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27章

作者:寂寞剑客

平等是不可能平等。

同为客户,也是分三六九等。

一楼及二楼的客户得自己举牌跟交易员说,要卖出或者买入债券,三楼贵宾包厢就有专门伺候的伙计,只需要跟伙计说。

比如现在,三楼的贵宾也不用听康百万说,因为有伙计跟他们说。

像孙廷兰这样的小商人还有汪韬这样的小缙绅就只能坐一楼大厅,连瓜子都没得嗑,更不要说是水果。

不过两人并不在意。

康百万说,伙计再进行转述。

孙廷兰和汪韬很快就弄清楚。

第二期债券果然如传说中般,拿归德府、开封府的八百万亩抵押,总共要发卖四千万两债券,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以及十年期债券各一千万两,只不过,这第二期债券的利钱就大幅的减少,远没有第一期多。

第二期的一年债只有十一归,三年债只有十四归,五年债也只有十八归,十年期债券也就三十归,同样的本金,还不如分开买两次五年期债,唯一区别就是十年期债券到期后可以兑付耕地,这点吸引人。

至于债券交易倒是没有什么。

其实之前,两人就基本猜到了流程。

唯一没有猜到的是,居然还要限制涨跌幅度。

汪韬心下有些失望,如果仅仅只有这点利钱的话,他就不打算买一年债、三年债以及五年债,只卖十年债算了。

然而孙廷兰却对他小声说道:“汪公,把额度用足!”

因为人多,市易所担心债券会不够卖,所以先确定了额度,每人三万两,如果个人有富余的额度的话,可以当场转卖掉。

“啊?”汪韬惊道,“全用完?”

“对,全用完。”孙廷兰说道,“相信我!”

汪韬稍一犹豫,不过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多年的朋友。

“伙计,我买三万!”汪韬举牌高喊道,“每种债拳各七千五!”

“好嘞!”伙计指了指汪韬举着的木牌,高声的唱道,“仓曹街汪员外买入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以及十年期债券各七千五百两整!银货两讫!”

随即便有另一个伙计给汪韬送来印刷精美的三万债券。

大明皇家银号的伙计也从汪韬的户头现场划走三万两足色银。

孙廷兰紧接着也买入三万债券,然后才压低声音对汪韬说道:“汪员外你就瞧好吧,等会债券交易一开始,到手的债券一转手就能赚取一成利润。”

这个孙廷兰很有可能是大明朝进入角色最快的第一批“股民”。

“对哦。”汪韬这下反应过来了,也说道,“我听人说,朝廷刚在淮安府募集了二十万乡勇,仅只是一个淮安府就二十万乡勇,整个大明朝得有多少乡勇?眼下大明朝有了银子,多少军队都能养得起,建奴流贼又何惧?”

“所以。”孙廷兰道,“债券且得涨。”

说话间,四千万的债券就被抢购大半。

不得不说,饥饿营销这套到哪都吃得开。

第一期债券发卖之后,到现在又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口口相传,已经有更多的缙绅商贾从内心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

本来就是,解决了信用问题之后,傻子才不买债券呢。

银子放在地窖除了长灰啥也没有,可是用来买债券却至少有一成的利润,所以为什么不买?必须得买!得抢着买!

保守估计,整个江南至少有一亿两的银子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这个数字,差不多占到了整个江南民间存银的三分之一左右。

不得不说,江南八府一州是真富,民间的存银至少有三亿两,这中间除了很小一部分参与海留牟利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躺在地窖。

第二期债券卖完之后,紧接着就正式开始债券交易。

孙廷兰的判断很快就得到了验证,除了有一部分缙绅没用完自己的额度,将自己名下的额度卖出之外,信息栏上全都是求购的买盘。

仅有的卖盘很快消失,买盘却越来越多。

而且买盘给出的利润也越来越高,然后很快就触线!

“诸位,诸位!”康百万赶紧上台,声嘶力竭的喊道,“按照市易所规定,一天最多只允许上涨或下跌一成,今天不准再涨了!”

孙廷兰便拿胳膊肘捅了一下汪韬:“汪公,我们走吧。”

汪韬从市易所出来时,整个人感觉就好像踩在云端上。

这银子来得也太容易,只是到市易所小坐片刻,就赚了三千两。

汪韬最终还是没能抵受住诱惑,把刚买的三万债券又全部卖出。

“汪公,明天还得涨!”孙廷兰走在汪韬的身边,小声说,“咱们早点来,如果有人卖出就赶紧买入,再赚他一票。”

“孙翁,咱们喝酒去。”汪韬欣然说,“就南院。”

南院是秦淮河畔最大的勾栏院,虽然不如媚香楼这样的私家青楼档次高,消费却也不算低,里边也有漂亮的姑娘,是小缙绅小商贾的首选。

听说汪韬要请他去南院喝酒,孙廷兰顿时大喜。

……

这一天,像孙廷兰、汪韬这样的缙绅商贾高兴,康百万、方文箴他们这些市易所的股东们更加高兴,而最高兴的则要数朱慈烺还有太子妃。

市易所今天没少赚,但真正赚麻了的还是大明皇家银号。

因为所有的缙绅商贾要想在市易所中买卖债券,就必须在大明皇家银号开设户头,并预先存入银子。

然后在存银子的时候就发现,居然还能拿利钱。

虽然存入银号的利钱非常少,远不及债券利高,但是债券多少还是存在一些风险,存银号却可以说没半点风险,皇家的银号总不能倒了吧?

所以消息传开之后,前来存银子的缙绅商贾就越来越多。

再然后,有需求的缙绅商贾又有了意外的发现,把银子存入皇家银号的南京总号,居然可以在杭州、扬州以及徐州的这三家分号异地支取!

据说将来还会把分号开设到武昌、广州、福州等地。

这可真是太方便了,尤其是对于那些跑长途运输的行商。

以前携带大笔银子出门之时,总担心半路上会遭到劫匪。

可现在却再也没有这个担心,因为只需要携带一张银票,就能在千里外的目的地将银子取出来,实在是太方便、太贴心。

所以大明皇家银号的业务开展得很快。

到现在,在大明皇家银号开设户头的缙绅商贾已经超过了四千人。

这其中,一千多人是市易所的“股民”,另外三千多人全都是储户,都是大明皇家银号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发展来的。

而此时,“躺”在大明皇家银号账上的银子总数已经超过一亿大关!

这其中,两千万是第一期发卖债券所得,四千万是第二期发债所得,剩下的四千多万则是三千多个储户所存入。

大明皇家银号真正是赚麻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 粮食丰收

得知大明皇家银号已经有存银上亿两,朱慈烺高兴坏了。

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内务府已不再缺钱,更意味着江南的缙绅商贾已经与大明皇家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同盟。

然而太子妃却蹙紧了秀眉。

“爱妃,你似乎不太高兴?”朱慈烺问道。

太子妃康曦轻嗯了一声说:“贱妾正在为这些银子发愁呢。”

“有银子你还发愁?”朱慈烺没好气的道,“有啥好愁的?”

“怎能不愁?”康曦说道,“一亿多两存银,每天只是利钱就要支付几十万两,就是说每天一睁开眼睛,咱们家什么都还没做呢就已经花出去几十万两。”

“啊,对噢。”朱慈烺闻言顿时间愣住,他猛然间反应过来,这一亿多两足色银只是存在皇家银号而已,并不是真归了皇家银号。

而且这些银子存在皇家银号,得付利钱的。

照这么一说,这似乎又成了一桩赔钱的买卖?

但是朱慈烺很快又反应过来,说道:“不对啊,你说得不对,银号怎可能赔钱?银号要是赔钱,以前的钱庄又如何盈利?”

太子妃说道:“钱庄是靠借贷来盈利。”

“那咱们也借贷啊。”朱慈烺拍手道,“咱也借。”

“哪有这么容易哟。”太子妃摇头说,“现在是想来皇家银号存银子的多,借银子的却几乎没有,到现在总共也只借出不足百万两。”

【注:明末时期正处于通货紧缩阶段,经济活力很差,好的投资渠道严重不足,行商的风险剧增,缙绅商贾更愿意藏银子,而不是拿银子去创业,于是导致经济变得更差,机会更少,进入一种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然后就出现了一种看上去很矛盾的经济学现象,一方面大明朝明明有海量白银,另一方面市场上却因为银根不足,出现了通货紧缩】

“怎么会呢?”朱慈烺难以置信的道,“借银子的竟然还没有存银子的多?”

“今天之前,妾身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太子妃道,“可是现在真是这样啊,进银号的十个人里有七个是来存银子,就三个借银子,这其中还有两个人根本没有抵押物,就只有一个人有资格借银子,愁人啊。”

朱慈烺想了一下说道:“父皇肯定有解决的法子,等我问过父皇再给你写信。”

“殿下,让妾身跟着你一块去徐州吧。”康曦说,“你放心,妾身不会缠着你,到了徐州你跟父皇还有定王住军营,妾住徐州分号。”

这次北上正好还可以巡查一下徐州分号。

虽说负责打理徐州分号的是一个跟了康百万多年的老掌柜,无论能力还是忠诚都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康曦作为银号的总掌柜总不能一次不去。

想到这,朱慈烺便点了头:“也好,那就一起去吧。”

分开两个月,朱慈烺还真有些想念父皇和朱慈炯了。

……

“哈啾哈啾!”

朱慈炯连打了两个大喷嚏。

崇祯立刻一脸紧张的问道:“炯儿,你不会着凉了吧?”

这年头,得个普通感冒就有可能到鬼门关上去走一遭,现在又正值初冬季节,天气乍寒还暖,最是容易得感冒的时候。

“父皇,我没事。”朱慈炯摸了摸鼻子。

“肯定是皇兄在念叨我们,想我们了呗。”

说话间,崇祯父子和随行人员便来到了一处田庄之前。

远远的就看到高起潜带着几个小太监兴冲冲的迎上来。

“万岁爷,大明中兴有望!咱们大明朝中兴有望了哇!”

高起潜来到近前又噗嗵一声跪倒在田梗上,一边叩头一边嚎啕大哭。

看到高起潜激动成这样,崇祯就知道玉米、蕃薯和土豆肯定丰收了,而且多半还是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快起来。”崇祯伸脚轻踹了高起潜一下。

同时心说,高起潜这阉竖倒真是一员福将。

让他做的几件事都成了,包括这次的种田。

之前的这几个月,这一万多亩“御田”都是高起潜带着太监在管理。

高起潜便麻溜的爬起身,又一脸诌媚的说:“万岁爷,奴婢真是服了,您让南安侯敬献的这三样庄稼,都获得了亘古以来未有的丰收!”

“那一万多亩苞谷收了足足三万多石,亩产3石有奇!”

“一百多亩土豆更收了四百多石,亩产4石有奇,最让人不敢相信的则是蕃薯,一千多亩蕃薯居然收了六千多石,亩产5石有奇!”

“这么多?”随行的勤王士子都是激动得不行。

同样耕地,流民们耕种的小麦亩产就只有不到2石。

崇祯心下却毫无波澜,这个产量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估计这跟徐州的耕地抛荒了太久有关,等变成熟地产量就会提升上来。

要知道红薯的亩产轻轻松松就能达到七八千斤,既便是现在没有化肥,但是亩产达到两千斤毫无压力,也就是说,亩产可以达到12石以上。

可惜的是,最高产的红薯不能做主粮,只能当一下辅食。

但即便是只能当辅食,也能极大的缓解大明的粮食危机。

红薯不仅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磨粉加工成粉条,份量轻,而且耐久藏。

不过最让人期待的还是玉米,虽然产量没有红薯土豆高,但是能够用来当主粮。

现在因为是荒地复耕,再加上没有经过选种育种,所以玉米产量不高,然而一旦土地耕熟了,再让方以智找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搞一下选种,玉米产量很快就能够提上来,亩产四到五石毫无压力,七八石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