萧延摇了摇头,“大王莫要如此言语,大王自幼聪慧,读了些书,知道了是非,自然就不同了……臣这次前来王宫,是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哦?相父,什么事啊?”

“我听闻,庙堂派遣胡毋生前往南边来挖掘运河,加强南国之往来,这是好事,过去滇国没有挖掘运河的能力,往来颇为困难,若是能得到庙堂的允许,让我们滇国也能参与到挖掘之中,这对我们是有巨大好处的……滇国只有与各地进行频繁的交往,才能发展起来……”

萧延说起话来总是不急不慢的模样,语气也不是那么的坚定。

可庄不识却很信任他,听到萧延的话,他很惊讶的反问道:“您既然有了这个想法,为什么不去联系胡毋公,却要来我这里呢?”

“大王乃是国君,自然是要先问过您的。”

“哎……相父只管去做便是了,您要做的事情,肯定是不会出错的!”

得到了君王的允许,萧延这才返回了自己的府邸,他的府邸就在王宫的一旁,萧延并不贪图享受,府内很是简陋,一点都没有国相的样子,而他的夫人和孩子并不在这里,他的孩子到了求学的年纪,就被他送去了长安,而夫人则是在前不久回了趟娘家,目前这府内就剩下了他自己一个人,回到了府内,还有一大堆要处置的政务。

好在,萧延身边的能吏还是不少的,在众人的辅佐下,很快就处理好了这些东西。

次日起来后,萧延召集了群臣,说起了主动参与到运河工程里的想法。

群臣听闻,心里都有些激动,甚至不由得舒展了一下自己的身体。

当初的滇国穷的都需要接受巴郡和蜀郡的救济才能勉强过日子,哪里敢去想搞什么工程,如今我们终于也阔气了,都敢说挖运河了!!

萧延这么说,也是有着自己的底气,滇国这些年还是积累了不少家底的,跟吴国南越国比不了,但是开工程的实力还是有的。

群臣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想法,唯独柴奇摇着脑袋,“光是我们答应没有用啊……虽说陛下让胡毋生他们在南国修建运河,可我们滇国……咳咳,对吧,这件事得人家答应啊,我们跟长沙,吴又不太一样,就是南越也能从母族那边……是吧?”

柴奇没有明说,可他的意思,大家都清楚,这件事不只是要地方出力,庙堂也得给点支援,而滇国又不是宗室国,论关系,甚至比南越国还远,庙堂凭什么来帮你搞工程啊?

而且,这件事是以整个南方为主体的,滇国的参与会不会拖慢进程,会不会让其他诸侯国和郡不悦呢?联手工程里,拖后腿的那一个通常是不会得到其他人的喜欢。

萧延沉默了很久,然后说道:“还是得去拜见这位胡毋公啊……”

……

胡毋生领着堪舆家们在南边转了好几圈,不少郡国已经开始了动手,长沙国也已经开始修建,只有吴和南越还不曾动手。

堪舆家们站在水流边上,不断的记录着什么,互相交谈了起来,胡毋生虽然读过不少的书籍,可是他们的言语在胡毋生的耳边却是犹如天书,每个字都能听得懂,可若是连在一起,他就是什么都听不懂了,站在水流边上,风不断的迎面吹来,胡毋生的衣袖都发出了阵阵响声,刘戊很是无奈的走回了胡毋生的身边,他身披蓑衣,光着脚,跟其余那些堪舆家没有什么区别。

“胡毋公啊,陛下让您前来,只是为了避免出现郡国争执的情况,您又不懂这些事情,您可以先回去等我们,我们在这里忙完后自然会跟您禀告,没必要在这里与我们一同吃苦啊……”

胡毋生摇着头,“陛下信任我,让我前来督察运河之事,若是我坐在房屋内,任由你们在这里忙碌,只怕返回庙堂之时,要遭受陛下的百般羞辱,这名声毁于一旦啊。”

刘戊忍不住赞叹道:“真实诚君子也!”

“我这有心帮忙,却也不知能帮上什么,堪舆家地位不高,我站在这里,倒是能让这些人不敢为难你们,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只管去忙碌,不必理会我。”

听到他的话,刘戊也就不再多说,继续与众人投入到了堪舆工作之中。

他们在这里待了六七天,期中无论是刮风下雨,或者是别的什么,都没能打退他们,这里又实在是多雨,雨一旦下起来,就是没完没了的下,能连着下半个多月,这些北方佬哪里见过这样的情况,胡毋生都被弄得脸色苍白,却依旧坚守在此处。

在第八天,胡毋生照常陪着堪舆家的众人沿着水路前进,调查设图的时候,有马车跟上了他们。

“拜见胡毋公……”

在雨中,一人身披蓑衣,站在了胡毋生的面前,此人浑身都是湿淋淋的,正要开口,就听到远处的堪舆家惊呼了起来,胡毋生没来得及跟这位陌生人说话,就火急火燎的朝着堪舆家那边走去,刘戊等人很是开心,拿出手里的图纸,正在激烈的商谈着什么,看到胡毋生,他们笑着解释道:“此处的设计图也完工了,可以着手开始修建了……”

胡毋生跟他们询问了一些当地工程的事情,过了片刻,方想起那位陌生人。

“这位君子,方才失礼了,不知您有何贵干?”

“胡毋公,我是从滇国来的,得知您领着人在这里修建运河……就是不知滇国能否也参与进来呢?”

胡毋生皱了皱眉头,“滇国啊……这件事,我现在说不准,还是得带着人前往滇国查看,得要与你们的国相来商谈才行……”

那人一愣,笑着回答道:“我就是滇国相萧延……”

“嗯???”

胡毋生惊呆了,他再次看着面前这个态度极为谦逊的人,“酂侯??”

“胡毋公啊,我们不会拖累太多的,这些年里我们也有不少的积蓄,若是各国不愿意帮忙,我也不会怪罪的,就是希望堪舆家能往我们那边走上一遭……看看那边的情况,我们的交通极为的恶劣……”

胡毋生反应过来,连忙朝着这人再次行礼,“不知是滇相在此……请恕我无礼,可是您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您是国相……”

“大汉律法不许诸侯王离国,可没说国相不能离开啊……况且,派其他的人,我觉得难以谈成这件事……滇国是……”

“萧相……您不必如此,我们在这里还要忙碌几天,我可以派人前往滇国看看,若是可以,一并挖掘,陛下并没有说不许哪个地方不参与的,只是,我不知道滇国也能做这样的工程,这样的工程可能要动用十余万的民夫……而且这粮食和工具的消耗,不能都依靠庙堂……”

胡毋生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萧延却很是开心的笑了起来,“我们有民夫,有粮食,有工具。”

当堪舆家的那些人忙完回到胡毋生的身边,得知了这位男人的身份,都是大惊失色,急忙拜见,就连刘戊也不例外,毕竟这大汉第一侯的名头实在是太大了。萧延也完全没有身为大彻侯的傲气,与这些人回礼,甚至还显得有些客气。在得知滇国的需求后,堪舆家当即表示,下一个就要去滇国来考察,如果可以,会想办法解决滇国与长沙,南越等地的来往问题。

萧延就在这里等着他们忙完,最后领着他们坐着马车,浩浩荡荡的朝着滇国的方向赶去。

坐在车内,胡毋生忍不住对身边的刘戊感慨道:“我去过很多地方,从未见过如此国相……滇国有这样的国相,只怕迟早会超过长沙,南越等地啊。”

刘戊却不太赞同,“贤人固然重要,但是滇国没有什么耕地,不像南越那样有开海之益,没有长沙国那般的耕地和户籍……更别说是吴国,滇国想要超越这些地方,怕是不容易啊。”

“你不明白,万事在人,事为人所定。”

萧延坐在最前头的马车上,笑呵呵的看着远处的丘壑,想起自己如此顺利的邀请来了一大批堪舆学者,眼里都亮起了光芒。

马车匆匆行驶而过,在泥泞地里留下了很长的一串痕迹。

第774章 两大杰出弟子

厚德殿内,刘长很是认真的看着面前的奏章。

吕禄从未见过陛下如此认真的模样。

尤其是在面对奏章的时候。

按着陛下平日里的作风,不应该是将这些丢给张不疑他们吗?

吕禄好奇的站在一旁,趁着刘长放下奏章休息的间隙,忍不住开口询问道:“陛下,可是出了什么事?”

刘长一愣,“没出什么事,何以如此询问呢?”

“陛下今日忽然对奏章如此上心……”

刘长顿时皱起了眉头,“朕登基以来,向来是以勤政而闻名,不敢有半点的怠慢,整日忙碌,你都是看在眼里的……怎么这般诋毁朕呢?”

吕禄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司马喜,长叹了一声,“陛下说的对……”

刘长再次看起了那些奏章,很是迫不及待,神色严肃,一字一句的看着,完全不像是装模作样的,吕禄在厚德殿里待了一个多时辰,这实在是罕见,等到刘长看完这些,整个人都有些疲惫了,令吕禄将奏章送往张不疑那里,自己便进内屋去休息。吕禄当然也没有翻看这些奏章,亲自送到了张不疑这里,张不疑正在领着诸官吏批阅各地送来的奏章。

吕禄却没有急着走,“张相啊……今日里,陛下颇为勤政,连着四五日,都是如此,得知有奏章送来就急忙要求递上来,不看完绝对不休息,这是出了什么大事?”

张不疑勃然大怒,“陛下自登基以来,向来是以勤政……”

吕禄转身就走。

问你个奉承小人纯属是多余。

而在内屋里,刘长正忍不住的给曹姝说起了自己所翻阅的奏章。

“哈哈哈,精彩!实在是太精彩了!”

“今日燕王直接就在奏章里骂赵人是无耻狗贼,说袁盎一方面想借口拖延时日,一方面却偷偷将那些前往赵国的百姓都给安顿好了,让他们彻底无法回去……张相如痛斥袁盎狡诈小人,袁盎派人去唐国,说是请罪,却一路都在无声的彰显赵国的富裕,说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也就代国平静些,刘不害不敢谩骂他们,袁盎也递来了奏章,他骂燕王是无德之君,说燕王在道路设卡,似有不轨……哈哈哈,燕王都气炸了!!!”

随着赵国的崛起,河水以北乱成了一锅粥。

在大汉,最能“吸人”的地方其实不是未来的南边,而是在燕国,从战国开始,北方一有战乱,众人就往燕国跑,包括到了三国时期,中原一动荡,北方众人最好的逃亡地还是幽州等地区,可是如今随着天下太平,战事结束,赵国的区位优势很快就彰显了出来,没有战乱的赵国比起唐燕等地来说,那简直就不是一个水平上的,顿时吸引了大量的余丁和商贾来定居。

而人口无论对于哪一个郡国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众人就为了这些人口,吵成了一团。

最初还有些克制,可随着事态的发展,诸多郡国直接就开骂了。

作为一个大汉资深的乐子人,刘长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整日都是在观看着这些互相抨击的奏章,看着他们打成一片。

曹姝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陛下……这可不是能拿来取乐的事情啊,北方诸郡国不和,这不是什么好事,陛下怎么用这种事来取乐呢?这是贤明的君王所能做的出来的事情吗?”

刘长急忙变得严肃了起来,“我自然不是拿来取乐,北方诸国不合,是该要整顿了,不整顿不行啊……”

曹姝白了他一眼,说道:“陛下莫要再拖延了,还是尽快让庙堂想出办法来吧,还有,勃可是有一段时日没有来书信了,陛下不是派了人跟着吗?还是派人稍微提醒一下他,阿母也挺关心他的……这都两个月不曾回信了……”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