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74章

作者:寂寞剑客

但是翻到第三本教材时,崇祯的眉头便蹙紧。

因为这是一本数学教材,而且跟九章算术这样的古籍一个套路。

就是没有按照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分数、代数……这样的由浅入深的编写,而是上来就是具体应用题的解题。

崇祯简单的翻了下,差不多有几百道题。

而且这几百道题也不是由浅入深,而是难度随机分布。

再翻开物理,几乎就是物理小识简化版,就是一则一则的小知识,完全不成系统。

化学也是差不太多,都是一则则小知识,就是把天工开物、物理小识以及古代的一些冶金知识做了筛选。

看到这,崇祯的眉头已经控成一个疙瘩。

这样的教材,不成体系,根本就没卵用。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华夏文明的经验类学科还是很厉害的。

但是逻辑体系类学科就薄弱到令人发指,这也是到了近代,华夏文明在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上没什么建树的主要原因。

看起来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的教材就只能指望卜弥格,但愿这洋教士能够把帕斯卡还有笛卡尔忽悠过来。

这时候,崇祯就更加想念汤若望。

汤若望是真的学识渊博,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甚至于连医学都有涉猎,而且造诣都颇为不浅,堪称是个大才。

编写教材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只可惜,汤若望选择留在了北京。

也不知道建奴会不会重用汤若望?

如果多尔衮有识人之明,并且重用汤若望的话,恐怕还真有些麻烦,因为汤若望真的有能力让建奴的火器水平上一个大台阶。

要是这样,真就进入火器时代!

今后就是枪炮与钢铁的战争了。

……

“汤若望,这是你编写的新历书?”

多尔衮一脸肃穆的看着汤若望刚刚进献上来的厚厚一叠历书。

华夏文明自古以来讲究敬天法祖,多尔衮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对于历书的编撰也是极为重视,因为历书代表着天,天意所属!

一个王朝如果连自己的历书都没有,就不是正统王朝。

所以多尔衮入主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钦天监的人重新编写历书。

花了一年多时间,汤若望终于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编写出《新历书》108卷并敬献给多尔衮御阅。

“回皇父摄政王陛下。”汤若望无比恭敬的道,“这正是臣特意为大清编撰的新历书,全书合共108卷,还请圣裁。”

“好,朕会尽快抽时间阅读此历书。”

是的,多尔衮已经开始公然自称朕,既然顺治小皇帝都称他为皇阿玛,他又有什么理由不以朕为自称?没道理啊。

还有布木布泰,现在也是他的皇后。

现在,多尔衮其实就差个登基仪式。

不过是否跨出这最后一步,多尔衮却有些犹豫。

主要是因为顺治小皇帝和布木布泰实在太温顺,所以似乎这样维持着,好像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因为就算他登基了,也不打算废掉顺治。

是的,多尔衮改变主意了,已经不再想着立多铎为皇太极,又或者过继多铎的某一个儿子为继子,然后立继子为太子,那样做跟直接立顺治为皇太子能好到哪去?说不定还没有顺治更孝顺,话说顺治现在对他是真孝顺。

有的时候多尔衮甚至还会生出错觉,顺治就是他的儿子。

汤若望又说道:“皇父摄政王陛下,臣还有两本书要献上。”

说完,汤若望又从衣袖里取出两本线装书说道:“这两本书,一本是火攻契要,一本是坤舆格致,其中坤舆格致一共为十二卷,臣这次只带来了第一卷 。”

“火攻契要?”多尔衮眼睛亮起来,问道,“介绍西洋火器的?”

“是的,火攻契要主要介绍了欧罗巴的火炮技术。”汤若望道,“这本坤舆格致,是臣翻译的普鲁士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大量的冶金知识,如将此书颁行下去,可以极大的提高大清朝的矿冶水平。”

多尔衮闻言心头一动,又接着问道:“汤若望,那你懂火器吗?”

“略懂。”汤若望微微一笑,又说道,“不敢瞒皇父摄政王陛下,臣曾经替大明崇祯皇帝督造过大炮,而且其性能远胜其他的火炮。”

多尔衮闻言越发大喜,这下捡到宝了。

孔有德他们虽然也会铸炮,但是只能依葫芦画瓢,让他们改进红衣大炮的性能,就超出他们的能力,但愿汤若望不要再让他失望。

再还有就是火绳枪的改进,这次南征之所以失败,根据多铎的讲述,主要还是明军的火器太过于强悍,尤其是虎蹲炮以及鲁密铳。

当下多尔衮问道:“汤若望,那你能不能造出跟虎蹲炮一样轻便但威力更大的火炮?还有能不能造出比鲁密铳威力更大的西洋铳?”

汤若望想了想后说道:“跟虎蹲炮一样的火炮,臣在西洋并未见过,但是虎蹲炮的结构是存在缺陷的,臣可以设法对它进行改进,相信经过臣改进后的虎蹲炮,其杀伤力一定优于明军的虎蹲炮,至于鲁密铳么……”

稍稍一顿,汤若望又说道:“其实在西洋有一种更好的铳,叫燧发枪。”

“燧发枪?”多尔衮问道,“你说的这种燧发枪,比鲁密铳更加厉害?”

“是的,比鲁密铳更厉害。”汤若望为了赢得在北直自由传教的许可,真把压箱底的储备都拿出来。

第三百四十五章 喷气式推进

多尔衮道:“怎么个厉害法?”

汤若望道:“这种燧发枪的最厉害处在于不怕雨雾,而且装填速度更快,似鲁密铳这样的火绳枪每分钟最多只能打两发,燧发枪却可以打四发!”

燧发枪早在五十年前就出现在了欧洲,并且已经被欧洲各国大量装备。

但是燧发枪的战术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像肩挨肩的密集队形甚至空心方阵这种战术根本还没有出现,欧洲只是把燧发枪当成火绳枪的替代品。

汤若望自然是知道燧发枪,但是他对大明有所保留。

这是因为汤若望发现儒家思想在大明已经根深蒂固,基督教难有市场。

至于现在,也许是崇祯改变了世界线,也许是因为新生的清廷让汤若望看到了大举推广基督教的可能,所以汤若望把燧发枪都贡献给了多尔衮。

“太好了!”多尔衮大喜道,“汤若望,从今天开始你就专门替朕督造火器,你想要多少人多少银子只管跟朕提,朕都一律满足你。”

“皇父摄政王陛下,臣只有一个要求。”汤若望说道。

“只要您答应臣的这个要求,臣就全力以赴替您、替大清督造火器。”

“你说。”多尔衮慨然说道,“只要是我们大清有的,只要是朕能办得到的,朕都一律照准,绝无半点保留。”

汤若望肃然道:“臣希望皇父摄政王能允许臣及臣的弟子在大清自由传教,不要对臣以及臣的弟子有任何限制,可以吗?”

“就这?”多尔衮有些意外,这也太简单了吧。

“是的,臣就只有这个要求。”汤若望道,“望皇父摄政王恩准。”

说到底,汤若望终究跟卜弥格一样是个传教士,布道传教的思维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骨髓,这跟儒家弟子推崇的三不朽其实就是一个道理。

而且汤若望很确信,只要多尔衮允许他们自由传教,不用多久,基督教就一定会打败清廷的野蛮落后的喇嘛教,进而成为清廷的国教。

这一来,他就可以成为东方教区的枢机主教。

“可以!”多尔衮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汤若望。

在奴尔哈赤的时代,后金信仰的是萨满教,等到了黄台吉时代,清朝立国之后就把喇嘛教定为国教,所以女真人对于宗教并没有执念。

如果汤若望真的能把先进的火器带给清廷,

多尔衮一点都不介意由喇嘛教改信基督教。

汤若望顿时间大喜。

……

在南京,国子监中。

崇祯已经看完方以智、宋应星编撰的教材目录。

虽然对物理学、化学以及数学的教材很不满意,但是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之前,只能暂时先这样用着。

找别人编写也不可能。

大明朝已经没有比这两位更懂自然科学的大牛。

当下崇祯说道:“就这样吧,你们赶紧多找些人,按照目录将完整版的各科教材都编撰出来吧,然后找印刷坊抓紧印刷,就先印个五千册吧。”

“臣等领旨。”方以智和宋应星长身一揖就要离开。

“等等,还有个事。”崇祯将花了快半个月才画好的蒸汽机草图拿出来,又招手示意方以智和宋应星上前观看。

“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器物?”

方以智和宋应星两人很仔细的翻阅完图纸。

方以智说道:“圣上,这似乎是一部机器的设计图?”

“你说对了。”崇祯笑着说道,“这部机器叫蒸汽机,只需要加水烧炭,就能够让几十万斤甚至于几百万斤重的铁船动起来。”

“啥?只需加水烧炭就能动起来?”

“能让几百万斤重的铁船动起来?”

方以智和宋应星面面相觑,完全不敢相信。

但是崇祯有煤山悟道的光环加身,却又不敢不相信。

“你们不信?换成朕也不敢相信。”崇祯笑了笑又道,“不过等你们照着图纸做出来,就知道朕没骗你们。”

方以智问道:“圣上的意思,是让臣等打造这架机器?”

“对。”崇祯点头道,“反正国子监的教材目录也已经编好了,接下来国子监那边的事你们就不用再管了,从现在开始你们就只负责打造这部机器,朕给你们配大明最好的匠人,此外无论你们提什么条件,朕都一律照准。”

“这……”方以智和宋应星面面相觑的道。

“可是圣上,国子监的入学考试该怎么办?”

方以智和宋应星可是还兼着这次考试的副主考。

崇祯摆手道:“让你们挂名国子监入学考试的副主考,原本就是为了让你们给考生草拟各个学科的考题,现在只考第一场程文,就没你们什么事。”

“臣等领旨。”方以智没觉得有什么,可是宋应星却不免有些失望。

宋应星甚至都已经拟好了十几个程文考题,可现在圣上却说程文考试没他什么事了,他其实很想当这批国子监考生的房师。

打发走了方以智和宋应星,崇祯终于闲下来。

像发条般忙碌了好几个月,崇祯终于想给自己的身体放松一下。

当下崇祯把高起潜叫进来,问道:“高伴伴,李参将现在在哪呢?”

高起潜脸上便立刻露出一抹笑意,低声说道:“万岁爷,李参将招募了五千多个女兵正在孝陵卫训练呢。”

“你说什么,五千多女兵?”

崇祯吓一跳,不是说好了只招一营女兵的么?

一营兵就只有两千两百人,五千多已经是两营人马了。

高起潜说道:“李参将本来是只打算招募两千多女兵的,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听说女子可以从军之后,十里八乡的女子就全都来应募,而且其中有些女子也确实很可怜,所以李参将就都留下了,然后慢慢就增加到了五千多人。”

“算了五千多就五千多吧。”崇祯便也懒得计较。

毕竟,徐州还有归德那边光棍更多,五千女兵也未必够。

当下崇祯又吩咐高起潜道:“高伴伴,你去召李参将前来,算了,还是让她去乌衣巷尾吧,有要事相商。”

真有要事商量。

几个亿的大事情。

“老奴领旨。”高起潜屁颠屁颠去了。

就在这时候,彝伦堂外忽然之间响起一阵巨大的喧哗声。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隐隐约约可以听到有士子在喊。

“怎么回事?”崇祯带着几个侍卫来到彝伦堂外,一眼就看到几十个士子正聚集在彝伦堂前的院子里边,对着头顶天空指指点点。

崇祯便也下意识的抬头,便看到一团巨大的阴影。

准确一点说,是一只巨大的热气球正从国子监的上空飞过。

因为高度低,所以吊篮里边的几个勤王士子也是清晰可见,其中一个赫然就是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