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78章

作者:秋来2

他率陕西兵与左良玉派来的偏将汪云凤在川东境内搜剿张献忠,持银买米三月不得升合。

咱官军跟川东百姓花钱买粮食都买不到,这让我们怎么追击张献忠?

郑崇俭以此为借口,按兵不动。

气得杨嗣昌诘责四川巡抚陈士奇:

“川东境内,让你经营的如此模样?

你日日夜夜叫援军,现在朝廷大军来援。

左帅无粮而归,又见秦督无法够粮,汪云凤等人兵正嗷嗷待哺。

数年巨寇费尽心力,刚有机会到手擒之,若令脱逃,你还有什么脸担任巡抚?”

陈士奇看见杨嗣昌苛责的信,整个人都懵了。

他娘的,当年自己费尽心思才堪堪保持川东没有落到锤匪手中,坚持与贺今朝对抗,才让他没法子轻易攻克重庆。

我苦等坚持如此长的时间,就是不见有朝廷援军到来。

难不成我陈士奇手中的士卒都不配吃粮食,他们在援军没来之前,都吃草叶子喝长江水活着吗?

再说了造成今日这种局面,他们为何不听从你这个督师的命令,就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非得把锅提给旁人?

陈士奇自是也没客气,反正他是为大明才坚持到现在的。

我陈士奇对大明忠诚的很,可不是对你杨嗣昌一人忠诚,有本事你就撤了我!

正好,爷不想干了!

杨嗣昌被怼的焦头烂额。

手底下的人,没有一个人肯听他调动的。

郑崇俭干脆也学左良玉称病,杨嗣昌调他会师夔门(奉节)。

他不应,反而想要退回河南。

不错,大明堂堂陕西总督的办公地点:

在河南!

这还是前任洪总督特意选的办公场所。

要不然前两次李自成在河南搞事,都被洪承畴给快速按死了呢!

实在是他洪承畴没机会回陕西,不给李自成发展壮大的机会。

李国奇也以“兵瘦马缺弓矢皆乏”为借口,跟随总督而去。

杨嗣昌多次写信催促,毫无效果。

杨嗣昌又掏出皇帝的圣旨来恫吓郑崇俭。

说皇帝已下达“留蜀”之旨,你竟稳坐河南。

显然是委君命于草莽,造成“各将观望,逗留不前”的后果最主要的元凶。

到时候陛下怪罪下来,你定然逃脱不了干系。

郑崇俭看见信件忍不住发笑,谁才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元凶,还用别人说出来吗?

左良玉、李国奇依然我行我素。

然后杨嗣昌调集左良玉的偏将汪云凤追击。

已经退休的原内阁大学士、四川巴县人王应熊,对家乡的哉况牵肠挂肚,写信向杨嗣昌打听。

杨嗣昌在回信中把张献忠入川,全部归咎于川军的无能!

“贼在秦楚间,檄川中节镇拒击还不能阻止。

贼子逼进蜀境,令其守险而又不能。

以故贼尽归蜀,不得不以客兵驱逐。”

客兵是指从各地调来的军队,令他们从后面追击。

前面的川军如果坚守,则可形成一个包围圈。

无奈川军既不能拒击又不能守险,客兵又三心二意,不愿人川围剿,名副其实的驱逐而已。

这就给张献忠一个机会,使他与锤匪会合,然后金蝉脱壳。

王应熊得到回信,深感无奈,他是知道川兵的难处的。

在川东边界,李定国率领冒充张献忠的部队,一举大败官军。

只有左良玉的偏将汪云凤真的信了杨嗣昌给画的大饼,且胆敢孤军深人追击张献忠残部。

左良玉、李国奇远在别处隔岸观火,致使汪云凤全军覆没!

如此战果一出,直接让杨嗣昌麻爪了。

第0980章 累了,毁灭吧

李定国倒是有些不满意此番的战果,这些明军人数不算多。

而且审问俘虏之后,那个领头的官军是左良玉麾下的将领,只是偏师。

尤其是围困这波官军之后,其余官军根本就没有救援的打算。

他已经给了这波官军挣扎的机会,且故意放跑了几个信使去求救。

但偏偏无人来援!

李定国不觉得自己冒充张献忠的消息走漏了。

最终只能怪罪于明军的传统技能: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如此想来,在逻辑上便顺通许多。

李定国取得了大胜之后,给了杨嗣昌极大的压力。

毕竟左良玉不听他指挥,对战张献忠打了打胜仗。

汪云凤听了他的指挥,对战张献忠,被打的全军覆没。

如此战果对比,更加让众将对杨嗣昌的军事指挥能力不相信了。

此人要是真有指挥能力,在清军入塞的时候,为何还会毫无作用?

让清军掳掠那么多还平安顺利的返回辽东,甚至连最能打的督师卢象升都战死了!

先前杨嗣昌制定的十张网计划,抓住了高迎祥不是挺有成效的!

怎么亲自指挥作战后,他就变得如此拉了?

左良玉、李国奇、郑崇俭等人皆是为自己没有听从杨嗣昌的调令,感到庆幸。

什么叫做穷寇莫追啊?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杨督师果然没有洪卢二人强。

在他的指挥下作战,迟早得被他给坑死喽。

杨嗣昌初出茅庐第一次当督师,但底下的军将们可不是第一次给督师当打手。

但杨嗣昌不觉得原因是这样,还在他身上,错的别人,绝不可能是我。

他堂堂督师,身负皇命,打了败仗,这锅能按在自己个的头上吗?

要怪就怪底下的诸军不配合。

若是大军齐发入川,那张献忠如何胆敢设伏?

不遵从他调令的那么多人,杨嗣昌思来想去,先把左良玉给排除在外。

毕竟这个人是有能力的,以后剿匪还得用到他。

挑来挑去,他发现陕西总督郑崇俭可太适合背锅了,就是此人畏战不前,才导致大败。

杨嗣昌在崇祯手底下效命如此长的时间,对于“分锅”的经验是极为丰富的。

于是,崇祯就接到了汪云凤全军覆没的消息。

以及杨嗣昌弹劾郑崇俭的奏疏。

他才得知本来剿匪进展好好的。

但是主要是因为郑崇俭,抽兵回河南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崇祯小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杨爱卿为国家奔走年纪轻轻便须发皆白,你郑崇俭还敢拖他的后腿?

整个大明,谁不知道杨嗣昌是朕的宠臣?

敢跟他作对,你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

崇祯立即下旨把郑崇俭革职查办,命令丁启睿前去代理军队,顺便请他来诏狱反省。

再命令御史核实郑崇俭说他有病的事情,是真是假,若是真的,就待在诏狱这辈子都别出来了。

谁敢不配合杨嗣昌剿匪,必定受到朕重重的惩治!

郑崇俭万万没想到皇帝已经偏听偏信到了这种地步,造成这种局面的人主要就是杨嗣昌。

可陛下似乎根本就没想过。

四川巡抚陈士奇的情况,比郑崇俭更糟。

杨嗣昌原本想把张献忠、罗汝才围歼于楚蜀边界的竹山、竹溪、巫山、大昌、大宁之间,怎料突然遭遇大败!

“张献忠大军”解决追兵后,直逼重庆。

川西还有锤匪,两方若是会和在一起,那围剿的难度,会指数级增长。

杨嗣昌对陈士奇非常不满意,直接发檄问陈士奇。

你用何兵防守?

何兵出战?

兵若不足,从何处征调?

守兵有何补充?

陈士奇似乎全然不知,根本就不做理会。

事到如今,有本事你杨嗣昌就来撤了我。

反正到了这个地步,这个仗,没法打了!

在大兵压境之际,陈士奇借口上中下马渡水浅地平难以坚守。

退守水寨作为第一道防线,令部将邵仲光守卫,而在鱼河洞等处,各分兵三四百人守卫。

杨嗣昌的监军万元吉以兵力分散为忧,建议收缩防线,陈士奇仍固执己见。

万元吉派人通知杨嗣昌,这样无异议把重庆以及周遭险峻之地,拱手相让于锤匪和张献忠部。

杨嗣昌也一道奏疏请求皇帝罢免四川巡抚陈士奇,然后直接派人把陈士奇给收押了。

他准备亲自前往重庆应对接下来的战事。

当然崇祯接到杨嗣昌的报告,君臣二人配合默契,立即下来逮捕陈士奇。

也一同来京师的诏狱反省。

只要在围剿贼寇这件事,谁胆敢不配合杨嗣昌,全都下狱没商量。

“张献忠”率军至渡口,轻取马渡,守隘将领邵仲光吓得直接带头逃跑。

杨嗣昌亲自率军入川,在巫山遇见了请罪的邵仲光。

他直接用尚方宝剑阵斩了部将邵仲光,且把结果通知到了左良玉等人,以此来震慑诸多官军。

别以为我杨嗣昌不敢用尚方宝剑杀人。

杀鸡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