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932章

作者:瑞根

  那个时候虽然名义上还是文官执政,但实际上已经军阀林立了,江北四镇,左良玉,何腾蛟,郑芝龙,林林总总,大小军阀无数,哪怕都名义上听从南明朝廷,但实际上都是只计算各自利益,有利就听,无利则去。

  现在老爹和陈继先就已经有这种趋势发展迹象,冯紫英甚至怀疑到头来,牛继宗和孙绍祖不好说,但王子腾盘踞江西就是在坐等时机,熬到朝廷不敢以打烂江南为时机,来向朝廷讨价还价,最后搏一把招安。

  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那大周朝就真的可能会南明化了,当然就目前的情形来说,朝廷肯定不会接受牛继宗、孙绍祖和王子腾这一党人的招安,但是如果局面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故时,就很难说了,特别是在外敌入侵时,就更不好说了。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如果一个文臣手中能够指挥得动一支军队,甚至一批军队,那么日后无论是做事还是应对局面时,都会游刃有余许多。

  “文言,我明白,只是这条路却不好走啊,犹如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引来猜忌,甚至两边不讨好,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啊。”冯紫英轻飘飘地说了一句。

  “大人,若是时局真正能彻底平静下来,大人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可以,但若是时局不稳,便只能选第二条路才是最佳出路,而时局不稳的情况下,朝廷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余力来考虑其他,属下觉得这其实反而是大人的机会。”

  汪文言对当下时局也看的很清楚,凭着他在冯紫英身畔掌握的来自各方面的情报,以及冯紫英对他从无保留的各种信息交流,他认定江南之乱没那么容易圆满解决,北方外敌也不会轻易罢休,而白莲教更是有莫大阴谋,甚至也和山陕乱军有瓜葛。

  这种情形下,冯紫英越发不能舍弃武人,只能加强对军队力量的控制,尽可能地把自己手足深入各个军队体系中去。

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宅门里

  拈着手中信纸,黛玉抿嘴起身,走到窗前,欢喜无限。

  窗外,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

  原本还显得有些阴郁的画面,似乎也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

  相公看样子很快就能回来了。

  黛玉也知道宝钗肯定也收到了相公的信,不过她并不太嫉妒,给自己的信肯定是最特别的,她能感受到信中相公对自己的关心和密爱,今晚她又能有一个美好的睡梦了。

  妙玉和岫烟都怀玉有了身孕,这让黛玉一度有些压力,不过如紫鹃所说,这个时候恐怕更有压力的该是长房和二房才是,毕竟妙玉和岫烟都是自己这一房的,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黛玉也知道一旦相公回来,自己也该努力了,想到这里,她腮边一阵微热。

  相公也在信中提到了原来荣宁二宅的改造,大概也是考虑到回来之后,人口可能会增加,现在这边可能就有点儿拥挤了。

  荣宁二宅其实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改造了,但是改造进度不快,自己也没有多关心,倒是宝钗那边多操心一些。

  另外沈家姐姐那边去过两次,对荣宁二宅原来的规模很是赞叹,对于就着原来荣宁二宅的格局进行适度重新规划改扩建的构图也十分看好。

  这才让黛玉多了几分兴趣,后来去了两次,不过这一次冯大哥专门提起了这桩事儿,黛玉心里也是一动。

  看样子相公回来之后就可能要考虑搬家了,现在一门三房都挤在这里,随着人丁增长,也会增添不少下人进来,二姐姐生下孩子,如果妙玉岫烟也生下孩子,加上伺候的下人,她们两个现在住的院子都显得小了,也许就真该搬过去了。

  “紫鹃。”

  黛玉娇声呼唤了一声。

  “姑娘。”紫鹃从外屋进来,只有主仆二人在的时候,紫鹃更习惯用原来的称呼。

  “前几日宝姐姐是不是又去了荣宁街那边?”

  “嗯,是去过,在那边带了半日,奴婢是遇到香菱,听香菱说的,说宝姑娘很关心那边改造进度,基本上每月都要去两三次,倒是姑娘这两三个月一次都没有去。”紫鹃看了一眼黛玉:“今儿个怎么姑娘这么感兴趣了,可是大爷信里提到了?大爷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若是得空,下午我便过去看一看。”黛玉点点头:“相公信里没说,但是我感觉应该不会太久,原本我以为起码也要明年初吧,但现在看来好像不像,弄不好相公再等一段时间就能回来呢。”

  紫鹃惊喜地捂嘴:“姑娘,真的?”

  “嘘,小点声儿,这只是我的感觉,相公信里没提,只是催着我自己也去那边看看,要把各家院落选好,该扩建维修的都要尽早办好,我就琢磨着若是还早,那需要这般着急?”黛玉噘起嘴,“所以我下午顺带也把宝姐姐那边拉着问一问,她肯定也得到了一些消息。”

  “那姑娘最好把沈大奶奶叫上一块儿,日后三房都要搬过去了,那大观园是要和宁国府那边的院子打通,规模就要大许多,这园子里怎么分配,三房肯定都要好生商量一下,……”紫鹃小心地提醒自家姑娘:“现在提前和沈大奶奶说一声,兴许她也有她的一些想法呢。”

  黛玉赞赏地看了一眼自己的贴身丫鬟,“紫鹃,你倒是心细,沈姐姐的确很喜欢宁国府那边,逗蜂轩,凝曦轩、会芳园,还有天香楼,她说过那边水面比荣国府这边更大,若是合在一起,重新规划建设,肯定会更美好。”

  “再好沈大奶奶也不会想要住宁国府那边吧?那边太偏了一些。”紫鹃凝神思索着道:“就算是两边打通合在一起,但日后三房各位奶奶怎么来分配院子,也得要早点儿考虑才是,不知道姑娘是不是还是打算住潇湘馆那边儿?”

  黛玉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我内心还是更情愿住潇湘馆那边的,但就怕日后会小了一些,而且冯大哥一直觉得潇湘馆那边太幽凉了一些,对我身子不利,所以说过让我换一换环境,说如果不换的话,那就要对潇湘馆重新大动改建一下,所以我也很犹豫。”

  “若是姑娘真的还想住潇湘馆那边,那恐怕就要在屋宇朝向和门窗以及周遭的花树上都要大改一下,大爷的意思奴婢也明白,希望姑娘能见一些阳光,最好能推窗见阳,而且地面也宽敞一些,便于姑娘活动,……”紫鹃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小声道:“还有就是那省亲别墅,我听大爷说过,那么许多屋子空在那里实在可惜了,日后不用省亲别墅这个名字,适当改建一下,便可以让奶奶们都住进去,兴许大爷是想让姑娘住进去吧。”

  见紫鹃目光里有几分说不清楚的意思,黛玉愣了一愣,有些回过味来,略作沉吟道:“紫鹃,你的意思是省亲别墅里边那几幢楼谁住谁不住,还有讲究?”

  紫鹃低下头,没有作声,好一阵后才摇了摇头:“这话奴婢不敢乱说,不过爷既然希望姑娘住进去,肯定是有用意的,若是沈大奶奶和宝姑娘都住进去了,甚至像琴姑娘这些人都住进去了,外边人会怎么看?奴婢敢打包票,若是有机会,琴姑娘是肯定愿意住进去的。”

  黛玉有些不解地道:“紫鹃,省亲别墅里边虽然屋宇众多,但是你也知道,住在里边其实并不舒服,而且又非单家独院,许多时候反而不方便,你说沈姐姐和宝姐姐都愿意住进去?至于说薛宝琴,她的心思我明白,无外乎就想证明她是沈姐姐、宝姐姐和我之下的第一人嘛,甚至还想压我一头,或者她是感觉到三丫头和四丫头带来的压力?”

  紫鹃秀眉一挑,“姑娘也看出了沈大奶奶的意思了?”

  “四丫头成日往沈姐姐那边跑,傻子都能猜出点儿什么来,现在贾家这样的情形,四丫头原来一直冷心冷面,嘀咕着要出家,现在若是能有这样一个归宿,也没什么不好,何况她和沈姐姐在画艺上颇为相得,想必真要进了长房,也能相处融洽吧。”

  黛玉清楚不仅仅是自己,其实府里府外许多人都看出了这一点,宝钗,探春,李纨,甚至老祖宗和舅母她们也都看出了这一点,但都很默契地保持沉默,其态度也不问可知,若是能水到渠成,也算给这个丫头一条出路了。

  “姑娘,大爷的心思姑娘明白就好,琴姑娘爱耍小心机,大爷很清楚,不和她计较罢了,但姑娘您却不行,您不仅仅代表您一个人,也还代表三房,还有其他人也和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更何况琴姑娘这种人不是那般有分寸的,得寸进尺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您没法轻易退让,……”

  紫娟不是那种逞强好胜的性格,但也知道对薛宝琴,万万不能轻易退让,否则铁定会骑在头上来拉屎拉尿,到时候情况只会更糟糕,所以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保持克制的针锋相对,也许这样才能让薛宝琴有所收敛。

  黛玉笑了,“紫娟,我什么时候说要退让了?其他人呢,我让了也就让了,对宝琴,我想让也没法让,再说了,冯大哥如此看重这一点,我岂能不在意?我只是觉着那省亲别墅里看上去很美,但住着未必舒服,除非冯大哥非要我们住里边,否则我宁肯住潇湘馆,大不了把潇湘馆再改一改,扩一扩,……,当然,前提是宝琴不能住里边,那是僭越!”

  听得黛玉这么一说,紫娟心里也就踏实了,姑娘虽然不太喜欢这种蝇营狗苟的事情,但她处在那个位置上却没法回避,好在姑娘聪慧,这等事情一点即透,不须多说,也知道分寸,这是最让人高兴的。

  “姑娘,这种事情大爷肯定心里有数,便是两位太太姨太太也不会允许坏了规矩,只要姑娘您心里有数,那便不会有大问题,奴婢是怕你不清楚里边底细,为人所趁。”

  黛玉拉着紫娟的手,“我明白,便是不懂的,也不会轻易下决断,总归不能让外人骑在头上来。”

  “姑娘心里明白就好。”紫娟舒了一口气,“大爷若很快回来,许多事情姑娘不妨先去看一看,试一试,亲自体味感受一下,也能有个好选择。”

  黛玉想了想,“下午便约着沈姐姐和宝姐姐去那边看一看,荣宁二府中间隔墙拆了之后我便没去看过了,听说那中间拆了,那水面都能赶得上冯大哥在临清老家的池塘了,水光潋滟,风景比起之前好许多,凹晶溪馆也更见雅致,回想起当初和云丫头在凹晶溪馆时嬉戏的好时光,也不知道云丫头现在究竟如何了,光是寥寥几句话,冯大哥也语焉不详,……”

  说到这里,黛玉脸上也浮起一抹思念之色,冯大哥应该把云丫头照顾得好吧?

第二百八十二章 后冯紫英时代,蓄力以待

  对于冯紫英来说,家中女人们的暗斗他是略有所知的,随着三房并立,而且时日推移,每一房各自的群体和利益也会日渐凸显。

  纵然沈宜修大度,纵然宝钗和黛玉原来也有情谊,但她们也都不得不被各自身后的这些人群所裹挟。

  尤其是冯家声誉日隆,在外界眼中地位日高,呼伦侯、云川伯和神武将军这三个爵位所代表的意义也越发清晰,哪怕同为一个丈夫,但是考虑到日后各自的子嗣成长起来,也都不得不要面对各种资源的竞争,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一点一滴都需要开始小心细致地开始积累和准备了。

  贾迎春已经生下儿子,同时妙玉和岫烟也已经怀孕,无论是哪一房都能感觉到其背后隐藏的暗战气息开始弥散。

  这种情形下,冯紫英纵然知晓也无从干预,兼祧三房本身就有这样的弊端,无可回避,手心手背都是肉,如何平衡本来就是天大难题。

  自己最明智的抉择就是装糊涂,和稀泥,必要的时候点拨一下沈宜修、薛宝钗和林黛玉三人,让她们明白适可而止的道理,仅此而已。

  兼祧三房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乐趣”,三个正妻,很好地解决了黛钗和沈宜修的身份,同时连宝琴和妙玉都还能博得一个媵的身份,可以说皆大欢喜,但是林子大了,当海王就没那么轻松了。

  千红万艳入榻中固然令人向往,但其中争奇斗艳争风吃醋的故事就免不了了,这或许也是一种乐趣?冯紫英只能这么宽解自己。

  “徐州终于还是拿下了。”冯紫英和李腾芳并行。

  李腾芳是过来说夏收的事儿,今年陕西夏收的情形虽然不尽人意,但是比起去年前年来,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收成了,这都在其次,李腾芳更关心的是试种的土豆和番薯,似乎也看到了一抹令人欣慰的曙光。

  整个春播,在陕西全省共种植了八万六千亩左右的土豆,这已经算是一个相当大规模的推广了,也是李腾芳在实地查看了土豆产量和对土地选择之后做出支持冯紫英的结果。

  若是没有布政使司的背书,便是冯紫英一力强推,也会在各府有很大的阻力,毕竟巡抚衙门只是一个临设机构,而布政使司才是顶头上司。

  李腾芳的背书,使得这一进程变得顺畅很多,不再只依赖于某一个知府知州个人态度,而成为全省性的政策执行。

  “紫英,我又下去看了一圈,还有十来天各地的土豆就能开收了,我心里现在又有些紧张了。”李腾芳笑眯眯地道:“我现在所有心思都在土豆开收上,所以徐州什么时候收复我都不关心了,那是该朝廷诸公们操心的事儿。八万多亩土豆,我要看看究竟能收到多少,收下来之后,能解决多少人的肚皮问题,这决定着这第二茬布政使司敢下多大的决心。”

  “子实兄,无须如此紧张,之前你都实地察看过,每亩产量你心里其实都有数,再差的地,也不会低于一千斤,平均下来一千二百斤还是有把握的,尤其是今年雨水虽然也不好,但起码比去年好吧?”冯紫英宽慰李腾芳,“八万多亩,一亿斤我觉得还是没问题的,唯独就是这储藏问题是个难题,但对咱们陕西来说,现在是吃饱肚子,可以把粟麦留下来储存,先吃土豆,尽可能在收获这几个月里食用土豆,这样下来,我们就能有余力了。”

  冯紫英和李腾芳都算过,若是一亿斤,粗略估算一下,按照半年时间一个壮丁每天食用两斤土豆来算,略微留点儿余量,半年食用四百斤土豆,可供二百五十万万人食用半年。

  陕西目前户籍人口大概在五百二三十万人左右,目前全省正在进行重新统计,主要是要把许多原来的隐户重新计入进来,冯紫英估计这一部分人口大概要占到户籍人口三成左右,也就是说,两部分相加,陕西实际人口应该是八百万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按照八万亩土豆收成计算,那几乎都快能满足三成人口半年所需了。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设想,实际上土豆肯定还需要和粟麦搭配起来吃,而且两斤土豆糊口吊命可以,若是要满足日常壮丁生产生活需要,肯定不够。

  对于官府来说,首先考虑的是避免这些饥民灾民闹事,填饱肚子就能实现这一目的,至于要做到其他,比如要让人家出工出力修路建渠,充当劳役,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土豆供应量肯定要相应增加,现在暂时还不需要考虑这一点。

  “但愿如此吧,可这里边也要考虑种苗的退化问题,一千二百斤每亩的产量能不能实现?这一季能实现,那下一季呢?”李腾芳考虑问题很周全,“目前种植的区域主要还在延安和西安,凤翔、庆阳和平凉三地有一部分,但实际上,真正最贫瘠的山区才是最适合土豆种植的,所以如果本季情况上佳,下一季重点就要在陕北三府和巩昌、临洮,另外紫英,是否可以你出面,和甘肃、宁夏、固原三镇也都打个招呼,他们现在情况不佳,但是各镇下边还是有一些屯卫的,也可以尝试一下种植土豆,这能很大程度减轻朝廷的粮草补给压力,虽说今年朝廷依然免了陕西赋税,但是明年恐怕我们陕西就免不了了,让甘肃、宁夏和固原三镇先酝酿一番,哪怕小规模的种植起来,也能填补他们自身的不足,我们也能轻松一些。”

  冯紫英轻哼了一声,“要让三镇这么干可不容易,这帮人是不会替我们考虑的。”

  “紫英,你可以做到。”李腾芳站定,看着冯紫英,“令尊在三镇威信很高,你也不差,这一点我清楚,你出面去说一说,多少都能起一些作用,像甘肃镇如果能把土豆推广普及开来,他们那边每多收一斤土豆,起码能为我们这边节省五斤粟米!宁夏镇那边也差不多,一斤土豆起码能为我们节省三斤粟米,他们的运输消耗实在太大了!”

  陕西全省的赋税基本上都是要供应三边四镇,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痛苦的就是军粮保障,如果四镇所在的这些山区屯卫都能种一些土豆用于满足本身所需,那可以节省出来的粮食和运输消耗就能大大减轻,这种成本回报相当可观。

  所以李腾芳作为右布政使非得要盯着冯紫英来办这事儿,这对陕西全省来说意义太大了。

  见李腾芳站定,死死盯着自己,自己若是不答应,这家伙恐怕今天不会善罢甘休。

  不得不说李腾芳是个干实事,也能干成事的人,一旦认定一桩事儿对省里有好处,就会不遗余力咬定去做。

  甘肃镇那边的情况,种植粟麦收成不佳,而且手天时影响很大,山地坡地占主要,土豆种植也会受影响,但是影响却远比粟麦小得多。

  一斤粟米运到肃州,起码需要消耗三斤,这种成本委实让人难以接受,但如果肃州能自种土豆,哪怕产量低一些,那对于陕西这边压力都能减轻太多。

  “子实兄,我可以去尝试一下,但你要知道这些边军虽然还有一些屯卫,一来数量很少,二来他们基本上都很多年不再从事耕种了,而更多的是为边军本身服务了,要让他们去种土豆,难度不小,咱们不能抱太大希望。”

  冯紫英无奈,只能应允。

  “紫英,我知道,但你要知道甘肃镇能种出一百万斤土豆,我们就能节省五百万斤粟米,当然我知道这种对比是不恰当的,但是不提沿途消耗,单单是可以节省多少夫子劳役,这一点就能让人松一口大气啊。”李腾芳握着拳头,一字一句地道:“哪怕甘肃镇那边亩产八百斤,那种一两千亩总问题不大吧?现在甘肃镇戍兵不过两三万人,每年需要粮食一千多万斤,可我们陕西却需要运过去三千万斤,每年光是累死在路上的夫子都不下百人,紫英,你觉得值不值得?”

  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冯紫英还能说什么,只能慨然允诺,务必要让甘肃镇那边开荒种植土豆三千亩,按照八百斤亩产,起码可以收获二百五十万斤。

  把这桩事儿敲定,李腾芳严肃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今日他来的目的就就是要解决这桩事儿,他很清楚,冯紫英在陕西怕是待不了太久了,而后这陕西这个摊子就得要自己来扛起了。

  朝廷对冯紫英的定位很准,就是救火,最危难最艰险的场面,要让冯紫英来顶着,拨乱反正,梳理得差不多了,就交给别人来接手,李腾芳觉得朝廷在这一点用人上倒是十分准确,很好地把冯紫英的特产用到了刀刃上。

  眼下陕西局面渐趋平静,但是山西局势却开始恶化,朝廷会不会让冯紫英去山西救火,还不好说,不过李腾芳肯定要在冯紫英离开之前把许多事情尽可能做到家。

第二百八十三章 该来始终要来

  和李腾芳合作这么久,冯紫英感觉还是很不错,是个做实事的人,当然这不属于自己的人。

  从到陕西第一天开始,冯紫英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属于自己的人,但这里边难度太大。

  通过打乱了卫军建制,招安和收编,在军中积极培养自己的人做得相对顺利,而且武人心思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更容易收服人心。

  像王成武、赵千山、马进宝、井治中这些各类出身的武人,这一年来都慢慢归附在了自己麾下。

  这既有接触日多感情加深的缘故,亦有认可自己未来,觉得投效自己有更好的前程的因素在里边。

  对这些冯紫英都不在意,只要愿意跟随自己,他有的是办法慢慢将这些人打造起来,融入进来,最终绑定为一体。

  但文官这个群体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真正有点儿身份的文官,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的,要么进士,最不济也是举人,凭借着科举,这些文官都有几分底气,自己固然是巡抚,但要让别人一个个都心悦诚服地拜倒膝下,也没有那么容易。

  很多人在京中也有人脉,这是其一;另外也有不少人不太认同自己的理念,还有些觉得自己年轻太轻,他们不太愿意接受这种情形,所以更多的是敬而远之或者保持一定距离,做事可以,但是也仅止于公务往来,在私人情谊上却有意无意地拉开距离。

  这一类人数量还不少。

  对这一点冯紫英倒也早有思想准备,自己毕竟才二十出头,名声再大,那也是在京师,这个陕西巡抚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懂行的都知道这是一个临设职务,自己也不可能长久驻留陕西,日后真正在陕西管事的还是布政使司这边,所以反倒是李腾芳那边也有不少人示好。

  李腾芳这种已经四十好几世界观定型的官员冯紫英当然不指望能让对方也纳入自己阵营,能做到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已经算是不错了,他要做的是培养更年轻或者目前层级更低一些的官员,除了练国事和郑崇俭,如潘汝桢和夏之令、许俊阳,还有原来就有交情的耿如杞,京中的傅试和宋宪,这些官员才是自己着力培养和交好的。

  孙传庭和陈奇瑜观政期已经满了,回了京师,等待工作安排。

  冯紫英其实很希望他们能留下来,但是也知道要让两个人都留下来不可能,孙传庭知兵,更愿意去兵部,而陈奇瑜则更倾向于到地方上来,如果冯紫英能助他一臂之力,可以让其在地方上获得一个更好的起点。

  冯紫英也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十年八年的苦心孤诣地积蓄,不可能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状态,所以他也不着急,利用做事来筛选人,然后再在用人做事上来培养人,这样相辅相成,让这些官员能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唯一遗憾的就是老爹是武人出身,在军中人脉深厚,但是文官却是短板,黛玉老爹林如海倒是文官出身,只可惜死得太早,而且他是元熙帝私臣出身,并不受其他文臣的喜欢,所以和其交好的也不多。

  沈宜修老爹倒是正宗士人出身,不过沈珫很有自己的想法,未必和自己一致。

  这个老岳丈冯紫英现在还不敢放心,不过他还是打算等到此番回京之后,还是要找机会好好和这个老岳丈聊一聊,顺带也从他那里物色一些合适的人才,看看能不能纳为己用。

  不过沈自征这个小舅子也是观政期满了,现在尚不清楚会有什么样的安排。

  不过这家伙和杨嗣昌、侯氏兄弟走得挺近乎,反倒是和自己这个姐夫保持着距离,冯紫英也觉得好笑,此次回去之后,也还要找机会和沈自征好好谈一谈,最好能把他也纳入自己阵营中来,毕竟是自家一家人,要可靠得多。

  一边思考着,冯紫英拿起另外一封信,一看抬头,额际就忍不住皱了起来。

  是邱子雄来的。

  晋南局面很不乐观,更为关键的是邱子雄始终无法和另外一支乱军——紫金梁部挂上钩,对方对邱子雄这一部保持着极高的警惕,可能是因为邱子雄的拜堂寨恶名在外,在陕西这边到时候连续通过各种手段吞并和兼并其他多支乱军,这大概让紫金梁也有些害怕了,所以宁肯距离邱子雄远一些,一直拒绝和邱子雄合兵。

  问题是这种情形下,邱子雄又不能以人家提出要和自己这边各打一边就要去进攻人家,那怎么都有些说不过去,毕竟大家都是和官府作对的乱军,纵然不能携手,但也可以遥相呼应,相互帮助牵制官军才是。

  紫金梁部虽然对邱子雄这边很是忌惮,但是却在霍州那边打得很顺利,现在早已经拿下了里灵石,并攻入了汾州境内,一举夺下了介休县城,眼见得汾州就有可能不保了。

  而在东面的沁州也一样风声鹤唳,虽然乱军暂时话没有进入沁州境内,但是连汾州都不保了,沁州又如何能幸免。

  现在就看柴国柱怎么来调度山西镇大军来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