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57章

作者:秋来2

再往南也会跟大批勤王兵碰上。

如今就只能把目光往东看,那就剩下山东唯一的选择了。

左右两翼清军,便分别向着山东而去。

事到如今,杨嗣昌也调整心态,积极参与到对清的作战当中。

他得知清军的动向后,认为清军进攻山东,必走德州!

因此,他命令山东巡抚颜继祖移师德州,导致济南城兵力空虚,没什么戒备。

清军的正副帅多尔衮、岳托在军事谋略方面上,更是吊打这一群的明廷指挥。

清兵绕开德州防线,从东昌、临清州等处渡过运河,一路往高唐、一路往济宁,然后合兵于济南。

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最为凶悍,从河北一路打到山东,未曾一败,临近年关,将济南团团围住。

左布政使张秉文大惊失色,因为兵马都被调到德州去阻击清军,现在城中守军还不足两千人。

他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往朝廷报信求援军,一方面动员城中百姓守卫济南城。

济南可是号称中原第一大城,要靠着老弱守卫。

高起潜手里又有了兵马,接到消息后更是不敢轻举妄动。

卢象升打仗那么猛都战死了,现在让我领兵去救援,岂不是送死的行为?

不去,不去。

杨嗣昌对此毫无办法,还一个劲的担心是他调离了济南守军被追责的事。

多尔衮可不会放弃这个战机,下令直接攻击。

济南城被围,援军也没有,守城的百姓更不会打仗。

清军扶梯而上,明军吏卒惊骇溃逃,反倒留了一群老百姓在城上拼死抵抗。

攻击不到一日,城池便被攻破。

明巡按御史宋学朱乘着轿子刚出门,就被涌过来的清兵杀死。

毕竟能坐轿子的都有钱。

左布政使张秉文、副使邓周之训,运转使、知府等数十名官员,着甲持刀进行巷战,可这些文官哪有什么战力,全都被清军杀死。

张秉文的妻妾听闻他被清军所杀,投湖自尽。

连带着许多郡王宗室一同被清军斩杀抢掠,德王朱由枢被清军生擒。

济南城已经成为人间地狱,中原最大的都城,城内外积尸达十三万,财物被劫掠一空。

对于大明而言唯一的好消息,便是岳托住在死人颇多的济南城,感染天花,直接病死在城中。

当然连带着他的弟弟一起染病而亡。

毕竟岳托能征善战,对于清廷而言损失颇大。

清军自从攻克济南之后,在杜度的率领下,又接连攻克十六处县城,招降两座县城,十六站连战连胜。

杀大明总督以下官员百余名,俘虏人数多达二十万。

而当朝首辅刘宇亮督师与陈新甲二人率领各镇勤王兵皆是尾随清军而行,不敢与之交战。

完全是上一次阿济格领军撤离,张凤翼等人尾随的翻版。

多尔衮对于岳托病死并没有表示什么,直接把战功上岳托的名字给划掉。

死人还记功做什么。

二月,多尔衮率领大军到天津卫,当时运河上涨,辎重绵亘难以渡河。

可明军将领诸如王朴、刘光祚等人皆是相顾不敢动,以至于多尔衮缓慢渡河,毫无压力。

崇祯听从枢辅杨嗣昌的建议,进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傅宗龙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对清作战当中,取得胜利。

第0964章 分锅大会

可是崇祯任命他们有什么用?

纵然是洪承畴也是稳妥起见,并没有派兵厮杀掳掠的盆满钵满的清军。

多尔衮率军经迁安县青山口出关,得胜返回沈阳。

倒是靖辽侯吴国俊领兵进驻遵化虎视眈眈想要抢一抢清军臃肿的辎重,余者皆是不敢靠前。

首辅刘宇亮听到卢象升阵亡的消息,连忙逃走,生怕自己也步入后尘。

就在清军撤走之时,吴国俊向刘宇亮提出,清军已经向东北遁归,我军应该抄掠或者后截,以免再次遭到对方:“官兵免送”之羞辱。

但是刘宇亮即使会和了洪承畴、傅宗龙等人也不敢邀击,反倒答复不必如此节外生枝,万一清军闻风复返,莫不如任其饱掠而去。

可傅宗龙是一个想要干实事的人,他会和吴国俊在武清、蓟州、冷口关夹击清军,取得小胜,直到清军完全出塞,才停止军事行动。

清军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且辗转如此之久,大明没有打过一场歼灭战,将领们也不敢正面迎击。

一味的尾随跟踪,像个痴汉。

再加上朝廷中枢调动不灵,前线飞报军情,兵部不敢擅自做主,要事事请示皇帝,坐误战机。

待到清军走后,兵科给事中张缙彦第一个上书皇帝,陛下,咱们得追究诸臣工战败的责任。

他从头到尾的数,第一便是从墙子岭入口,有罪者吴阿衡、吴国俊、邓希诏;

第二是青山口再入的清军,有罪者巡抚陈祖苞,总兵陈国威、监军孙茂霖。

第三是丢失城池,有罪者卢象升、总监高起潜,总兵王朴、杨国柱、虎大威、侯拱极,赞画杨延麟、巡抚张其平,总兵刘光祚、总监方正化。

第四是失陷藩封,有罪者是督察刘宇亮、总督傅宗龙、总监高起潜,以及调发逗留诸将李绩、祖宽、郭进善,巡抚颜继祖、总兵倪宠。

第五是坐视清军出关,有罪者刘宇亮、傅宗龙、陈新甲、高起潜、刘光祚、王朴、杨国柱、侯拱极、祖大寿。

最重要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身负国防重任难辞其咎,诸臣之罪全都在他身上。

内阁滚滚猪公也难辞其咎,尤其是以首辅刘宇亮最为严重,无安内攘外之功,致鲁莽之笑料。

甭管你是活人还是死人,都不能避免被分锅。

这个奏疏不仅是分锅大会,他还批评诸多臣工游谈浮论,不肯实心办事,不要以为敌军退去就可以安享太平了。

崇祯批阅之后,接受了他的意见,要杨嗣昌主持失事诸臣的查核工作。

当杨嗣昌给出了相同的意见,崇祯思索半天,改为边防、城守、入援、调度四个方面,分别核查,按律处理。

杨嗣昌得到回复之后,再次上书。

崇祯看着密密麻麻的人名单,开始为底下几个官员主动开开脱。

总督傅宗龙,担着残局,自然不可能有所建树,因此被斩,属实是罪责过大。

总督陈新甲,麾下的精兵都归了卢象升,后面的则是归了傅宗龙,新收的皆是零散败兵,勿要苛求。

督察刘宇亮,未成师以出,未终局以定,勿要苛求。

赞画杨延麟,书生入幕,怎能擅长军事,勿要苛求。

总督卢象升,以丁忧之身,忽做卷甲勤王之事,捐躯报国,勿要苛求,相比较吴阿衡不同,一个是失火之人,一个是救火之人。

这些人崇祯都给减轻罪责,他认为失职严重的有副将祖宽,违期不进,粉饰他词,难逃大法。

其中关宁军重将总兵祖宽救援济南不力,迟滞不前,被崇祯下来夺职,以“失陷籓封罪”处死。

卢象升领军镇压起义军时,曾夸耀军中唯有祖大乐、祖宽等人最猛,且杀敌最多。

祖宽是祖大寿家仆,后被收为养子,性骄横,兵马所过之处焚毁民宅,奸银妇女,比清军有过而不及。

崇祯第一个处置祖宽,也是在敲打祖大寿。

总兵李重镇,弃总督卢象升而逃,应当重处。(当时在高起潜麾下听令)

总兵王朴,先行撤走,后提兵满万,坐视不救,削职。

最终崇祯审批后,定下五等罪证,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纵敌出塞,并且开出一张惩治清单。

太监有蓟辽总监邓希诏、分监孙茂霖,巡抚有顺天巡抚陈祖苞、保定巡抚张其平、山东巡抚颜继祖。

总兵有蓟辽总兵吴国俊、陈国威、山东总兵倪宠、援剿总兵祖宽,李重镇,以及副将下至州县官,一共三十七人。

因吴国俊是受到邓希诏以及吴阿衡等人的邀请,后续又主动袭扰清军,功过相抵,不以追究。

所以一共有三十六人被抓,直接被崇祯下令在西市同日处斩。

这是崇祯自从登基以来,惩处封疆失事最为严厉的一次。

愿不得卢象升宁愿战死,也不愿意逃跑,运气不好的话,结局不过是在西市口一起被处斩。

从三十六人变成三十七。

唯一的幸运儿吴国俊站在人群当中,看着一波波大明忠臣被皇帝下令处死,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反正皇帝真要敢杀了他,以他的战绩,就是自掘坟墓。

吴国俊可是崇祯剿灭锤匪,灭杀皇太极的希望。

所以崇祯也是轻拿轻放。

帝国的无双上将,皇帝真正信任的靖辽侯则是在思索着贺大帅什么时候能够入主中原?

他倒是觉得按照清军的尿性,过不了二年,还得继续入塞劫掠。

倒是不着急直接入主京师,毕竟清军对于劫掠这条路极为熟悉,大军也不好堵截。

崇祯真的是发怒了,处斩了这些人后,几日都不允许他们的家人奴仆收尸,还都给赶出去了。

内阁成员建议崇祯从轻发落,毕竟皇后要生产了。

崇祯则是反驳,祖宗封疆不能保住,要儿孙有什么用?

朱由检是想要用重典让余下的大明文臣武将为他效死。

可按照目前的情况而言,大抵是起到了反作用。

毕竟谁干事谁就死,不是死在清军手里,就是死在皇帝手里。

不干事兴许还能不死。

属实是陷入了闭环逻辑。

皇太极发动第四次入关征明,以中原为目标,入关五个月,辗转二千里,凡旌旗所指,无不如意。

两路清军共败明军五十七阵,破七十余城,俘获人口牲畜将近四十七万。

黄金不足五千两,白银不足百万两。

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可是清军士卒揣在自己兜里的,谁能统计出来?

除去杀明军各路官员,生擒了德王朱由枢、郡王朱慈x与y(不认识字),监军太监冯允升。

刨除清军所杀的文武官员,大明皇帝也帮他们杀了不少。

清军杀一波,大明皇帝杀一波。

大明的损失,从里到外可谓是极大。

中原地区的广大百姓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光是清理济南城的尸体,就足有十三万。

全城财物被劫掠一空,以至于好长时间,城中都无人居住,且容易害了病。

大明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向大明皇帝朱由检呈上了他调查结果。

自京郊庆都到顺德,千里之间,一望荆榛,四郊瓦砾。

整个畿南郡县,民亡十之九,种种惨状,目不忍睹。

人口牲畜被杀以及掳掠,劳动力锐减。

大牲口在没有机械出来之前,可是重要的劳动力。

如此行径使得中原地区的生产力遭到重要的破坏,崇祯纵然是想要恢复,根本不可能。

许多死里逃生的百姓,都想着要逃离这些地方。

下一波清军再来,还能保住性命吗?

即使皇太极在出兵前告诫诸多士卒,严禁烧杀抢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