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833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赵佗笑着说道:“天气寒冷,以甲胄暖暖身子而已,没想到会让你如此害怕。”

“害怕?别说你自己了,你再带上一百个穿甲胄的进来,我也不放在眼里!”

刘长不屑的说着,随即又补充了一句,“当然,我也得戴甲胄。”

赵佗没有跟刘长较真,“陛下,臣听闻,陛下欲封公主姈为扶南王,不知真假?”

刘长一愣,“哦,刘姈与你说了?没错,是有这件事。”

赵佗很是开心,“陛下果然深思熟虑!”

“刘姈去扶南,是最合适不过了,您准备什么时候让她去就国呢?”

“嗯??就国还是不急的……”

“无碍啊,有老夫护着呢,不会出什么问题,这样的,老臣在长安也待了很长一段时日,正好,近来觉得浑身无恙,很是健康,就想要为陛下前往南越,坐镇在那里,先前陛下不是说南越里出了很多事情,有人与水贼勾结吗?臣想起这件事,那是夜不能寐,饭不能食,这次定要前往南越,为陛下解决好这件事!!”

“有老臣在南越,您什么都不必担心!”

赵佗看起来很是自信,刘长抿了抿嘴,再三打量着面前这个老头,“你过去可不是这么说的,我煞费苦心的将你叫来,商谈南越的大事,你告诉我说,你就是一个老头,哪里懂什么治理国家的道理!”

“过去年少无知,还请陛下恕罪……不过,陛下一定要让我回国啊,我定然会解决所有的问题,让陛下再也不用为南边的事情而担忧,另外,开海,水贼的事情都可以交给我来操办……嗯,对了,还有那些南越大族的事情,这些人在南越势力极大,始这个竖子是没有办法管理好他们的,只能是我亲自来,我出面,他们不敢有半点非分之念……”

“呵呵,所以你今天披着甲胄前来,就是想要展示你还有力,可以前往南越是吧?”

刘长是明白了,可他心里还是很愤怒。

“整日说着自己快要不行了,今日却披着重甲咆哮天阙,你这是欺君大罪,要诛族!”

赵佗咧嘴一笑,“并非是欺君,先前确实病重,后来请了个医生,帮我治理,现在我只是身体有所好转而已。”

“而已??你是请了神农为你看病是吧?从快死的人给你治成这个模样了??”

“陛下,我可以代替您上书,若是由我来上书,能节省很多麻烦,因为我对当地的风俗是最了解的,群臣不会多想……若是太后说这件事,可能会引起群臣的警觉,让他们产生误会……陛下觉得如何?”

刘长沉思了片刻,“也有些道理。”

“不过,你身体真的能吃得消吗?这来回的路程,加上那边的情况……”

“完全没有问题。”

“汝阴武侯英年早逝,就是因为长期待在长安,无事可做的原因了,我这般岁数,若是继续待在长安,郁郁不得志,怕是也活不了太久,若是能为陛下奔走,做出一些事情来,想必才能长寿!故而陛下不必担心老臣的情况,老臣无碍,定然能为陛下操办好这件事!!”

刘长撇了撇嘴,夏侯婴将军英年早逝??你也是真的敢说啊……

当然,若是赵佗真的愿意去南越,那对刘长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这老头能力还是不错的,在南越就是一言九鼎的,比刘长说话还管用,如果他与刘姈一同前往封国……嗯,似乎自己还真的就不用担心就国后的问题了。

不过,他这年龄,就算是守在自己女儿身边,想必也守不了太久了……吧???

第859章 犁地

大臣们聚集在了皇宫门外,三三俩俩的聚在一起聊起天来。

刘恒此刻正与张不疑站在一起,两人低声交谈着什么,却没有其余大臣敢凑上前来。

身为帝国的核心高层,这两人显然是知道这次朝议之目的,对刘长的想法,两人的想法也有所不同。刘恒思索了许久,认为刘长的这个想法还是可以施行的,大汉的西南侧,虽说偏远,贫困,人口稀少,瘴气,猛兽,比南越都不如……但是这里的地理优势是越来越明显了。

当今的南越国是包括了后来的越南,柬埔寨,以及泰国的部分领地……而扶南则是从后来的泰国核心地区一路延伸到马来,占据了东西海上贸易最关键的道路。

在这里设立一个封国,进行治理,有利于将来的开海。

这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决策,必须要在这里建国。

刘恒比刘长所想的还要多,他甚至认为应当在滇国与扶南的交界处也封国,让整个南部都能联系起来。

至于张不疑,他所想的就更加简单了。

刘恒认为陛下说的对。

而张不疑认为陛下说什么都对。

就在两人攀谈的时候,又一人缓缓走到了他们的身边,不错,正是国相栾布。

栾布在当了这么久的国相之后,整个人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留着很浓密的胡须,整个人看起来都极为的成熟,有了真正百官之首的样子。

刘恒和张不疑与他相见,刘恒急忙询问道:“栾相……您也知道这件事了吧?”

栾布长叹了一声,“自然是知道的,我们这位陛下啊,那可真是想到什么便是什么……陛下昨日找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险些以为陛下疯了,不过,他解释了一番,还是有些道理的,您的想法呢?”

“我也认为陛下所言有理,南越王这个人,我是最了解的。”

“可以说,若是公主前往,能得到南越王的全力相助,那治理此地将变得非常容易,南越王为人低调,但是能力绝不能轻视,当初我也是要依靠庙堂的扶持,才能压他一头……至于其他的问题,我们可以一同解决。”

两人交谈了起来,张不疑有些不满的问道:“栾相为什么不问问我的想法呢?”

栾布瞥了他一眼,“你不说我都知道你的想法……”

三人低声交谈着,远处的几个大臣也在观察着他们,刘礼有些狐疑的看着一旁的农部卿,询问道:“图公啊,这次朝议看来是要有什么大事啊,那三位从见面开始就一直在商谈……”

农部卿不甚在意,“无碍,我农部反正是没出什么事,不是开海的事情,就是那些儒生的事情……不好说。”

陆贾忍不住说道:“当下儒家也没什么大事,不是开海的事情,就是尚方的事情。”

陈买一愣,“我工部也没什么事,应当就是开海的事情。”

贾谊不自信的看着他们,都不知该如何辩解了,不记得开海出了什么大事啊,可是他们这么一说,难道我商部真的出了什么事???

当赵佗精神奕奕的来到了这里的时候,群臣有些惊讶,这人怎么来了?怎么看起来如此的精神?不是说此人时日无多了吗??

赵佗热情的与众人打着照顾,一改平日里的作风。

若是说赵佗的前来只是让群臣赶到惊讶,那另外一个人的前来就是让群臣极为恐惧了。

没错,不知为什么,明明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一个人晃晃悠悠的前来。

来人正是王恬启。

看到王恬启,群臣心里一顿,暗道不妙,这是出了什么大事??

刘礼惊讶的询问道:“这人不是告老了吗??为什么还要来这里??”

王恬启冷漠的站在远处,仿佛审视着面前的群臣,一言不发,周围自带一股无形的屏障,众人都让出了位来,不敢靠近。

陈买笑了起来,他仿佛明白了什么,打趣的说道:“若是阁下好奇,可以去问问他啊。”

刘礼急忙摇起了头,“那还是算了。”

大家都知道这家伙是个什么情况,还是不要轻易招惹他,他来就来呗,皇帝都没说什么,他们还说个什么啊。

朝议很快就开始了。

而群臣的心思还是在赵佗和王恬启的身上,不知这两人前来是为了什么事。

刘长坐在上位,照例自然是由栾布开场,随即张不疑起身说起各地的成就,夸一夸皇帝的作为……这都是老传统了,两位国相,栾布负责讲述各地的隐患和求援,而张不疑主要负责讲述各地的成就,一人说好话,一人说坏话,也算是相得益彰。在正常的开局之后,群臣也各自说起了自己要上奏的事情。

赵佗并不急,等到众人都说的差不多了。

赵佗方才起身上奏。

“臣请奏,当今南越国庞大臃肿,吏治不足,南地无以治,可当封国而治,有扶南之地,为当今之重,属开海之要道……”

赵佗缓缓说着,众人恍然大悟。

原来这厮前来是为了要新封一国??

赵佗说的很详细,从此处的位置,重要性,以及当下的偏僻,治理不好的原因都说了出来,而群臣也没有多虑,他们也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是当新设立一个封国在南越之侧,除却开海的事情,还有就是削弱南越国,加强庙堂对南侧的管控。

就在群臣一个劲点着头的时候,赵佗再次开口说道:“而扶南之地,风俗不同与中原,多以女子为君,部族内三老,皆为妇人……”

这并非是赵佗说谎话,历史上的扶南国,开国君王就是女性,而且后来与周围交战的时候,也是以女性为主,这里的这种思想延续了三百多年,直到东汉时期,方才逐渐消失,当地的财产土地继承制度,不是中原的父亲的财产留给儿子,而是舅舅的财产留给外甥,甚至会出现生子之后,会将孩子送到他舅舅家里来抚养的事情,就是丈夫不养自己的孩子,养自己姐妹的孩子。

这大概是因为当地人不能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可以确定自己姊妹的孩子与自己绝对有血缘关系。

这种独特的继承法,甚至在一些偏远地方延续到了近代。

当赵佗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群臣惊愕,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由外甥来继承家产??

赵佗将那边的风俗情况大概说清楚,最后说道:“故而,为了方便治理,请以公主册封与扶南国为王。”

“什么?!”

群臣险些跳了起来,他们的眼里满是惊讶,庙堂随即就沉默了下来,倒也没有人直接哭着以头砸地,表示坚决不能如此。

毕竟,这是汉初,不是明清,当初的太后如同皇帝一般,治理大汉天下,也没有听到有人说不该如此的。

群臣认真的思索着这件事,贾谊最先起身,开了口。

“大王啊……如此是不是有些不妥?”

“哦?为何不妥啊?”

“我华夏从未有过女王之先例,此蛮夷之制也,岂能因重蛮夷之礼而从之?彼之制,乃是因不知人伦,不知其父……若是我们设立女王,岂不是说大汉认同他们这蛮夷之礼吗?”

他这么一说,不少人点着头,觉得很有道理。

赵佗大声的说道:“当初身毒的孔雀王弑君上位,这是他们的礼仪,却不符合我们的礼仪,可我们也不曾废除他的王位,不曾打杀他,反而给与承认,难道这就说明我大汉承认他们的弑君之礼吗?或是因为孔雀国大,扶南国小,到了孔雀就要尊重其风,到了扶南就是蛮夷之礼??阁下如此说法方才不妥。”

“况且,这非华夏之礼的东西多了去,你可曾去过唐国?燕国?或西北诸国?在这些国家里,有很多你说的蛮夷之礼,你也可以上奏庙堂,将他们全部禁止,如禁止夏人盘腿而坐,让他们全部跪坐,让唐人不要穿骑马裈,让他们绑胫衣……让西北诸国之人莫要以毛皮为衣……大汉的领地将越来越大,而对不同的地方,要采取不同的礼仪来治理,这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在的目的是为了治理这个地方,先让这些地方发展起来,变成我大汉之固土,而不是急着推行中原礼仪,事要分缓急!”

贾谊听到赵佗的话,尽管他还能继续辩解,却没有没有这个必要,他后退了一步,表示自己无话可说。

而贾谊开了口,自然又有大臣起身,这次起身的却是刘礼。

“大王,这以公主为王,若是说当地旧制,倒也妥当,只是这将来该如何继承?这不是以外姓为王吗?”

“外姓为王?我也是外姓为王,阁下的意思是,我不配位?”

赵佗开口问道,刘礼顿时涨红了脸,“我并非是这个意思,您是献国之功……”

“大汉的外姓王何其多啊,我是献国之功,那滇国可不是,可滇王也非刘姓啊,还有西庭国下的那些封君,也非刘姓,还有身毒的诸国,也非刘姓,这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因为这些国家非刘姓,就都当废除吗?”

“若是不以外姓为王,那可以逐步废除,就从我来开始。”

刘礼涨红了脸,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群臣看了看上位的皇帝,又看了看站在大臣中的王恬启,心里隐约也明白了什么,其实诸侯王的人选在大汉已经不像当初那般重要了,一个绣衣都能吓得诸侯王瑟瑟发抖……国家的大事完全落在国相的手里,很多诸侯王都是名存实亡,就像当初的胶东王刘建,直接被自家国相堵在王宫内,大汉不是过去的大汉,诸侯王也不是过去的诸侯王。

别看刘赐整日叫嚣着百万铁骑,可军队的指挥权压根就不在他的手里……别看燕王那般嚣张跋扈,可很多决策都要由国相应允……再看赵王,袁盎一声令下,就能将他押送到长安来……而且此时的人对宗族的概念不只是血缘,继子没有血缘,却拥有同等的继承权,甚至还能通过赐姓来获取继承权,当初项羽投降之后,高皇帝将项羽很多宗族都赐予了刘姓,将他们纳入刘姓宗族之中,在历史上,匈奴战败之后,高层也被纳入刘姓……因而出现了大汉匈奴单于刘渊这样的情况。

西汉初期礼法并不严格,很多东西是不被在意的,如婚配上的辈分之类的,只要不是同姓就好,其他的全看个人能否接受,很多不同辈分亲属上的不同称呼是后来才出现的,是礼法加强后的成果。

群臣主要还是担心那个王恬启,看来太后也很在意这件事啊,这也对,毕竟太后就是一个女子为君的典型……当初陈平等人拜见吕后,喊得都是陛下。

加上那个扶南国实在是太遥远了,在中原的眼里里穷乡僻壤都算不上。

群臣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刘长对此很是满意,他坐在上位,开口将这件事确定了下来,“如此,就按着南越王的上奏来操办,至于具体的事项,还要诸位一同来商议……”

朝议结束之后,群臣都只是觉得震撼,他们算是亲眼见证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群臣所能接受的东西也变多了,可这样的事情,他们显然也是不曾想到过的。

刘长回到厚德殿内,三公站在了他的面前。

刘长看起来很是开心,他笑着说道:“没想到,今日居然如此顺利,我还以为群臣都会起身反对呢!”

栾布无奈的说道:“王公都出来了,谁还敢公然反对啊……也是苦了王公了,这把年纪还要时不时出来晃悠。”

张不疑急忙说道:“这主要还是因为陛下的功德,陛下英明,群臣何以不从呢?”

刘长仰起头来,脸上满是得意,一旁的刘恒却开口说道:“诸侯王的分封并不重要,诸侯王只要不给地方上惹出麻烦就好,重要的是国相的人选,国相才是诸侯国真正的治理者,对这个地方,就是要挑选出一个十分合格的国相,这个地方可不好治理,就算有赵佗相助,本身也得有一个出色的国相才行。”

刘长笑了起来,“其实我早就有了很好的人选。”

“哦?你准备让谁来担任国相?”

“夏侯灶。”

“啊???”

此言一出,刘恒都不平静了,顿时失去了往日的沉稳,他急忙说道:“不可!”

栾布也差不多是这个模样,唯独张不疑,皱着眉头沉思了起来。

刘恒就是听到刘长想让刘姈来当王,都没有这么大的反应,可现在听到要以夏侯灶为相,他是彻底忍不住了,夏侯灶那是个什么浑人??让他为相,这不是要命吗??短期内,刘姈肯定无法就国,国事都要以国相来负责,夏侯灶若是去了那边,那边不出三个月就得亡国啊!!

栾布也是这个想法,他是看着这些家伙们长大的,对他们的性格还是很了解的。

他开口说道:“夏侯灶可以为将,却绝对不能为相,他压根就不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

刘长点点头,“我知道,夏侯灶为人洒脱不羁,不沉稳,浮躁,可是那扶南国,本来也就不是什么良善的地方……这里归顺大汉还不久,到处都是贼寇,是水贼最大的聚集地,另外,这里的猛兽比人还要多,南越的猛兽似乎都迁到了这里来,这里的首领们也不和睦,为了争夺水源,常常彼此开战,有些时候,他们一开打,连庙堂派遣的官吏都要死在斗殴之中……”

“我可以按着他们的礼法来册封女王,但是,我也要灭一灭他们的蛮夷之风,让他们知道大汉的道理。”

“这里的人跟夏国都是不同的,夏国的人,是知道一些礼仪的,傅清对他们很好,他们就愿意为傅清死战,可这里的人,连这些礼仪都不懂……”

虽然大汉一直都看不起隔壁的游牧,可从事实来说,比起扶南等地区的文明,匈奴人已经算是非常先进的,扶南对比这些地方来说,简直就是野人,跟倭岛没有什么区别,生活在丛林里,采取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彼此争斗不休,不服管教,难以治理,夏人起码有完善的婚姻制度,可这些人在近百年里都是处于不知父只知母的社会之中……匈奴人见了都要摇头。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