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56章

作者:秋来2

但仓皇之间,却是向东跑了二十里,一下子就中了清军的埋伏。

高起潜大溃而逃,纵然是较为精锐的关宁铁骑,在这种人的带领下,也发挥不出一分的战力。

卢象升阵亡的第二天,消息还没有传来。

崇祯依旧当众叱责卢象升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动作。

他只不过是当着众人的面有敢战的言论,现在看来,就是一个沽名钓誉之人。

以至于大明诸多州县,全都被清军所攻破。

事情到了这种局面,责任全都在卢象升一人!

崇祯早就有了换帅的打算,只不过有杨嗣昌的劝谏忍住了。

随着清军蹂躏京师周遭,又让他坐不住了。

目前他说这话就是在给撤卢象升做准备,然后示意下面的人赶快提这个建议,朕好准许。

杨嗣昌倒是接到了卢象升战死的情况,此时并没有说出真相。

他心里反倒是想着要罗织证据,污蔑卢象升逗留不前,怯而不战的罪状。

以此来警告那些想要像卢象升靠近的官员。

杨嗣昌并不是想要帮清军,而是为了坚定的执行他“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朝中谁敢阻拦,都必须得付出代价来,你们只能选择且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听我的。

类似于杨嗣昌的这种操作,一点都不新鲜,到了清军入关,南明建立的时候,更加的明显。

外敌暂且不管,朝中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策略,那就得是我说的战略。

谁敢阻拦,宁愿放着外敌不管,也得先搞死你!

第0963章 人总会成长的

当皇帝当众叱责卢象升的时候,卢象升的尸体早就冻的邦邦硬了。

几天后,突围的副总兵刘钦在战场上找到卢象升的遗体,确认甲下穿麻衣(服父丧),并有督师关防。

他将遗体抬到新乐县,交给卢象升麾下的赞画杨廷麟,杨廷麟又将遗体运至真定东关,加以清洗。

顺德知府于颖获悉后,急忙赶去确认,发现卢象升真的战死后,立即上报朝廷知晓。

七天之后,杨嗣昌才来回确认卢象升战死,并上报皇帝。

对于卢象升战死之事,崇祯没有任何表示,不出殡也不抚恤,一直都在外面停尸。

毕竟朝廷大员为国战死,无论如何家属都得看朝廷的安排,放好做下一步的动作。

可结果是什么安排都没有,卢象升比孙承宗还要惨,至少皇帝还嘴上找人让抚恤一二呢。

甚至当卢象升的家人请求褒恤时,崇祯帝也不答应。

待到杨嗣昌死后,崇祯才给卢象升追赠头衔。

一方面是因为杨嗣昌在,一方面是因为崇祯觉得卢象升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信任。

若是能早点把他给撤职,换人上,兴许就没有这一系列的惨败。

崇祯懊恼的不是卢象升战死,而是自己没有像处置袁崇焕那样果断的处置卢象升,临阵换帅。

所以说在崇祯眼里,死人是没有统战价值的。

即使他是个大明的忠臣,那也屁用没有。

反倒是活着的人,且手里有兵力的,即使犯了错误,崇祯还得捏着鼻子安抚安抚。

比如左良玉,即使是熊文灿都左右不了,皇帝以及杨嗣昌还得给他们做润滑剂。

比如山西巡抚许鼎臣,就是不奉诏来勤王。

他说自己要谨防锤匪出雁门关,从而占据整个山西省,进而威胁京师。

毕竟山西还有两县之地在许鼎臣的手中。

当大明的忠臣,死的是最快,最憋屈,且大明的皇帝还认为你死是耽误他的事了。

刻薄寡恩不知道是朱家皇帝骨子里带的,还是崇祯自己就无师自通。

就这样,卢象升的家人在清军南下的时候,抗清作战死了百余口,谥号什么的还是南明以及清廷章总给的。

章总也没别的意思,不单单是想要打脸崇祯。

纵然是心里属实是看不上崇祯的操作,但是该夸还是要夸的,毕竟双方干的是同一个职业。

当然夸崇祯这是大清皇帝的传统,历代皇帝明面上都得时不时的夸耀一下崇祯的所作所为。

卢象升战死,高起潜逃跑都逃不明白,被清军打的大败。

于是各路勤王兵皆是观望纵敌。

以至于清兵连克昌平、宝坻、平谷、清河、良乡、玉田、蓟县、霸州等地。

清军攻占玉田时,知县直接开门投降。

大明内部政见分歧,杨嗣昌、高起潜没有与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配合好,导致他战死,几十座城失守。

这件事在朝廷上引起轩然大波。

清军入塞不但使得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的计划成为泡影,十面网的策略也必将洪承畴等人被调入京师勤王,而使得起义军死灰复燃,逐渐成为一张破网。

张献忠、罗汝才等人纵然现在不知道这个消息,但这种事是隐瞒不住的,一定会加快他们反叛朝廷的。

更不用说卢象升认真琢磨如何对付山西的锤匪,杨嗣昌也想要趁着贺今朝在四川盘踞,前去围剿,堵死贺今朝出川的道路,从而彻底平定锤匪。

现在他所有的谋划全都完蛋了。

先前崇祯为了配合杨嗣昌剿灭贺今朝,还下令在全大明的国境内禁止《水浒传》的流传和刊印,以免众人争相效仿水浒传的行为。

因为这些年据朝廷查明,确认当年贺今朝被关进县衙大牢,就是给牢里的犯人讲水浒传才蛊惑人心造反的。

所以崇祯对于水浒传深恶痛绝。

当然他不知道清廷把三国演义列为专用的军事教材,否则定然是一并给禁掉。

明军的接连失败,让杨嗣昌也越发的感觉到压力极大,许多言官都开始弹劾他。

他也多次上书引咎辞职,但崇祯对他信任有加,直接把弹劾他的言官都给贬黜,派到吴国俊身边去蓟镇戍边。

对于杨嗣昌的辞职,崇祯也只是让他落职带冠行事。

但是对于目前的军事行动,得找个人替代卢象升。

想来想去,杨嗣昌想到了在诏狱关着的傅宗龙,提议把他放出来接替卢象升。

崇祯表示赞同,现在就只能从诏狱里挑选一下可用人才,让他顶在前头。

可在此之前,与傅宗龙一同被抓的邵捷春,自知无法出狱,于是在狱中服毒自杀,没有看到傅宗龙出狱的节目。

傅宗龙出来之后,总觉得有些不真实。

崇祯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官职让傅宗龙接替卢象升,总督各镇援兵,并赐以尚方宝剑。

但傅宗龙看着清军传来源源不断捷报,立即让他陷入了工作当中,想要遏制住清军。

经过他不眠不休的研究,发现目前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不可轻战,严加防守,伺机反击。

可当他觉得有机会反击的时候。

最让他绝望的事是,随着卢象升高起潜的战败,傅宗龙此时虽名为总督,实已无兵可督。

属实是光杆司令了。

除了研究战报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难不成放出来又是背锅用的?

毕竟他总督天下勤王兵马,清廷如此肆虐,责任在他啊!

为什么朝廷那么多的大臣都不举荐,偏偏举荐一个在诏狱里吃牢饭的人?

还不是因为清军几次入塞劫掠,让许多大臣都明白,好好干事能有什么好下场?

看看那些好好干事大臣的下场?

不如直接摆烂,少干少错,还能保住性命。

傅宗龙好不容易出去收拢溃兵,把虎大威、杨国柱等残兵纳入麾下。

结果因为傅宗龙与与杨嗣昌、高起潜意见亦不一,以至崇祯降旨责备他,他率残部到了京师外面,都不准他进入。

故而傅宗龙总督天下兵马对抗清兵,先体会卢象升的路线,跟自己人先对抗一阵吧。

毕竟“攘外必先安内”!

内都安不了,如何能攘外啊?

杨嗣昌倒是把这个谋略贯彻到底了。

洪承畴带领数目庞大的勤王军北上勤王,希望皇帝能够给他们下发军饷,否则路上难免会哗变,还不如不去勤王。

可崇祯已然是个穷逼了!

内帑都掏不出来二两银子,他开始向勋贵们借钱。

因为崇祯经过清军的几次入塞劫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勤王兵是需要吃饭的。

否则山西巡抚、总兵耿如杞、张鸿功的旧事在重演,崇祯也遭不住。

至少要保证勤王兵不哗变呐!

经历过几次之后,人总是要学会成长的。

无论是崇祯还是他底下的大臣,都成长起来了。

至于给勋贵们还钱,崇祯都没想着要还这件事。

你们世代接受皇恩,到了国家危急之时,不得帮忙填窟窿?

谈还钱那不就是俗了?

一个皇帝成为失信人员以及老赖是非常严重的。

你看他下一次还能不能借到几十万两银子。

大明的财政已经快要崩溃了,崇祯能不能收上税银,补充下一波军饷,还是个未知数呢。

甚至借钱的人还会被没有给皇帝借钱的人嗤笑,看看蠢逼是怎么被皇帝骗的?

皇帝如此失信的行径总算是,解决了勤王兵的吃饭问题,让勤王兵他们不至于跟着清军劫掠,过于频繁的举动。

毕竟京师周遭的百姓,除了被清军劫掠外,还得被欠饷的明军劫掠。

属实是本以为大明天军到了是解救他们的,没想到不仅没有把他们从泥坑里带出来,反倒把他们脑袋也踩进泥坑里。

勤王兵没有把被抢掠百姓割下脑袋,再把头发剃成清军的模样,就已经算是这帮勤王兵有点良心。

但不多。

多尔衮见明军如此畏惧,更是心生不屑。

因为大明京师周遭已经被清军洗劫几次,多尔衮见部下劫掠的物资并不是很喜人,向西劫掠到山西边境,再远就直接就pass掉。

锤匪贺今朝是有实力与大清在野外对战的,且己方是来抢掠壮大自身,而不是帮助大明去削弱贺今朝。

再加上从河北往山西的道路也并不是那么的好走。

尤其是皇太极在出兵前也嘱咐他,此番出兵真正的目的是劫掠大明。

而不是要置气与贺今朝相互争斗。

前几次争斗,他们都没有占到便宜,再去也没必要。

大明周遭足够富裕,只要咱们也能劫掠许多人口,慢慢崛起,将来有的是机会讨伐贺今朝。

贺今朝占据四川吞并大明壮大实力,咱们大清也得趁着劫掠的机会壮大实力,如此方能不落下乘。

多尔衮虽然也不服气,但对于贺今朝的实力,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肯定。

在劫掠完广平、顺德、大名等地后,多尔衮就把目光放在了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