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41章

作者:秋来2

引用宋朝接连战败的故事,企图借此伸张不可对外用兵之说。

堂堂大明的兵部尚书,竟然如此与清人一条心,实在是该死。

一向能言善辩的杨嗣昌对于这些指责根本不在意,而是主张为了确保“安内”能够顺利进行,不妨暂时对清议和。

反正贺今朝与皇太极之间虽然结为盟友,又是儿女亲家。

可皇太极一直都没有把闺女送过去,他们之间的联盟没有那么可靠。

只要大明稍微露出点意思来,皇太极与贺今朝之间没有信任基础,隔阂自然就产生了。

那对于大明就是极为有利的,不过是暂且假装议和,就跟那些流寇假装投降大明一样的效果。

结果又被人指责说我敦敦大明,岂能做出如此屑小的事情来,简直是有辱大明国威。

对于这种不知变通却身居高位的人,杨嗣昌也懒得跟他们争辩。

只要目的达到了,最终还不是有一大群人帮你找理由,饱读诗书之人,不是很擅长干这种事吗?

崇祯也在思索这件事的可行性,毕竟不是杨嗣昌第一个人提出议和的思路。

崇祯刚登基,皇太极差人捎信说议和的事,后面给袁崇焕写信说以大凌河、三岔河为界。

条件过于苛刻,直接被袁崇焕拒绝!

再加上皇太极远征山西的时候与宣府巡抚签订盟约,什么世世子孙永享太平之类的,然后被崇祯给罢了官。

前两年高起潜就派个瞎子当使者去清朝探口风,皇太极本人觉得有诈,底下的大臣觉得按照大明官僚的脾性,此人必然是背后有人的,要认真对待。

故而皇太极才用心款待一个瞎子,给与他极大的礼遇。

只要暂且稳住皇太极,杨嗣昌有更多的信心对付贺今朝。

“陛下,如今关宁抽调大批精锐,只剩下五万人在慢慢编练,根本就无法牵制清军做出入塞的举动。

况且如今中原诸贼,实力强横,唯有卢象升、吴国俊、祖大乐等人剿贼方有胜算,若是边界有警,他们必然会撤回,导致贼寇获得喘息之机。

臣有一个想法,若是辽东皇太极三年之内不来入侵,臣有把握绞杀锤匪贺今朝,彻底安定中原,到时候在竭尽全力对付清人。”

杨嗣昌觉得最差也能回到天启时期,双方相互对峙。

若是在招纳大批锤匪士卒进入边军,调往辽东,他们相互厮杀,定能消除祸患。

以练兵为正道,开市为权宜之计,与其互市的钱都让外人赚了,莫不如收归国库。

杨嗣昌对于旁人的吹胡子瞪眼完全不在乎,他们就知道什么狗屁的大义。

到时候大明灭了,他们屁事没有,还可以去给新皇帝讲大义。

从全局出发考虑,若是与清廷议和,争取北边三年无战事,集中精力兵力对付内乱。

未来可期!

崇祯也觉得杨嗣昌说的有道理,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是祖训。

皇太极在辽东之地称帝,已然算是割地了,岂能与他议和?

崇祯自然是不方便明讲,为了对付让他大发脾气的贺今朝,便指示高起潜以及辽东巡抚“细酌”。

可言官们一下子就爆发了,有违祖训的舆论猛地炸裂。

第0951章 崇祯下头男

对于言官的话,杨嗣昌毫不在意。

大不了挑几个给扔到吴国俊那里去,相信他能处理的好。

杨嗣昌再次上疏批评言官们只负责言,很少考虑兵部的艰难处境,对于陛下让人细酌,感到不足让他们闭嘴。

故而希望皇帝亲口允诺,边臣方敢放心行事。

因为按照杨嗣昌对崇祯的了解,一旦风口转变,这些按照皇帝意思做事的边臣,皆会被责罚。

属实是里外不讨好的行为,今后还还敢尽心做事?

其余流寇皆是不足为虑,张献忠等人必定不敢立即造反。

那大明只需要全力对付贺今朝。

别看贺今朝快要占据三省之地,但山陕连年闹灾,否则贺今朝也不会快速出击攻略四川。

只要给他三年之间,北方无战事,杨嗣昌有把握能够三年平定锤匪。

相比于因为大明朝廷因为贺今朝突然在四川获得大胜,他们开始主张对清议和的之前。

皇太极就已经领兵威胁蒙古,开始为自己忠实的盟友科尔沁找场子。

一方面也有帮助卢象升解决麻烦,给贺今朝暗地里使绊子的情况。

卢象升才得以有机会与蒙古人约定大战日期。

但是乞炭这个蒙古首领不敢轻易与明军交战,又收到清军入侵蒙古的消息,果断撤退。

皇太极派遣谍子得知,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后,积极屯田,且一改过去封疆大吏清道的规矩,常常微服私访。

还从基层士卒嘴里获悉真实的边防情况,从而对症下药,根本就不相信底下官员书面上送来的消息。

其实卢象升也打着想要分化蒙古人,从而试图利用他们牵制贺今朝、以及满清等等。

皇太极得知大明能臣担任宣大总督,又有如此多的行动。

宁完我等人皆是认为卢象升驻此地,就是为了全力遏制贺今朝,避免他去大明京师跟回家一样来去自如。

皇太极出兵蒙古,一个是因为想要趁着贺今朝南下攻打四川,兵力空虚的时机,他去掳掠蒙古大汗。

同时想法子攻打素巴第,他不仅与准噶尔台吉关系好,还与贺今朝勾搭上了。

但是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却与固始汗关系好,出兵帮助他击溃林丹汗的盟友,也就是贺今朝的盟友。

如今他们在青海四川地界交战,进攻康区。

总之当林丹汗死了之后,西北地区的蒙古人乱成了一锅粥。

贺今朝也只是控制了漠南蒙古,至于漠北的是敌是友错综复杂。

即我盟友的盟友是我的敌人。

就算准格尔首领帮助固始汗,可为了不让沙俄从雅梅什湖取得食盐,他一直都在领兵与沙俄作战。

现在他又通过素巴第从贺今朝处购买武器。

党守素得到消息后,便立即给贺今朝写信询问能不能卖。

贺今朝在四川作战的时候,便批复可以卖给他们些许鲁密铳大将军炮之类的。

让他们先与沙俄对轰去吧,形成对中原火炮的固有印象。

沙皇俄国自1581年越过乌拉尔山东进,迅速占领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

并溯河而上,侵犯黑龙江流域、喀尔喀蒙古及卫拉特蒙古地区。

故而现在素巴第在等着锤匪和他们交易一批武器。

皇太极得知消息后,便赶路想弄死素巴第。

同时贺今朝大军外出征陕征川,能打仗的都带出去了。

趁机在漠北蒙古人面前大杀四方,不仅仅让漠南蒙古人感到恐惧,还可以进一步灭杀贺今朝在蒙古人的威望。

总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就算贺今朝通过蒙古人得知消息后,他可能领兵赶回来吗?

贺今朝就在川中鏖战,新占据的四川某些地方不要了吗?

这些地盘,没有几年的时间是消化不掉的。

尤其是他通过三国演义深知,川路难行,贺今朝走进走出没个一年半载的时间,是无法回到山陕边境的。

就算贺今朝得知消息,紧赶慢赶回来,也只能吃自己的屁!

事情早就办完了,打道回府,那还有个毛用?

运气不错的话,还能把林丹汗的遗孀们都给抢走呢!

皇太极目前还不知道贺今朝在四川大胜的消息,只是路过宣府的时候,催促辽东巡抚方一藻,让大明皇帝赶紧回话,我想议和互市。

绝不能让锤匪贺今朝一人把持互市,导致投靠他麾下的商人想要走私都没得银子赚,也不利于他进一步发展谍报。

方一藻巡抚辽东,目前本地推出的头子吴三桂自然是拜入他的门下。

吴三桂又与其子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此人善游谈,常常自比管仲、诸葛亮自比。

待到他爹方一藻去世后,便入了吴三桂的幕府,并在吴三桂准备造反的时候给以了肯定。

待到昆明被清军攻破,方光琛大骂清国亲王,与他两个儿子被凌迟处死,九个儿子死了八个,剩下一个一直被康熙通缉。

可此时方一藻却是主和一派,并且希望朝廷以隆庆年间俺答封供的故事,达到议和。

但是廷臣都晓得了此事幕后的策划者是杨嗣昌,方一藻的说辞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

什么他娘的锤匪贺今朝要占据整个四川的事情,先放一放。

与大明的面子相比较,根本就不重要!

四川爱咋咋收尾,反正该背锅的人已经派去锦衣卫了,然后再让陈之奇担任四川巡抚就地处置,就可以了。

但大明与清狗鞑子议和这件事,咱大明的官,从这跳下去,撞在柱子上死谏,也绝不能答应!

就算是权宜之计,咱也丢不起这个脸。

大明的脸面最重要,我等当官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大明的脸!

要是这张引以为傲的脸都没了,咱们与那关外的狗鞑子、作乱的宵小流寇有什么区别?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脸都没了,那还活个屁啊!

当然这是文官们的需要大明脸面的时候,他们要极力维护。

当他们不需要维护大明脸面以及良心的时候,背地里早就不知道往自家搂了多少好处!

现在别看大明内忧外患的,可就得要这个脸!

就连杨嗣昌的老手下,兵部郎中连上两道奏疏抨击他。

极力主战,反对议和!

我大明绝不可能议和。

打!

就跟清狗死磕到底!

你问我怎么跟清狗打?

有什么解决办法?

那你算是问错人了,我不管那个!

我只负责维护大明的脸面,其余的不知道。

崇祯对于这些“名声”、“脸面”之类的极为看重。

所以现在群情激奋之下,他又有些摇摆不定,说什么朕从来没有说过与狗鞑子议和之事。

杨嗣昌自然不惧与人对线,他本就是聪慧之人,熟读各种书籍,引经据典,可不比这些人差。

“陛下,中原群盗不平,御边终无良策,而御边于藩篱之外,虽款尤为胜算。

御之于门庭之内,即使百战百胜,尽数危机。

今日言战言守者满庭皆是,谁敢负责?

真到了清军叩边的那个时候,怕是满庭之人早就闭嘴退避了。”

为了加强崇祯的信心,杨嗣昌又给举了例子:

“前年清军进入内地,锤匪在侧掳掠,那个时候焦劳者唯有陛下,死者只有张凤翼。

边锋深入,生灵涂炭,大家都冷眼旁观,谁敢像今日这般勇猛之人,站出来我瞧瞧?”

对于杨嗣昌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事,众人纷纷甩衣袖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个时候他们就选择不要脸了,只要我不搭理你,我就还有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