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912章

作者:秋来2

避免洪承畴的大队人马被清军前后夹击合围。

现在明军阵营里更是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他们救治伤员,打扫战场,甚至还有人砍下清军的脑袋,宰杀受伤的战马,用来加餐。

洪承畴等人拿着单筒望远镜,冲着清军方向张望,时刻关注着清军的动向。

如此种种,更是刺激着皇太极,一时间没忍住,他又开始流鼻血了。

清军的高级将领们心气越发的低落。

上一次皇太极留着鼻血组织作战士气大振,但现在他在喷鼻血,反倒被解读为忧心盛京情况。

如此情况,皇太极掉下战马,被人搀扶住,连忙开口道:

“对外就说我害了急病,引诱明军来夜袭。”

范文程等人一听,连忙大声呼喊,快叫御医来为皇上诊治,清军前线混乱成一片。

随即缓慢后撤二里。

这一幕也落在了祖大寿以及洪承畴的眼中。

“早就听闻皇太极害了病,今日竟然气得直接摔落马下,看样子他离死不远了。”

祖大寿放下手中的望远镜笑呵呵的提了一嘴。

尽管明军目前处在前堵后追的困境当中,可是方才如此接战,清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倒惹得主将摔落马下。

尤其此人还是皇太极,对于军心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洪承畴也晓得,当初皇太极奔袭支援,急的鼻子喷血,但极大的振奋了清军的士气,现在反受其害,他捏着胡须道:

“这对于我们而言未免是一个好机会。”

“督师的意思,是想要直接夜袭清军大营?”

“倒是有这个意思,趁他病要他命,就算杀不得皇太极,惊吓一二病人,让他晚上休息不好,那也是极好的。”

洪承畴捏着手中的望远镜低声道:“我们这么多人不走锦州到杏山的大路,沿着女儿河进入松岭,夺取蒙古人的牛马粮食为己用,到时候是走黑山还是燕山山脉都看清军追击的情况。”

辽西走廊是一片平原,有利于清军的展开和追击。

倒是山路,纵然是真的败了,也能四散逃走。

不至于清军骑马撒开追击,就能堵住一大片。

既然锤匪在盛京作乱,洪承畴就要死命拉扯皇太极的人马,往难行的地界走,看他追不追。

看看最后谁遭不住,反正目前大明的情况已经坏到这个地步了,再坏顶多就亡了。

大不了在换一家呗。

但洪承畴认为,皇太极既然建立新的王朝,指定不愿意就此覆灭。

或者他还想着让自己手中这波大明最后的精锐去与贺今朝厮杀,他好在关外坐收渔翁之利。

“一切谋划全凭督师作主。”

祖大寿深知将出多门的坏处,又是在前线这种危急时刻。

目前他也不畏惧前往关内了。

大明皇帝朱由检如今的情况,还得仰仗着他们这些将校,再也不怕遭到袁都督的那种下场。

如此份上朱由检还分不清谁是“大哥”,那就别怪这群“骄兵悍将”一点都不顾他作为皇帝的体面,绑了他再献给某一方势力。

反正皇帝欠饷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兄弟们还在辽东与鞑子厮杀,怎么都对得起大明朝廷。

其实祖大寿对于洪承畴稳住他麾下的那套说辞,也是半信半疑。

这些个文官都是黑心肝的!

当然祖大寿也自认为不是啥好人。

只有都不是好人的人,才能更快的发现对方话里的漏洞和陷阱。

“督师意让何人领兵袭击清军大营?”

“还是吴三桂。”洪承畴看着正在卸甲的辽东将士:

“他麾下儿郎颇为精锐,只需挑选三千人,尝试纵火袭营即可。”

说道纵火,祖大寿不自觉的翻了下酸水。

尽管大凌河粮尽的时候,也曾吃过人肉。

但守卫锦州粮草充足,可是因为蒙古人投降失了外城,柴火非常难得。

在辽东这地界又不能拆了屋子烧火,只能搜集一些牛粪马粪,最终大量燃料还得用干了的人粪煮饭用,就是利用率不如牛粪高罢了。

毕竟人也不总是吃草,锦州又不同于松山有树可以砍。

人体排出来的玩意晒干用来煮饭,需要克服极大的原始欲望。

就如同段子流落荒岛一样,为了活下去只能吃牛粪,好消息是牛粪有的是。

祖大寿忍不住吐了下酸水,撇过头去点点头。

对于洪承畴的谋划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补充,只不过吃饭的时候悄悄叮嘱自己的外甥勿要深入,免得皇太极布置了后手。

毕竟这种情况,清军不可能部防备的。

最主要的就是惊吓养病的皇太极为主,至于杀了重兵防守的大清皇帝,祖大寿都不做这种梦。

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等待着夜幕的降临。

装病的皇太极更是一夜都没睡,等到了四更天,才在临时营寨外传来扔罐子射火箭之类的呼喊声。

早有准备的清军立即就缠上去与吴三桂厮杀。

吴三桂记着祖大寿的教导,又没有取得如期的战果,便直接撤军。

皇太极一直秉承着理智,只要吞掉这伙明军,他这两年就算没有白费。

纵然盛京被锤匪偷袭,他也不在乎。

可天不遂人愿。

就在皇太极下令若是洪承畴从多尔衮布置的防线内通往杏山,他一定斩了多尔衮的话后。

明军突然就转向西方,奔着蒙古方向跑了。

“速速派多铎追击。”皇太极气得青筋暴涨,多铎也是领命而去。

倒是一旁的范文程思考着,是谁给洪承畴的勇气奔着蒙古喀喇沁部落走的?

这背后有没有贺今朝的影子,他既然派人偷袭了盛京,又派人接应明军,然后联合洪承畴在山脉当中打埋伏?

第1090章 五钱银子

不管范文程怎么想,明军撤退,清军深入追击。

洪承畴则是执行以攻为守的策略,叫人猛打猛冲。

双方连续打了好几场仗,连连冲战。

女儿河沿岸一路躺下了许多人。

直到明军撤到山岭,纵然连皇太极也不敢轻易派人追击了。

这种地形及其容易打埋伏。

再加上范文程把自己的担忧说出来了,万一锤匪也在这里准备借用明军之手埋伏咱们大清,岂不是越发的吃亏?

这种极难的撤军路线,着实是出乎了皇太极等人的预料。

洪承畴从松山大营出发,先虚晃再虚晃,最后不玩虚的了。

经此一战,清军军心、战心已散,无心再战,都想着回去保住自己的家产。

皇太极只是咬掉了明军的两三万人,可己方也损失数千人马。

为此得到了被烧毁的锦州,他也只得下令把松山城夷为平地。

只能攻取塔山、杏山。

为此也只是旧事重提,继续采取挖掘壕沟围困的法子对付坚守的明军。

在洪承畴率部走山路的时候,多尔衮移军塔山,用红夷大炮轰城。

第二天,城墙就被轰开,清步骑一同涌入。

至于杏山,不等清军集中发射火炮,轰击杏山,便有城中百姓开门请降。

就在明清双方在女儿河河畔相互厮杀那几日,马科等人早就会同塔山明军跑到宁远城去了。

清军历时二年的奋战,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大明关外重镇八城已失过半,宁锦防线正在走向最后的崩溃。

唯一的遗憾便是,皇太极把歼灭战,被拉扯打成了追击战。

不仅没有俘虏他盼望了收降十年的男人祖大寿,更没有俘虏洪承畴等一系列大明高官。

清军表面上取得了大捷。

可是在锤匪的搅和下,这个大捷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皇太极只能率领大军返回盛京,以此来安稳军心。

至于多尔衮等人部下,对于攻占两山,也没什么太大的情绪,因为他们也都想要回家看看。

正是因为他们都参与过劫掠大明,所以才会知道被劫掠过后有多惨。

锤匪把盛京周遭搅和一通,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有什么想法和消息。

朝廷上下办事搪塞拖延,根本就不已国家安危为念。

无论崇祯写了什么上谕,明旨,都是朝廷内外的搪塞摆烂。

毕竟闯贼、锤匪的威胁就在眼前,至于救援松山之事,根本就无暇关心了。

这些人干脆放弃松锦,连洪承畴的死活都不在乎了。

万一闯贼在洪承畴回军之前,就攻破京师,他们还得做顺臣呢。

现在大明根本就用不着面临攘外还是安内的两难选择,直到此时他们才确切的认识到,不安内根本就无法攘外。

目前而言,李自成的威胁远超贺今朝,更远超关外的爱新觉罗。

崇祯一直都在期盼着能够把洪承畴这支兵马调进关内剿灭叛乱。

这样,才有机会重振山河。

就剩下吴国俊这一支忠心耿耿的兵马,崇祯认为不能轻动。

但这件事在内阁大臣们讨论数日都没有结果。

原因很简单,阁臣们深知此举意味着放弃宁锦防线以及大批国土,碍于名节考虑,他们故意推诿不决。

因为大家都不想承担责任,甚至反对皇帝的建议。

除非皇帝自己要跟他们说决定放弃宁远锦州等地,才能把他们全都调回关内。

崇祯则是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波人马再不返回关内,那他这个皇帝真是要做到头了。

故而一直在派人询问吴国俊,那些蒙古人的动作如何了,可有消息从草原上传回来?

对于这件事既然阁臣们不肯肩上扛起责任,崇祯只能在关外之地弃不弃上亲自做出决断,那就是放弃,然后退守山海关。

但阁臣们依旧不敢给洪承畴等人下令,故意拖延。

待到崇祯得到吴国俊的回复,说是大批人马已经攻打沈阳周遭,扰乱军心,相信洪承畴等人必定会抓住机会与清军决战,然后返回关内。

他已经派出大批夜不收,前往辽东等地打探消息。

一有最新消息,立即上报陛下。

有了帝国无双上将的回信,崇祯心里踏实多了。

这笔银子花的实在是值,要是察哈尔部的蒙古人能够杀死爱新觉罗家里的几个宗室,那可就更好了!

有了底气的崇祯立即给阁臣们发去谕旨,叫他们速速决断,不要再犹豫了,否则到时候连百姓带土地全都保不住。

这道谕旨显然是带着最后通牒的意思,叫周延儒立即拟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