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814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放心吧,这长安里还没有什么人敢去打姓吕的,不要这么担心。”

小猪忽然开口说道:“我就敢打姓吕的。”

刘长拍了一下他的脑袋,“你这竖子怎么还学坏了呢?少与你仲父来往!”

这县学的规模还不小,院墙将整个县学围了起来,周围也没有什么民居,两旁各是书肆,像寻常的酒肆饭肆是不许在周围开设的。但是能看到有小贩正在周围等待着,偷偷看着左右,他们这里有不少的玩具乃至各类的零嘴。

刘长带着两个小家伙进了县学。

县学内极为宽敞,远处能看到有孩童整齐的列阵,在老师的命令下迈开步伐,刘迁的眼睛都看直了。

前来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中年文士。

乃是这第二县学的大祭酒。

看到面前这位魁梧壮汉,大祭酒也是有些愕然,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也不知怎么回事,现在的人简直是越长越高了。

大祭酒在心里暗自想着,这些时日来前来进学的孩童们,一个比一个要高,有几个还不曾结业,个头都快跟成人一般了,简直离谱。

难道在这盛世之下,人的个头都会受到影响吗?

“您家的孩子是已经登记在册的,吕迁对吧?他们俩的年龄都实在是有些太小了,不过,他们都受过启蒙对吧?不影响,迁可以上一年级……一年级里倒也有五六岁的孩子。”

大汉的成年年纪要更小,通常十五岁就能被当作成人来对待,因此孩子们也通常更加早熟,五六岁就已经可以进学了,但是普遍还是在八岁左右进学,十二三岁完成学业,然后就可以去工作或者继续升学了。

“但是……小猪是吧?他就不行了,年纪太小,跟不上,但是我们有预备班……通常都是作为进学前预备的,有不少贵人的子嗣都在这里,可以让他进这个班。”

这位老祭酒说的有道理,刘长自然也就默许。

将两个孩子分配之后,他亲自领着他们送去了各自的班级,刘迁和刘彘笑呵呵的朝着刘长告别,大摇大摆的走进了教室。

大祭酒本想要回去,却被刘长给拦了下来。

“有些事想要询问您。”

“您说。”

“这进学的孩子有多少呢?”

“我们这里现在有四千六百三十七位学子,低年级多,高年级少……一般都是附近人家的孩子……”

“那老师有多少啊?”

“目前有八十三位……是少了些,但是我们还在召……”

刘长询问了很多相关的事情,祭酒也是越说越起劲。

“很多士人是看不起我们的,认为我们都是没有办法通过考核,才会走老师的道路,来这里教授孩子,尤其是我们这些县学的,郡学还好,郡学里的老师还是很受尊重的,太学就更不用提,只有我们,招纳老师是最困难的,我们这里的老师,有一半都是我自己的弟子,我将他们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学成之后,有很多人都留下来帮我。”

刘长点点头,“这个我知道,我听说天下各地的县学都缺乏老师。”

“是啊……想要进学的孩子是越来越多,这是好事,盛世,为天下启蒙,尽管很多人都不重视,可在诸多学府里,县学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普遍的……我们也在努力的想办法,您也不用担心,孩子肯定是有老师教导的,不会出现无法上课的情况,这个您完全不必担心……”

刘长沉默了一下,看着面前这个费力解释的老祭酒,询问道:“我听闻儒家的王同提议要修建培养老师的学府,等修建好了,或许就不会如此紧缺了。”

这祭酒苦笑了起来,“唉,这或许是好事,可是县学老师不受重视……难说会不会有人愿意前往,但愿能成功吧……我这年纪也大了,也不知还能带出多少老师来……”

刘长好奇的问道:“您一共带出了多少老师啊?”

“我也记不清了,弟子里在各地担任老师的,大概有一千多人吧。”

刘长被吓了一跳,惊疑不定的打量着面前的人。

“原来还是个有德大家。”

这人急忙说道:“您勿要如此……我这不算什么,我的师兄弟里,我算是少的,我有几个师兄,都是培养出了数千老师,目前就在天下各地的学府内……”

刘长更加好奇了,“敢问您是什么学派出身?”

老祭酒苦笑着,“乃是叔孙公一脉。”

刘长脑海里顿时闪过一个身影,那个喜欢编造典故,为了保全儒家而阿谀奉承,非常懂得变通,故而被称为最没骨气,被其余大家一致鄙夷的儒家大佬。

“叔孙通啊……”

老祭酒认真的说道:“我的老师在逝世之前,吩咐我们要以启蒙为己任……教化天下,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这一派就开始在各个学府内教书,招收弟子,开枝散叶……我们无论出身,有教无类,跟随我们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跟我这般将心血都耗费在学府里,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都留了下来……很多地方的县学,都是我们学派所开设的,也算是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

刘长恍然大悟,难怪叔孙通死后,他的学派就没有了什么名声,默默无闻,很少听到关于他们的消息,在报纸上都看不到身影,作为当初儒家的主流,刘长还好奇他们怎么消亡的如此迅速,现在看来,他们并非是消亡了,而是在贯彻叔孙通的理念,为了启蒙天下而奋斗……难怪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儒家主动前往各地担任祭酒……

这一刻,刘长的心情忽然变得有些复杂了起来。

不知不觉,叔孙通都逝世很多年了。

还记得当初自己让他来负责启蒙的事情,那个老头浑身都充满了斗志,整日叫嚣着要完成儒家的最高理念。

那个老头早就入了土,连身体只怕都已经腐烂了。

可是他的那些口号,那些想法,直到现在都没有消亡,他的弟子们依旧奔走在各地,不断的教导学子,不求名望,不求官爵,以默默无闻的方式来奋斗着。

这老头,不愧是连浮丘公都要暂避锋芒的大家啊。

刘长眯起了双眼,心里满是感慨。

老祭酒没有发现异样,继续说道:“迟早有一天,我们能实现老师的遗愿……启蒙天下,使得天下人皆知圣人的道理,为道德之人,可谓是天下大同……”

老祭酒说着,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刘长深深的看了他一眼。

“你有个好老师啊。”

“你知道吗?”

“你老师又救了儒家一命。”

第842章 最好的骏马

长安,北地王府。

刘良在长安是有自己府邸的,这面积还不小,里头的房屋足以容纳数百号人,虽然距离有些偏远,但还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这处府邸乃是刘良进学的时候,吕禄送给他的礼物。

至于一同进学的刘赐为什么没有,这就得从吕禄家被偷的羊说起了。

其实刘赐也曾有过府邸,是他大哥送给他的,只是后来因为成为了窝藏罪犯的据点,被县令带着人给端了,最后闹到了太子这里,刘安勃然大怒,就将他的府邸给没收了,从那之后,刘赐就只能在皇宫门朝左的第三处小亭里召集文武大臣,商谈国家大事了。

刘良的这座府邸原先是空着的,刘良很少出门。

也是在后来,刘良刻意去接触那些文赋家们,将他们常常邀请到这里,方才让此处变得热闹了起来。

刘良在长安的名声远比他所想的要好很多。

他有个好文的名声,这跟楚王是一样的。

这自然是因为他养了很多文人的缘故,另外,因为先前曾上书救燕王,后来又上书救弟弟,使得他在各地都有了忠厚仁义的美名。

加上他为人也足够谦逊,从来不干荒唐事,这在刘长的子嗣里算是少见的,故而更得到文人们的敬爱。

刘良拉拢士人的手段相当的粗糙,所谓有求必应。

他会时不时邀请那些有名望的文人来自己府上吃饭,会给与他们一些赏赐,让他们拿出自己的文赋给自己看,另外就是帮助一些陷入贫苦境地的文人之类的。虽然手段很粗糙,但是非常有用。

从刘邦时代起,文赋就不是那么的受重视。

刘邦将这些文赋家看作是歌舞姬,认为这些人的作用也就是写写歌词什么的,文赋就是用来唱的,若是不能唱的,那将毫无作用。

而在刘邦的摧残下,刘长很早就对歌曲有了厌恶。

听到别人唱歌,他就会下意识的捂住耳朵。

因此对这些搞文赋的也完全不重视,他甚至更喜欢那些写传奇故事的,将他们当作自己的门上宾,使得文人们非常的不悦。

至于刘安,刘安对这些人就更加轻视了,他喜欢的是那些有学问的,懂经典的,光会写文赋?那有什么用呢?文人们自然也不敢凑上前去,在所有文人里,学问家的地位是最高的。

也就只有刘良,表现出了对他们的尊重,对文赋的喜爱。

刘良坐在上位,长安内有名的诗人文人齐聚一堂,分别坐在了他的左右。

他们面前摆放着很多的美酒佳肴。

众人互相奉承,时不时又拿出新作的文章来,彼此吹嘘。

刘良听的很认真。

当众人酒足饭饱之后,刘良缓缓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诸位啊,庙堂今日有诸卿之争,可都听闻了?”

“大王,略有耳闻,只是知道的不多。”

刘良笑着说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新来的陈工部为自家请命,我在皇宫里,常常能听到阿父对工部的称赞……诸位,我们过去都是吟唱山水,赞颂美景,今日不妨换个题目……我们就以工为题,各自抒写,看看谁能再写出传世的佳作!诸君以为如何啊?”

文人们有些懵,可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刘良的头号坐上宾庄忌,此刻急忙起身,笑呵呵的说道:“大王的想法很好!”

“当今庙堂欲兴工部,工部成果诸多,利国利民,何以不言呢?”

众人点了点头。

他们也未必就认可这些道理,但是他们既然受了大王的礼遇,那肯定就是要报答的,难得遇到一个愿意供养他们的诸侯王,当然不能对着来。

随即,他们开始一一做文赋。

有的作诗来歌颂,有人也是洋洋洒洒的写下了数千字的赋来歌颂。

场面无比的热闹。

刘良满脸的笑容,时不时拍手叫好。

“好!这些文赋,可比那山水之文赋要好出百倍,真乃佳作!佳作!”

“如此文章,我定然将送与礼部,使其刊与报上,流传天下!”

听到刘良的话,众人更加的激动,卖力的构思,纷纷开始了创作。

次日,这些文赋就已经出现在了刘长的面前。

刘长耐心的一一翻开,忍不住说道:“好,写的都很好,不愧是我的儿子,将事情办的如此妥当!”

刘良得到了阿父的夸赞,脸上洋溢着笑容,心里格外的激动。

他终于也为阿父做了点事。

刘长收起了这些文章,看向刘良的眼神里充满了赞许,“你做的很好,可是莫要得意忘形啊,对了,你还可以将范围放在全天下的文人身上啊,你可以让天下的文人都将文赋放到你这里,你进行赏赐点评,不就能收获更多的文章了吗?”

刘良一愣,随即点着头,兴高采烈的说道:“我知道了!”

“很好,去吧!用心办这件事,往后说不定还要你来帮忙呢,往后还有医,启蒙老师的一些事情,也得让你召集文人们来带动!”

“唯!!”

刘良很是开心的离开了。

吕禄的脸上也带着笑容,轻声说道:“陛下,臣全程派人去看了,没有人为难北地王,还算是顺利,只是怕没什么大用。”

“谁说没用的?”

“这对大汉的文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专写景观到写实,我给你说,越是这样不受重视的东西,越是具备影响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就等着看吧,刘安的那些高深文章,想要流传天下,那是不太现实的,反而是这些可以吟唱的诗歌文赋,倒是能最快的流传起来,老百姓都以此来吟唱,你猜能起到多大的影响?”

吕禄一愣,“影响在与士,百姓们知不知道,大概没什么用处吧……”

“放屁!百姓们知道才是最有用的。”

刘长又说道:“况且,这诗歌文赋也不是什么粗鄙的东西,士人能接受,百姓能传唱……甚至都可以放在县学里,这样的东西,也就你们这些蠢物才会轻视!”

吕禄撇了撇嘴,“可陛下也从未重视这些啊。”

“咳,那是因为朕有更加重要的事情!”

窦广国笑着说道:“陛下说的很对,诗歌最大的作用并非是给与贵人观赏,而是在于民间的传唱,当下大汉盛世,各地的食肆酒楼里都是些擅长歌舞的人,百姓们也很愿意去听,而他们所传唱的东西,也往往能影响到百姓……过去大多都是传唱山水,美人,若是能逐步改变,那确实是很有用处的。”

刘长大喜,对吕禄说道:“看,窦广国就很了解我,你跟随我这么久,怎么就是不明白我呢?”

吕禄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耷拉着脸。

我要是像他这样能吹捧,早就干上国相了。

就在刘长继续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忽然有甲士禀告。

“夏侯灶将军回来了!”

“啊?让他进来!”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