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89章

作者:寂寞剑客

汪兆龄便劝说道:“圣上,安西将军毕竟还是年轻,搞不好会吃亏,不如由臣率数万大军前往掠阵?或者圣上御驾亲征也行,如此方可保无虞。”

若按汪兆龄的意思,自然是由他这个丞相去就可以了。

但是张献忠还没有完全丧失理智,知道领兵打仗是不能指望汪兆龄。

当下张献忠摆手说:“这就不必了,不过就是伪顺的几万贼兵罢了,而且已经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定国孩儿他能够应付得了。”

汪兆龄却还想争取一下:“圣上,当初邓艾灭蜀之时,仅以三千弱旅便轻松夺得绵州并灭掉了蜀国,今安西将军虽有数万众,却仍不可掉以轻心。”

第四百九十章 李定国

然而张献忠却是不为所动。

“阴平关的战事丞相就不必操心了。”张献忠淡淡的说,“有定国孩儿在定然无虞,丞相还是多操心一下恩科的事情吧。”

崇祯十八年刚打下成都时,张献忠搞过一次恩科,还取了几十个进士,并且派到各个州县当地方官,但是因为有几个新科进士背叛了大西国,或者投降了大顺军,又或者向明军献地投降,结果张献忠一怒之下就把这些进士都给杀了。

然后现在张献忠深感无人可用,便又想开一次恩科。

朝廷的抡才大典都能当成儿戏,张献忠也就这点格局了。

“遵旨。”汪兆龄心下有些遗憾,因为他的权力触角迟迟伸不进军队,也就始终无法真正掌握大西国的权柄。

大西国的根本还是120营大西军。

而这120营大西军分别掌握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及艾能奇手中,而且孙可望等四人跟汪兆龄的关系都极为恶劣。

汪兆龄做梦都想掌握兵权。

但他的尝试再次遭到挫败。

……

李定国正带着10营大西军驻守在阴平关。

张献忠打下成都之后,将大西军分成了120营,各设总兵,分属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等四方将军。

但是四大义子的兵力并不是平均分配。

其中平东将军孙可望兵力最多有50营。

定北将军艾能奇兵力最少,只有19营。

安西将军李定国麾下拥有26营大西军,总兵力大约三万人。

早在三个月前,李定国就察觉到了大顺军的异常,并且准确判断出大顺军有可能效仿邓艾走阴平古道,进而率10营大西军提前抢占了阴平关。

就在李定国率兵抢占阴平关之后没几天,大顺太子李双喜率领五千大顺精锐作为前锋悄然抵近阴平关,结果却一脚踏入李定国设下的陷阱之中。

一番恶战,五千大顺精锐全军覆灭,李双喜也被活捉。

今天一早,李双喜再次被大西军带到了李定国的大帐中。

一进大帐,李双喜就看到李定国手持一卷兵书正认真阅读。

“哼。”李双喜从鼻孔里轻哼一声,黑着脸说,“装模作样。”

以前同在义军之时,李双喜就十分嫉妒李定国,嫉妒李定国长得比他高,比他帅,武艺也比他好,骑射功夫也要远远的胜过他。

直到后来他被李自成立为大顺储君,嫉妒心才终于淡了些。

但这次阴平关之败,却把之前埋藏心底的嫉妒心重新勾起。

李定国却也不生气,放下兵书问道:“李双喜,你想通了吗?”

“想通什么?”李双喜冷然道,“我们大顺军是不可能退兵的,李定国,本太子劝你还是早些投降的好,你要是现在投降,好歹还能捞一个伯爵,要是等到我父皇率领大军打破阴平关,打下成都,等着你的恐怕就只有杀头这一个下场了。”

李定国闻言只是笑笑,挥手示意亲兵将李双喜给带下去。

“欸,等等。”李双喜顿时急了,“你究竟要关我到什么时候?有本事你就把我放了,咱们再到战场上分个高下,你要是不敢,那就趁早把我杀了也行,这样杀又不杀,放又不放究竟是什么意思?就不能给我个痛快吗?”

李定国轻叹一声说:“天下义军是一家呀,我怎会无故杀你?”

“那你就把我放了。”李双喜虎着脸说道,“再把我的五千标兵也一并放了,然后咱们在战场上堂堂正正打一场,看是你们大西军厉害,还是我们大顺军能打。”

多说一句,李定国并没有对大顺军下杀手,而是一直都是好吃好喝招待着。

“大西军和大顺军原本也是一家,为什么非要打生打死呢?”李定国皱着眉头说道,“两家难道就不能和平相处?”

“和平相处?幼稚。”李双喜哂然,“岂不闻一山难容二虎。”

李定国说道:“就算一山难容二虎,就算最后大西军与大顺军之间必然要分个高下,可是现在也远没到义军自相残杀的时候吧?江南半壁还有云贵两广仍在明军治下,河北更是沦于建奴铁蹄之下,此时的义军难道不应该团结一致,共抗外敌?”

“这……”李双喜被说得哑口无言,因为他也觉得李定国说的对。

李定国又道:“建奴有多难缠,你们大顺军比我们大西军更加清楚,便是明军近年来也有死灰复燃之势,所以这个时候你们大顺军与我们大西军理应摒弃成见,携手共渡时艰,等到击败了明军以及建奴,再分高下不迟。”

李双喜依然是沉默,不知道该怎么反驳李定国。

李定国又道:“李双喜,如果你觉得我说的在理,那就回去好好的劝劝闯王,不如趁现在两家还没有真正反目,罢兵回陕西吧,只要闯王肯罢兵回陕西,我也会尽力说服父皇,与大顺军签订和约,今后我们大西军绝不踏入汉中半步,大顺军也不能对四川有非份之想,然后你我两家就各凭本事,向东逐鹿中原。”

说到一顿,又说道:“当然了,如果闯王不肯罢兵,非要现在就与大西军分个生死,那只管放马过来,我李定国虽然年轻,能力也是极为有限,但是凭借阴平关的天险,在这里挡住你们大顺军一年半载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李双喜终于心动了:“李定国,八大王真肯罢兵言和?”

“这还有假?”李定国哼声道,“大西军与大顺军之争从一开始就是你们先挑起的,没有马科率军入川,岂会有今日之局?所以,只要闯王肯罢兵回陕,我至少有七分把握说服父皇罢兵,被抓的五千大顺军也能如数放还。”

“好,我可以回去禀报父皇。”李双喜的态度终于软化。

“但是最终如何,我不敢保证,我只能答应你会尽全力游说父皇。”

“这就足够了。”李定国欣然说,“相信闯王一定能做出正确抉择。”

……

李自成这会其实已经打算退兵了。

局面是明摆着的,继续在阴平关跟大西军耗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只能是白白浪费宝贵的粮饷,今年关中好不容易迎来丰收,可是这几个月就浪费了不老少。

不过想到动用了十几万大军,消耗了几十万石粮食,关键还是御驾亲征,最后却落个徒劳无功,李自成还是有些不甘心。

当下李自成问参军顾君恩道:“顾君恩,真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

“圣上,真的没有别的路了。”顾君恩苦笑说,“从汉中入蜀,除了剑阁,就只有阴平古道这一条道,除此再没有别的路。”

“那些药农或者樵夫或许知道一条或者多条不为人知的小路。”

“但是这些小路只有药农或者樵夫才能走得了,大军是绝对无法通过的。”

顾君恩足智多谋,可是面对蜀道天险也是束手无策,总不能挥一挥羽扇,直接让十几万大顺军长出翅膀飞过阴平关杀到成都。

“那就算了。”李自成无奈的说道。

“不打了,遣使者跟张献忠议和吧。”

正说话间,有太监进来禀报:“陛下,太子回来了。”

“太子?”知得李双喜居然还活着,李自成先是神情一喜,但很快脸色又板下来,黑着脸说道,“他居然还有脸活着回来?朕要是他,直接就一头撞死在阴平古道上。”

这话正好被帐外的李双喜听到,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心想着真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不过李双喜也就是心里边想想,真让他自杀是不肯自杀的,放着好好的太子不当,却为了面子自杀,傻子嘛。

九月中,大顺军和大西军罢兵言和。

张献忠甚至还特意跑到阴平关去跟李自成见了一面。

看着面前熟悉又陌生的老伙计,再想想曹操、革里眼等已经不在人世的义军首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心下就难免有些唏嘘。

“老李,你说我们两个争个什么劲?”

“是啊,天下还没鼎定,暴明还没灭亡,建奴又进了山海关,大顺军和大西军确实不应该在这个节骨眼上自相残杀。”

“老李,不如咱们兄弟打个赌?”

“打赌?好啊,老张你想赌啥?”

“咱们两个以十年为期,看十年之后谁打下的地盘大,谁就是大哥,另外一个就得以小国事奉大国的礼仪事奉于他,如何?”

“好啊,咱跟你赌,就以十年为期。”

李自成说完打马就走,但是走了没几步却又勒马回头。

李自成为人还是不错,善意提醒说:“老张,有个事情咱得提醒你,现在的崇祯跟以前的崇祯可是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明军也跟以前的明军也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你们大西军在跟明军作战时可得留点神,尤其是要留心明军的各种火器。”

“火器。”张献忠皱眉道,“可望孩儿说,明军似乎也没有多少火器。”

“总之,咱已经提醒过你。”李自成说道,“你要是相信咱,就赶紧找几个西洋传教士替你多铸些炮,你要是不相信呢,就当咱什么都没说。”

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口配额

内务府将旧院给包了。

连续七天,来自大明各省的三百多个大小商贾就聚集在旧院开会。

这次会议,将注定被载入史册,因为从这次会议之后,大明的商业规则就将被极大的改写,尤其是外贸规则将被彻底改写。

此次会议之后,无序竞争将成为历史。

取而代之的则是各个行业的出口配额。

此时此刻,崇祯就端坐在媚香楼的阁楼上,旁听丝绸商们的讨论。

此时正在主席台上发言的就是石久可,石久可还不太习惯在这样的场合公开讲话,所以显得有些结巴。

“尊尊敬的皇,皇帝陛下。”

“还还还有各位商界同仁,大家晚晚上好。”

“我今天要要要要说的问问题就只有一个。”

最开始的时候,石久可话都说不利索,但是真正进入到正题之后,石久可的口齿就逐渐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我要说的问题只有一个。”

“那就是咱们自己人最好不要窝里斗。”

“咱们自己人互相之间斗得你死我活,最终只能让西夷捡了便宜。”

石久可正说呢,高起潜悄然走过来附着崇祯耳朵禀报说:“万岁爷,四川急报。”

崇祯闻言便立刻起身,然后带着朱慈烺来到了隔壁雅间,只见塘报上写着秦良玉在叙州作战不利,已经退回泸州。

朱慈烺看完塘报之后,也是神情凝重。

“这可真是意想不到。”朱慈烺皱眉道,“袁韬、武大定、曹勋等逆贼竟然会跟张献忠勾结到一起,以致于忠贞侯措不及防吃了个亏。”

“这其实是可预料的。”崇祯摇头道,“父皇没料到的是,李自成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跑去打四川,却被区区两万西军挡在阴平道。”

“父皇说的是。”朱慈烺深以为然的道。

“若非李自成的十几万大军被区区两万西军挡在阴平道,张献忠也不可能轻松调集十几万大西军主力与忠贞侯在叙州决战,忠贞侯也不会遭此小败。”

“不过问题不大。”崇祯哂然道,“忠贞侯大军进逼太紧,袁韬、武大定、曹勋等逆贼才会与张献忠同仇敌忾,现在忠贞侯退回泸州,选择暂避锋芒,各路贼兵与西军之间的矛盾很快就会变得不可调和,等他们开始自相残杀,忠贞侯再杀个回马枪,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击破各路贼兵之间的联盟。”

顿了顿,崇祯又吩咐高起潜说:“高伴伴,让兵部立刻给忠贞侯发回函,就说年前就不必再进兵了,只要守好泸州,遵义、重庆以及夔州三府即可。”

“老奴领旨。”高起潜领了崇祯的旨意,耀武扬威的往皇城去了。

崇祯、朱慈烺父子回到大厅时,只见石久可仍还在主席台上讲话。

“有鉴于此,咱们得成立一个攻守同盟,然后每年约定一个最低卖出价。”

“凡我大明商贾,皆不准以低于底价的价格卖出绸缎或者生丝,谁若是阳奉阴违违背了攻守同盟,则务必将之逐出大明总商会,今后凡我大明总商会成员,皆不准许与此等背信弃义之奸商有任何生意上的往来。”

崇祯闻言不由得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出口配额?

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是不可能自由贸易,永远都不可能有自由贸易。

对于石久可的提议,几乎所有的生产商都表示赞同,因为他们也是深受海商或者西夷压价之苦,在丝绸贸易的各个环节中,他们往往出力最多,但是利润的大头都反而归了海商或者西夷,他们早就想改变这一局面。

但是渠道商尤其是海商的反应就比较暧昧。

说白了吧,现在丝绸贸易中最赚钱的环节就是渠道。

渠道商又分成三类,一类是大明本土的丝绸贩运商,一类则是海商,还有一类是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海贸公司。

这其中最赚钱的是海商和大型海贸公司。

所以海商没有太大的热情签订攻守同盟。

当然海商也不会激烈反对就是,属于成不成无所谓。

所以最终,石久可的提议很顺利的通过,接下来就是议定盟约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