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977章

作者:瑞根

  现在出来了,好像日子也并没有多大变化,家里边过得去过不去他也不关心,还是照样过他的逍遥日子,家里这些烦心事儿,自然有老祖宗和母亲去操心,他就只管逍遥自在。

  宝钗和宝玉毕竟是表亲,这寻了这个时候来求自己,冯紫英也觉得为难。

  “相公,妾身也知道为难相公了,可是姨妈在母亲面前提过几次了,眼见得贾家现在沦落至此,宝玉也老大不小,不能这一辈子都这么厮混下去吧?贾家可不是原来的贾家了,宝玉总得要找个正经差事,先干着,要不,这日子日后怎么过下去?”

  宝钗脸色黯然,这等时候本不该说这些扫兴话,但话题已经开了头,宝钗也就不想那么多了。

  “宝钗,你说的正经差事,究竟什么才算?”冯紫英也喟然叹息,“我让贾琏在海通银庄当大掌柜,也算正经差事,我让薛蝌去榆关大沽帮着朝廷运送兵员物资,也算正经差事,我教环老三和兰哥儿他们读书,让他们日后科考,肯定也算正经差事,但你要让我替宝玉找正经差事,而且他还得要主动干,干好,这可太为难我了。”

  “相公,他原来也在写传奇话本,之前大家有些看不上,但现在觉得似乎也不失为一门行当,可是他现在心都野了,哪里还坐得住来写话本?若是能寻一个有约束的事儿把他给勒着,兴许还能好一些,……”

  宝钗脸贴着冯紫英胸膛,绯红的脸庞仍然余韵未休。

  想当初家里还曾经有过把自己许给宝玉的念头,那时候自己刚到京里,好像也觉得可以接受,也幸亏后来有了冯大哥这个对比,自己才断然选择了冯大哥。

  现在看来自己的选择无比明智,冯大哥青云直上,在朝野内外已经是青年翘楚,而宝玉呢,贾家没落,他自己更是不争气,现在大概也只有老祖宗和姨妈还能把他当成宝,整个贾家人谁还能看得上他?

  看看环老三,一个庶出子都知道奋发图强,哪怕遭遇牢狱之灾的磨难,依然痴心不改,苦读经书,等待着永隆十三年的秋闱大比。

  听得相公说若是今年新皇登基,没准儿还有大赦和恩科,那环老三今年就能参加秋闱,以相公的判断,环老三考中举人应该是没有问题,但能不能考中进士,就不好预测了。

  但即便是举人那也不一样了,一样可以得授官职,比起宝玉这种连秀才都考不中的角色,环老三已经可以取代贾琏和宝玉,成为贾家这一辈的希望了。

  环老三甚至还敢跟着相公去辽东一趟,说是先行磨砺,这份心思,那就是冲着要科举之后直奔仕途而去的,连宝钗都有些佩服,觉得自家相公可以好生提携一下环老三,日后好歹也是贾家的希望。

  “能约束他的事儿?”冯紫英苦笑,这可就真的不容易了,以宝玉的心性,什么事儿能有约束性?那就只能是官府里边的事儿,可官府里边的事儿就一定能约束他么?“宝钗,那你觉得什么事儿合适呢?”

  “相公,宗人府那边行不行?好歹宝玉还是永宁长公主的女婿,另外宫里还有娘娘,……”宝钗抿着嘴道。

  “宝钗,现在皇上神志不清,身体每况愈下,皇位之争还在继续,你觉得永宁长公主这个身份还有谁在乎么?”冯紫英叹了一口气,只是提到元春,让冯紫英心中也是一抖,这一点自己似乎早就忽略忘记了,宝玉还是元春的胞弟呢,“宗人府这边,现在倒是无人问津,忠顺王好像兼着宗人令,……”

  “无人问津最好啊,真要是个要紧职位,也不敢让宝玉去啊。”宝钗心中一喜,她觉察到自己丈夫有些意动:“届时可能姨妈和老祖宗她们也要来求相公,好歹也需要照顾一下两家关系和情面。”

  冯紫英发现自己似乎还真的躲不开贾宝玉。

  或许是自己这个外来者攫取了他的一部分气运吧,他的最爱宝钗黛玉都归了自己。

  而且论理,宝钗是他的表姐,黛玉是他的表妹,元春是他的嫡亲姐姐,探春是他的同父异母妹妹,迎春是她的堂姐,便是惜春、湘云也都是他的隔房堂妹和表妹,现在却都跟了自己,或者说即将要跟自己,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让他怎么也都把自己给拴牢了,斩也没法斩断。

  “这事儿说到这里吧,我琢磨琢磨,另外也得问一问忠顺王那边。”冯紫英把宝钗抱紧,拍了拍丽人的丰臀,“这等事情你也莫要操太多心,贾家那边我知道怎么应对,……”

  一夜无话。

  一直到早间宝钗起床,莺儿和香菱进来替自己和宝钗擦拭身子穿衣,看着宝钗娇腻丰腴的身子,丰而不肥,挺拔瓷实,光泽滋润,尤其是臀瓣浑圆挺翘,怎么看都是一副能生养的模样,怎么都这么多次欢好了,却一直没有动静呢?

  宝钗虽然表面上都还能沉得住气,但是冯紫英却能感受到宝钗内心的焦躁急迫,好在沈宜修和黛玉那边也一样没有动静,若是沈宜修和黛玉那边,尤其是黛玉那边有了迹象,只怕宝钗就坐不住了。

  ……

  从兵部传出来的风声很快就让京营和上三亲军开始躁动起来了。

  京营要重建,五军营重设,要设立五军营大将这个仅次于京营节度使的重要职位,要知道这个职位之前是陈继先的,现在陈继先已经是淮扬镇总兵了。

  五军营大将类似于京营节度使副使,在京营节度使空缺之时履行京营节度使的职责,同时五军营也是整个京营三大营中实力最强的一营,其兵力比神枢营和神机营加起来还要多一倍,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京营第二人。

  这个风声一传出来,立即就引来了无数人的觊觎。

  一时间京中有资格竞争这个职位的武人们都纷纷四处钻营活动。

  谁都知道忠惠王这个京营节度使有点儿摆设的意思在里边,本身忠惠王就没有过军中经历,而且他本人也一直不太愿意管京营的事儿,若是能担任五军营大将,那基本上就可以直接掌管京营事务了,日后继任京营节度使也不是不可能。

  “紫英,你们兵部这么来一出,可算是把这塘水给搅混起来了,这两日里登孤府门来打探消息的,比过节时候都还多。”忠惠王示意周围下人退下去,这才似笑非笑地道:“是不是你们兵部等到五军营大将一到位,就准备卸磨杀驴,让孤这个节度使也滚蛋了?”

  “王爷何出此言?”冯紫英笑了起来,连连摆手,“只要王爷愿意当,紫英保证,这个京营节度使可以一直当下去。”

  “行了,紫英你也少在孤面前打诳语了,孤也不想当这个京营节度使,算是临危受命吧,帮你们顶了这么久,没功劳也有苦劳吧?”忠惠王乐呵呵地道:“趁早把京营理顺,孤也好早点儿卸掉这份责任,日后谁来继任京营节度使,莫非是你来兼任?”

  “王爷怎么会这么想?”冯紫英微笑摇头,“紫英说了,暂时还得要王爷先担待着,若真是时机成熟,紫英肯定会先给王爷打招呼,现在还没有考虑到那里来,当下还是要重建京营三大营,尤其是五军营,不知道有哪些人躁动不安,难道都不掂量一下自己,够不够格来当这个五军营大将?”

  “哼,当然都是一些有来头的,萧如薰,马孔英,甚至连陈敬轩都有些蠢蠢欲动,当然还有一些你可能不熟悉的,五军都督府里边的一些赋闲已久的人物,……”忠惠王迟疑了一下,“五军都督府里边那些人倒未必是要争这个五军营大将,可能多半还冲着上三亲军而来,……”

  “哦?”冯紫英若有所思,“都觉得有机会?”

  “嘿嘿,这些人耳朵灵,心里亮堂呢,铁网山秋狝皇上遇刺一案拖了这么久,现在要来揭盖子问责了,苗壮,廖骏雄,杜可立,还有一干指挥同和佥事,谁该负责?肯定会有人要因此受牵连,自然就会有空位置空出来,谁愿意在五军都督府里老死?”忠惠王轻轻一笑,“只要有人落马,自然就有位置轮转,大家都有机会。”

  “所以大家都心思活泛起来了,难怪这段时间兵部里也是人来人往。”冯紫英点了点头:“紫英来王爷这里,也就是想要听一听王爷的意见,看看王爷对此有何看法。”

第三百九十二章 何去何从,权臣之路?

  冯紫英当然知道忠惠王是个老狐狸。

  虽然对军务一窍不通,但并不代表忠惠王的嗅觉差了。

  作为张氏一族中人,忠惠王肯定能感觉到内阁意欲对京中军权加强掌控权的意图,不过他并不太在意。

  他很清楚虽然他也是张氏一族,但是距离皇位远隔天边,无论是义忠亲王还是永隆皇帝这两位兄长一脉入继大统,都和他没关系。

  相反,若是义忠亲王入继大统,那很有可能为了巩固他自己的地位,还会对其他兄弟更为防范和苛厉。

  朝廷内阁存着什么心思,忠惠王大略能猜出一二来,所以他内心甚至是赞同的,在行动上也愿意配合。

  冯紫英的特殊身份让他来和忠惠王谈效果会更好。

  武勋家世出身和科举出身的文臣,而且还是兵部右侍郎,老爹还是西北军统帅,当初让忠惠王出奔回京担任京营节度使也是他的主意。

  能得了一任京营节度使身份,哪怕只是短短两年,那也是一份资历,能让忠惠王在张氏一族中地位更尊崇,就像忠顺王担任宗人令一样。

  所以这一场沟通谈得很轻松愉快。

  京营节度使这个位置坐一坐可以,但是要承担起越发沉重的担子,对忠惠王来说就未免压力太大了,稍有不慎,积攒下来的资历反而会成为祸端,所以早些卸任是应有之意。

  几天时间的发酵,让京中都躁动起来了,连老爹的信都来了。

  “冯佐,父亲这是什么意思?”烛火下,冯紫英托腮沉思。

  “西北军现在的情况不是太好,朝廷在粮饷上断断续续,难以为继,所以现在老爷只能在南直隶那边和牛继宗、孙绍祖保持对峙状态,无法发起大规模进攻,士气也比当初低落了许多,老爷也很焦虑,……”

  冯佐叹息了一声,“老爷说恐怕朝廷对老爷,或者说西北军有猜忌之意,所以让我回来也好问一问少爷。”

  看着冯紫英在烛光下俊逸挺拔的面孔多了几分深沉老练,冯佐也是感慨无限。

  他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几年前那个十年前还在自己背后屁颠屁颠跟着乱跑,什么都不懂,还要询问请教自己的毛头小子。

  从六岁开始,对方就一直在老爷身畔,虽然太太很舍不得,但是老爷却一直坚持要跟在身边,说玉不琢不成器,若是养于深宅妇人身边,只会成为废人。

  现在看来,老爷是睿智的。

  那几年年里,他和冯佑以及冯寿、冯喜几人几乎是看着他一天一天长大的。

  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逐渐变成能引弓射箭骑马挥刀的少年郎,若非考虑到少爷能读书,可以去试一试科举,老爷也不会让其回京入国子监。

  谁曾想这一回去,居然还真的在国子监里读出一些道来,最后进青檀书院,秋闱春闱大比之后一跃化龙了。

  冯紫英托腮的手揉了揉脸颊。

  父亲的担心并非无因,虽然张怀昌和孙承宗从未与自己提起西北军的事儿,齐师和乔师他们也都没有表现出什么倾向,但是冯紫英却知道文臣对武人的压制、约束态度是根深蒂固的,不会因为内外局势变化而改变。

  哪怕时局再危险,也顶多就是稍稍放松一些对武将的约束,一旦局面略有好转,便会重新收紧。

  分权削权,腾挪调整,这些手段都是免不了,自己现在对京营和上三亲军所作的,不也就是一样么?

  不过对武人的态度,朝廷也还是略有区别的,四王八公十二侯这一类从龙武勋最是受打压,其次才是边地武勋,倒是武进士出身和凭军功成长起来的这些武人是最受朝廷信任的。

  冯家被划入边地武勋这一类,老爹只有自己这个已经走了文臣路的独子,所以才让朝廷稍稍放心,但也只是对自己老爹放心,对老爹的西北军一样十分忌惮。

  所以像四王八公十二侯的这些子弟,还有李家、麻家这些子弟,朝廷都是不太待见的,若非北地边疆局面紧张,自己力荐,麻承勋要想当宣府总兵,那就是做梦。

  不过现在的局面略有变化,因为南京伪朝的缘故,朝廷掀起了一波对原来京中这些老牌武勋家族的清洗,像四王八公都已经凋落,十二侯中也是受影响不小,所以这种情况下,朝廷大概又意识到需要一些来平衡,所以可能政策又会有所回调。

  “所以西北军中以及三边四镇那边也都有些想法?”冯紫英苦笑。

  “嘿嘿,老爷的心思少爷您应该知晓一些才对。”冯佐微笑。

  西北军现在的局面不太好,很显然朝廷是有意要通过谈判来和南京方面解决这个僵持局面,所以粮饷上自然就没那么积极了,再加上陈继先的态度暧昧,所以无论是冯唐本人,还是麾下的诸将,都开始考虑另寻出路了。

  冯唐作为三边四镇和西北军主帅,肯定要优先替跟随自己进中原来卖命的这帮人考虑。

  西北军的出路也摆在那里,要么就是回西北去,可现在贺世贤、萧如薰、祁炳忠分别占了榆林、甘肃、宁夏三镇总兵,马进宝预定了固原镇总兵,要看其在山西协助孙承宗打得如何。

  可以说现在三边四镇就没有合适位置了,总不能让刘东旸、刘白川、土文秀这帮人辛辛苦苦在山东、南直打了一年多时间,然后又灰溜溜地回西北那穷乡僻壤,继续干他们的副总兵和参将,过那种缺衣少食的生活,那冯唐也真没法向兄弟们交待了。

  所以冯唐才会得到消息之后给冯紫英来信,要求冯紫英考虑在京营和上三亲军替自己这帮忠心耿耿的部下谋划一下,最不济,也可以考虑宣府镇这边。

  京营和上三亲军虽然在兵力上远不及各边镇,但是其地位却不逊于各边镇,否则连陈敬轩这种当过三边总督的人,都想要来谋五军营大将。

  可以说五军营大将并不亚于宣大和蓟辽这五个边镇的总兵,比起三边四镇这种穷乡僻壤的总兵更深一筹。

  即便是如神枢营、神机营乃至上三亲军的指挥使,也和固原、甘肃、榆林这类总兵相当。

  而且京官本身就比外埠武将要高一筹,日后要外放也机会更多,像甘肃总兵要想调任辽东和大同总兵就很难,除非你能赶上机会立下大功,比如冯唐平定宁夏叛乱那样的。

  但是如果是京营三大营或者上三亲军的指挥使,只要走些门道,就要容易许多。

  像京营和三大营的指挥同知也要比三边四镇的苦哈哈副总兵强得多,而指挥佥事也一样要比那些个穷酸参将和游击机会多得多。

  当然像宣府、大同、蓟镇这类就在京畿边上的边镇情况又有不同,在这几个边镇当个副总兵权力和利益乃至人脉都要丰厚得多,未必愿意到京营和上三亲军来当个指挥同知。

  总而言之京中的京营和上三亲军与边镇相比,不能单从官职品轶来比较,这里边涉及到与朝廷亲疏乃至更宽广丰裕的发展机会,所以还得要见仁见智。

  老爹的心思冯紫英大略明白了,如何来处置其实也简单。

  既然自己来主持对京中军队的整肃,而且上三亲军乃至京营明显需要大规模调整,要给老爹麾下一干将领谋些机会,有些难度,但是也并非毫无办法。

  就算是上三亲军和京营三大营主官太敏感不好安排,最不济宣府镇那边也还能安插一二。

  冯紫英需要考虑的是这样安排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自己需要考虑的是更长久的打算。

  自己需要好生梳理或者确定一下,自己未来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以冯家为主,还是以自己的仕途为主?

  对冯家来说,当然是家族长盛不衰,最好是衣钵传承代代富贵,对自己来说,那就是直奔首辅之位。

  可这两者有些矛盾不说,单单是一个首辅之位,也有许多讲究。

  当一个弱势的首辅,上被强势的皇帝压制,比如元熙三十五年之前的元熙帝,下被桀骜的阁臣牵制,那这个首辅当得也忒没滋味。

  可要架空一个皇帝,慑服下边阁臣,这个首辅就得要有足够的政治资源来运作。

  一方面在朝中要有足够的朝臣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一边,另一方面还要在军中有强大的盟友或者忠实的部下来支持自己,另外还要在京中保持绝对控制力。

  从当下朝局走势来看,起码以叶向高为首的内阁正在想着这条路走,当然叶向高未必是自己要干什么,更多的是想通过文官这个群体来实现这个目标。

  那自己呢?冯紫英扪心自问。

  也像叶向高那样,当一个通过妥协和平衡来达成一致的首辅?好像没太大意思啊。

  还有就算是自己当首辅,又能当多久?冯家的富贵又能维系多久?像张居正那样,当首辅时风光无限,结果一闭眼,那立即就是抄家灭族之祸,自己明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大,还要去走这条路么?

第三百九十三章 诡异之局,不言而喻

  冯紫英还真没认真想过日后自己究竟该如何走,走到哪一步才是尽头。

  之前只是下意识地觉得既然自己都科举成名,上有座师提携,旁有同学协助,还有乡人长辈扶持,这文臣之路走得顺风顺水,优哉游哉,稳稳的天选之子。

  再加上冯家武勋底蕴厚实,冯段两家在大同和军中人脉丰厚,老爹也替自己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横看竖看都是成功者之路。

  但是现在仔细一琢磨,好像还没有那么简单。

  现下的大周和前明并不太一样。

  虽然名义上是以文驭武,但和晚明时候文臣督师执掌军权,武人毫无反抗余地不一样,和南明时候武将跋扈已经凌驾于文臣之上时也不同,现在大周武将虽然受文臣节制,但仍然有相当自主权。

  像自己督师辽东,也只是确定大方向,在人事上有决定权,真正具体如何打,临场机变,还是得有武将们自行把握。

  甚至在总督身份上,前明都是清一色文臣,而在大周,武将一样有机会出任总督,不一而终,所以这还是有些区别。

  也就是说,现在的武人仍然有相当地位和权力,哪怕还是受到文臣约束,但随着当下内阁进一步强化文臣执掌朝政的权力,甚至刻意打压皇权,武人的权力究竟是会进一步受到制约限制,还是会随着北地边疆局面恶化,或者白莲教叛乱的爆发而增强,现在还不好说。

  自己现在似乎还只能按照文臣之路走下去,但是冯紫英清楚一点,要想当一个令行禁止按照自己意图来行事的权臣,没有雄厚稳固的军权做支撑,那就是沙滩上的大楼,随时可能垮塌掉。

  现在朝廷对军队的控制更多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制度习惯,二是后勤保障,那日后会有什么变化呢?冯紫英也不确定,但是他能确定一点,如果在军队中有足够多支持自己、忠于自己的将领,那么自己当了首辅之后要按照自己意图来行事也会方便许多。

  所以他才会从一开始就有意无意地在军中布局,也包括支持自己老爹维系在军中的人脉和影响力。

  但文臣这一块冯紫英更不会放弃,要想按照自己意图推进改革,没有一大帮接受自己观点的志同道合者来支持帮助,更是不可能。

  这两样都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冯紫英也没指望三五年就能实现。

  现在冯紫英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构想,自己日后的目标就是类似于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当然如果真的走到了陈桥驿那一幕,必须要黄袍加身那个地步,似乎也不是不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