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911章

作者:秋来2

范文程的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

锤匪掳掠来大批粮食送到前线来,供应洪承畴他们作战,皇太极是遭不住的。

“那便派人巡视由义州到盛京那条路的动向。”

锦州到盛京那条路济尔哈朗正在走,遇上了指定会派人汇报的。

皇太极等人在思索当中,就看着明军浩浩荡荡的奔着锦州方向而去。

待到过去了半天,皇太极才确认,洪承畴当真没有奔着杏山走的意思,他才命令部队集结,跟在明军后面袭扰。

此地距离锦州不足百里的距离,大军三天就能走过。

八旗屡次派人去袭击明军的后方,能咬下几口肉来是几口。

待到唐通埋了几颗地雷之后,清军就被炸老实了,因为锤匪也用过这招。

被围困在锦州城内的祖大寿接到了洪承畴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接应他出城的消息。

他叫祖大乐等人做好准备,直接把锦州内城给烧了,断了自己的后路,带着明军杀了出来。

科尔沁谢图亲王以及背叛祖大寿的蒙古兵皆是不能阻挡,纵然是多铎领兵,也无可奈何。

他所带来的镶白旗尽管是八旗当中牛录最多的一旗,眼见济尔哈朗所带领的镶蓝旗奔着盛京而去,自是清楚明军所传的谣言是真的。

而他们的皇上对于他们这些人还有所隐瞒。

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从努尔哈赤死了就留下了历史问题,幸亏目前多尔衮多铎二人较为团结,正镶白两旗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而且在与锤匪的历次交战当中,两白旗损失最小。

就算皇太极一个劲的征召士卒,吸纳明军士卒补充自身。

可他掌握的两黄旗加上从莽古尔泰手里夺来给他儿子豪格的正蓝旗,三旗加在一起也就比两白旗多了二十个牛录(6千人)。

祖大寿没成想清军换防之后,他能轻易的冲出包围,成功的与洪承畴汇聚在一起。

“洪总督,咱们怎么个章法?”

“派出一部分人前往海滨,那里会有船只接应,我们暂且休息一二,做出向塔山方向进发的样子。”

洪承畴也不含糊,他其实并不想沿着小凌河进发,而是准备在半路上转道,沿着女儿河方向进发,前往喀喇沁的地盘。

那里被后金分为了左右两旗,这几年被察哈尔部罗欺负,皇太极始终没有多少时间帮他们出头。

大军所到之处,定然能够击溃这帮丧家之犬的蒙古人。

吴三桂便把外面紧要消息都说给了祖大寿听,特别是洪承畴说过的话。

祖大乐也在一旁听着,其实他早就有降清的想法。

无论如何富贵都跑不了的,特别是皇太极对他哥祖大寿百般包容,又礼遇有加,只要降清,那前途是十分光明的,更何况他还有许多好友也都降清了,人家现在都有爵位了。

“我万万没想到贺今朝会进展的如此之快。”祖大寿摸着胡须微微皱眉,看着祖大乐道:

“若事不可为,你便主动降清,作为谍子,取得皇太极的信任,为锤匪将来进攻辽东提供助力,若贺今朝没那么本事,也不会耽误你在鞑子那里的前程。”

祖大乐没想到自己的心思会被他大哥猜透,且又给他布置了一个难以拒绝的任务。

两头下注,属实是常规操作。

“大哥。”

“不必多言。”祖大寿拍拍祖大乐的肩膀,让他别多说话,言多必失,又转头看向吴三桂:

“我的好外甥,真到了事不可为那个地步,你也不要轻易投降鞑子,逃回关内先取得崇祯的信任,然后再待价而沽。”

祖大寿对于大明已经尽心尽力了,奈何现在为大明打着打着,他们发现大明要没了。

那还打个屁啊!

武将不投靠新主,难不成还要为旧主殉葬?

在辽东这个地界,想都不要想。

大家先为家族找好后路才是真的,至于其他的,就尽人事听天命吧。

“外甥明白。”

吴三桂重重的点头,连洪承畴都认为投锤才是出路,降清那真是没什么太大的出路。

在海滨地带巡逻的谭泰很快就把明军向着这个方向突围的消息,传回到了皇太极处。

洪承畴的如此操作,更是让皇太极摸不着头脑,这个人到底想要怎么突围。

第1089章 激战

不管皇太极莫不摸得着头脑,洪承畴与祖大寿合兵一处,明军实力再次壮大。

而且洪承畴还向困守锦州的官军,宣告清军军心不稳,咱们随便打打就能赢,这也是大军顺利接应你们的缘故。

因为锤匪已经去盛京周遭烧杀抢掠。

只要咱们能安安稳稳的返回山海关,不仅性命留得住,赏银也是少不了的。

谁敢克扣大家的赏钱,尽管找他洪承畴来。

总之,目前的形势对于明军士卒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锤匪都杀到了盛京,这件事,着实是给了守卫锦州的万余关宁军一个“小小”的震撼。

大明自从丢了沈阳之后,还未曾杀回去呢,都是一退再退。

眼瞅着锦州等地也保不住了,结果锤匪趁着清军大军在外,他们去“捣巢”了。

此举颇有些李成梁当初让炮灰吸引敌军的注意力,再派精锐去捣巢的战例。

而多尔衮与多铎二人下意识的要保存实力,至少与明军硬拼的时候不上,待到明军全军溃散的时候再上。

这样不仅己方损失较少,而且俘虏众多,能够继续扩大自身。

要不然刀尖一般都是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但现在他回盛京去平叛了。

皇太极想要催促两白旗上,但多尔衮两兄弟一个再前面堵截,一个在后面追击,皆是不紧不慢。

对于这种现象,皇太极怒斥多铎,命他全军压上。

多铎心中是有怨气的,几年前多铎被祖大寿偷袭,损失了三十多匹战马,伤了九个人,就被皇太极抓住机会,夺走了他的部分牛录,从亲王降为贝勒,掌管兵部虚职,没有决断权,也不得过问日常政务审理。

现在用着他了,又开始如此逼迫。

多铎按下怒气,先说了盛京老家遭到锤匪肆虐,将士们许久不曾回家,皆是感到忧心,他又极为诚恳的表示一定督促部下拼命。

热情礼貌且诚恳,但不干活。

皇太极不得不承认,镶白旗在与明军真的在相互厮杀,只不过战果皆是不大。

时不时的爆出几颗地雷,也让许多清军士卒不敢轻易发起突袭。

谁知道这段路会埋下几颗真雷或者假雷?

“豪格。”

皇太极只能把自己的儿子叫来,催促他去出战。

自从莽古尔泰死后,大清第一莽夫便渐渐落到了豪格头上,而阿济格也成长了许多,不怎么争夺这个名头了。

豪格自是带领着正蓝旗奔着行军路上的明军杀过去。

这两天他早就憋坏了,一直都在请战,奈何他皇阿玛一直把立功的机会留给别人。

况且清军善于野战,正是好立功的机会。

豪格并没有一股脑冲上去,而是先派遣轻骑兵佯攻,这样可以引诱明军因为紧张而开炮放箭,消耗明军的远程火力。

洪承畴也不是好相与的,大声喝令顶在前头的士卒皆是不允许射箭反击,任由清军冲击盾阵,有本事就撞进车里来。

待到清军到了三十步距离放箭射杀明军后,洪承畴才允许持弓以及藏在盾阵后面的小火炮反击。

叮叮当当,箭矢插在盾牌上,插在明军喉咙处,流出的血把黄土聚拢成小泥潭。

明军火炮发射。

砰砰几声。

二十多步内,无论是披甲的清军还是战马,全都躺在地上。

洪承畴下令挥舞旗帜,命祖大乐与吴三桂对清军的轻骑兵进行截断。

清军擅长宽大正面的野战冲击战术,绝不能落入他们的节奏当中去。

即猪突大阵。

辽东军在李成梁的带领下,自是有着“一二杀猪大阵”相应对。

而且在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对战当中取得极大的战果。

要论kpi,整个大明李成梁刷的是最多的,就连开国的一些将领都刷不过他。

而祖大寿与吴三桂部下,又是关宁军。

就目前而言,明军士卒明显要比清军多。

清军冲出来,洪承畴则是交给大军阻挡敌军,然后派出精锐士卒进行截杀。

豪格派出一,洪承畴就派出三。

明军要么就纠缠,要么就驱赶。

吴三桂也是猛人,同麾下副将胡心水、夏龙山以及祖大乐等人组成几个箭头,反冲清军。

叮叮当当武器对打声不绝于耳。

不时的有人摔落马下,叫都叫不出来。

吴三桂挥舞着大刀,一个横扫便把清军给扫落马下。

他身边的家丁不是忙着补刀,就是忙着护着他左右,不让其余清军靠近他。

一时间战场上到处都是厮杀。

豪格见己方在明军的群殴中落了下风,他也不管什么三番冲击了,直接拍马带人冲杀上去,亲自“猪突”。

在接战的前一刻,清军依旧掏出弓箭精准射杀明军士卒。

面门中箭倒地者不下百余明军,同袍的惨样,一时间有些骇人,明军前锋阵营有所松动。

若是豪格能够趁机冲杀进来,兴许就能搅动明军阵营发生极大的动荡。

但他率领的这支正蓝旗被吴三桂等人斜刺里拦截住了,甚至还有王朴这货也被迫增援吴三桂,扛着清军作战。

谁让他军中战马最多!

洪承畴不用他用谁?

让求战的白广恩与唐通二人,带着步卒去硬钢冲锋的清军骑兵,洪承畴可没那么不靠谱。

豪格率领的骑兵,除了要向前冲,意图撼动明军步卒大阵,使得他们溃败,才能任人宰割的目的,还要应对被吴三桂等精锐关宁军对战。

吴三桂以游击胡心水为左营,夏龙山为右营。

二营皆少年枭勇,胆力过人,全都是吴三桂的心腹。

此时与清军厮杀起来,一点都不落入下风,阵斩清军百余人,挫败了清军的进攻。

豪格这个莽夫,也被拉下战场。

一直观摩战场的皇太极面上有些难堪。

多铎看着脸上带着血色,累的够呛的豪格,更是一脸无辜。

此举足以证明,不是他不想打,而是明军将士得知盛京被锤匪“捣毁”,正是战意正浓之时。

反观清军士卒,个个都忧心自己在家里的财产。

他们这群人,大部分都不配住在盛京城内的。

正在关注前方战场的多尔衮接到奏报,说是明将马科从杏山城杀出来,袭击了摆在后面的蒙古人。

因为把清军都摆在前面,准备拦截洪承畴这伙人。

这波来支援的科尔沁部落的士卒属实是惨,只不过是来壮声势的,结果一直被打。

尤其是皇太极明显是照顾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后方打酱油。

谁成想率先逃走的马科部,并没有选择继续逃亡,而是为洪承畴吸引火力,意图把清军主力拉扯回杏山周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