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79章

作者:秋来2

可左良玉、李国奇等人可不是任人宰割的文官郑崇俭,手下都是有实打实的兵马的。

他们更不是杨嗣昌能吓唬住的猴子。

只要尚方宝剑不砍在我的脑袋上,那我就不听你的话。

毛文龙的旧事,让许多将领都有了防备。

大不了,爷去投锤!

反正在川中也离得近。

可是“张献忠部”席卷川东,大明守军纷纷空城而遁,全蜀大震。

杨嗣昌急忙带领人马进驻重庆,下令各路将领来此地会师。

然后就算杨嗣昌杀鸡儆猴,可大明的各路将领依旧是按兵不动,虚与委蛇。

左良玉对于杨嗣昌的不知死活,更是充满了不屑。

当真是无知者无畏。

他竟然还敢率领士卒进驻重庆?

在左良玉看来,重庆早就成了锤匪的囊中之物,这个时候去重庆汇合,那指定是羊入虎口,被锤匪一锅端了。

所以傻子才会去重庆聚集呢!

李国奇则是怨恨杨嗣昌出尔反尔,还把他的顶头上司给罢免了,更是不想应约。

只要左良玉的病没好,那我的病同样也没好。

底线就是如此的灵活。

杨嗣昌能调动的人不多,待到他进了重庆,接替陈士奇的防线后,大为震惊。

因为重庆仓库里也没有多少粮食,川兵士卒虽多,可皆是面黄肌瘦,再也不见一丝可战之力。

杨嗣昌甚至都觉得陈士奇是故意激怒他,想要被罢免然后离开这个地界。

尽管局面如此严重,但他仍旧没有放弃。

张献忠部与锤匪一西一东汇聚在重庆,杨嗣昌站在城头,觉得要分化他们之间一点都不牢靠的联盟,才是最为要紧的事。

故而杨嗣昌宣布赦免罗汝才以及锤匪在川地领头人李定国的罪行,愿意投降者授予大明官职。

但唯独张献忠罪不可恕,有能擒获张献忠者赏银万两。

杨嗣昌派人到处张贴这个榜文,意图分化锤匪与张献忠之间的关系。

“张献忠”看见杨嗣昌如此行径,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贺兰也在一旁笑道:“那杨鹤儿子也是个蠢笨之辈,被你给蒙在了鼓里,他不知道此时锤匪李定国与张献忠是同一个人吗?”

李定国止住笑声:“既然他先出招了,那咱们也得出手。”

“按照大帅的意思擒获他赏十亩地,贴在他床头?”

“不不不。”李定国连忙摇头:

“他既然认为张献忠和我是两个人,那就按照张献忠的口吻继续误导他。

好歹也是个督师,我觉得他怎么也能叫来更多的明军士卒来助他。”

杨嗣昌安排分化起义军的手段布置下去之后,第二天便在他的行军衙门房间外发现张献忠的传单。

纸上的内容是:“有斩杨嗣昌来降者,赏银一钱。”

杨嗣昌拿着这张纸瞠目结束。

他万万没想到贼子竟然就在他身边,若是趁着晚上熟睡的时间要了他的命,那也是可能的。

故而杨嗣昌怀疑左右都是张献忠的谍子!

杨嗣昌大肆寻找谍子,不仅没有找到,反倒把所有人都给惊住了。

重庆城当中竟然有张献忠的谍子?

可是那些士绅认为不应该!

要是有人时不时的在夜里喊西北锤王贺今朝来了。

大家从最开始的惊疑害怕到能正常入睡,都有些习惯了。

可是张献忠的谍子也入了城,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重庆的城防怎么跟筛子一样?

除了明军的援军不能来,剩下的反贼都能进来!

就算朝廷督师在此也不能杜绝!

自此杨嗣昌就算是在重庆县衙当中睡觉,身边也要有亲兵帮他守夜,甚至连自己吃饭前都要有人先尝一尝。

他作为督师,若是被贼子所害,那必然会导致前功尽弃,且朝廷颜面尽失。

在锤匪军事攻势与心理攻势的双重失败,使杨嗣昌苦不堪言。

他奏疏中向崇祯大倒苦水。

“蜀兵之脆,蜀将之愚,无人能及!

贼在绝地,无生之路有死之心,拼死恶斗。

无论张献忠还是锤匪都是凶狡之中的凶狡,他们练成了宁死不降的贼种,臣不能躬亲与之争命,万死有余。”

总之这伙积年老贼再也不会投降朝廷了,个顶个的坏透了。

杨嗣昌对“张献忠”心存余悸,原先的锐气早已荡然无存。

毕竟出征前信心十足要搞死张献忠,可在实际操作当中呢?

他这个督师受到自己麾下军将的处处掣肘。

终于有幸体会到了卢象升的难处。

最重要的是杨嗣昌觉得自己的小心脏有些受不住了,那张献忠未免有些过于厉害。

竟然把反击的条子贴到了房子门口。

这可比他的命值一钱银子要更有侮辱性,威慑也更大!

崇祯见杨嗣昌如此泄气,只能选择给他一些担子压一压激励他,要他戴罪自赎。

杨嗣昌一看皇帝要怪罪自己,他立即上书辩解,这个锅我可不能背:

“嗣昌用兵许久,荡平未奏,此非谋虑之不长,正由操心之太苦。

尤其是贼情瞬息万变,如今在数干里外征战,机宜尽出嗣昌一人。

文牒往返动逾旬月,坐失时机,希望陛下不要怪我还没有立即剿灭张献忠,结束战事。”

言外之意似乎下属将领个个都是酒囊饭袋,只有他一个人在苦苦操心。

但他毕竟是一介书生,对于行军作战是外行。

每天常与幕僚饮酒赋诗,见到蜀中风景还流连忘返。

杨嗣昌从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如今开始摆烂的状态,就是李定国的那么一封一钱银子的文书。

让他觉得身边的人,谁都不可信。

这些忠心为大明做事的忠臣们,大抵都有一个从我能拯救大明,到最后开摆的心态。

无一例外。

纵然是最受崇祯信任的杨嗣昌,如今也是这种心态了。

只不过卢象升的摆烂是寻死罢了,因为活着看着大明一步一步落入余晖,比杀了他还要难。

左良玉等人依旧不听他的调令入川,杨嗣昌想要有所作为都不可能。

他更看不上那些颇为瘦弱的川兵,这种士卒纵然上了战场也是第一个掉头就跑的,没什么用。

杨嗣昌想要的是能打的军将,可是能打的军将,如今都不鸟他了。

他麾下唯一可靠的猛如虎也只有五百精骑兵,到了四川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不要说杨嗣昌不努力,他九次调左良玉入川都被放了鸽子,其余明军诸将也都是畏惧不来。

有本事你就跟皇帝告状去,他撤了我正好,谢谢你的大恩大德,饶过我一命,没死在你的手里!

无论是谁的调令,我绝不会入四川与锤匪厮杀的,更不会随你杨督师一起重庆送死。

反正你杨嗣昌别的本事没有,就会向皇帝告状罢了。

所以杨嗣昌无论是招抚,还是剿杀,都没有什么成效。

反倒被他部下,以及面对的反贼不约而同的给反将一军,下不来台。

幸亏杨嗣昌还是个佛门信徒,常拿出《法华经》当作法宝。

说它可以诅蝗已旱,叫地方官如法炮制,还自鸣得意地将此举上报朝廷。

此时的杨嗣昌脑袋已经不清醒了,竟然会上书这种玩意。

要是以前他哪有时间念经,日日夜夜都想着如何拯救大明,剿灭贼寇。

朝中诸公听后哀叹:“他杨嗣昌手握重兵管厮杀之事,却要临阵念经,如此行径,怎么能够灭杀诸贼?”

所渭“征战机宜尽出嗣昌一人”云云,恰恰暴露他的刚愎自用。

崇祯心中也极为难过,杨爱卿他到底是怎么了,如何变化这般大?

第0981章 火还不够大

崇祯在疑惑。

李定国也在疑惑。

目前的形势他有些看不懂了。

李定国早把四川的消息,整理好都派人送到大帅那里去,叫大帅知晓。

可他派人时刻盯着四川湖广等边境,而且也有重庆城内谍子发出来的消息。

那大明督师杨嗣昌一直都在调兵遣将,不断的叫人来援。

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

杨嗣昌入川的援军,连根毛他李定国都没见过!

这就奇了怪了!

据他所知,杨嗣昌可是有尚方宝剑的。

大明皇帝的宠臣,亲自斩杀了逃跑的军将,以正明军军纪。

这个分量可比先前他杀的汪云凤。要强上不知道多少倍。

汪云凤叫不来援军也就罢了,他一个大明堂堂督师,手握生杀大权,还叫不来援军,可真是一点都说不过去了!

围点打援战术,他怎么用怎么都不成功,着实是有些愤懑。

李定国把桌子上的各种消息都收拢起来,思索着要不要直接攻打重庆,擒了杨嗣昌好好审问一二!

你个废物,连人都调动不来,没有一点利用价值。

要不是你爹岁数太大,还为大帅做事,我直接把你一刀砍了,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

大明的机动兵力都去追着剿杀张献忠,如今在湖广四川边境聚齐。

李自成当即抓住机会,直接从深山里杀出来,在河南再次卷起风波。

他带着贺今朝张献忠二人资助的战马,直扑永宁县(今洛宁),攻破王府,一刀杀了万安王。

然后命人拿着王爷的人头去城中各处招降。

李自成夺下他的家财,直接开仓放粮,收留饥民,壮大自身。

河南本就是连年饥荒了,李闯王这里开仓放粮,消息稍微放出去一点。

远近饥民便扛着锄头就来投奔。

响应者如流水袭来。

日夜不绝,一呼百万是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