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941章

作者:瑞根

  海通银庄能借银子,但是那是要讲回报的,还本付息,这都少不了。

  而登莱水师一动,就是二十万两银子往上走的开支。

  朝廷现在的情形,根本不可能拿得出来,冯紫英要想让登莱水师按照自己意图去行动,就得要替朝廷找出出钱的路子来。

  不过冯紫英还是给沈有容打了招呼,先行筹备起来,皮岛,济州岛,还有就是辽南金州,这几地日后都会是登莱水师的重要基地,如何来发挥登莱水师对建州女真的抄后路效果,就要看形势发展了。

  和沈有容谈完,冯紫英也没再耽搁,径直返京。

  进京后连家门都没入,就先到内阁报到,汇报陕西这边情况,顺带也要准备接受新的职务任命。

  到离开西安之前,冯紫英都还不确定自己究竟会任何职,但在一路收到的情报消息来看,冯紫英就确定自己不太可能回任顺天府去当府尹,只能去兵部担任右侍郎了。

  现在各方风暴乍起的时候,兵部却还只有张怀昌这一个尚书,简直是骇人听闻,自己回来不正好卸掉陕西巡抚和都察院佥都御史的职务,正式就任兵部右侍郎,由虚转实,正式协助张怀昌来处理军务了。

  踏入东长安街,冯紫英就有一种无比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我又回来了。

  阔别一年,街道依旧,市面上仍然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完全看不出江南之乱带来的影响了。

  冯紫英忍不住侧首问来接他的汪文言:“看来漕运中断的影响已经降到了很小了,南京那边这段时间有没有动静?”

  汪文言压低声音道:“听说南京来人正在京中,正在和朝廷秘密接触,不过外边并不知晓,嗯,好像是仁寿宫那边也在牵线和施压,……”

  “施压?”冯紫英冷笑,“真还觉得他能掌控全局?”

  冯紫英对元熙帝印象极差。

  说实话,永隆帝这十多年算得上是兢兢业业,但是奈何元熙三十五年之后这十多年把大周底子基本上都折腾一空了。

  隔三差五下江南,宁肯大把银子花到各种无用之处,北方的武备却是拖欠日多,导致宁夏叛乱,西南改土归流拖延不动,硬生生拖到出事。

  可以说以元熙三十五年划断,前期正是大周各方面登峰造极的巅峰时期,但从三十五年之后就一路下跌,十七年跌跌不休,一直跌到永隆帝接上这个烂摊子,终于各种矛盾都开始爆发。

第三百零四章 入京,兵部

  “大人,皇上现在神志不清,难以视事,义忠亲王虽然比皇上年龄大几岁,但是身体状况却要好不少,另外听说太上皇一直很喜欢义忠亲王世子张骏,虽然这几年没怎么见义忠亲王,但是张骏只要去仁寿宫,那都是见了的,而且不得不说这位义忠亲王世子原来在京中名声极佳,远胜于寿王和福王礼王几位,便是当初的沈相,现在叶相方相乃至齐阁老他们都对这位世子印象很好,……”

  汪文言声音很小,紧挨着冯紫英耳语,这等消息是不能外传的。

  “哦?莫非太上皇还想让张骏当太子不成?”冯紫英沉吟着道:“这虽然不可能,但是却能让义忠亲王的份量加重几分,……”

  原来的沈一贯,现在叶向高、方从哲和齐师如果都看好这个世子,那还说明此人还真的有些招人喜欢了,难怪太上皇这么看重。

  “正是如此,所以现在朝中诸公可能也有些意动,那寿王福王礼王一看都是些庸碌之辈,禄王恭王太年幼,义忠亲王世子却是各方面都很合适,而且……”

  汪文言顿了一顿,冯紫英立即意识到这里边还有些什么,沉声问道:“而且什么?”

  “而且听闻张骏性子柔弱谦恭,善于纳谏,朝中诸公或许觉得这种性子更符合他们期望的皇上吧。”

  汪文言的这话有些诛心,但冯紫英却心领神会,没谁喜欢一个太过强势或者影响力太大的皇上,那必定会极大的打压和削弱相权。

  “唔,这倒是给诸公出了一道难题啊,让他们既心动,又矛盾。”冯紫英笑了起来,“看样子义忠亲王派的人来肯定也是打出了这张牌,难道还真能直接让义忠亲王世子日后直接继位不成?没这个先例吧?”

  汪文言思索了一阵之后才摇了摇头:“好像没有这种情形,皇上这么多儿子,没理由让别支来继大统,就算是太上皇有此意,也不符合情理,所以走弟终兄及恐怕才是南京方面的意图,只不过太上皇爱屋及乌,喜欢世子,连带着对其父也宽容了。”

  “哼,端的是打得好主意。”冯紫英不置可否,这种事情之前还轮不到他置喙,所以连齐师和乔师这些都没有和他提及,这可能也和事关机密尚未定论有关,不过既然自己回京了,那少不了就要去念叨念叨了。

  “当下朝廷户部极度拮据,据说黄大人为此须发白了不少,……”

  “海通银庄不是借贷和购买国债加起来八百万么?”冯紫英反问。

  “大人,江南赋税停了快两年了,八百万听起来很多,到那时对于两年江南赋税来说又不算什么了,而且朝廷还在打仗,四川,山东,现在的南直隶,山西现在又如此乱,加上九边也不能太削减,官员们的俸禄,粮价和其他物价又涨了那么多,八百万能济得了多少事儿?”

  汪文言苦笑叹息,“你还在说登莱水师要如何,朝廷怕是第一时间就会否决,因为根本就没银子。”

  “心腹之患,肘腋之患,何轻何重,何急何缓?”冯紫英喟然叹道:“何解?”

  辽东危险,但山西之乱就不危险了么?

  白莲教暗藏杀机,蛰伏待发,难道就不危险了么?蒙古人呢?

  这还没提南直隶那边和牛孙南军对峙不下呢。

  相比之下四川那边的叛乱反而都是微末枝节了。

  诸般思绪涌上心头,冯紫英越发意识到自己回京师的必要性,都这个时候了,若是不及时介入参与,一旦向不可收拾的境地滑去,自己在地方上鞭长莫及,那可就真的悔之晚矣了。

  进了宫门,来往官员见到冯紫英都是一惊,这才意识到这位解决了陕西乱局的小冯修撰重新返京了,纷纷来打招呼寒暄。

  冯紫英也得要耐着性子和这些日后同僚们说说话。

  若是到了兵部,日后和吏部、户部、通政司、五军都督府这些部门打交道就多了去了。

  这些部门官僚作风严重,遇上不顺眼或者没人脉的,一件事儿半天就能办的可以给你拖上三五日,而且还有理有据,让你发作不得。

  细节决定成败,冯紫英前世也是官员出身,自然明白这大周朝的繁文絮节各种过场更是吓人,但现在自己还不得不适应。

  一路点头哈腰,含笑握手,抚肩把臂,林林总总不下十来拨人,冯紫英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竟然也成为这京师城里行走的社交牛人了,几乎人人都认识自己,自己好像也大多都有印象,见了面至少大概知晓人家姓什么,在哪个部门,但是要说人家的字或者号,那就真不行了。

  不过这也足够了,一句某大人就能让人家喜笑颜开,没见才从陕西回来的小冯修撰居然知道自己姓什么,也知道自己职位,这就相当难得了。

  终于遇到一个值得驻足的熟人,柴恪,冯紫英也主动迎上,好生寒暄起来。

  “总算是回来了,去陕西我是最放心的,但也没想到你才一年半年都不到就把陕西摆平了,诸公都有些惊喜啊。”柴恪拉着冯紫英的手,一阵唏嘘,“只不过你也留有后患,怎么乱军都渡河入晋了,现在晋南之乱就是陕西乱军为首,……”

  “柴公,这能怨我么?”冯紫英连连摇头,“我入陕时,陕西早就乱成一锅粥,不,应该是两锅粥了,陕北三府是一锅,西安府东部是一锅,我也没三头六臂,还在平定陕北三府时,西安府那边乱军就已经渡河入晋了,我就是飞也飞不过去啊,最起码我还逼着潼关卫军渡河把蒲州和河东都转运盐使司给守住了吧?换了别人,谁会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蠢事儿?”

  潼关卫军守住了蒲州,总算是为晋西南一片混乱中留住了一方净土,无论是陕西还是河南军队要过去增援,都可以依托蒲州为支点,这一点张怀昌和李三才都赞不绝口,直言冯紫英有大局意识,堪为楷模。

  “但现在山西局面很严峻,你不知道么?丰州白莲和土默特人已经联手纵兵寇边,察哈尔人也开始蠢蠢欲动,所以我这会子就不和你多说了,你赶紧去文渊阁那边,诸公可能都还等着你,看来你马上就得要进入角色才行。”

  柴恪摆摆手,也是满脸忧思。

  “柴公,看样子我这个兵部侍郎要由虚转实了,那左侍郎谁来?”冯紫英顺口问道。

  “稚绳任左侍郎。”柴恪回答道。

  “那北线军团谁去担纲?”冯紫英眉头皱起。

  “可能是童仲揆,本来朝廷有意让礼卿去,但山西局面现在这样,礼卿恐怕马上就要去山西,统筹协调大同、山西二镇与整个山西卫军体系来应对,就只能让童仲揆来负责北线军团了。”柴恪见冯紫英眉头深锁,“怎么,不放心礼卿还是童仲揆?”

  “袁大人出任山西肯定没问题,但童仲揆先前在湖广都司,调任山东都司才多久?”冯紫英迟疑了一下,“我担心他对北方这边的军队不熟悉,尤其是北线军团来源复杂,既有蓟镇军,也有京营诸营,还有一部分北直卫军,他一直在南方,未必能把这帮人捏合得起来啊。”

  “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现在朝中无人可用,总不能让陈敬轩去吧?”柴恪也觉得棘手,“要不,曹文诏?”

  “曹文诏不合适,北线军团本来就是蓟辽的预备军团,若是辽东有事,曹文诏能大公无私,可他手底下的将士呢?”冯紫英摇头,“算了,也只能先让童仲揆先去了,但愿他能尽快熟悉。”

  和柴恪道了别,冯紫英才直奔文渊阁。

  进去的时候,堂中诸公都在,还有张怀昌和黄汝良,见见到冯紫英进来,都招呼冯紫英入座。

  “什么时候到的?还说你明天才能到呢。”叶向高亲切地问道:“一路还算顺利吧,紫英?”

  “还算顺利,走水路要比山西那边顺畅得多,……”冯紫英注意到自己一提到山西,在座诸公脸色都是有些难看,忍了忍,还说没忍住,“山西局面不好?出事儿了?”

  “嗯,反正你也马上要走马上任了,也不必瞒你,素囊的骑兵已经破了三山墩和迎恩堡一线,绕过了磨儿山,正在向南深入,杨元有些手忙脚乱,从井坪北上的边军动作迟缓,……”李三才看了一眼叶向高才沉声道:“丰州白莲的汉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买通了迎恩堡守军一个长期有往来的哨长,以偷运走私皮货为由哄骗守军开关门运货,结果被其偷袭破关,……”

  后续就不用说了,有丰州白莲这些汉人作为突破口,甚至可能大同军中亦有不少白莲教徒,里应外合,还和土默特人勾结起来,其结果不问可知。

  问题是一点破,那就是点点破,整个大同镇西部防线就崩了,绕过关卡的土默特骑兵和丰州白莲叛军可以轻易绕行到背后发起进攻。

第三百零五章 返家,团聚

  冯紫英脸色阴了下来,这一走马上任就遇上当头一棒,而且是破关入侵了。

  看样子紧邻的威远卫和平虏卫局面都不容乐观,杨元还是太大意了,或者说大同镇被孙绍祖一折腾元气伤得比想象的更大,至今都没有缓过气来。

  冯紫英对大同镇的情况很熟悉,沿线的边寨营堡他都很熟悉,自小就跟着老爹在这一线奔走,印象很深。

  “迎恩堡如果破了,井坪的边军都上来了,那平虏卫和威远卫的守军在做什么?”冯紫英忍不住问道:“阻虎堡也破了?”

  张怀昌脸色也很难看,但看冯紫英问起,也只是点了点头,“阻虎堡和乃河堡都丢了,平虏卫的守军只有两营,出城野战遭到了土默特骑兵从侧翼突袭,战败溃散,威远卫的守军,哼,根本就没敢出门,……”

  阻虎堡和乃河堡是迎恩堡西面两个重要堡寨,扼守兔毛川注入黄河以南这一线的防区,与山西镇的老营堡到老牛湾这一线毗邻。

  土默特人如果要入寇,要么走河东的迎恩堡、阻虎堡、乃河堡,要么走河西的老营堡、水泉营堡。

  冯紫英一直担心土默特人入寇要走河西山西镇这边,因为在他看来山西镇更不让人放心,没想到素囊和丰州白莲居然出其不意,从迎恩堡这边破关入寇。

  但想一想,丰州白莲连边军都已经渗透买通了,也就无所谓走河西河东了,那边都一样,走河东更便捷。

  平虏卫被突袭,威远卫不敢出战,这大同镇居然堕落到这种地步,也不能让人扼腕。

  记忆中的大同镇还是能打的,怎么这才几年,就退化这么快?

  不过现在说这些都毫无意义了,冯紫英也不会去多说,除了得罪人,价值不大。

  “威远卫不敢出战,那起码要守住吧,威平堡决不能丢,……”

  冯紫英话音未落,张怀昌已经苦笑,“昨天传来的消息,威平堡已经失陷了。”

  冯紫英哑口无言,索性也就不说了,现在对前线情况一无所知,多说无益。

  “礼卿这边已经出发了,估计这会儿已经过了怀来了。”张怀昌这才补充道:“杨元已经命令东路和北东路这边抽调精锐南下西去了,另外山西卫军也在整编,……”

  这话说得有气无力,冯紫英也知道事到临头才来整编,未免有些晚了,不过晋南起乱,卫军应该早就在整编才对,就怕只是一部分卫军得到了整编,对整个山西卫军体系来说,就未必了。

  几句对话,也让叶向高和方从哲他们对冯紫英军事素养有了几分认识,看得出来冯紫英对九边这边情况十分熟悉,不愧是将门虎子,也难怪人家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把陕西那边收拾下来了,这样子看来安排对方出任兵部右侍郎也是正确的。

  袁可立出任山西巡抚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冯紫英心里稍微放了一下心。

  前世历史上袁可立在军事指挥能力上表现可圈可点,也是文臣中较为突出的,他去山西主持大局,冯紫英觉得应该可以控制得住局面,但是前提是朝廷得给袁可立足够的支持。

  以大同和山西二镇当下的表现,冯紫英对山西卫军体系更不看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袁可立本事再大,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应对内外敌人,这一点中枢应该明白才对。

  “袁大人去山西,恐怕朝廷还是需要给予足够支持才行,钱粮和人马,朝廷都要考虑才是。”知道自己才来本不该说这些,但是冯紫英还是忍不住提了一嘴。

  叶向高和李三才都笑了起来,“紫英,你的担心我们都理解,这也是现在朝廷正在商议的事情,今日你先把陕西这边情况说一说,然后再来说后续事宜。”

  冯紫英也就不再多言,把陕西这段时间的情况做了一个汇报,因为这都是烂熟于胸的情况,冯紫英提前准备有相关文档,口头却是滔滔不绝一口气说了半个时辰,期间内阁诸公和张怀昌、黄汝良也问了一些问题,冯紫英都一一作答。

  应该说对冯紫英的汇报内阁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现实情况就把在这里,陕西局面已经稳定,甚至还提前扼住了蒲州,防止晋南乱局向陕西和河南蔓延,能做到这一步,还有什么好说的?

  还有今年陕西的旱情依然存在,但是能够让陕西做到粮食自给而不导致饥民变成流民,流民变成乱民,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其他,都是细枝末节,无碍大局。

  “好了,紫英,我们都已经地陕西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如你所说,李腾芳应该可以应对,所以此番你回京来,内阁也有计议,让你担任兵部右侍郎,和稚绳一道协助怀昌处理当下最为急迫的军务,你可有什么想法?”

  内阁诸公都看着冯紫英,冯紫英沉吟了一下才回答叶向高的问题:“我自当服从内阁安排,只是我对当下军情尚不清楚,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来了解熟悉,怀昌公和稚绳兄都是我的前辈,我自当向他们学习,做好本分工作,……”

  前世做官冯紫英也经历过无数次这种升迁转任,其实在大周朝也都差不多,只不过像这种面对整个大周朝廷内阁诸公来述职和听从任命,还是第一遭。

  程序走完,冯紫英就不再在文渊阁这边逗留,兵部公廨在宫外大时雍坊那边,自然就到那边走马上任。

  不过大周还是讲人性化的,知道冯紫英才回来,一路奔波,也给了三日假,三日之后,便要正式履新了。

  不过临行之前,张怀昌却又直接拉着冯紫英到了兵部,并没有让冯紫英直接回家,盖因孙承宗已经去辽西和童仲揆交接去了,这兵部空空如也,张怀昌是急需人来帮忙。

  到兵部,张怀昌和冯紫英一说就是一个多时辰,索性直接就把晚饭也在公廨里用了,一直到戌时,冯紫英才得以脱身回家,而且张怀昌那个都还撂了话,这三日冯紫英虽然可以再加休假,但是若是有事,也一样要派人来招的。

  冯紫英也只能苦笑答应,才算是得以脱身走人。

  回到府里时,已经是快亥时了。

  一进门,就被一大堆举着的灯笼映得烟花燎原,莺莺燕燕一大堆排成了横排,当先的自然是老娘和姨娘,然才是沈宜修、薛宝钗、林黛玉,在后一排就是宝琴、妙玉、尤二姐、迎春、岫烟几女,鸳鸯、晴雯、金钏儿、平儿,加上紫鹃、莺儿、司棋、云裳、香菱、玉钏儿丫头们则分列两边。

  一晃眼过去,冯紫英竟然微微醺醉之意,除了老娘和姨娘外,这一派莺歌燕舞,脂浓玉琢,这边是我的后宫粉黛?

  这一刻冯紫英越发觉得自己定要牢牢把握好自己,如此美景,如此人生,岂能辜负?

  和老娘、姨娘见礼,自然拉着冯紫英是一番抹泪哽咽,不过安安全全回来是大喜事,而且妙玉和岫烟先行回来了,肚子里还多装了两个,也是让大小段氏喜出望外,加上迎春生下的儿子,再也没人敢说冯家有绝后之忧了。

  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沈宜修、薛宝钗和林黛玉三个正室也能尽早生下儿子,那样一来冯家就真的是功德圆满了。

  陪着老娘和姨娘往屋里走,冯紫英这等时候也只能用眼神和目光来和妻妾们示意,好在大家都是知情达意的,也知道这个时候断断不能和婆婆争锋,人家母子情深,但媳妇的要不知趣地去凑合,就太不懂事了。

  好在大小段氏也是明白事理的,知晓一干儿媳妇们都一样望眼欲穿,所以在和冯紫英拉着说了一会子话之后,便以劳累为由,先行去休息了。

  剩下的就该是冯紫英这一大家子了,阔别一年多,恍然如梦,冯紫英对屋里诸女自然也是日思夜盼的,当着众女的面,拉着沈宜修、薛宝钗和林黛玉一一说话,少不了要感谢贤妻在家中掌家操劳,侍候母亲,还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也慌得沈薛林三女都是连连避身,不敢承受。

  三女之后冯紫英自然要把自己乖女儿桐娘抱起来好生亲热一番,早就会说话的桐娘之前还有些生疏惧怕,但是一入冯紫英的怀中,似乎就能感受到血缘亲情,迅速就亲热起来,更是把冯紫英喜得眉花眼笑,乐得合不拢嘴,不忍释手。

  说了话之后就是尤二姐、迎春了。

  宝琴、妙玉和岫烟分别时间不长,自然都知趣地站在了一边,只是迎春怀中还有一个婴儿,冯紫英自然也是要好生看顾一下。

  这一趟子林林总总忙碌下来,好容易其他人散去,只剩下沈宜修、薛宝钗和林黛玉,已然是亥正了。

  看着三姝美艳清丽的姣靥,冯紫英捧起茶碗,抿了一口,让那股子热意慢慢渗入肺腑,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算是回家了,在这里坐着,我才有回家的感觉,在西安,无论如何都还是觉得缺了一点儿什么,哪怕是半夜醒来,都觉得空落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