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19章

作者:秋来2

李岩率先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吴国俊打了张献忠后,指定会来围剿闯王的。

“不错。”李自成也懒得跟张献忠炫耀,也开口道:

“速速派人去打探官军的动向,一有消息立即传回。”

“是。”

自是有传令兵直接跑出去了。

李自成则是对着张献忠道:“张老弟,你如今就剩下几十骑,莫不如归在我的麾下,我给你调拨几千人马,咱们两个一起打天下。”

张献忠听到这话,脸上有些难看。

他是来寻求合作的,可不是来给李自成当小弟的。

大家都是平起平坐,今后要你坐着,我跪着。

那我张献忠岂不是成了跪着要饭的了?

张献忠也认为李自成这话着实是有些难听。

当年他来求自己资助他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

万万没想到,李自成他竟然飘了!

罗汝才见张献忠不出声,随即站起身来圆场道:

“张兄弟受伤了,还是请郎中来好好与他治一治。”

如今大明还是一个架子,里面也有点小实力存在的。

而且起义军内部矛盾也没有激化,故而李自成只是那么一问,并没有强迫张献忠加入他的队伍。

“好好好。”

李自成也掠过这茬不在言语,请张献忠下去修养。

待到他下去了之后,李自成召集自己的几个心腹:

“张献忠是有家底子的,可现在全都赔干净了,那大明的靖辽侯来势汹汹,不可能不管我们,都说说怎么应对?”

宋献策第一个开口:“闯王,趁着他们没来的时候,我们在去攻破南阳。”

“张献忠就是围攻南阳被吴国俊打败的。”

李自成对于吴国俊是有着忌惮心思的,纵然声势浩大。

可他也没什么真正的底子,遇到难打的城镇以及官军,也得需要避开,不能死磕。

“正因如此,吴国俊等人必然想不到,我们可以分一部人佯装大军,故意往信阳等地,意图往湖北运动。”

李岩随即补充了一句:“闯王,就打着我们与张献忠合并,前往湖广等地的口号,引诱吴国俊等人返回湖广进行截击。”

李自成颔首,大抵就是这么做,然后再攻南阳,抓住唐王,端了他的府库。

杨嗣昌得到吴国俊的捷报,一下子就从“病床”上跳起来了。

“大捷,大捷啊!”

监军万元吉也十分的欣喜。

靖辽侯一出手,就差点按死张献忠,就算没有杀了张献忠,可打的他就剩下几十人逃走。

接下来修养一阵,他们再去围剿盘踞在河南的李自成。

如此,中原流寇就能被彻底清除。

中兴大明不在是个梦!

就算贺今朝实力强横又能如何?

将来如何,还未可知呢!

杨嗣昌一下子就觉得自己算是真正的活了过来。

锤匪在重庆给他制造的噩梦,他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此仇不报,如何能行?

他要证明他爹是错的,儿子一心为大明,有吴国俊这种沙场悍将在,左良玉这种骄兵悍将也得乖乖听话。

想到这里,杨嗣昌急忙跳下来,开始给崇祯写捷报,让陛下也高兴高兴。

而万元吉也捏着胡须,心想辛亏督师没有胡乱指挥,这才让靖辽侯能够自己谋划,一战功成。

接下来就要进军河南,绞杀闯王李自成。

“督师,靖辽侯要求我们提供粮草。”监军万元吉脸上带着笑意:“此番俘虏较多,但是连军粮都不够吃了,如何能扩大战果?”

听到这话,正在写捷报的杨嗣昌抬起头:“叫湖广巡抚全力支援。”

万元吉想了想,便先去找人了。

湖广本来也是鱼米之乡,但现在不说也罢。

军粮总共是压在明军头上的一座大山,动不动就饿肚子。

京师。

崇祯接到了杨嗣昌的汇报,惊喜的扶着桌子大笑。

甚至激动的在宫殿里走圈,完全是失态了。

虽然没有抓住挖他们朱家祖坟的张献忠,但打的张献忠不足百人逃窜,有利的打击了流寇的势力。

最重要的是杨嗣昌还给他勾画了一副蓝景图(大饼),剿灭中原流寇,恢复生产,然后与西北、东北的两方势力,成就三足鼎立之事。

在这三方当中,大明占据的地盘极大,定然能够轻易拖死其余两方。

待到辽东战事结束后,大明也可以与鞑子议和,叫锤匪与鞑子之间心有芥蒂,就是不能让他们议和,共同对付大明。

杨嗣昌相比于其余人写奏疏,写出来的奏疏跟事实根本不一样不同,他总是很委婉的点出目前朝廷实际的情况。

这样不至于让崇祯气的跳脚,还总能掌握一手的消息。

相比于其他人的奏疏,大多都是谎话连篇。

当然诸如卢象升那种在奏疏上总写一些大实话,让崇祯这个号称小尧舜,以及中兴大明的美梦破防的人,气的直跳脚。

要不是碍于皇帝的面子,非得把卢象升给批驳一顿,对他的建议都不同意。

崇祯没有“朕就是这种汉子”的觉悟,对于自己名声看的特别重。

所以卢象升这种光说大实话,不懂得吹捧的官员,他是不可能得到崇祯的喜爱以及信任的。

所以被坑死,也是情理之中,甚至战死之后,也不给他收尸以及殊荣。

现在杨嗣昌的奏疏让崇祯总是觉得很亲切,靖辽侯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一出手就给他搞了这么大的惊喜。

如今东北、中原等地接连传来捷报,崇祯内心狂喜,忍不住多吃了一碗饭。

第1014章 明清战略对决前夕

湖广传来捷报,让崇祯极为兴奋。

为了灭寇雪耻,崇祯把目光放在了锦州,希望洪承畴能够再接再厉,能像吴国俊一样传来好消息。

不久前,洪承畴率领蓟州总兵白广恩、宁远总兵吴三桂、广宁前屯卫总兵王廷臣抵达宁远,视察松山等要塞后。

以兵力太少不足以御敌,请朝廷再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云集宁远前线,总兵力达到十三万。

明军在锦州、松山、塔山、杏山一线摆开决战的架势。

当然清朝方面也不示弱,咄咄逼人。

据辽东巡抚丘民仰向朝廷报告,清军不断向义州运送军队、粮食、武器。

其中有红夷大炮三十门,小炮多得难以细数。

尽管在火炮方面,明军在各处据点的火炮也不少,但总体质量而言,还不如清军呢。

明朝降将石廷柱、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在郑亲王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阿达礼等统率下,齐向锦州外围扑来。

双方接连交战,形势日趋紧张。

但我大明官军上下齐心,略微占优!

崇祯虽然知道清兵难以对付,但是有洪承畴总督十几万人马出手,还是让他十分放心的。

可实际情况上锦州、松山请求救援的报告,与汇报到皇帝那里的大不一样。

“奴众(指清军)此番倾巢困锦,内打栅木,外挖濠堑,水泄不通,人影断绝。

松城与锦州相隔十八里,奴贼离锦州五六里下营,即近在松城左右。

今锦州壕栅已成,奴众精骑尽绕松城,势虽困锦,实乃伺松。”

锦州、松山的守将,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

清军围困锦州的意图是吸引明军主力的增援,在松山一带形成围点打援之势。

久经沙场的洪承畴,对这种战术意图当然了如指掌。

故而对战略决战持谨慎态度,倾向于打一场持久战,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

他在向崇祯报告军事部署时,一方面表示解锦州之围的决心。

“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战,用纾锦州之急”。

另一方面陈述他的应对方略“且战且守”。

“久持松、杏以转运,且锦守颇坚,未易撼动。

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即朝鲜亦穷矣。

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

洪承畴的“可守而后可战”的战略方针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当时唯一可取的方案。

皇太极想要长久的围困,也得源源不断的从朝鲜那里运粮支撑。

这年头,粮食就是金贵的很,哪里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况且坚守锦州城的总兵祖大寿,被清军困五个月之久,仍然信心十足。

他特地派士兵出城向洪承畴传话,城内粮食还足可支持半年,建议洪承畴用车营步步进逼,不要轻易交战。

但是洪承畴却是不这样想,祖大寿被围困,只要有粮食就能守住。

可一旦粮尽,那锦州、松山等地的军将就玩完了。

更何况清兵加紧四面出击,骚扰明兵,急需大力增援米豆。

洪承畴与邱民仰、吴三桂再三商议,急欲将粮料多运松、锦,以防不虞。

他们决计“以新年过节,出其不意”将粮运去。

正月初二、三两天,装粮上车,共一万六千石,吴三桂亲自带兵防护,尽速赶运。

此计果然躲过清兵的监视。

明军于初七进入锦州城,把粮食全部卸下去,初八空车返回。

待到初九,清兵才闻讯,出动两万骑兵追击,企图夺取粮食。

行至沙河堡,清军分四股追击,遭到明军炮火袭击。

清兵一无所得,还因追击遭到埋伏,只能从原路撤回。

明军护送数百辆大车,装载一万六千石粮食安然进入锦州,说明清军并没有把锦州围住,也没有把宁锦之间的交通线封锁起来。

或者说他们屡次对明军的小规模冲突都取得了胜利,根本就没把明军给放在心里,认为他们不敢出城。

而那些谍子传回来的消息,也是许多明军都不敢运送粮食去锦州等地,故而清军越发的骄狂起来。

所谓围城半年之久,锦州城里人出城田猎,车牛挽运军粮,任意往来。

这证明清军围锦是不成功的。

或者是说有意放纵,方便他们联络城内的内应获取消息来源,兴许也是为了迷惑祖大寿等人。

总之,明军这一次成功运粮食,主要是清军出现了极大的失误。

皇太极曾明确规定了“由远渐近”的围城方针,但是诸王贝勒并没有认真执行,甚而加以违背,自行其是。

多尔衮、豪格、阿巴泰、杜度、罗托、硕托、阿山、谭泰等,在他们执行围城的任务时,擅自移军,退到国王碑(地名,位锦州东)以东,在离锦州三十里的地方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