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58章

作者:秋来2

但清军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可实际上,为了破坏大明的统治,补充大清所需要的劳动力,他皇太极才是真正进行有组织的集体抢掠最大主谋。

所以一个人嘴上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看他做了什么。

相比于清庭的战略成功,明廷面对皇太极发动的第四次征明战事,内部矛盾重重。

党派纷争愈演愈烈。

掌握大权且被崇祯深信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一直认为,以大明目前的财力或是兵力,都不足以和大清对抗。

所以坚持对清采取守势,千方百计的想要与清廷媾和妥协。

宣大总督卢象升则是表示强烈的反对,坚决拒绝和清的和谈,当众刺激皇帝,动摇他们的讲和议和。

而杨嗣昌在后来的军事行动当中,则是以减少对卢象升的兵力相报复,导致卢象升所率将士全部阵亡。

毫无疑义,从对待这次清军发动掠夺战事当中,最大的误国者就是崇祯!

他本来倾向于杨嗣昌主和派的主意,但又不想明确表态,直到清军兵临城下,他又不敢承担对清讲和的责任,生怕耽误自己“小尧舜”的名头。

结果让杨嗣昌戴上了一顶主和误国的帽子,被群臣攻击。

表面上,崇祯一直装作主战的姿态,在卢象升面前否认朝廷说过议和的事,使得卢象升决心和清军血战到底。

可又不给他相应的兵力和权力,对于杨嗣昌的掣肘视而不见。

崇祯对战是和的举棋不定,出尔反尔,文臣武将皆是无所适从,在战场上,以至于一败再败以至于惨败!

即使杨嗣昌、高起潜等人也要肩负重要,但说到底,问题根源还在崇祯那里。

但是没有人敢说皇帝的问题,皆是指责杨嗣昌。

有言官含沙射影指责,有言官就直接上书兵部尚书误国四大嘴,希望能像对待袁崇焕那样处死杨嗣昌,以儆效尤。

崇祯大怒,再次把弹劾杨嗣昌的言官给贬到吴国俊手下戍边,清军来的时候,他们怎么就不去死呢?

谁敢弹劾朕的小杨,谁就滚蛋。

但是崇祯如此偏袒杨嗣昌不仅没有让他感动,反倒是让杨嗣昌深感不安,屡次上书想要引咎辞职。

因为在此之前清军每次南下,兵部尚书皆被大明皇帝“绳之以法”!

哪一任也无法逃脱被制裁的宿命。

可让众人失望了,也让杨嗣昌的担心落空了。

此番失陷七十余座城池,崇祯仍然对杨嗣昌信任有加,丝毫没有加罪之意,令人惊讶。

现在朝廷目光都在看着分锅大会,自是没有精力威慑中原流寇,以及在四川稳定发展的锤匪。

毕竟那里官军真的是兵力空虚,容易出现新的叛乱。

一向统率关宁精锐的祖宽、李重镇被处死,洪承畴奉旨率领陕西精锐留在蓟辽边境,一方面是防备清军,一方面也是防备祖大寿。

毕竟这个人自从看见袁崇焕被捕后,就一直不怎么听从皇帝的诏令,难免会心生不满,投降皇太极。

而且崇祯也没有什么后招可以防备祖大寿。

在辽东那块地界,祖家的势力可不是崇祯能够随便插手的。

但是傅宗龙他是一个真想办实事的人,认为此举不妥,给杨嗣昌写信据理力争,说秦兵不可久留于此,留则强增贼寇的实力,而无益于边关。

况且士卒的妻女积蓄皆在秦地,把他们强行留在边境,不是哗变就是逃跑,这是驱兵从贼的事,必须得考虑天下安危。

洪承畴手中的秦兵皆是被洪总督说,甭担心锤匪会杀了你们家眷,我们总有一日就会杀回去的。

这才稳住了这波秦兵,若是把他们留在边军,那可就不太妙了。

杨嗣昌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更没有向皇帝汇报。

毕竟无论做什么事,皇帝都宠信咱们,没办法啊!

不仅如此,杨嗣昌反而心生疑虑,怀疑傅宗龙真的想要取代他的位置。

因为傅宗龙多次想要面见皇帝,商讨军国大事,但他不仅与高起潜不和,还被杨嗣昌给针对了,屡屡阻挠。

结果忧心上火的傅宗龙因为感冒发现自己的一只耳朵听不见了,遂上书想要回家修养。

但是崇祯认为他是故意推诿,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叫傅宗龙赶快练兵,不得推脱有病,不许延误,否则定然判罪。

傅宗龙见皇帝不想要见自己,派人奏请杨嗣昌转呈他想要面见皇帝的请求,希望兵部尚书能给他说说好话。

毕竟皇帝最宠信的就是他。

但是杨嗣昌怀疑他要在皇帝面前弹劾自己,直接退回奏疏。

转头杨嗣昌见到皇帝就说傅宗龙托疾非真,崇祯异常暴怒!

第0965章 四川无战事

有了洪承畴的指点,傅宗龙才发现只要有杨嗣昌在朝堂,他必然无法有所作为,所以上书乞骸骨。

崇祯在杨嗣昌的安慰下,本来气消了,又看见傅宗龙如此逼迫,强忍着怒气让巡按御史杨一儁核实真伪。

杨一儁核实后报告,说傅宗龙耳聋是真的,并非托疾。

可崇祯却认为他们两个是一伙的,共同来哄骗朕。

因为杨嗣昌是绝对不可能骗朕的。

所以只能是杨一儁是包庇傅宗龙。

于是崇祯派遣锦衣卫出动,把他们两个都革职,理由就是内官勾结外将,全都关进诏狱。

就这样,傅宗龙二进宫了。

到头来这口黑锅还是背上了。

杨嗣昌请皇帝把他放出来,又拱火让皇帝把他关进去。

也不知道傅宗龙二进宫,开启龙场悟道,会有什么顿悟。

相比于大明这里的分锅大会,皇太极那里则是分功大会。

多尔衮满载而归,在汇报战绩的时候,没有岳托的名字,皇太极一下子就惊了。

为何要让岳托独领一路啊?

他也信不过多尔衮,还是要靠铁杆心腹岳托作为制衡。

但此时大军征战而归,岳托身为一军主帅,没有丝毫功劳,如何说的过去?

而且他是不是在断后,未曾一同到达?

这些情况,皇太极都不清楚呢。

多尔衮这才说岳托早在济南病死,所以没什么功劳可以记载的。

这件事多尔衮认为不重要,且道路太远,沟通不便。

若是被明军探马得知,一军主将身死,必然会引起明军疯狂反扑。

所以到现在才告知皇上。

皇太极听闻岳托早就死了,当即痛哭万分。

一边哭一边叫人莫要告诉礼亲王代善。

可代善自从皇太极登基之后,备受打压。

他听到儿子岳托病死的消息,兴许还能乐出声来呢。

皇太极话刚说完,代善就听闻了噩耗,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倒下战马嚎哭。

待到哭了许久,代善上马之后再次痛哭,都上不去战马。

当然代善与岳托、硕托关系极为恶劣,恨不得他们两个去死,谁知道是不是哭他另外一个儿子。

待到岳托下葬后不久,就有人告发岳托谋逆之举。

就说他曾经给岳母莽古济(莽古尔泰的姐姐)第二任丈夫送过兵器。

岳托还招他进入密室详聊了许久。

此事上奏后,以代善为首,济尔哈朗、多尔衮三人奏称:

“岳托当律惩治,抛弃尸骨,戮杀其子。”

亲生父亲直接要把儿子抛尸灭门,亲孙子都得整死,可见关系是好到了极点。

皇太极强忍着悲痛,说纵然岳托真的曾经有过谋逆之举,朕也不怪罪他。

这件事到此为止,顺便诏封岳托为多罗克勤郡王。

大明、大清内部相互倾轧十分严重。

成都。

春暖花开。

白杆兵降卒马有劲,蹲在一旁吃着野菜,看着还在劳作的蜀王下饭。

他们一直都在修路,从去年修到今年。

没成想贺大帅竟然把蜀王等一干曾经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全都罚来修路。

且有人专门监督,给他们划分责任区。

每日干完该干的量,才能吃饭。

马有劲嘿嘿的笑着,咬着干巴巴的野菜,休息。

现在还没到饭点呢。

这样的节目,他每天看,都不觉得累。

甚至比看那些劳工演出的节目,还要精彩。

蜀王当真是没长进,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活,还如此磨蹭。

马有劲虽然被分到蜀王一组,但依旧老老实实的按时按质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

毕竟这条路某一段要是两年内坏了,贺大帅会追究到个人头上。

这一组人都别想有个好。

没有人能跑得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数人都能分得田地租种,根本就不会想着跑。

就想着快把路给贺大帅修好了,今后回家老老实实的伺候将来属于自己的田地。

他们这些白杆兵,当然也有不甘心老实的租种十年,才能购买。

也有人去报名参加了贺大帅的陷阵营,期待立功转正之后,能够立即分得属于自己的田地。

马有劲被家中女人劝着,老老实实的求个稳妥就行,要是你这个顶梁柱没了,家也就散了。

毕竟家里那粮食是实打实的屯在自家粮缸里,贺大帅说话算话。

说对半分就对半分。

那些吏员也不会搞什么踢斗的把戏,农会组织大家一起去交粮。

若是有吏员为难某个人,不是想要钱,而是你这个粮食成色不是很好。

尤其是贺大帅对于贪腐之事惩治的极为严厉。

最让川中百姓高兴的是,贺大帅建立了不少学校,让孩子去上学,可以提供一顿午饭。

无论男女都可以,甚至连成人也可以趁着农闲去识字学算数,将来也能写信算账之类的。

只要认识字会算账,将来有机会还能当村长,甚至进入吏员学校,通过考试后,去县衙等地应聘实习吏员。

马有劲在这里发散思维,蜀王尽管有所进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打熬,胳膊腿甚至都有了肌肉。

可干活也总是会比那些自幼干活的人进度慢上许多。

蜀王被俘之后也想过要自杀,可真到了那个地步,不是谁都有勇气从容走向死亡的。

再加上贺今朝不怎么杀人的名头,所以也就顺坡下驴苟活于世了。

但贺今朝才不会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那蜀王府当真是被贺今朝所得。

还有海量的财富,无数的美人,也都离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