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613章

作者:寂寞剑客

在这次大朝会上,将会有一桩重大事务需要参会的文官武臣进行议决,这桩大事就是与西方世界的全面战争。

自从五年前也就是崇祯22年的八里桥之战结束之后,大明的战争机器就被关停,整个国家也从军事优先转向实业经济发展优先,之后就在大明境内开始大规模的修筑铁路,南北两京以及杭州、苏州、扬州等大城市的城她也开始大刀阔斧的推进,此外也将大部分的财力投放到了实业的发展。

之后就是五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到了今年,大明境内已经建成了两京铁路、云西铁路、辽东铁路、京广铁路等四条铁路主干线,成昆铁路等十几条铁路也提上了日程。

除此之外,南北两京等大城市也旧貌换新颜。

朱慈烺走在北京城内的大街上,有时候难免神情恍惚。

只是短短五年间,北京城就已经完全换了样,这要是倒回去五年,朱慈烺绝想不到五年之后北京会变成这样。

别的不说,只是朝阳门火车站附近的十几栋高楼大厦,就让所有初次来到北京的人啧啧称奇,那可是高达二十多丈的高楼,总共足足有二十多层,站在楼顶往下看,底下街道上的行人就好像蚂蚁似的,铁轨上的火车也成了小虫。

“殿下?太子殿下?”昆仑奴的叫唤声将朱慈烺的思绪拉回现实。

朱慈烺忍不住扫了一眼躬腰站在御座边的这个昆仑奴,肤色黝黑,这是南洋公司从遥远的非洲大陆贩来的奴工。

现如今,北京的紫禁城里有不少这种昆仑奴。

自从崇祯十七年后,崇祯严禁汉人入宫当差。

但是对朝鲜、倭岛、南洋甚至黑非洲的土著入宫当差,就睁只眼闭只眼,毕竟紫禁城那么大,重体力活那么多,单靠宫女还真忙不过来。

所以有些事,崇祯身为皇帝也是没办法左右。

若是按崇祯的本意,是真的打算消灭太监这种生物的。

可现实却是,几年过去太监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又有重新泛滥的势头。

朱慈烺的思绪回到现实,对着阶下文武说道:“今日大朝会有一桩大事务,需要诸位卿家集体议决,事情是这样的,父皇昨日发回急电,说西方罗马教廷的教皇已经发下教旨,号召整个西方世界发起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而且这次西方的目标不再是耶路撒冷或者某教,而是我们大明,以及大明支持下的耶耶教。”

殿下的文官武臣立刻炸了锅,竟然有这种事?

“殿下,这事还有什么说的,干死这些鬼佬。”

“殿下,大明的尊严不容任何亵渎,必须干他们。”

“殿下,就直接投票吧,反正我们武臣肯定全力支持。”

“这话说的,好像我们文官就不支持似的,我们也全力支持。”

没任何悬念,参加大朝会的文官武臣清一色的支持发动战争,原因很简单,大明发动的每一次对外战争,都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不只是武臣从对外战争中受益,文官也发了大财。

你说文官依靠什么发财?废话,当然是战争债券。

崇祯做事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绝对不会吃独食。

所以每一次发动对外战争之前,哪怕是不缺钱粮,也会发行战争债券集资,然后通过这些战争债券将好处分给朝中的官员,文官武臣都有份。

依靠着战争债券的收益,朝中文武真是拿足好处。

所以对于发动这次大战,没有一个官员持反对意见。

即便是王家彦这个首辅,也无条件支持发动这次大战。

早在两年前,首辅路振飞致仕之后,王家彦和金铉就同时廷推入阁。

之后没多久,首辅张慎言病死在任,王家彦就直接被崇祯提为首辅,金铉也直接被指定为次辅,孟兆祥和吴麟征仍是三辅四辅。

顺便说一句,北京国子监的第一期学生已在前年毕业,并且被派往大明的两京一十三省的一千多个县担任基层官员。

由于学生的数量足够多,所以这次,派出的学生除了少数优秀学生能够直接担任七品知县之外,其余的大多数学生只能担任八品县丞或主薄等职。

这就极大的改变了大明的官场生态,因为原先的县丞、主薄及典史等官职,几乎都是由当地的士绅担任,而且知县经常性更换,但是县丞等小吏却往往几十年不挪窝,所以变成了一个个的地头蛇,极大妨碍了地方政务。

但是现在这种生态遭到了极大挑战。

然后到了去年,随着北京国子监的第二期学生毕业并且再次进入地方官场,更是把课税司大使、仓场大使、六房主事等小吏都给顶掉,原先的官场生态就被彻底摧毁,自从秦始皇置郡县以来皇权不下乡的局面终于被彻底扭转。

当然了,这些把持地方多年的胥吏也没有那么老实听话。

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明的两京十三省就频频出事,不是这个县的库房失火,就是那个县的仓场被烧,又或者刚到任的某个地方官员突遭意外。

对于这种情况,首辅王家彦没有丝毫妥协,统统下令彻查。

短短不到半年,一千多个县就杀掉了足足一万多个闹事小吏,真可谓是人头滚滚,王家彦也因此搏得一个“铁血宰相”的绰号。

看到殿上的文官武臣都是无比踊跃,朱慈烺笑道:“那就表决吧,支持的请出列。”

话音刚落,殿上的文官武臣便纷纷出列站到中间,侍立在殿门口的昆仑奴又将站在殿外云台上的文臣武将的情况报告给朱慈烺。

“好,全票通过。”朱慈烺欣然点头。

又对王家彦和马鸣騄说道:“王卿马卿,那就各自回去准备吧。”

“臣领旨。”王家彦和朱慈烺领了旨意,各自回了文华殿武英殿。

当天下午,一道道的政令以及军令就从北京发出,发向全国各地。

大明的战争机器迅速开动,一队队的镇兵迅速向着徐州、武昌、昆明、成都以及西安等地集结,一车车的武器装备以及弹药从铁路发往伊犁,还有两京的报刊杂志及各省的地方报纸都连夜排版,准备舆论造势。

这其中最悲催的,莫过于闽国公郑芝龙。

眼看着大明海军都已经打到了印度洋上,都快要跟西方各国战略决战,可是郑芝龙的痛风却仍没有缓解迹象,经常是刚刚缓解了些,就立马又复发,一年之中倒有大半时间在床上渡过,疼得下不来床,连撒尿都得丫鬟扶着。

傅山又一次给郑芝龙做了诊断,再开了药方。

临走之际,郑芝龙忍不住拉着傅山的手问道:“傅院长,我这痛风到底能不能好了?为何别人的痛风能治好,可我的痛风怎么也治不好?”

傅山心说,那还不是因为圣上不让你的痛风好?

不过这话傅山可不敢明说出来,只能委婉的说:“公爷,这个也要因人而异,各人的体质不一样,治疗方案也就会不一样,效果也不相同。”

“唉,好吧。”见傅山还是一样说辞,郑芝龙也是无奈。

兜兜转转治了这些年,郑芝龙多少也已经有些回过味来。

于是郑芝龙又接着问:“那我的饮食有什么需要忌口的吗?”

傅山终究有些不忍心,小声说:“公爷,今后海鲜还是少吃些,再还有啤酒,能不喝就不喝了吧,烧酒黄酒可以适当喝些。”

“不让吃海鲜喝啤酒?那活着还有啥乐子?”郑芝龙闻言顿时就有些不高兴,他现在因为痛风已经上不了战场了,女人也是搞不动了,如果再不让吃海鲜喝啤酒,那他活着还有啥乐子可言,干脆死了算球。

傅山叹息道:“还是尽量控制吧。”

傅山已经看出来,郑芝龙的病情已经很重,快进入肾衰竭的终末期了,现在就算是全力救治也没几年可活了。

从闽国公府出来,一个学生就匆匆迎上来。

“院长,刚刚夏国公府那边打来电话,说是少夫人快要生了,而且是难产,夏老国公不相信其他的医生,非要请你去做剖腹产术。”

“我知道了,这就过去。”傅山当即吩咐马车转道去夏国公府。

人虽然过去,但是傅山心下却仍不无腹诽,因为经过多年的医学实践之后,大明的外科医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各家医院的所有的医生都有能力进行剖腹产手术,而且医疗事故的概率非常低,换他亲自主刀结果也差不多。

但是大明的这些个权贵却非要他亲自主刀。

傅山没办法,只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应付。

第七百九十三章 十字军东征番(8)

五个月过去,时间来到了崇祯27年(1654)的五月。

在海军方面,已经在索马里以及马达加斯加岛上建立起了两个殖民据点,由于大明已经点出了水泥科技,所以建立海外殖民据点时可以采用钢筋混凝结构的建筑群,因而时间成本可以极大的缩短。

要不然的话,如果仍旧采用土石筑城,少说也得几年。

而如果为了抢时间采用木头结构的话,又容易遭袭击,像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尼德兰的殖民据点可没少遭受当地土著居民的袭击。

比如说祖鲁战争,50名英军屠杀5000祖鲁人的那次,起因就是祖鲁人袭击了英军建在当地的一个殖民据点,杀死了几个英国人,然后英军报复。

崇祯对大明人力资源的重视前所未有,自然不希望明军遭受意外。

所以建在外海的殖民据点必须有完善健全的防御设施,其中包括高大的城墙。

除了完善的设施,崇祯还在每个殖民据点留了一个步兵团的驻军,确保安全。

有了一个步兵团,再辅以完善的城防,再加上重机枪,就是遭受十万人以上的土著军队的攻击也是安全无虞。

建好了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据点以及马达加斯加的苏亚雷兹据点后,崇祯就率领大明海军三大舰队以及陆军第4师前往南非开普敦,并在五月下旬到达开普敦,然后一次进攻就摧毁了尼德兰人刚刚修建没多久的开普敦据点。

接着,明军就以尼德兰人的据点为基础修建自家据点。

在修建据点的同时,崇祯还把这个据点命名为海角城。

对了,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现在不叫摩加迪沙,叫郑芝龙城。

崇祯之所以这么做,为了纪念刚刚病逝的海军之父郑芝龙。

还有马达加斯加的苏亚雷兹城,也被崇祯改名成了郑和城,原因当然是为了纪念大明海军的始祖,名将郑和。

总之,海军方面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的推进。

不出现意外的话,今年下半年就能到摩洛哥。

然后到明年年初,就能向罗马发起跨海攻击。

……

然后在陆军方面,六个本土镇台以及十个海外镇台已经整顿完成,被整顿下来的十万镇兵也已经发到了伊犁,并且被编入了龙骑兵军团。

龙骑兵军团也成了大明唯一的机动作战兵团。

龙骑兵军团下辖两个骑兵军,每个骑兵军下辖四个骑兵师。

朱慈炯和李岩赶到伊犁之后,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完成对整个龙骑兵军团的整编工作,部队也形成了战斗力。

恰好在这个时候,土尔扈特人送来一个消息。

来自伏尔加河的哥萨克骑兵,已经杀进了吉尔吉斯大草原。

朱慈炯与李岩等人商议过后,便立刻率领骑兵第1军,紧急驰援游牧在哈萨克草原的土尔扈特部,李岩则率领骑兵第2军主力前往撒马尔罕,先与原本就驻守在那里的另外两个骑兵师汇合,然后迎击来自波斯高原的萨维法帝国军队。

是的,波斯高原的萨维法帝国已经提前发起东征。

萨维法帝国皇帝阿巴斯二世虽然年轻,野心却不小。

趁着帝国首相刚死,朝中没有任何肘掣的天赐良机,阿巴斯二世几乎动员了萨维法帝国所有能够动员的常备军,总共8万常备军外加12万辅兵及民夫,大举东征。

而且阿巴斯二世耍了个花招,表面上放出风声要打撒马尔罕,其实却将东征的矛头对准了坎大哈,阿巴斯二世这是想要效仿先祖,拿下坎大哈,接着从开尔伯山口杀进印度,从蒙古人的手中夺回富饶的恒河平原。

没错,阿巴斯的真正目标其实是印度。

所谓的某某军东征,不过就是个借口。

不过,阿巴斯二世的这一手还真管用。

由于阿拉伯人的情报工作做得不到位,致使朱慈炯、李岩都出现了误判,认为奥斯曼和萨维法组成的某某联军的目标是撒尔马罕,所以李岩带着骑兵第2军进驻了撒马尔罕,坎大哈和开尔伯山口这边却门户洞开。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问题其实也不大。

因为从坎大哈到开尔伯山口,这一带都是布哈拉汗国及浩罕汗国的故地,这一片几乎已经被朱慈炯杀成了白地,根本没剩几个人。

所以萨维法军真从这个方向进军的话,其后勤补给将会面临空前的挑战,这相当于明军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只是这三千多里的后勤补给线,就能拖垮萨维法军。

而且就算萨维法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过了开尔伯山口,打到了白沙瓦城下,也会遭到莫卧儿帝国守军的迎头痛击。

莫卧儿帝国现在可是大明朝的藩属国。

莫卧儿军打明军肯定打不过,但跟打萨维法军至少是五五开。

所以,阿巴斯二世的小心思,对于某教某某军来说有害无益,反而给了李岩所部各个击破的机会。

……

总之,中亚战场还风平浪静。

但是哈萨克草原的大战却已经正式拉开序幕。

朱慈炯亲自率领的斥候骑兵,在哈萨克草原的边缘地带遭遇了哥萨克骑兵的一支侦察小队,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爆发了。

此时,跟在朱慈炯身边的亲兵队长是周培公。

周培公说道:“定王,敌人数量是我们的数倍,要不然先撤?”

“撤?为什么要撤,不过是我们的数倍而已。”朱慈炯却丝毫不惧,哂然道,“这么点人还不够我们塞牙缝的呢。”

周培公有些为难道:“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朱慈炯打断他道,“传我命令,拉开横队迎上去。”

周培公没有办法,只能下令展开队形,很快,一百多斥候骑兵就左右展开,形成了一个巨大正面,然后催动战马迎向前方的哥萨克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