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68章

作者:寂寞剑客

烽火台的夯土墙上还残留着弹孔。

这些弹孔显然是第一镇的步兵所留。

但是被击毙的几具建奴尸体已经被移走。

第一镇的其中一个辎重营正在抢修营垒。

说是营垒,其实就是三个呈品字形分布的防御铳台。

三座铳台修成之后,将会有一个总288名新军留下。

“万岁爷,这是小清河。”高起潜指着前方河口说道,“过了小清河,便是大清河,溯大清河而上,可以直达大运河。”

崇祯默默点了下头,等黄河下一次改道。

世上就再不会有大清河,而只剩下黄河。

不过,此时距离黄河下次改道还早得很。

因为潘季驯的束河攻沙,还是卓有成效。

……

洪承畴很快就得到了详细的军情。

驻守浮河口大营的尚可喜派了胞弟尚可义前来禀报。

“洪部堂,最先遭受明军攻击的是淄水河口烽火台,接着是小清河口的烽火台,现在估计已经打下大清河口烽火台。”尚可义沉声道,“明狗动用了大量的骡马以及冰爬犁,因而推进的速度极快,一天就可以走上百里!”

“这么说,明军是沿着海岸线一路北进?”

“并没有沿着淄水或者小清河深入青州府境内?”

洪承畴心神稍定,因为他发现明军的最终目标仍可能是潮河口,无非就是进军的线路从直线改成沿着海岸线的曲线。

侯方域也是松了一口气:“洪部堂,我说什么来着?明军的目标一定是潮河口,也只能是潮河口,崇祯除非是疯了,否则绝对不可能选择浮河或者卫河,更不可能走陆路,所以我们只需要在潮河口以逸待劳。”

洪承畴却不敢做出如此武断的判断。

沉吟片刻,洪承畴又问:“尚可义,你们确定明军真有十万人?”

尚可义道:“回禀洪部堂,十万人只多不少,而且还有至少三万头骡马外加上万架冰爬犁,在沿岸的冰面上延绵足有十数里长,噢对了,还有上万的骑兵!”

“这么说,真是明军主力。”洪承畴点点头,又道,“不过明军不走直线抄近道,却偏要沿着海岸线去绕远路,究竟有何意图呢?”

“洪部堂,我不是说了么,明军目标肯定是潮河口。”

侯方域断然说道:“所以不要被崇祯的表面文章迷惑。”

洪承畴皱眉说道:“可是侯参军你想过没有,如果明军继续沿海岸线往前推进,很快就会推进到浮河口大营,届时浮河口大营的驻军是守还是让?还有我们潮河口大营以及另外三座大营的驻军要不要前往增援?”

沿着北海的海岸,清军一共设了五座大营,从南至北分别是浮河口大营、卫河口大营、潮河口大营、沙河口大营以及乐亭大营,其中任何一座大营遭到明军的攻击,另外四座大营的清军都要立刻增援。

这个计划本身没任何问题。

因为洪承畴的这一防御部署的宗旨就是拖住明军主力,让双方形成僵持,所以在潮河口僵持跟在浮河口僵持没有区别。

但现在的问题是,清军在潮河口设了埋伏。

如果能把明军引到潮河口,无疑是最好的。

这一来,浮河口就不能守,必须让路放行。

所以洪承畴心下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让出浮河口。

侯方域却没有一丝的犹豫,果断的说道:“让开浮河口,让定南王率军后撤到浮河上游的沧州附近,其余各营之守军也不必去增援!”

“如此一来,纵然崇祯真的得了失心疯,非要走浮河水路也没什么问题,定南王大军在沧州坚守三五日,卫河大营之援军就能赶到,再过数日其余之各营也能赶到,如此仍可以依托大运河两岸之铳台群与明军展开长期对峙。”

说到这一顿,侯方域又道:“当然这只是最极端的情形,但是下官以为崇祯绝不会如此愚蠢,放着潮河水路不走却非要走浮河水路。”

洪承畴必须承认侯方域的分析很有道理。

当下洪承畴便吩咐洪大说:“阿大,遣飞骑通知定南王,立即放弃浮河口,后撤至沧州附近,并依托浮河上游河道抢修铳台。”

“嗻!”洪承转身匆匆离去。

……

次日,明军前锋骑兵镇台便进至浮河口。

浮河,西接运河,经东光、黄骅至北海,差不多就是今黄骅市的南排水河,河道既不宽也不够深,通航能力极为有限。

但是结冰后当成“高速公路”就很好用。

明军辎重部队的冰爬犁可以沿着这条“高速公路”直达运河,然后再沿着运河“高速公路”一路北上直达北京。

所以,从理论上讲,明军还是有可能沿浮河进军。

这也是洪承畴要在浮河河口设立一座大营的原因。

此刻,胡国柱就跨马肃立在建奴浮河大营的辕门外。

建奴现在真是全方位学习大明,而且学得非常彻底,修筑的军营一律都是铳台,就是一个个铳台组合成为军营,互相独立,但是又能互相支援。

总共二十多个铳台,可能是因为走得急,所以没来得及破坏。

不过胡国柱也已经是个身经百战的宿将,所以还是派出斥候骑兵进入每个铳台仔细的检查了一遍,以免有埋伏。

很快又有斥候回报:“总镇大人,浮河上游十多里外发现建奴,至少有上万人,携带有佛郎机炮以及红衣大炮。”

“追!”胡国柱便果断下令追击。

追了大约半个时辰,便追上了那股建奴。

不过,这股建奴已经利用偏厢车以及楯车结成了一个大型方阵,而且偏厢车和楯车上面已经架起了大量的佛郎机以及虎蹲炮。

见此,胡国柱便果断打消了进攻的念头。

以骑兵进攻一支拥有车营以及炮兵保护的步兵,纯粹就是找死。

于是胡国柱又带着骑兵绕到前方,试图拖住这股建奴,等到步兵及炮兵跟上来再将其围歼在野外。

然而,胡国柱很快又下命令让行。

因为建奴的车阵可以在平原移动。

所以,胡国柱和麾下的骑兵将士只能远远的跟在建奴屁股后面,一直跟到天黑,一直将这股建奴送到沧州附近。

天黑之后野外就不再安全。

胡国柱只能带着骑兵返回浮河口的大营。

不过,骑兵镇台的斥候骑兵却并未返回,而是仍旧游走在浮河两岸的广阔田野,与建奴的夜不收展开残酷的猎杀以及反猎杀。

明军与清军的大战仍未真正爆发。

但是双方斥候骑兵与夜不收之间的死斗。

却已经在旷野上、夜幕下上演了不知道多少次。

第五百九十五章 声东击西

入夜之后,明军主力也进至浮河口。

这个时候,骑兵镇台的斥候骑兵早已经检查完了浮河口大营的每个铳台,确定没有任何异常,于是明军主力便得以放心的进驻。

但是二十多个铳台挤不下这么多兵马。

所以更多的兵马只能安顿在外围壕沟内。

好在明军标配了帐蓬以及毛毡棉被等寝具。

崇祯依然保持着之前的坚苦朴素作风,没有进入铳台的地堡内休息,而是坚持宿营在铳台外的壕沟内。

皇帝如此,徐应伟、阎应元等士子自然是争相效仿。

因为天气实在寒冷,单凭毛毡及棉被仍不足以御寒,所以只能借助篝火。

一堆堆的篝火从壕沟之中燃起,照亮了夜空,也温暖了明军将士的身体。

架在火堆上的铁锅也正在咕嘟咕嘟的往外冒着热气,很快,空气中就弥漫开腊猪肉或者腊羊肉的香味。

跟以前相比,明军如今的给养真是天壤之别。

诸如腊猪肉、腊羊肉这等肉类居然也是标配。

当然,一天三顿胡吃海喝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每人每餐只有一小块腊肉,然后每隔十天能够吃一顿大的,今天正好是每十天一次的加餐。

徐应伟打开铁锅盖,从挎包拿出木筷子试了试。

发现腊肉已经炖烂,赶紧拿铁饭盒给崇祯盛了两大块。

铁饭盒如今是明军的标配餐具,而且经过了黑化防锈处理。

虽然铁饭盒已经做到最轻最薄,可拿在手里却还是有些重,崇祯便不由得开始怀念起前世用过的铝饭盒。

崇祯一边就着腊肉吃着白米饭,一边问胡国柱:“太乙,退往沧州的建奴大概有多少人马?是女真人、蒙古人,还是汉人?”

“禀圣上,看服饰应该是八旗汉军。”

胡国柱从徐应伟手中接过饭盒,道了声谢。

扒了口饭,又接着说:“人数应该在两三万之间。”

“这样的话情况基本就清楚了。”徐应伟分析道,“应该是建奴预料到我们可能借水路进军,提前在各条河流的河口处驻营。”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往北去的各处河口都有建奴驻军。”

说到这又将地图摊开,然后指着地图说道:“卫河不必说,再北边的潮河、沙河以及定流河的河口定然也有建奴,一旦我军攻击某一处河口,该处建奴就会点燃烽火,召集其余各处大营中的建奴前来增援。”

阎应元道:“建奴在河口处驻营,意图定然是为了把我军堵在海岸边,不让我们深入内陆,更不让我们接近北京,既然如此,浮河河口的建奴又为什么要撤兵呢?按理说建奴的这支军队应该留在浮河大营,固守援军。”

“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徐应伟微笑着说道。

胡国柱听得入迷,下意识的问道:“不知是何解释?”

徐应伟淡淡的说:“建奴不想在浮河口与我军决战,而是希望在另一个更合适更有利于建奴的战场与我决战。”

“大沽口?”胡国柱错愕的问道,“又或者潮河口?”

“这就不知道了。”徐应伟摇摇头,随即又接着说,“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建奴肯定已经在那边准备好了足够多的手段。”

“但是都没用了。”阎应元摇摇头说道。

“因为在大沽口之前我军就会改走陆路。”

徐应伟笑了笑说:“建奴肯定会无比失望。”

阎应元接着打趣:“失望我们也不会继续北进。”

“这个真没办法。”崇祯一摊手说,“实力不允许。”

“实力不允许?”徐应伟和阎应元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失笑。

心说圣上还真是,俏皮,总能冒出一句闻所未闻的经典语录。

……

崇祯在大快朵颐,洪承畴却已经是食不知味。

此时此刻,洪承畴正在他的大帐中来回踱步。

洪承畴是在担心,担心明军不肯按照他的“设想”继续北进。

如果明军在夺取浮河口大营之后,直接改走浮河水路去沧州,那他们在潮河口做的所有准备立刻就前功尽弃。

侯方域就显得无比淡定。

“洪部堂放心吧,断然不会有错。”

“明军绝不可能走浮河,他们一定会来潮河!”

“何以见得?”孟学礼很罕见的对侯方域的意见提出了质疑。

“如果明军真打算沿着潮河进军,为什么不从登州横跨北海直接来潮河?却非要沿着海岸从莱州湾绕行?要知道从登州横跨北海直接来潮河不过六百里,但是沿着海岸从莱州湾绕一个大湾却足足有一千多里!”

“这……”侯方域顿时无言以对。

因为他也找不到理由来解释这点。

洪承畴第一次认真的打量起孟学礼。

尽管孟学礼他们曾经是士子营的勤王士子之一,但是说实话,洪承畴是不大看得起孟学礼他们这仨士子,因为觉得他们没眼光。

以当下明清之间的局势,得多蠢才会叛明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