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913章

作者:秋来2

如果需要再议,叫想要发言的大臣先把提纲上报。

要不然就闭嘴!

崇祯如此强硬的态度,更是让周延儒等人恐慌,到了最后时刻,皇帝是不是还想着要杀人?

如此行径,就是再给顶风抗旨的大臣们施加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周延儒还是不愿意接受“拟旨执行”第一方案,而是采取“必须再议”的第二方案。

毕竟按照崇祯的习惯,他突然变了性子,主动决断承担责任,手底下的大臣们也得迟疑。

一个人的本性不可能随意改变。

于是周延儒召集内阁六部台省等官在德政殿的旁室紧急会议,有几个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思,极力主张放弃关外,全都应对京师周遭的威胁。

其中以吏部给事中吴麟征争辩的最为激烈,大明都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还想着鱼和熊掌都要兼得,简直是痴想妄想。

光是残存的京营能抵挡的住闯贼的攻势吗?

莫不如先把洪承畴等人调集回来,方能有更多的实力,进行反制,也会让闯贼李自成心生胆怯。

要知道李自成已经开始尝试向北直隶进发了。

但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仍旧是消极态度,他认为皇帝的话不可信。

便提出了许多刁难的问题,比如放弃关外之后,该怎么个守法?

撤退的军民怎么安顿?

并且一定要辽东的总督、巡抚、总兵商议出来个一二三具体实施细则来,朝廷方可以同意行动。

吴麟征听到这话都气笑了。

关外这些人正在与皇太极带领的鞑子厮杀,上哪里去静下心来相商这种事?

况且不都是朝廷制定政策下发,让底下的人执行?

如今怎么还颠倒过来了!

总之周延儒就是不往下推动,顺便说朝廷没钱了!

大明户部能够直接支配的银两所剩无几。

但不论朝中还是地方上的文武官员们却丝毫也没有表现出要振作起来复兴图强的意向。

文官们一如既往地贪污纳贿、榨取钱财,而且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排挤、咬噬,把朝廷搅得天翻地覆。

各地握有重兵的大将们则把军队当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常常为了保存实力而临阵脱逃或是根本不听调遣。

崇祯当皇帝后他真可谓殚精竭虑,朝干夕惕。

如今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悲愤、沮丧,甚至非常委屈。

他在无人的时候哀嚎时运不济,痛恨朝臣的腐败无能,但身为大明的皇帝,他却不能不独自挑起挽救危亡的重担。

他再一次下定了奋发图强的决心,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改变命运,改变大明的面貌。

可实话实说,没什么屁用!

但还是要维持一个皇帝的体面,所谓的死要面子,在朱由检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明朝廷吵吵闹闹,不干正事,也没有人想要干正事了。

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楚,大明药丸!

那咱们还干什么差事啊,能混一天是一天,待到锤匪或者闯贼来了,直接投降保住性命。

最好投降闯贼。

因为贺今朝他杀人太狠!

他还不优待前朝的高官,不说官职给往上调调,还要进入什么战俘监狱去,那谁愿意投降贺今朝啊?

故而,京城的这些京官都背地里达成了共识,咱们要投也都投闯。

被驱赶走的山东总兵刘泽清得不到朝廷的军饷,又失去了原有地盘,只能纵兵抢掠,就当给自己麾下士卒发军饷了。

当然了,他名义上还是勤王军呢,被放在东边,用来防备闯贼的。

当年京师第一次戒严的时候,袁崇焕率部千里驰援,兵力雄厚,却不能不时时处处震慑于朝廷的威严,生死予夺听凭天子之命。

而现在,一个只有七千人马的总兵就如此骄横跋扈。

崇祯真是不胜感慨。

但事急从权,因为还要用武将,也就无可奈何。

他只希望洪承畴能够取得大胜,返回关内,给他一丁点美好的向往。

现如今大明的情况越发的糜烂了。

随即靖辽侯吴国俊会同蓟辽总督王永吉,作为负责蓟门辽东军事方面的大臣出来表态,请撤关外之军,支持陛下收守关之卒,成就荡寇之功的决策。

崇祯要首辅周延儒决议,但他仍旧不决议。

还请皇帝下旨要辽东巡抚邱仰民表明态度在定夺。

王永吉则是抓住吴国俊的手臂感叹,陛下依赖蓟门的军队,但是能有多少人可以御敌的?

现在唯一的计策就是主动放弃关外的土地,朝廷再也支撑不住洪承畴等人的战事。

吴国俊目前也没有接到洪承畴是否安全返回的消息,只晓得洪承畴依照约定行事。

毕竟杏山等地已经有明军跑回来报信。

在吴国俊看来,宁锦防线已经被破开,在守着宁远等地又有什么屁用?

他可不愿意闯贼李自成杀进京师来。

那大明的皇帝可是他吴国俊一早就打定主意,送给贺大帅的见面礼,同时也是自己的进身之阶。

王永吉再次联合吴国俊上书表态,崇祯拿着二人的奏疏叫周延儒等人看。

二人不敢言语,待到退下之后,窃窃私语,皇帝想要行此事,待到事情敲定,必以弃地之事杀了我们,该当如何?

结果被吴麟征听到了,立即批评他们,今日这个坎都不一定过去,还想着明天?

你们的脑子被驴踢了吧?

面对崇祯制定的策略,手下的臣子,特别是内阁成员,第一条想的都是要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掉进旋涡里,而不是帮助崇祯查漏补缺,看看能不能顺利实行下去。

大部分臣子都不赞成弃地,除非皇帝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此事由他来承担责任。

要不然皇帝的旨意,内阁有权力给退回去。

就在众人扯皮当中,吴国俊终于联系上了在蒙古境内横行的洪承畴部。

他们这伙人官军的形象,可谓是极为成功。

纵然被清军围困了许久,稍微碰上牧民,都立即把抢掠的事给回忆起来了,尤其还是洪承畴允许他们出手抢掠的。

因为他知道,就算是回到了京师,皇帝都不一定有银子赏赐他们,莫不如先让他们好好抢一抢蒙古人。

据他所知,喀喇沁部落也都降了皇太极,正是该抢的对象。

吴三桂躺在大车上养伤,此番没少与清军厮杀。

白广恩也吊着胳膊,这些总兵几乎个个身上带伤。

他们的心情都极好,总算是离开辽东这个鬼地方了。

回了中原,那还不是广阔天下任我闯,而不是被狗鞑子困在一个小地方。

吃穿住行都十分的操蛋。

洪承畴胡须也没整理,身上的衣服破了也不在意。

他就要穿着这身衣服回京。

祖大寿骑着战马,遥望前后一望无际的明军士卒。

清军撤了,剩下的便是长途跋涉,获得充足的粮草返回京师。

待到他们遇到吴国俊亲自来接应的时候,众多明军忍不住欢呼起来。

而吴国俊也派人快马加鞭把消息传回京师。

崇祯终于不在夜里时不时的哀嚎,而是变得极为兴奋。

洪承畴等大批官军都在齐化门外,面见了皇帝。

崇祯站在城门楼子上,远远的瞧着这批兵马,心里突然就有了定海神针。

他再也不用恐慌了。

朱由检又是赐宴,又是赏钱的,说了许多嘉奖的话。

最终赏给唐通、吴三桂等总兵每人四十两银子,属实是翻了好几倍呢。

士卒每人五钱银子。

这点钱,当真让这群厮杀回京的明军士卒们,无法对着崇祯山呼万岁!

这他娘的不是打发叫花子,又是干什么的?

咱们兄弟为国效力与鞑子拼杀,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就得五钱银子,这他娘的不纯纯糊弄傻子呢吗?

第1091章 十万战神归来

这批大明最后的精锐,对于皇帝的操作,着实是有点伤心了。

就五钱银子,还不如不给呢!

莫不如先欠着,让兄弟们心里还有个好的念想。

倒不至于让大家如此的绝望以及愤恨。

咱们兄弟在关外与鞑子厮杀两年,一直坚持着没有投降,甚至还得翻越燕山山脉,才能返回蓟镇。

其实要不是最后时刻有洪承畴用锤匪贺今朝的威名压着,才能让明军有序突围。

洪承畴根本就没法完全统帅这十多万人马,如今回到京师周遭只剩下不足九万人了。

这两年对峙相互厮杀,从最开始的占据优势到后面的劣势,最后皇太极急了,把两黄旗都派出去厮杀一阵,才让明军吃了大亏。

行军路上伤员不断的死去,这条件就别想着什么医疗条件了。

结果,就这?

崇祯不提欠饷也就罢了,光是设宴就准备与几个总兵以及一系列文官吃席面?

对于这种事,哪个大明士卒心里没有怨气!

现在因为漕运断绝,京师里的粮价一石已经高达五六两银了,皇帝赏赐的五钱银子倒是够买几斤粮食的。

当然了,这群士卒目前还不清楚京师的“物价”有多贵。

明朝时的北京完全无法维持官僚贵族和军队驻扎所需的粮食,需要从江南经京杭大运河向北京运粮,运输成本极其高昂,现在缺粮太正常了。

而山东跑来的刘泽清知道后,果断就纵兵劫掠了。

或者说从万历四十六年与后金之战开始,到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结束,经过了二十四年,近乎一代人的时间,明军在战场上没有任何起色,战术始终陈旧重复,连失败的模式都是一模一样的。

再加上如今的明军都是半路出家的“农民战士”,而清廷可是渔猎民族,自幼便是“职业猎手”。

明军火器落后,不能抵御清军的骑兵,冷兵器更不是对手。

因为生存环境恶劣,女真人的弱者大多都被自然环境给淘汰了。

大明想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士卒,代价极为高昂。

首先钱得给够了。

单单是第一点就达不到,那还打个屁的鞑子啊?

就算军饷欠着,好歹给大明士卒引进一些良好的火炮火器。

在欧洲,火器的普遍运用与技术提高终结了冷兵器时代的霸主——重装骑士。

骑士和他骑的马都挂着由一整块钢片打造的板甲,这在当时是绝对的霸主。

因为一般的剑对他们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但是火器终结了他们的霸主地位。

可就算是大明给配备了,但火炮火铳质量不合格,导致大批明军将士血撒辽西走廊。

以至于皇太极能够仿制欧洲火器,甚至得到了明军经过葡萄牙式训练的炮兵部队,升级为一支以骑兵为主的综合性军队后,明军的下场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