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735章

作者:瑞根

  现在自己是要面对察哈尔人的进攻,这可比与宣府军打仗强太多了,宣府军以步军为主,而且战斗力极强,真要和他们干一仗损失不会小。

  和蒙古人打仗就相对简单了,如果遇到野战,迎头相撞,地形不适合,也许就被一场大溃败,但现在却是抢先得到了情报,预知了敌情,而且从四海治所往东西走地势都很崎岖,要想选择设伏地点并不难,关键是要够快,时间要赶得及才行。

  “肯定是察哈尔人,小的隔得最近的骑兵只有二十步远,幸亏小的躲闪得快,否则就被发现了。”刘柏山连连点头,那边宋志宝也接上话:“将军,小的也不会看错,现在四海治所堡寨里还乱成一团,外边也还在掳掠,只有一少部分人开始集结在街口,……”

  黄得功会意地和左良玉交换了一下眼神,立即商量起来。

  如果察哈尔人进来了,可能会走两个方向。

  一个就是朝着自己这一行人过来的方向,再越内长城,进入顺天府境内,直逼潮河所。

  一个方向就是走永宁,拿下永宁,再择机看可否进攻延庆州城。

  很快二人就否定了前者,因为从现在获知的情况来看,察哈尔人不太可能是大规模入侵,而更有可能是小股袭扰或者是被牛继宗故意放进来的,如果要进顺天府还要面对蓟镇军镇守的内长城,他们不会去冒这个险。

  抢一抢永宁和延庆州不香么?

  迅速确定了方向,那就是要选择设伏地点了,当然是四海治到永宁的那段路上了。

第一百二十章 变化

  就在黄得功和左良玉琢磨如何设伏给突入边墙的察哈尔人以迎头痛击的时候,冯紫英也终于回到了京师城中。

  要说似乎也没有走几日,算一算加上这来回路途上的耽搁,也就是七八日,但是却感觉好像已经过了许久一般,时移世易,整个朝中局面都为之剧变,而自己似乎一下子对顺天府衙门都陌生起来了,很有点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

  冯紫英一行人是从德胜门入的京。

  京师局面依然紧张,上三亲军在各个城门上都是严阵以待,前几日戒严封锁了城门,每日只留东、北、南各一座城门开启四个时辰,平素全数关闭。

  不过在确定了宣府军被击退,并且已经撤退到了榆河以西,基本上不太可能再犯京师城之后,每日开城门的时间延长到了六个时辰,城门也增加到了六座,但西城这边的城门仍然不开,所以冯紫英他们不得不绕行北面的德胜门入城。

  一进城,冯紫英没有回家,而是径直去了顺天府衙。

  他赶到府衙时,正遇上了吴道南也回府衙。

  这让他很诧异,但是转念一想,都这等时候了,吴道南就算是再不喜欢这府衙的俗务,但他毕竟是顺天府尹,哪怕是泥塑菩萨,那这个时候也得要把庙门守住不是?这个时候回府衙里呆着,也算是明智之举。

  吴道南也看到了冯紫英进府衙,略一犹豫之后,便主动招呼冯紫英。

  “紫英,你到我这边来一趟,我有事和你谈一谈。”吴道南看着冯紫英,此时心境却是说不出淡然平静。

  说实话,对这个顺天府尹的位置吴道南并不喜欢,一点儿都不喜欢,若非叶向高和方从哲一定要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坐着,而他想去的礼部却一直去不了,他早就想要走人了,去年的时候他就不想干了,一直拖到现在都还没法脱身。

  此番他早早就跟随皇上去了铁网山,就是想要借重这样一个机会好好在皇上面前表现一番,寻求机会能从顺天府尹位置上离开。

  如果礼部去不了,大理寺卿和太常寺卿,他也可以接受,为此他也作了不少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和叶方二人通气,也和吏部尚书高攀龙说通了,只等时机。

  不过大理寺卿的事儿也不少,吴道南知晓自己的性子,耐不得俗务,所以最好就是去太常寺做太常寺卿。

  谁曾想他觉得自己已经快要成功了,皇上已经松了口风,而叶向高和方从哲那边也不反对,只等合适时候就调整,但却在这个时候出了这样的大事,皇上居然遇刺昏迷不醒了。

  如果皇上一直昏迷不醒,这岂不意味着自己先前的种种准备和努力,都功亏一篑,付诸东流了?

  现在吴道南也是真的麻爪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原本想要去见方从哲讨个方略,但现在方从哲哪里还有心思来考虑过他的何去何从问题,他要面对的是如何应对朝局,所以根本就没和吴道南多说几句话,就简单的询问了一下情况,就把他打发走了。

  看到冯紫英踏进府衙,吴道南心里没来由一动。

  也许自己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对方承担起这府里所有事务,就是不知道对方年纪轻轻,能不能在这种状态下,把府衙里的事务给承担起来。

  所以先考较试探一番,称量一下对方肚里究竟有多少货色,算是一个稳妥之举。

  吴道南确定自己不会再在顺天府尹的位置上干太久了,无论皇上是否醒来,还是哪位皇子监国甚至接任储君也好,这个结果不会改变,既然如此,不如以这种方式示好对方,也算是弥补这一年来自己和他之间这种不冷不热的关系。

  冯紫英被吴道南这么一招呼也有些讶异。

  吴道南难得地第一时间回府衙,本来就让他有些惊讶了,没想到居然还主动招呼自己要和自己谈话,这更让他好奇。

  这吴道南怎么改了性了,突然间对自己态度也热络起来了,不该如此才对啊。

  之前自己虽然不动声色地对府衙里边的各种事务插手,甚至考试采取各种手段来对府衙里这些官员们进行拉拢、敲打和收买,但是准确的说效果不算太好,一定程度也还是受到吴道南这个府尹的影响。

  对府中的吏员,自己作为府丞,是有着莫大的影响力的,毕竟要断了他们的前途和生计,自己易如反掌,但是对正式官员们,尤其是那些品轶不低的官员,诸如治中和通判,那就未必了。

  哪怕吴道南再不济事,但他毕竟是府尹,而冯紫英这个府丞只是一个佐贰官,对诸如治中、通判、推官这些有品轶的官员来说,府丞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作为一府父母官的府尹却截然不同,每年吏部的考核,都得要由他来签批,而且晋升考察首先也是要征求上官,也就是府尹的意见,不能说生杀予夺,但是也算是影响巨大了。

  正因为如此,这段时间里吴道南和冯紫英之间关系都很冷淡,有点儿井水不犯河水的味道。

  当然冯紫英也没有刻意的避讳什么,像自己把手伸向吏房、户房、刑房,开始有针对性的调整官吏,吴道南肯定都也知晓一些,但他既没有支持,但也没有阻拦,算是睁只眼闭只眼。

  跟随着吴道南进了后院,这里是吴道南短暂休息待客所在,冯紫英来过两次,但是像这样郑重其事,冯紫英觉得只怕又要面对有些事情回避不了。

  吴道南示意冯紫英入座,冯紫英捧起茶杯,却也一言不发,很难想象吴道南居然有如此态度,不知道吴道南这么大庭广众会变成什么样。

  “紫英,前面的种种,我想现在再提毫无意义,我们现在要立足现实,……”吴道南顿了一顿,“我想听一听,你对我们顺天府下一步的工作有何打算,怎么才能帮助朝廷稳住局面。”

第一百二十一章 划地,揽权

  吴道南这正经八百地提出来这样一个建议倒是真把冯紫英弄得一愣。

  这好像是自己到任顺天府丞之后第一次听到这位府尹大人关心起顺天府的事务起来了,以往这一位可是要么不闻不问,要么不咸不淡地说两句,根本不肯接触实质性的政务,今日倒是好,居然主动过问起来。

  “大人之意……”冯紫英略感惊讶和迟疑,看着对方,沉吟着问道。

  他还有些拿不准吴道南的意图,难道是这一位在铁网山这段时间里就得到了永隆帝的信重,皇上突然间要委以重任了?

  又或者专门赋予了他某些职责和任务?

  托孤?

  怎么可能?

  也不像啊。

  以吴道南的品性固然没什么,但是他不是做实务的人,这一点永隆帝也好,内阁诸公也好,都很清楚,他就是一个在文采上颇有造诣,品行名声也很不错的典型文人,但论做官,尤其是要做实务的官,恐怕在朝中随便提一个出来都要比他强,怎么可能在这种时候给他有什么特别任务交待?

  这等重要事务再怎么轮也轮不到吴道南,朝中又非无人,吴道南和永隆帝的关系也还没密切亲近到那种程度,内阁诸公,七部尚书侍郎比他强的不知凡几。

  吴道南也看出了冯紫英的疑惑,有些尴尬的干咳了一声。

  他知道自己这几年顺天府尹做得不称职,他也早就和叶向高、方从哲说过换位,也提出想到礼部,但二人却迟迟不肯调整自己,弄得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如坐针毡,也幸亏冯紫英来了。

  看着冯紫英大刀阔斧的做事,他内心虽然也有些不太平衡,但是也知道若要让自己来,是断断做不下来的,所以干脆眼不见心不烦,安心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儿。

  诗会文会,结交士人,以及在府学这一块的事务,他过问着就行了,其他索性就由着冯紫英去折腾。

  “紫英,皇上遇刺之后,我在铁网山行宫中也和朝中同僚谈过,他们很担心京畿形势不稳,尤其是在咱们顺天府首当其冲,……”

  吴道南虽然对实务不精,但是却非对时务不通,宣府军东进背后隐藏着什么他一样很清楚,一旦皇上醒不过来,那就意味着几位皇子和义忠亲王的对峙局面要形成,甚至可能演变成一场大周的“靖难之役”或者“夺门之变”,这顺天府京师城就成了关键之地。

  虽说这京中有上三亲军控制防务,外边还有蓟镇大军,但是在皇上不省人事的情形下,能影响朝中形势走向的可不是上三亲军或者蓟镇那么简单,这些武将们缺乏自主权,更多的还是要根据朝局变化来判断,准确的说还是要看朝中文臣么的态度来决定跟随方向。

  而影响朝局风向的因素也有很多,京中的社情民意,治安状况,尤其是那些皇亲国戚、士人、武勋、商人,甚至市井小民的态度都会对朝中文臣们的态度造成影响,甚至一些原来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都会成为风向标,甚至成为影响风向走向的一根稻草。

  这种情形下,吴道南倒没有指望自己这个时候就能突然发挥出作为府尹权威对府衙事务运筹帷幄了,这么些年他基本上就没有过问过府衙里的事务,既不了解具体事务,更不清楚如何处置,甚至连真正可用的人都没几个,所以他更担心的是自己对顺天府事务一无所知,到最后自己这个府尹甚至迟钝到最后大幕掀开都还不知道内容究竟要演什么,如果是那样,自己就太显得太过无能了。

  所以他才会主动招呼冯紫英,就是想要协调一下立场,嗯,获得一些提前知情权,以便于自己能紧跟形势,防止被动。

  “大人所虑甚是,咱们顺天府地位特殊,这就在朝廷眼皮子下,一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引来朝廷关注天下瞩目,的确需要慎重,但是这等情形下,如果不积极主动,却有可能到后来陷入被动,那朝廷追责,我等又难以交待啊。”

  冯紫英大略能听出吴道南的意思了,但是他还是要确定一下。

  这家伙论理应该是跟着叶向高、方从哲走的,这一点应该没什么问题。

  现在叶方二人虽然各属福建——江西士人和南直隶——浙江士人的领袖,但是就目前来说,他们只能紧紧抱团形成一个朝廷正朔的江南士人群体,来对抗围绕在义忠亲王周围的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本土士人群体了。

  不过这家伙虽然名声颇好,但是却因为实际能力太差,叶向高和方从哲似乎都没把他纳入核心圈子中,枉自占了一个顺天府尹位置。

  冯紫英估摸着也是叶方二人一直没有对顺天府尹人选考虑好或者说没有达成一致,或许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才会拖延下来,否则怎么也不可能轮到这家伙来坐这个位置。

  不过总的来说这家伙做顺天府尹也是好事,现在时值动荡,朝廷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再来换顺天府尹,倒是能够给自己更多机会来掌控顺天府的实权,而如今吴道南表现出来的态度能让自己更好地来实现这一点。

  “唔,紫英,当下朝局动荡,三位阁老即将返京,内阁肯定也会就后续事宜进行商计,而牵扯到我们顺天府的事务怕是不少,你也知道我不喜俗务,恐怕接下来还要辛苦你了,不过我既然是顺天府尹,许多事情也躲不开,所以就需要你我齐心协力,共商同进,……”

  吴道南编排这番话也是颇为费力,他就怕冯紫英太年轻,听不明白自己这番话的意思,所以也有意放慢语速,语气也是不断变换。

  不过他很快就意识到能在二十之龄坐上顺天府丞的位置,这冯紫英又岂能只是一个会做事的愣头青,这知情达意的水平可比他见过的官员强太多了。

  “大人放心,下官自当责无旁贷,大事自然是要先行禀报大人定夺,寻常事务亦会处理妥当报大人知晓,……”冯紫英立即接上话。

  吴道南心里终于放下一块石头,矜持地点点头:“那就如此,若是需要本官裁断支持,你只管说,……”

  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对冯紫英来说,有了吴道南的全力支持,无论是梅之烨还是几个通判,再想要起什么幺蛾子,那自己就可以毫不客气地给予惩戒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把你边缘化也是手到擒来,这和之前可大不一样,这就是府尹的权力所在。

  吴道南心满意足,他相信冯紫英明白了自己的意图,那么也会按照双方的约定来行事。

  至于说冯紫英在顺天府衙里的种种揽权举动,他毫不在意。

  本来他就不想在顺天府干,现在更是处于风高浪险的时期,要让冯紫英把顺天府局面稳定下来,不让人家揽权怎么行?

  更何况前期自己默不作声人家不也一样各种手段使将出来,把顺天府衙里种种玩得花样百出,吴道南清楚自己做不到,但是却也看得见。

  现在不过是公开化罢了,这也是熬过这段非常时期的必要举措。

  至于说日后新的顺天府尹来了之后面对一个在顺天府已经根深蒂固的冯紫英,那关他吴道南什么事儿?

  皇帝陛下都昏迷不醒了,京畿重地难道不需要一些特殊手段来稳定大局么?

  有本事你就夺回来,没本事那就学自己,在这一点上吴道南倒是比很多人都看得开。

  从吴道南那里出来,冯紫英也总算放下一颗心。

  之前吴道南虽然也没有过多干预过自己处理事务,但是毕竟他是府尹,是正印官,自己是副手,是佐贰官,这中间差距还是很大的,但现在他相当于明确授权给自己了,再无掣肘的风险,那自己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

  对于朝中事务,自己也顶多能帮忙翻翻嘴皮子,提供一点儿见解意见,且不说朝中诸公采纳不采纳,就算是采纳,在执行上也轮不到自己,这种滋味很不爽。

  但现在,自己有了吴道南的支持,起码在顺天府这一亩三分地上,他就可以大张旗鼓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行事了。

  回到自己这边,他便立即把李文正和李建兴二人叫来。

  吴耀青还要去忙碌自己交办的其他事务,冯紫英也清楚,自己不可能一直依赖于吴耀青,而既然现在确定了要在顺天府好生大干一番,而吴道南也准备放手支持自己,冯紫英就要考虑将整个府衙李便可用之人都要尽可能地用起来了。

  李文成是多年刑房司吏,现在接任吏房司吏,更是卖力,而李建兴从刑房典吏接任刑房司吏更是大大迈进一步,二人都是对冯紫英感恩戴德,也成为冯紫英在顺天府衙吏员中最核心的二人。

  这二人在顺天府衙里浸淫都超过二十年,对顺天府上下事务都烂熟于胸,如果要想迅速将整个顺天府的事权牢牢掌握在手里,这二人不可或缺。

第一百二十二章 收心,固基

  二李到来,冯紫英招呼二人入座。

  冯紫英走这段时间里,顺天府衙里很有点儿群龙无首的感觉。

  原来冯紫英没来之前,府尹大人在或者不在,似乎都没有太大影响,大家各自按照各自的路数做事儿。

  便是治中梅之烨想要控制局面,但他身份限制了他,让他无能为力。

  一个治中,身份地位太尴尬了,通判们根本就不会买他的账,推官也不可能容忍他插手,儒学教授和经历司、照磨所的官员们也一样,便是七房的吏员们也不可能对一个治中有太大的畏惧。

  准确的说,在一个府衙门里,府尹(知府)就是天王老子,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灭门令尹,破家县令,这句俗谚可不是说着玩儿的。

  府丞(同知)不但是许多事务的具体操作者,同时也是府尹的副手助手,一样手握重权。

  但再下一位的治中就只能说专注一项事务,具有一定事权了,但要说影响整个大局,那就谈不上了。

  冯紫英来了顺天府之后,进入状态很快,而且在觉察到府尹缺位之后,在吴道南的默许下迅速接手了许多本该是府尹的事权,既要权力,也做事情,而且做得很漂亮,否则吴道南也不可能容忍他。

  尤其是在对吏房刑房两房进行人事调整之后迅速对府衙里最重要的一块——三班衙门进行了大调整之后,一下子就树立起了权威,而且整个衙门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三班衙门这帮人在整个府衙里边官吏中所占人数是最大的一块,几乎占到了七成,他们位卑权重,事务繁杂,当然这个权重主要是对市井百姓而言。

  不过冯紫英还是有所保留,像涉及到治中和通判们的其他几房,他还是保持了克制,没有太过插手,因为他知道轻重缓急。

  但现在情形不一样了,时局动荡,连吴道南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全力支持自己,顺天府衙需要铁板一块,如果谁还要在其中离心离德,那冯紫英就要不客气了。

  但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冯紫英仍然需要巩固基础,把所有需要考虑的细节都想到,打好基础,才能做好事情。

  冯紫英也在考虑当下顺天府的情况,和自己可能要面对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文正,建兴,我去铁网山这段时间里,城里有什么异动?”冯紫英开门见山,“恐怕你们也大略听到消息了吧,皇上遇刺,昏迷不醒,而且也有一些野心家图谋不轨,……”

  李文正和李建兴二人没想到冯紫英一来就把话题挑明,都面面相觑,顿了一顿,李文正才在李建兴的眼神示意下回答道:“大人,这等事情其实在城里都已经不是秘密了,《今日新闻》虽然没有明确刊载,但是还是或多或少透露出来了一些信心,比如昨日便有文章出来说朝廷应当考虑早日立储,以防万一,这不摆明说现在皇上身体出了问题么?若非如此,礼部肯定不会允许这种文章出来,《今日新闻》也不会这般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