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69章

作者:寂寞剑客

李双喜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儿臣听说,自从经历了杨展之祸,八大王就将朝政悉数交给丞相汪兆麟,自己则躲在蜀王府每日醉生梦死,是以大日军早已经今非昔比,而明军现在却是如日中天,大西军打不过明军也在情理之中。”

李自成轻嗯了一声,又说道:“正好后将军和右军师也回了西安,你快派人去把他们还有大军师、左军师请来宫中议事。”

李双喜应道:“儿臣领旨。”

……

在大朝会结束之后,崇祯又来到武英殿中。

武英殿以及殿前的一排廊房现在已经变成了内务府以及所属诸科的办公值房,其中武英殿相当于是作战大厅以及会议室。

在武英殿的殿中心,已经搭起四川的沙盘。

沙盘上展示的是秦良玉、李香君两路大军的作战态势。

当然,秦良玉和李香君只是名义上的主帅,真正的主帅是第3师师长卢象同和第5师的师长华夏。

针对张献忠的用兵计划,是年前就定好的。

八里桥大战结束后不久,崇祯就对明军进行了正规化,27万新军中的大部分脱离募兵并转为北直镇兵,剩下部分仍旧保留募兵身分并转为骑兵,不过要不了多久,他们也会陆续转为科尔沁、察哈尔以及喀尔喀等镇台的镇兵,分守蒙古。

再然后,就是以北直、南直、湖广、云南及四川镇兵为基础组建5个师。

平常的时候,这5个师只设架子师,就是只有军官以及士官大约4500人。

本来士官数量不足组建5个架子师,但是好在去年底南监的第二期1万名国子生已经三年期满毕业,其中的六千人被分配到了总司令部。

有了这六千名刚毕业的士官,总算搭起了4个架子师。

现在除王夫之的第4师之外,其余4个架子师已经全部搭建好。

紧接着,第2师跟着崇祯去了倭国,第3师、第5师则对张献忠展开围剿,第1师则留守京师负责保护京师北直的安全。

当然了,有一点必须得说明。

五个镇台也可以独立遂行作战任务。

这些镇兵的士气是很高的,求战欲望很强烈。

比如驻屯徐州的南直镇台,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南直总督堵胤锡的统率之下,进驻豫北或者豫西地区,甚至于发动攻势。

又比如此时围攻张献忠的两路大军,除了卢象同的第3师和华夏的第5师,就还有秦良玉所率领的10万湖广镇兵和李香君所统率的10万川东土兵。

所以围剿张献忠的明军足有24万人,而不是只有两个师。

正因此,张献忠感受到了压力才会厚着脸皮向李自成求援。

看过沙盘,崇祯有些错愕:“东西两路军打得都不怎么顺利?”

“确实不太顺利。”徐应伟拿起长木竿指着沙盘说道,“东路,张献忠的养子张文秀、张能奇各领5万伪西军,分别扼守蓬州城及凤凰岭,互为掎角之势,尤其是张能奇在凤凰岭上事先修筑了坚固营垒,又将大炮架在各个险要处,仰攻极其困难。”

“凤凰岭?”崇祯哑然失笑,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在另一个时空张献忠好像两年前就应该在凤凰岭被雅布兰一箭射死。

当下崇祯又问道:“张献忠在凤凰岭吗?”

“张献忠据说已经逃到阆中。”徐应伟手中的长木竿又指向成都南侧的新津县城,“再说西路,西路其实并没有险要可守,但扼守西路的伪西军主将张定国却比张文秀、张能奇难缠得多,李妃所率川东土兵与之鏖战将近两月,毫无进展。”

“华夏呢?”崇祯皱眉问道,“他的第5师在看戏吗?”

徐应伟道:“华夏率第5师溯赤水(此赤水非彼赤水)北上,试图从侧翼偷袭成都并截断张定国后路,结果却在龙泉镇遭到伪西军伏击,伤亡将近千人!”

“这么说,华夏的迂回被伪西军给预判到了?”崇祯皱眉问道。

“肯定被识破了。”徐应伟点头道,“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巧的事。”

崇祯心说,真不愧是李定国,南明战神的美誉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可惜的是,李定国跟韩信是一类人,军事天赋点满了,政治天赋却是拉胯至极,所以只要张献忠不死,招降李定国不可能成功。

徐应伟还是提出了这个建议:“圣上,臣仔细读过李妃和第5师的塘报,发现这个张定国很有些本事,留在伪西军实在是可惜了,不如将之策反?如此伪西军翻手可平定,大明也能多一员骁将,可谓是两全其美。”

“塘报呢?”崇祯忽然感到有些好奇。

倒要看看,李定国在新津县玩出了什么花样?

徐应伟把手一招,一个刚分配来的南监二期生立刻捧来数分塘报。

崇祯一边翻阅塘报,一边随口询问道:“今年刚毕业的?叫什么名字呀?”

那个二期生激动得呼息都开始变急促,答道:“禀圣上,学生名叫毛承斗。”

“毛承斗?”崇祯手上动作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如初,竟是毛文龙的儿子。

崇祯记得,这个毛承斗也算是条汉子,满清入主中原后,毛文龙的旧部如孔有德、耿仲明还有尚可喜,多次保举毛承斗出仕为官,却都遭到了峻拒,毛承斗甚至改名为毛钰,躲进深山之中隐居,藉此展示永不事清的决心。

反倒是袁崇焕的儿子袁文弼参加了八旗汉军。

当下崇祯勉励几句:“好好干,别坠了你爹的威名。”

但也就是这样了,毛文龙虽然死得冤,但也有取死之道。

所以给予毛承斗恩荫是想都不想用的,毛承斗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的本事,一刀一枪的到战场上去拼。

崇祯现在更关心的还是李定国。

倒要看看,传说中的南明战神,究竟有几斤几两?

这个世界的世界线已经被他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已经从冷兵器时代跨入火器时代,李定国还能有机会展现出他的军事天赋?

对于此事,崇祯是比较怀疑的。

第七百二十九章 李定国

在西安,原秦王府。

大军师宋献策、左军师顾君恩、右军师李岩,后营权将军高一功,中营权将军刘宗敏及右营权将军陈永福已经齐聚承运殿。

议题只有一个,是否支援张献忠?

“支援个屁。”刘宗敏旗帜鲜明的反对。

“张献忠这个狗贼,当年可没有少算计咱们。”

“所以按咱的意思,不对张献忠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这个怕是不妥吧。”高一功反驳道,“唇亡则齿寒,如今南明势大,建奴都在八里朝被明军一击而灭,如果我们任由大西军被明军击灭,下一个就轮到咱们了。”

“那怕啥?”刘宗敏怒道,“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明军若来,那就让他们来好了,正好咱老刘的大刀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痛饮明军的血。”

“你这是蛮干。”高一功道,“如今南明势大,我们必须与大西军联手。”

“你这是胆怯。”刘宗敏道,“打仗打的就是个胆气,都还没有跟明军交手呢,你就已经胆怯了,这怎么可能打得过明军?”

两个人就这样在李自成跟前吵了起来。

这基本上也是大顺军的缩影,开始派系分裂。

现在的大顺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是以刘宗敏为首的中营系,一个是以高一功李岩为首的后营系,再一个则是贺锦、辛思忠的前营系。

其中贺锦、辛思忠的前营长期驻守在甘肃以及青海,远离西安的中枢,所以在伪顺朝中的存在感不强,但是刘宗敏系跟高一功系渐成水火之势。

说起这个,李自成也是作茧自缚,完全是他自找的。

一片石之战中,刘宗敏的中权亲军遭受毁灭性打击,之后左营、右营也迭遭败绩,伤筋动骨,只有驻守陕北的后营及远征青海的前营实力尚存。

在那之后,后营就在陕北取得一系列胜利,实力得到空前膨胀。

同样是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的政治天赋相比朱元璋差远了,但是制衡之道还是懂一点的,一看后营有独大之势,而且后营权将军高一功还是大顺国舅,再任其膨胀下去,势必出现外戚干政,于是开始有意识的打压后营,扶持中营。

刘宗敏本来都靠边站了,结果现在又有死灰复燃之势。

刘宗敏和高一功这一吵,李自成也是头大,但是自己酿的苦酒,再苦也要喝下去。

“行了,别吵了。”当下李自成黑着脸喝道,“你们两个能不能不要一见面就吵?能不能让朕省点心?”

刘宗敏和高一功哼一声,各自背转过身去。

看得出来,刘宗敏和高一功都是余怒未消。

李自成又把目光转向宋献策、顾君恩还有李岩。

“三位军师意下如何?究竟该不该出兵救援西军?”

“禀圣上,救肯定是要救的。”宋献策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臣附议。”顾君恩和李岩也是异口同声的附和道,“西军该救。”

刘宗敏一张脸立刻拉成驴脸,都捧高一功臭脚是吧?就凭他是国舅?有卵用,李双喜又不是皇后高桂英的亲儿子。

李自成紧接着又问道:“如何救?”

宋献策道:“关于如何救援西军,臣想先听听右军师之见。”

包括李自成在内,所有人的目光便齐刷刷落在李岩的身上。

李岩从容的说道:“四川地狭民少,而且遭受兵灾已经多年,百姓疲弊,我大顺军入川之后的军粮供应就会成为一个天大难题。”

“由汉中转运吧,道远且险阻难行。”

“若是就地征粮,又恐川中无粮可征。”

“指望西军供粮,则更不啻于痴人说梦。”

“所以入川作战,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顿了顿,又说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围魏救赵。”

“没错,就是围魏救赵。”宋献策欣然点头说,“我的看法与右军师是一致的,就是从紫荆关、固关、土门关以及倒马关等多个方向同时出兵,摆出大军进逼北京之架势,逼迫明军回师去勤王,这一来,西军也就转危为安了。”

“兵分多路出击?”顾君恩深以为然道,“此乃上策!”

顾君恩跟李岩向来不睦,但是对于李岩提出来的兵分多路出击却是深以为然。

顿了顿,顾君恩又说道:“而且最好以骑兵分路出击,步兵就不要出关作战了,以免被明军给缠住,一旦被明军缠住并且陷入野战,则我军必败!”

李自成对此也没有异议,在八里桥之战见识过明军的军威之后,李自成就彻底断绝了与明军野战争雄的念头,想要在野战中战胜明军,绝无可能。

刘宗敏却不服气,说道:“用不着如此麻烦,我只率中营出潼关,就可以打得四川的明军回师自救,西军就安全了,不过张献忠这狗贼多半不会念咱们的好。”

李自成下意识的想拒绝,但是转念一想却又忍了下来,心说让刘宗敏出潼关去碰一碰堵胤锡也不错,打输了就借机收拾掉刘宗敏,换李双喜上去,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磨练,李双喜差不多也能独当一面,万一打赢了就更好。

当下李自成说道:“大军师常说的一句话朕十分赞同,狮子搏兔尚且拼尽全力,此次援西非同小可,我大顺军也当拼尽全力才是。”

“所以,中营、左营、右营及后营皆要出动。”

“其中左营走剑门道自汉中发兵阆中,协同西军作战。”

“右营自襄阳溯汉水而下,摆出进攻武昌之势架,但是打下承天府之后即掉头向西直取江陵,一举切断川中明军退路。”

“中营自潼关出,直取徐州。”

“后营之骑兵则从紫荆关、倒马关、土门关以及固关分道出,兵锋直指北京,迫使崇祯再下勤王诏,令天下兵马勤王。”

“遵旨。”众将齐齐应诺。

……

在北京,武英殿。

看完李香君、华夏分别送到总司令部的塘报之后,崇祯只有一个感觉,这个李定国简直就是徐应伟和阎应元的集合体。

徐应伟善攻,阎应元善守。

但是李定国却是能攻善守。

而且攻防转换中的战机捕捉能力超强。

这种天赋,好比足球前锋在门前捕捉战机的能力,属于老天爷赏饭吃,对于这些天赋异秉的球员来说,一生下来就会,都不用学。

比如李香君对新津县城的第一次围攻。

李定国就抓住了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骤然反击。

李香君不敢冒炮兵阵地被摧毁的风险,只能撤兵,结果又被李定国抓住机会打了一波反击,一战报销了足足两千土兵。

华夏在龙泉镇的败绩也差不多。

李定国也是敏锐的预见到了明军会从龙泉镇迂回,因而早早的命令大将冯双礼率军在龙泉镇设下埋伏。

华夏其实犯了大错,虽然派出了斥候,但是忽略了西军可以顺赤水而下,结果西军趁着夜色顺着赤水悄然而下,对驻扎在龙泉镇的明军实施了火攻,一把火就烧掉了第5师携带的大半军需辎重,这仗就没法再打了。

这次得亏不是李定国亲自领军。

要换成李定国领兵,真可能预判到明军会在龙泉镇驻扎,进而提前在龙泉镇的地底埋藏大量引火之物,这样的话烧掉的就不只是第5师的军需辎重,搞不好整个第5师都有可能会被李定国一把火烧成灰。

放下塘报,崇祯幽幽说道:“看来得去一趟四川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