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26章

作者:秋来2

“在火炮面前,洪承畴想要讲道理,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贺今朝倒是对洪承畴无所谓的态度:“他当年畏惧我的威势,不敢来攻,他降清更好啊,让人看看大明的士大夫是什么样的群体。”

张福臻随即回过神来,洪承畴是有本事,但自家主公目前都在培养自己的官吏体系,对于大明士大夫投靠谁,根本就无所谓。

“清廷会不会重用他还是个问题呢。”贺今朝站起身来走了几步:

“李自成在河南搅和的厉害,大明在辽东的战局无法挽回,接下来就该咱们出手了。”

张福臻连忙快走几步,到了地图前头,一脸振奋的道:

“主公,你是想要快一步,还是想要慢一步?”

“嗯,没想好,还得看形势。”贺今朝看着地图上的两条线。

若是走快一步,那就出山西,撕毁与大明的和约,直扑京师。

一举攻克京师,去歪脖子树下,集体观摩崇祯覆面上吊的场景。

但是锤匪需要接过被清军打的残破的宁锦防线。

然后守护漫长的长城边境线,预防清廷再次破关入塞抢掠。

同时还要应对各路“勤王兵”的围攻。

总体而言,一下子就需要面临多线作战。

而且有利的为其余流寇吸引了足够多的仇恨,帮助他们扩大地盘慢慢积蓄力量。

兴许还能进一步促成“南明”与流寇之间的合作,共同对抗锤匪。

贺今朝还要同地方上的士绅豪族、勋贵、皇亲国戚作战,属实是收益大,风险也大。

若是慢一步,就是动用李定国在川中训练的水兵,水陆两方配合,沿着长江打下去。

占据湖广,拿下安徽江西,半包围南京城,择机而下。

到时候是北伐进京,还是南下浙江福建联合广东等地,都是可以根据形势做出应对和选择。

留着崇祯去与清廷继续相互折磨。

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张献忠去江西等地祸害一下,毕竟能被他祸害的大多都是家有余财的乡绅。

贺今朝虽然也在收集消息,大规模会选择从四川出兵,进展湖广的路线。

华北等地连年干旱,占了也成不了什么助力,反倒被一个劲的拖累。

“粮草准备的如何了?”

没等一会,丘之陶就拿着册子念给贺今朝听。

四川的稻米运到了陕西、山西等地。

从广东运来的大米沿着水路在四川卸下入了粮仓,倒是有所积蓄,可以维持五万大军打半年的仗。

若是途中在收降许多人,那指定是远远不够的。

还得从蒙古调拨骑兵一同出兵作战,那更是花费不小,但贺今朝绝不会放任那些蒙古人就在长城边晃荡。

毕竟许多没有加入锤匪的蒙古人,也渴求“进步”啊!

机会,贺大帅得给他们先来上一次。

“主公,军械方面不用担心,燧发枪也在批量生产当中,而且子弹也配备了纸包油弹,唯一需要准备的便是船只、粮草。”

听完丘之陶的汇报,贺今朝颔首:

“多方筹集粮草,做好出征的准备,就让李自成在河南多闹腾一段时间吧。”

“是。”

贺今朝看着早就规划好的进军路线,他倒是觉得通过赵小五、杨文岳带着队伍往广东行军,一路上畅通无阻,物资越打越多的战例来看,南方的军备更加松弛。

大明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都放在了北方,以至于当年闹倭寇的时候,少许倭寇他们都能前往南京城外晃荡,早就废弛了。

现在几乎都成了渣滓。

摧毁明军在南方的军事力量,贺今朝倒是不觉得会遇到什么困难,唯一需要面对的就是各种士绅,需要大开杀戒一番。

四川边境与云南广西各路土司的对战还在继续,且都大规模轮换回来一波人马了。

同时也是在小规模的练兵,给陷阵营士卒转正的机会。

“我意带两万人出征,其中调拨五千蒙古骑兵。”贺今朝示意一旁的属官把这件事记下来。

“对了,田虎的情况如何了?”

“回大帅。”丘之陶看看最新的消息整理:

“田虎率领士卒往北走了几百里的时候,就遏制住了巴图尔洪台吉(准格尔部落),鄂齐尔图车臣汗派信使前来沟通,希望两方能够不起争端。”

因为鄂齐尔图车臣汗的叔父固始汗控制了青藏高原,在贺今朝的干预下没有灭掉却图汗、白利土司这两个敌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地盘,开始进藏,与第悉藏巴进行交战。

固始汗出其不意,奇兵入藏,先占领前藏大部分地区,藏巴汗率领残部退守后藏,双方还在对战当中。

“鄂齐尔图车臣汗这个人不行。”贺今朝点评了一句:“他一个背地里要投靠大清的人,也配来当和事佬?

叫田虎与巴图尔洪台吉谈一谈,若是能往沙俄方向进军,可以卖给他一批军火。”

“明白。”

丘之陶记下来之后,连忙派人去传递消息。

火绳枪的技术已经成熟起来了,燧发枪的技术也成熟起来,自是要把旧军械淘汰一部分。

贺今朝的想法是,他周遭地盘的首领都别闲着,该打仗就打仗,不该打仗也蹿得他们去打仗,要不然总容易把目光放在他控制的地盘上。

这不好!

这样大家都有进步的空间,也可以沿着他们走的路,往外扩张的更多一些。

“主公,高将军还屯驻在宁夏,此番调拨人马,是否要轮换他?”

张福臻斟酌的询问了一声,毕竟甘肃嘉峪关那地方还是挺苦的。

贺今朝想了想,一直把小舅子放在西北边也不合适:

“便调他回来,命令副将全权代理,将来咱们收拾了内陆这块,还得往外扩呢。

别看固始汗现在打的欢,将来他的地盘都得是咱们的!”

一旁的属官兼任“起居注”的人都在记录贺今朝的话。

待到后面还要编纂史书,尤其是大明出书日益成熟,所以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流传的都极多。

对于当初张福臻提的这个事,贺今朝也并不在意。

反正自己又没打算神话自己,记录就记录呗,只要不涉及私密隐私就行。

贺今朝的这副出兵策略,就挂在这里,过来过去的属官也都能看见。

他们早就清楚大帅下一次作战的目标,只是不确定从那条路。

但他们相信,无论大帅选择走哪一条路,那都将是自己的进身之阶!

第1020章 只有速战速决

辽东。

明廷前线想要缓慢为之,应对对满清的战事。

但是远在朝廷的陈新甲固执己见,想要速战速决。

他派来的喉舌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在前线与他一唱一和。

张若麒此人躁率喜事,略有小胜便盲目乐观,觉得清军在面对洪督师的“围剿”下,定然能够再大获全胜。

他以为锦州之围可以立解。

于是私自向崇祯送去一份秘密奏疏。

鼓吹速战意见,极力向皇帝说明兵部尚书陈新甲的策略是正确的。

并向崇祯请求他能在洪承畴行营费理军务。

以此来掌控军中话语权,方好极力促使对清速战速决,成为事实。

崇祯经不起陈新甲、张若麒的再三鼓动,从支持洪承畴打持久战,一变而为要求洪承畴速战速决,下达密敕,严令洪承畴“刻期进兵”。

洪承畴原本对于陈新甲催促近三个月决战的事全都是已读不回的处理。

现在该着急的是清军。

尤其是己方在战场上刚获得一点优势,朝廷就要把这股子优势给葬送掉吗?

至于洪承畴对皇帝的命令也不是头一回已读不回了,就想着要按下,继续对峙。

可陈新甲再次写信给洪承畴,激将出兵。

他对满清方面散布再次越过长城边关的谣言,信以为真,以此来警告洪承畴。

“你出关用兵一年有余,耗费饷银数十万两。

既不能解锦州之围,若再使内地受困。

到那时,你不进山海关,则长城沿边空虛。

如往辽西,则宝山空返。

这般拖延,你上不能表陛下圣明,对你的信任,下不对得起朝中文武诸臣对你的殷切期望。

当此主优臣辱之际,想必你日夜皆有所不安!

靖辽侯不在蓟镇,无论是清军入塞,还是锤匪贺今朝想要入京,都不是谁能轻易阻挡的。

还望你能速战速决,捏死清军与锤匪两方的筹划,方可对朝廷最有利。”

洪承畴都觉得陈新甲这封信写的莫名其妙。

清军哪一次入塞作战,会大肆宣扬,让你提前做好准备?

现在皇太极故意放出这样的风声,不就是想要朝廷内部的人跳脚吗?

然后叫我洪承畴放弃优势兵力,后撤到关内。

这样救援锦州的战事,就算是瞎了。

还有既然你陈新甲怀疑贺今朝想要入主京师,改天换地。

当时你为什么又要主持同他议和诸事?

不就是为了避免大明两线作战时,他会突然发难吗?

如今你什么证据都没有,就开始说这些事,简直是脑子有泡。

洪承畴想不明白,为什么担任兵部尚书的人,全都不知兵。

尽管陈新甲是一个举人的身份,被提拔到这个位置上的,按照以往的执政经验,非进士不可能入内阁之类的。

“亏他还在辽东这里待过呢!”

洪承畴也没有瞒着几个将校,直接把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信念给麾下听,也是想要叫他们做好准备。

因为他认为,陈新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指定还会有后续手段。

他拖延了三个月,再长久的拖下去,怕是难以维计。

吴三桂倒是第一个开口:“督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粮食还能够我们支撑一段时间。”

现在朝廷能卡的不就是粮食吗?

幸亏上一次朝廷运粮及时且充分,他们趁着多尔衮松懈,又偷摸给锦州祖大寿运输了不少粮食,甚至还打了清军一个伏击。

再加上蒙古人叛乱,需要祖大寿支出消耗的粮食变相减少,锦州城内的储备粮就更多了。

那还怕个屁。

就继续往后拖。

洪承畴倒是没有立即搭话,这个借口他也说过了。

皇帝都给自己下密疏了,叫他刻期进兵。

洪承畴怕皇帝会遭不住陈新甲的劝说。

唐通心里一个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