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东匹夫
但此刻他也没别的渠道发泄,只好把陈圆圆拷问得丢盔卸甲:“那你到底想留下来陪我,还是回苏州安胎!”
……
沈树人养精蓄锐半年,非常龙精虎猛。入夜赴宴时分,他还是一副器宇轩昂挺拔峻峭的样子。
倒是陈圆圆腿软得不行,还要董小宛扶着才能走路。
好在中秋夜宴本就都能带女眷,其他客人也是倚红偎翠,并不显得突兀。
张煌言虚岁已经二十二,去年刚在桐城任上娶了妻,他妻子出自当地大户人家,也就是方以智那个寡居姑姑方维仪的女儿,姓孙,相貌也颇为不错,看上去很是知书达理。
张煌言这次也是携妻上任,沈树人见到孙氏时,也非常客气地行礼。他说起自己跟表嫂的表哥方以智是同年时,孙氏也忍不住笑了,感慨这世道真是颇多巧合。
另一边,本县知县赵云帆已经四十多岁,发妻已经徐娘半老,所以带着两个小妾来赴宴。
其余左子雄等武官不会带家眷,就随便在蕲州县城里找了两个粉头陪酒。
沈树人请客不拘一格,也不会看不起武人,所以连武将一起请。
席上甚至还有那个张煌言带来的西班牙雇佣兵教官,名叫菲德尔·皮萨罗,身边还搂了两个东南亚和倭国女人,似乎是郑成功牵线挖他的时候,就一并许给他的。
明朝人还是很有骨气的,哪怕是出来卖的女子,遇到红夷蛮子也会视为鬼怪,给钱也不做它们生意。这才保住了晚明时社会健康的纯净,晚明那些描写风月场景的作品,也从来不见那些美洲脏病。
虽然美洲病早在1520年左右就在西班牙人之间扩散开了,直到1630年,汉人都能保住不传入中原,靠的就是生殖隔离。晚清华夏自尊沦丧之后,肆意接客鬼子,那些花柳才真正爆发式增长,到了连皇室都不能幸免于难的程度。
此时此刻,看到这一幕,沈树人也暗赞郑成功办事还是挺有民族气节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但不能拿华夏女人去伺候他们!缺女人就找东南亚和倭国解决!
(日本那边,因为战国大名都需要“铁炮”,一开始就愿意拿女人笼络南蛮商人,她们习惯了,所以不存在压迫。早在1543年“铁炮传来”时,种子岛时尧就命令家臣把女儿送给南蛮火枪工匠)
酒席很快正式开始,桌面上摆的酒菜和点心,还是张煌言从苏州带来的。
沈树人也一改平时的简朴,每人案头都摆了会稽山的黄酒,蟹黄蟹膏酿的秃黄油,还有精致的苏式月饼。只有蔬菜和鸡鸭鱼肉是黄州本地所产。
随着众人落座,其他客人看到同知大人身边左拥右抱有娇俏美人侍酒,也是惊叹不已。
“一直只知同知大人勤政严谨,与民同苦乐。如此年少锐意有为,才当得这般才子佳人的佳话嘛。下官实在惶恐,便是看一眼都觉得罪过,实是大开眼界。”
赵云帆搂着自己的小妾,发自肺腑地感慨佩服。
“沈同知才高八斗,为政干练,还敢犯颜直谏,美人自当配英雄。”
左子雄是个粗人,不会说话,但他就是觉得沈同知有美人相伴他是服气的,至少比南京那些腐儒更配得上被绝色佳人环绕。
“诶,今日只是让大伙儿中秋团聚,说这些作甚。”沈树人一副与民同乐的样子,连忙岔开话题。
虽然他身边有陈圆圆董小宛,可别人身边也有无名美妾和粉头,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众宾客中,唯有张煌言面色如故、饮酒如常,结果还引来孙氏好奇,偷偷掐着他问:“你怎么不看?那俩美人都是你表弟的小妾么?真是我见犹怜呢,天上少有,人间难寻呐,竟能一次找到两个,这是什么福气。”
张煌言被旁敲侧击得扛不住,也只好承认:“我原先见过,当年在苏州,表弟请那位陈姑娘给大伙儿唱过《牡丹亭》。他也没正式纳妾呢,姑父怕耽误他跟高门大户联姻。”
孙氏听他承认得坦荡,反而心里舒服了些。她其实也知道,自己纯粹是因为陈圆圆和董小宛太过美貌,莫名其妙生出一股危机感。
这边调笑打闹,另一边酒席已过数巡。
已经铁了心要抱好同知大腿的赵知县,也是变着法儿提议:“当年东坡先生为黄州团练副使,今日沈同知也是两榜进士、天下诤臣、同列此位。将来在这黄州地方志上,怕是要追迹东坡先生了。
如今又逢中秋佳节,不如我等也抛砖引玉,吟咏佳节佳人,以沈同知高才,说不定能留下堪比东坡的千古名篇呢。”
沈树人听了这话,却是仅有的一点酒意都醒了。让他吟诗作赋那不要他命么,还想追迹苏东坡呢,不出丑闻就不错了。
他连忙否了:“诶,不妥不妥,东坡居士珠玉在前,我辈写什么都是糟粕。何况东坡居士当年处在太平之世,如今却是国难之秋。大家有兴,不如讲兵论武、纸上谈兵,也好过吟诗作赋,无病呻吟。”
一顶大帽子扣下来,赵云帆也知道这个马屁是拍不成了,只好作罢。
没想到,旁边还有个低情商的左子雄,原本一直在那儿喝酒,大气也不敢出,不敢跟文官高谈阔论。如今酒劲儿上来了,听沈树人支持,他立刻就开口了:
“同知大人,既然不怕煞风景,末将倒有一事想与诸位探讨——刚才上午到了蕲州之后,我便去了军营巡查,验看了本地团练的火器战术。
这位一同跟来观摩的佛郎机教头皮萨罗先生、却跟我有些看法分歧。我们互相都说服不了对方,还请同知大人定夺对错。”
旁边的赵云帆听了,顿时生出一股不快,担心左子雄这么没眼色要被批了。
中秋佳节,圆月当空,才子佳人,如此美景,你居然请教杀人之术的对错?简直牛嚼牡丹呐!
然而,沈树人却是足够惊世骇俗,他巴不得有人岔开话题,免得他被吟诗作对所牵扯,所以摆出一副很郑重的表情,左手搂着陈圆圆,右臂偎着董小宛,面不改色地说:
“哦?快快详细说来,你俩对如今的火器战法,究竟有何分歧?”
第五十四章 出不出破甲装不是由你性子来的,要看对面出不出肉
沈树人岔开话题,本意只是躲避吟诗作对。
却没想到左子雄这粗人,和皮萨罗那蛮夷,还真就在中秋酒桌上,讨论起杀人之术来。
沈树人都能明显感受到怀中的陈圆圆,和依偎在另一侧肩膀上的董小宛,稍微听了几句后,便有些瑟缩。
沈树人很有男友力地紧了紧搂腰的手,才让陈圆圆镇定下来。沈树人也恰到好处地附耳低语:
“要跟我留在黄州,就得慢慢习惯这种话题。我不是来搜刮民脂民膏的,我就是来刀头舐血救国救民的。”
原本瑟瑟发抖的妹子,听了他霸气而坚定的言语,便觉得很是踏实,又多了几分崇拜之感。原来这就是前线地方官的真实生活么。
另一边,左子雄滔滔不绝地解说着:“大人,我听说您请这位皮萨罗教头,是要点拨乡勇训练鸟铳长枪阵战之法。
可是今天下午,我跟他只是略微观摩了一下本地士卒的火枪操练,便发现他的很多建议空谈误事——
我大明鸟铳手,素来是敌近五十步时齐射,分为两队,前排瞄准,后排装药。或七十步内,分为三队。齐射之后敌寇不退,便需准备肉搏。
可这位皮萨罗教头,非要说在佛郎机国,以斑鸠铳为主,火枪队可以一起齐射、一起装弹,二百码外便开火,相当我大明一百四十步。能射几轮便射几轮,直到敌军逼近、陷入长枪肉搏。
末将以为,此法极为荒谬。鸟铳、斑鸠铳皆远不及弩箭精准,百步之外便毫无准头,完全是白白浪费弹药,反而给了敌军趁机冲近的机会。”
明朝的步是左右脚各一步,大约折合四明尺。西方二百码大约是182米,差不多140步。
沈树人听得很仔细,他的第一反应也是支持左子雄的观点。
因为前世读书时、印象里滑膛枪时代的精准度就是那么烂,几十米能射准就不错了,一百多米那不扯淡么。
就算弹丸动能杀伤足够,不是弹飞上天、就是滚转嵌到地里,完全是无用功。左右方向上的误差倒还好些,还能指望敌军队形密集,歪打正着蒙到旁边的敌兵。
而左子雄提到的火枪战术,是如今非常正统的做法,叫“番递法”。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到戚继光时,都用这种战术。
明初还有过一种“叠进法”战术,是沐英发明的,也就是把所有火枪都装填好之后,分批次发射,确保在极近距离上的火力持续性。跟日本那边织田信长时出现的“三段击”类似。
但叠进法并不主流,明初的火器基本上也就是放一轮就准备近战了,基本不考虑重复装填。明中后期火枪装填速度变快、战场复装填需求变强后,也就普遍用“番递法”了。
沈树人跟着一起温故知新后,便好奇地追问另一边的皮萨罗:
“皮萨罗先生,你为何建议我们的鸟铳队、要训练一百四十步外开火呢?你难道不知道这个距离的鸟铳,完全没有准头可言么?”
皮萨罗站起身,抬着行了个半鞠躬的礼,用怪腔怪调的汉语说道:“尊敬的同知大人,几十年前,甚至上个世纪,我们传统的西班牙方阵,也是一百码以内甚至更近,才考虑开火的。
而且如果双方都是步兵,那么就能维持这个距离对射很久,直到一方撑不住崩溃。如果另一方是骑兵,才会不惜代价快速接近、被迫硬冲我军的近战长矛兵。
但是,自从大约十几年前,我们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了路德宗与天主教的战争后,交战双方规模越来越大,也不再是传统骑士和国王雇佣军之间的交战了。
这些士兵盔甲越来越差,很多德意志火枪手甚至完全不穿盔甲。导致交战双方发现火枪不用再像原来打板甲骑士那样,需要用一盎司以上的大铅弹。
完全可以用一串小铅弹,甚至霰弹,开火之后随便蒙到一片霰弹碎片,就能让一个火枪民兵重伤失去战斗力。如此一来,用重型的斑鸠铳,完全可以在二百码的距离上保持相当的命中率。”
皮萨罗说得有理有据,沈树人分析了一下,居然觉得也挺有道理。
关键是皮萨罗这番话,勾引他想起了前世在逼站看过的一个名叫“富兰克林0793”的历史科普UP主的视频。
“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谣言,那就是只要是古代滑膛枪,命中率都低得可怜,所以才催生了以量取胜的排队枪毙战术”。
这个逻辑之所以乍一看能骗到不少人,关键是忽略了一个因素——没人规定滑膛枪只能装一颗子弹。
如果滑膛枪用“Buck&Ball”的模式,也就是顶部压一颗独头弹确保激发效率和气密性、后面再跟一堆小霰弹呢?
任意单一子弹命中率确实低得可怜,但只要蒙中一片喷子弹片,对面不死也得大残。实战可不是亮血条的FPS游戏。
事实上,后来有相关专家拿出18世纪以前的滑膛枪,配合装填霰弹的战术进行实际测试,发现在100码的距离上、瞄准一个25厘米边长的方形靶射击,命中率能高达80%!
当然,这个80%并不是说“有80%的弹丸都上靶了”,而是说“在80%的开枪次数中,都能保证至少有1片霰弹碎片蒙上靶”,而平均下来一般能有两片弹片上靶。至于顶上那颗压舱的独头弹,命中率依然低得可怕,只有20%几。
那些专家后来还做了200码距离上的滑膛枪测试,依然能保证有三分之一的开枪频次,能“至少蒙到一片霰弹弹片”。
沈树人前世看过这些科普扫盲视频,但来到明朝后,他一开始没往这方面想,也没深入考虑过为何这种“远程提前开火”的战术在明朝没有流行起来。
此刻被皮萨罗提醒、相互印证,他才恍然大悟——这种配弹战术,在西方也是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才刚刚萌芽的。
因为1618年三十年战争开打之前,欧洲交战主要靠骑士和雇佣兵。
全身板甲在欧洲大约是1450年之后出现的,1450~15XX年,是欧洲全身板甲骑士最辉煌的时刻。只是这个时刻比较短暂,几十年后就被火枪慢慢淘汰了。
早期的火枪必须依靠大威力独头弹,是因为小霰弹动能不足、本身强度也不够,对板甲完全没有杀伤效果。
等交战双方变成了农民宗教战争、德国火枪兵都无甲了,霰弹才萌芽出用武之地。
所以,沈树人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
能不能改用霰弹来提高命中判定次数,不是由使用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你的敌人决定的。
明军迟迟不大规模改用霰弹,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清军装备也已远非昔比。清军开始大量穿着网格式内嵌铁片的棉甲。
史书上所谓的“棉甲对火器防御有奇效”,并不是说棉甲能防住独头弹,恰恰是指棉甲能防住以量取胜的小弹片。
(注:独头弹的动能,连全身板甲都防不住,就算是三毫米以上的钢板,打中了不穿透,也会凹一个大坑,里面的人也会跟被铁锤砸中一样内伤。所以所谓的清军棉甲能防火枪,不包括防独头弹)
但是,霰弹对清军精锐没用,不代表对流贼没用啊!
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元凶巨枭,或许其主力精锐,能通过缴获明军来装备嵌铁棉甲。
那革左五营这样的二三线流贼呢?
马守应作为革左五营的首脑,算是二线流贼,或许嫡系心腹也有嵌铁棉甲。
可刘希尧、蔺养成,在革左五营里都只算中等偏下,说白了就是三线流贼,他们的部队除了军官,多半不会有嵌铁棉甲!
而且他们现在还是常年在山区作战,之前被反复围剿降而复反。复反后估计都没渠道补给精良装备。
就算原先风光的时候有铁甲,在进山区逃命时说不定都轻装上阵、丢盔弃甲消耗掉了。
想到这儿,沈树人内心给火枪兵配装一部分霰弹的想法,变得空前强烈起来。
他也有些惋惜——当初戚继光戚大帅剿灭倭寇的时候,就该大规模换装霰弹嘛!来华夏劫掠的倭国野武士,不也基本上没什么铠甲、或者只有竹片甲!那种孱弱的防御力,简直就是霰弹发威的最好场所。
对于无甲的敌人,就要降低火力的破甲效率、来换取更高的火力密度才对。
沈树人想到这儿,立刻转向赵云帆,言辞恳切地追问道:
“赵知县,本官忽然想起一个问题。你也算在黄州多年,跟革左五营各部都有打过交道吧?刘希尧、蔺养成部,大致有多少比例能装备棉甲,你可知晓?”
赵云帆一愣,他刚才一直在赏月和欣赏美人,压根儿没想到同知大人在这中秋佳节、良辰美景,居然还真心操劳国事。
他只能颇为惭愧地说:“请同知见谅,下官实在不谙这些军务细节,竟不能知……”
他作为文官,能关心了解敌人有多少人,已经是极限了。至于敌人有多少能穿嵌了铁的棉甲,是真没想到去关心过。
沈树人无奈摇头:“罢了罢了,不说这些了,今晚就好好赏月吧,左子雄,皮萨罗,你俩明天跟我去校场,我们再实际复盘推演一下。
对了,沈福,前几天招兵时,招来的那些自称是码头力工却不会水、自称是猎户却不会射箭的,你那边甄别完了没?要是有发现刘希尧手下的细作,就好生拷打,正好撬出刘希尧的军械整备情报。”
左子雄等三人纷纷应诺领命,沈树人谈笑风生之间,指挥得颇为利落,甚有谢安虞允文等儒将之凤。
陈圆圆和董小宛在旁边看了,眼神中愈发泛起一股迷朦怜爱的雾气。
“真是文武全才,中秋佳节,花前月下,吩咐这些杀伐之事,都吩咐得那么英武俊朗,一点都不觉得煞风景呢……”
第五十五章 换弹不换枪
酒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中秋夜宴次日,沈树人一大早就拖着疲惫酸软的身体,非常勤政地亲自来到蕲州城外的团练校场。
观摩左子雄和皮萨罗各自的队列操练演示,顺便看看各种火枪战术的实弹测试。
“嘶——”穿着棉甲翻身下马的时候,沈树人还是觉得腰有点不得劲,暗暗抽了一口凉气,不过没被旁人察觉。
看来年轻也不能毫无节制,以他如今每天骑马射箭锻炼的体质,原本应付一个陈圆圆是绰绰有余的,第二天照样龙精虎猛。
关键是昨天下午刚应付了陈圆圆,晚上回去花前月下氛围到了,又忍不住再安慰一番,半夜兴起还顺势教了董小宛怎么做人,出于怜香惜玉前夕还拖得有点久,连轴转就吃不消了。
现在回想起来,洁白月色下一身月白素雅、楚楚可怜的董小宛,还真是让人有点把持不住。
得稍微勤政一两天缓口气。
沈树人略微走神之间,校场上的基本队列阵型演示,已经过了一大半了。全程并无尿点,也不需要沈树人喊停质疑。
看完之后,沈树人也算是对原汁原味的明军火枪队形,乃至西班牙大方阵的站位,有了直观的认识——
当然这个西班牙方阵只是皮萨罗让人按要求拿着各自的武器、站好位置摆个姿势,还谈不上任何实战力。毕竟从他来当教头算起,也才半天时间,能把要摆的样子说清楚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