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812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刘长甚至很有恶趣味的给不同级别取了名,有四级证书的就叫童生,三级证书就叫秀才,二级叫举人,最高级的叫进士。

这自然是结合了科举的称呼,颇有些讽刺意味。

他还准备设立诸多工业领域的奖项,专门发给那些在领域上有突出贡献的人。

这些文人怎么想,他不在乎,他就是要让天下人明白“工”的重要性,先在大汉推广开来,反正当下也没有人敢违背自己的想法!

朝中顿时乱了起来,众人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乱作了一团。

陈陶深吸了一口气,今日他跟着陈买前来参与朝议,尽管陈买提醒过他,可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居然会是这般的大事。

直到朝议结束,群臣也没有真正认可刘恒的建议。

刘长也没有想着一次朝议就强行推行,就算他愿意,四哥也不会同意。四哥是个讲道理的人,总想着一步一步让群臣接受。

刘长也无所谓,四哥能让他们接受是最好的,若是不能,自己就持刀推行,看谁敢反对。

朝议结束,群臣纷纷离开了此处。

今日的事情,对他们的震撼还是很大的,想到那些匠人都能混到这样的特权,他们心里就极为愤怒,难道陛下当真昏庸到了要与工人一同治天下的地步了吗?

当刘长回到厚德殿的时候,张不疑笑呵呵的跟在他的身后。

“陛下不必担心,他们会接受的。”

“没有什么反对的余地,这是朝中三公所认可的,诸卿其实大多也赞同,就是那些狗东西,觉得不公……他们算不得什么,迟早会同意……”

刘长不屑的说道:“我压根就不担心他们会不会接受,天下还有谁敢反对我呢?只要皇帝软弱,他们才敢上书来诉说不公,想想始皇帝的时候,他下了那么多的政令,甚至连士人们的书籍都要烧掉,这可比扶持匠人更加过分,也没看到他们敢跳出来反对的,几次禁书令下达之后,这些士人们不是藏起来就是四处逃亡……我难道就比始皇帝要弱吗?这些人欺软怕硬,只要将刀架在他们脖子上,就是让他们剃掉头发留辫子,他们都未必敢反抗。”

君臣二人坐了下来。

刘长继续说道:“其实啊,不只是工人,对那些医,其实我也想推行类似的制度……不过,这件事要得办好了工部的事情再说。”

“今日你们三公都配合的不错,就是栾布迟迟没有开口,他是不赞同你们的说法吗?”

张不疑笑了起来,“栾布怎么会不赞同呢……只是群臣也需要一个支持他们的人啊,陆贾是不行了,当然只能让栾布来承担。”

刘长挥了挥手,“那就去办吧,不必禀告与我,给你们七日,让群臣答应,不然我就亲自让他们答应了……”

“我有些困乏了,回去吧。”

“陛下还不曾吃饭呢,莫要急着休息,先吃些东西再休息吧……来人啊,弄碗肉汤来!”

刘长哈哈大笑。

“有相如何,君复何求?”

第840章 反骨学派

“栾相啊!陛下此政,请恕吾等实在不敢苟同啊!!”

大臣们聚集在了相府。

有人捶胸顿足,有人泪流满脸。

陈买要让工部名列第一,他们不好多说什么,可是庙堂要给工人待遇,这他们就无法忍受了,士农工商,怎么能让这工名列在士之前呢?

连我们士都得不到什么待遇,居然要给这些工?

难道往后我们见到这些匠人,还要先对他们行礼吗??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而庙堂三公的立场,已经是非常的明确了,除却陆贾那个钓鱼佬,其余众人几乎都站在陈买那边,在朝议时,他们没有表态,可没有表态就已经证明了他们的立场,至于三公里,刘恒似乎巴不得推行这个政策,将大汉的匠人推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至于张不疑,那就是皇帝身边的一条忠犬,完全没有任何的文人骨气,简直是愧对了留侯这个爵位!!

唯一没有表态赞同的栾布,在此刻成为了群臣的救命稻草。

他们也了解栾布的为人,栾布是个赤诚君子,不像陆贾那般老奸巨猾,纵然他心里支持刘恒,也不至于将他们直接卖掉。

栾布认真的听着他们的言语。

“我可以实言告知诸位,对御史公的建议,我心里只是不解,却并没有诸君这般的愤恨,诸位可能告知我,何以如此?”

这是栾布跟他们要反对的理由了。

顿时就有位彻侯起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栾相,这天下之事,在于我们这些士,我们日夜钻研圣人的道理,知道如何治理天下,拟定诸多的政策,辅佐君王,自古以来,不曾更改……可是如今,陛下却要以匠人来压我们,这些匠人或许是有功劳的,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治理国家的道理呢?若是庙堂养着这些人,让他们来参与治理国家的大事,定然会葬送这盛世,治理国家不是能通过匠人的技术来施行的。”

栾布点了点头,随即说道:“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御史公的提议,大概也不是要让他们直接担任官职,想在大汉成为官员,是要进行考核的,就算是匠人出身,若是能通过考核,那就说明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听闻,御史公身边的公孙弘,曾经是养猪的人,难道能因为他的出身,就说他不懂得治理国家吗?你混淆了概念,给与待遇并非是让他们破格担任官职……我觉得您的理由不妥当。”

这人顿时说不出话来,又有一人急忙说道:“栾相,这件事主要是危害天下的百姓。”

“何出此言呢?”

“陛下,若是这般扶持匠人,只怕百姓们都要放弃自己的耕地,去成为匠人,到时候耕地荒废,无人劳作,引发饥饿,这盛世不存啊,况且,这匠人地位高,天下聪慧的人都不去钻研学问,都要去做什么匠人,大汉的官吏不足,陛下又当如何治理天下呢?这件事的危害就是如此了,会蛊惑百姓,将他们带上歧途。”

众人纷纷点头,就是这个道理!

栾布认真的说道:“我虽不懂匠事,但也曾与匠人接触,他们所做的事情,不是谁都能效仿的,说百姓沉迷匠术,不去耕作,这实在是杞人忧天,在我这里都站不住脚,何况是在御史公那边呢?”

听着栾布的话,群臣再次辩论,开始说出些什么蛊惑君王,舍本取末,奇技淫巧之类让人听不懂的话来,整个相府都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仿佛大汉就要灭亡了。

栾布是个讲道理的人,他再次劝住了这些大臣们,让他们一一发言。

就在栾布与群臣进行商谈的时候,刘恒却已经开始在自家府内拟定起了关于匠人们待遇的事情。

公孙弘坐在刘恒的身边,看着刘恒迅速落笔,将不同级别的考核,待遇,赏赐等情况写的明明白白,心里对御史公更是敬佩。

此公真乃天人也。

都说天下办事的人没有能超过北平侯的,可是在公孙弘的眼里,自家这位御史公的才能,并不弱北平侯多少,或许在执行力上差了点,可是论人员安排,调动,以及分析利害等事情上,御史公的才能是天下一绝,甚至,他还是整个庙堂里最为勤奋的那个人。公孙弘有些时候觉得,真该让晁错和御史公一同来办事,两人若是合二为一,相互配合,绝对能超越北平侯!

刘恒书写了片刻,抬起头来,正好看到在发呆的公孙弘。

“交给你的事情,都忙完了吗?”

公孙弘连忙拿出了名册,递给了刘恒,“忙完了,这是名单,各地有名的匠人都在册中,都是各地最有名望的,神乎其技,绝对能通过最高的考核……请您查看。”

刘恒点点头,拿起来翻看了片刻。

“好,做的不错,可惜啊。”

公孙弘皱了皱眉头,刘恒放下了名册,平静的看着他,说道:“你这个人能很好的完成吩咐,做事妥当,不能找出不足来,只是缺乏自己的想法,若是没有贤明的人来吩咐,你就做不出任何事情来……若是能改正这个缺点,你就可以担任国相了。”

“臣不敢奢求国相的身份。”

“怎么能不奢求呢?”

刘恒有些生气,嘱咐道:“这并非是让你贪恋权势,但是人不能没有志向,有了志向,为之拼搏,才能成就大事……若是满足与现状,不肯进取,只用谦逊的话来隐藏自己的懒惰,那能办成什么事呢?你既然有这样的能力,就当以天下为己任,要以宰天下为己志,不可再说这般言语!”

公孙弘急忙低头,“唯!!”

陶青坐在另外一边,听着两人的对话,忍不住开口说道:“御史公啊,这朝中群臣尚且没有认可,您就已经准备起施行的事情来,会不会有些太急了?”

刘恒平静的看了他一眼,“不必理会他们,只管操办就好,他们会同意的。”

刘恒收起了这些文书,站起身来,对公孙弘说道:“你现在就可前往工部,跟陈工部商谈初次考核的事情。”

公孙弘一愣,问道:“商谈什么呢?”

“你自己去想!想商谈什么就商谈什么!”

“唯!”

公孙弘知道,这是御史公准备磨砺自己,其实这在御史府内并不罕见,刘恒会针对不同官吏的缺点,有意的增加他们的本领,帮助弥补他们的缺陷,跟随刘恒的那些官吏们,在短期内都大有长进,本事能凭空高出一大截来。

朝议的内容当然是藏不住的,很快就在整个长安传的沸沸扬扬。

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这件事在太学里引起了激烈的争辩。

可局势并非是有心人所想的一边倒。

太学生们居然支持这个法令,认为要改善匠人们的待遇和地位。

这让那些推动者目瞪口呆,按着计划,不该是太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然后将这件事给闹大了,让提议者遭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吗??

若是在十年之前,或许真的会如他们所想的那样。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们忽视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大汉鸿烈》。

刘安的这本书里,包括了很多新知识,当然也包括对工的理解,刘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发展的前提,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在书里多次提到了这个概念,并且结合当下,详细的讲述了尚方的重要性,他们这些年里的贡献,将科学技术称为黄老家一直都在追求的神仙之术,无中生有,以自然之力为自己所用……他的这种科学修仙,导致黄老思想大变革。

黄老已然不再轻视匠人,甚至自己都化身为匠人,整日修仙,做的试验比那些墨家还要多,比尚方还要危险。

而在大汉,黄老是拥有着极大话语权的。

太学内就更是如此了。

虽然儒家发展的很快,可黄老的老大哥地位没有下降,尤其是大汉鸿烈出现之后,更是立足与不败之地,傲视群雄。

当消息传到了太学的时候,黄老学子们表示,这真的是太好了!

往后我们修仙还能拿待遇,这多好啊,这不是庙堂鼓励我们去修仙吗?

什么?你敢说我们黄老不是匠人?没看到我们的新发明和新发现吗?

反对声最大的儒家,直接被黄老吊起来捶。

董仲舒固然很猛,可惜,他遇到的是加强版的刘安,刘安不在长安,可他的思想却还在此处活跃,董仲舒目前压根就不是他的对手。对刘安的那套科学技术论,他也没有任何应对的办法,他的理论不足以攻破人家能自圆其说的主张。

而且,董仲舒也压根就没想过要跟太子过不去。

诸多儒生们聚集在太学,讲述着这件事。

几个最为出色的弟子,似乎都将这件事当作了自己的机会,大声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想要因此而出名。

董仲舒安静的坐在了末席,一言不发。

周围的儒生们时不时就会看向他。

郑奇起身,认真的对众人说道:“诸君,不可如此冲动,其实这件事也并非是什么坏事,我从报纸上看了不少地方的发展,工事对地方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从农具来说,光是耕犁的发展,就在一年之内提升了整个大汉两成的粮食收入……诸君可以想想,这个提升是何其巨大的,我们光从河内郡来说,在耕犁不曾推广的时候……他们的粮食产粮在……”

看得出,郑奇是个实干派,并且做了很多准备,他这里有很多详细的资料,他认真的分析对比了起来。

“从这些对比里能看出,工之利,不可谓不大,每一次的改善,每一个新机器的出现,都会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既然是有用的,我们就不该否定,更不该在这里大放阙词,这对我们儒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他还没说完,当即就被人所打断了。

“呵,还以为你要说什么呢,原来也是奉承黄老的小人!”

一旁有儒生讥笑道:“此人出身地方豪强,为富不仁,专门鱼肉百姓,他当然是赞同这些的!”

“你也配谈儒家之利害?”

众人群起而攻之,郑奇的脸色顿时就变得极为难看了。

眼看他们的话越来越难听,董仲舒缓缓站起身来,董仲舒这么一起身,原先还嘈杂的环境顿时安静了,儒生们全部都闭上了嘴巴,安静的看向了他。

“其实,郑君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董仲舒这么一开口,当即就有人附和道:“您说的对。”

当然,也有人不赞同,认为董仲舒在偏袒郑奇。

董仲舒认真的说道:“庙堂要给与匠人待遇,黄老非常的开心,这是因为黄老之中,有很多人都在学习匠技,能够与匠人一般获得待遇……过去的儒家,需要精通射,数,驭等本事,而在我看来,这工的知识,也是我们儒家所需要的,我不是要诸位亲自去动手,去制作,但是对工不能不知道,起码要知道其原理……知道如何运用匠人,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治理地方,都要知道工的知识,知道如何运用这股力量……”

董仲舒说起自己的想法,他是想让儒家驾驭工的力量,这跟刘安看起来一样,却有很大的不同。

董仲舒这番话明明比郑奇还要激进,却没有什么人反对,甚至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儒家内部的商谈,再一次无功而返。

郑奇黑着脸,抱着那些事前准备好的资料,快步离开,董仲舒却忽然挡在了他的面前。

“郑君啊,您收集的这些东西,可能与我看看?”

郑奇摇了摇头,“这些是我用来说服众人的,您用不上。”

董仲舒苦笑了起来,“您何必如此呢?我与您又没有什么恩怨。”

郑奇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下心情,朝着他行礼道歉,“一时气急,请您宽恕。”

“无碍,无碍,我能理解您的想法,您不必在意那些人的话,在众人之中,您将来的成就定然是最高的。”

郑奇冷笑了起来,“我往后不会再前来了。”

“啊?”

“实不相瞒,我准备去学习黄老的学说了。”

“您要叛出……”

董仲舒瞪圆了双眼,急忙劝说道:“何必因为这些人的话就如此冲动呢?您实在……”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