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40章

作者:秋来2

整个四川还能剩下多少人马?

贺今朝他占据山西的时候,崇祯认为一个能被蒙古人哄骗的驿卒,终究是成不了大事的。

当贺今朝迅速占据陕西之后,崇祯心里也有极大的危机感,特别是抓住高迎祥,贺今朝来京师便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如今贺今朝在四川大发神威,一口气歼灭了数万明军,四川省被他吞并是显而易见的。

如此巨大的危机,犹如一柄巨锤向他锤来,险些让他无法站稳脚跟。

“必须要灭杀贺今朝那个小驿卒!”崇祯突然就大吼大叫起来:“援兵呢?”

“熊文灿收复了张献忠数万老贼,洪承畴手里有数万精锐士卒。

朕已经叫他们都去支援四川,为何磨磨蹭蹭一直都不见人来汇报!

还有洪承畴,朕都给他下旨了,他也一直没有回复,到底收没收到。

你们也没有人去催促一二,非得每一桩每一件事都要朕亲自去主抓吗?”

崇祯终究是爆发了,呼啦推倒桌子上堆积的奏疏,化身桌面清理大师,所有的笔墨纸砚都被他给扔到了地上。

什么名贵的砚台,都给摔碎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执政这么多年来,崇祯越来越控制不住他的暴脾气!

尽管一直都在兢兢业业的想要中兴大明,可每日睁开眼睛处理朝政,深夜才去睡。

如此努力的崇祯,根本就没有见到大明一丝好转的迹象。

无论是朝政还是局势,反倒越来越坏了!

辽东的皇太极,狗一样的鞑子,也配称帝?

好不容易招抚了中原地区的诸多流寇,让他们为朝廷效力,结果锤匪贺今朝在西南翻了天!

第0950章 议和

好不容易按下一个葫芦,结果他娘的瞬间浮起两个瓢!

如今崇祯就是这种感觉,他把桌子上能砸的都砸了,能摔的都摔了个遍,也没有缓解他心中的怒气。

上一次贺今朝在黄河边水淹十万官军的消息,都没有让崇祯破大防。

当然因为贺今朝“杀十万官军”的消息不仅有其余贼寇的流传,还有剿匪官员将校的集体平账。

以前欠的什么损失都往里面填一填,给崇祯送上来的“战报”。

崇祯也不过是责罚曹文诏去戍边,对于洪承畴等人都没有怪罪。

但现在四川传来的战报,可是实打实的,没有什么官员将领往里面掺沙子。

故而大明军队此番的损失,要比大小曹前往山西围剿贺今朝那次,损失更大。

关键是还有“真实伤害”!

谎言终究会被拆穿,但真诚才是必杀技。

内阁成员们看着崇祯暴怒的场景,皆是缄口不语。

明朝末年,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连年天灾,朝廷不振灾,皆是无法生存下去,陕西农民首举义旗。

这些屁民的起义,并没有引起大明的重视,随着起义军的蓬勃发展,才让明廷统治者惶恐不安。

经过历任大明官员剿匪的成效,到了杨嗣昌这里已然是集大成者,十张网一出,至少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让弱小的起义军首领不是投降就是被杀,渐渐只剩下几个大头子以及中间力量的造反头子存活。

随着张献忠的策略性假降,那些中间力量的造反者,纷纷投降。

这些人极少数是与张献忠一样的想法,假降后准备东山再起。

可以说,明廷镇压起义军以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偏偏贺今朝率领的锤匪独树一帜,给了崇祯一记重锤。

“洪承畴为何不去支援?”

杨嗣昌只能帮忙解释了一遍,然后请崇祯革去洪承畴的兵部尚书衔,命他以侍郎行事,限时功成。

崇祯应了,然后差锦衣卫把四川巡抚傅宗龙、监军邵捷春剥夺官职,全都抓回北京,扔进诏狱当中。

没有人为他们求情,该背锅的时候就得被锅。

如此大败,暴怒的崇祯没有下令把他们千刀万剐,传首九边,就已然算是极为克制了。

“朕要靖辽侯吴国俊率领蓟镇猛将,跟随宣大总督卢象升立即挥兵山西。”

大明言官对于吴国俊这个无双上将的弹劾,一直都不曾断绝过。

说他勾结蒙古人的都是小场面。

更有许多人都弹劾他勾结锤匪贺今朝,意在取得皇帝的信任,以待将来能够给贺今朝打开城门之类的。

但都被崇祯给一一批驳,时不时的挑几个言官派去蓟镇戍边。

到了蓟镇,自是有吴国俊整治你,同时他也是让吴国俊放心,朕是晓得你的忠心。

不说吴国俊战绩斐然,单单是崇祯说什么离谱的任务,他也会竭尽全力去完成,还给出解决办法。

这就让崇祯非常爽了!

所以吴国俊那真是因为皇帝的宠信,在大明武将当中属于独一份的。

现在为了对付锤匪贺今朝,动用大明的无双上将,那显然是必要的。

既然攘外先用不上,安内也得派吴国俊上。

崇祯寄希望于吴国俊也能像擒获高迎祥一样,擒获贺今朝。

到时候携大胜之威,直接灭了辽东清狗鞑子。

崇祯攥着拳头,恶狠狠的道:

“洪承畴也不必前往四川了,他在河南,围攻山西,打下山陕之地,最后把贺今朝困死在四川。”

“你们觉得如何?”

杨嗣昌心中是不赞成的,但是他献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阵,集中精力“安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招抚了张献忠、罗汝才部,几乎全歼了闯王李自成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就是实力极为强悍的锤匪贺今朝,他率先发难打了陕西紧接着就打四川。

如此动作,再加上官军大败,一下子就把崇祯的怒火给勾出来了。

现在也顾不得什么先防止张献忠等人假降之类的,就是要搞贺今朝。

什么先易后难,通通都放在一旁。

“杨嗣昌,你觉得如何?”

崇祯见众人都没有人回话,率先点名,让他这个兵部尚书发言。

“回陛下,贺今朝率领主力进入四川,与白杆兵相互厮杀,损伤定然极大,正是我军攻入山西的好时机。”

杨嗣昌捏着胡须语气一转:“不过,臣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崇祯甩着衣袖咆哮道:“担心我大明精兵强将打不过锤匪!”

“回陛下,并非如此!”杨嗣昌急忙解释了一句:

“我听闻皇太极派人与锤匪之间相互勾结,已经结为儿女亲家!”

“嗯,此事,朕怎么不知?”

崇祯单单知道林丹汗为了哄骗贺今朝,把不受宠的女儿嫁给了贺贼。

现在林丹汗病死在青海,贺今朝在蒙古的实力大减,新上任的蒙古大汗,可不会轻易与贺今朝勾结。

在崇祯看来,大明的招牌更好用。

“他们二人是什么时候结为儿女亲家的?”

“臣不知,猜测是皇太极入侵宣大的时候,在山西边境与贺今朝相互勾结。”

“可是朕却听闻他们两家相互厮杀的厉害,如何能结为儿女亲家呢?”

“兴许是他们二人故意掩人耳目,也是极有可能的,他们皆是用兵狡诈之人。”

杨嗣昌是有些担心的,清军容易突破长城,直逼京师附近继续劫掠。

皇太极未曾称帝的去劫掠山西,听闻是早就被锤匪劫掠过了,他那次出兵损兵折将,双方才结成盟友,共同对付大明。

所以阿济格领兵破边墙抢掠,打着往山西复仇的口号,可实实在在是劫掠京师附近。

杨嗣昌担忧皇太极得知贺今朝入侵四川后,得知朝廷调动大批人马前往南方,必定会趁机来京师掳掠。

如今的情况已经与崇祯二年不同了。

当时的陕西民变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未曾形成燎原之势。

诸如贺今朝之流还只是个靠夸大反贼人数苟活,根本排不上号的小反贼头目。

大明可以从各地征调勤王兵保卫京师,立即化险为夷。

今非昔比,如今的民变已经成燎原,战火蔓延到中原各省,朝廷除了要调动备用军之外,还动用了许多北方的边军。

倾尽全力围剿,留下了不少的隐患。

关宁铁骑抽调到中原战场,不仅使得边防呈现空虚状态,清军说破墙而入就破墙而入。

还战死,伤残了许多精锐边军。

期间有大批的边军,因为崇祯大手一挥的裁军旨意,纷纷下岗再就业,加入了锤匪以及其他流寇的队伍。

朝廷士卒的“质量”越发的拉胯。

张献忠、罗汝才的受抚、李自成大部被剿灭只是一个假象。

伴随着贺今朝大破川兵的消息传来,失了智的崇祯也顾不得其他。

或者说以崇祯为首的大明高官们缺乏足够的估计,在攘外以及安内的抉择当中犹豫不决。

总想着两手托所有,可有些事情,同时进行只能是一地鸡毛。

可最终是剿兵难撤,敌国生心,如何能兼顾安内与攘外?

崇祯看着杨嗣昌道:“你是说皇太极会配合贺今朝出兵?”

“极有可能。”

“那我大明应该如何处置?”

面对崇祯的询问,一向机敏的杨嗣昌并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而是讲了讲历史的例子。

东汉建武时期,月蚀火星,当年无事,次年匈奴八大部大人呼韩邪单于向大汗求和。

光武帝把此事交给公卿商议,公卿们都认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人是假装不知道,绝不能答应议和。

但是五官中郎将耿国力排众议,引用汉宣武帝旧事(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渡阴山附近)。

主张接纳单于的议和请求,以此率领四夷完复边郡,被光武帝采纳。

紧接着杨嗣昌又举例子说唐宪宗时月蚀莹惑,当年魏博镇田兴来降,李绛请求推心置腹抚纳结以大恩。

唐宪宗采纳这个建议,派人到魏博镇宣慰,以钱百十万缗犒赏士卒,六州百姓减免一年的赋税。

不等朝臣喝问,杨嗣昌又举了一个相反的例子。

那就是宋朝七月月蚀荧惑,次年兴师灭北汉,征契丹连战连败,宰相上书说攘外先安内。

杨嗣昌的言论一出,举朝哗然。

就华夏传统政治皆是注重以史为鉴。

明朝君臣对于宋朝处理辽、金的关系频频失误十分滴敏感,因此对后金的议和一直讳莫如深。

杨嗣昌借古喻今,不就是想与大清议和,专心安内吗?

这让注重夷夏之辨的官员十分的难受!

当然后续清廷入关后,这群人还不是十分的痛快,给大清名正言顺找出了理由?

杨嗣昌的这几个例子,当即就有人站出来,指责他别有用心,屡次引用历史典故别有用心。

引用汉光武帝招抚塞外匈奴的故事,就是想要与清人互市封赏。

引用唐宪宗宣慰魏博镇故事,企图借此伸张招抚清人之说,是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