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试炼,开局水浒我选黄裳 第122章

作者:无双小学僧

  不过,还是很简单啊!

  苏墨笑了笑,持起毛笔,缓缓落下.

第一百零八章 省元之位,非其莫属!

  汴京贡院

  判卷大厅

  鸦雀无声,气氛肃穆之极。

  上百名鸿儒学士在书桌前,正襟危坐。

  仿佛,奔赴战场的精锐士兵一般。

  等待主考官余深一声令下,便用手中朱笔,判他个血流成河。

  “禀大人,省试众考生试卷均已誊抄完毕,共计五千一百七十二份,无一遗漏。”

  书吏在数名军士的看护下,将一个个密封的糊名文轴摆放整齐,行礼道。

  “五千一百七十二份……,是个大年啊。”

  余深呼出一口长气,心中一动。

  朝廷今年算不上如何缺人。

  省试出线的名额,只有三百八十人。

  平均下来,每十多名的考生,仅能录用一名。

  有可能,连绵数州,都没有可堪一用的学子。

  这还是挺残酷的。

  毕竟,科举不仅是要自己学问好。

  更重要的,是要卷赢其他人。

  想到自己之前的十数载寒窗,同窗好友落榜之后投江而死……

  余深的心中稍稍有些沉重。

  “大人?”

  副考官见到余深沉默下来,低声问道。

  “我没事,你们查一下吧。”

  余深反应过来,摆了摆手,不动声色道。

  “是!”

  众多副考官一丝不苟的查验起文轴外皮上的印章。

  足足过了一炷香的功夫,众人查过了所有的印文。

  发现均是严丝合缝,没有变动痕迹。

  余深这才签上自己的大名。

  宣布,开始判卷!

  省试的判卷时间很长。

  从拿到试卷开始。

  至少要十多天,才会有初步的取舍结论。

  每一环,都需要几个判卷官交叉评卷。

  确保万无一失。

  这是很严肃的事情。

  如果,最后国子监进行契勘,发现存在误判。

  发榜公布的中式者,自然需要贬黜之。

  而主考官也会受到牵连,影响自己的前途。

  通常而言,至少一个罚俸,是免不了的。

  直接的判卷官,更是要倒大霉!

  运气不好,就直接卷铺盖滚蛋了。

  一众判卷官,脑海中转动着各种心思,纷纷开始阅卷。

  省试虽然比起解试要重要得多。

  但实际上,题目类型和流程还是那样的。

  一场考经义,一场考诗赋,一场考论,最后考策问。

  区别就是,经义的难度更大,诗赋策论的品味要求更高。

  尤其是文章观点,最好要鲜明无比,让判卷官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到了省试,也不可能来一堆精力超凡的宗师武者当判卷官。

  很可能,一些观点泛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文章。

  在菜鸡互啄的解试中,因为其他菜鸡都偏题错题,对比明显,导致过关。

  但,到了省试,指望来一群菜鸡衬托的概率就太小了……

  反而,因为平平无奇,缺乏足够的亮点,看的评卷官昏昏欲睡……

  通篇看完,都回忆不出,到底看了个啥。

  这种文章,在省试中,基本必然被刷下来。

  所以,写文的话,还是应该有一些自己的思想。

  很多时候,观点鲜明新颖,甚至文笔不需要多好,三观也不需要那么正……

  都可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了。

  当然,观点再鲜明,立论再新颖,也不能瞎几把编典故。

  省试的判卷官,对儒家那些经典,都了如指掌。

  一旦发现在卷子里编故事,那等于是挑衅大家的智商。

  显然,是要滚蛋的!

  殿试策问编段子,更是相当于欺君之罪!

  有个不太好的例子:历史上,苏轼省试的时候,在文中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阳修看了东坡的文章,觉得文章好牛逼,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当时,他觉得苏东坡其他地方都答得很完美。

  这个典故也极为切题,又是尧帝时候的事,可能确实比较冷门。

  于是,便将苏东坡以省试第二名录取了。

  后面苏轼谒谢,欧阳修即以此相问,苏轼答道:“随手杜撰的。”

  欧阳修和他的小伙伴,当时就惊呆了。

  然后,苏东坡居然还坦然道:“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事后,欧阳修没有办法,只好说此子这么有种,来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某种程度上来说,欧阳修的话,倒是也没问题……

  但,苏东坡毕竟是千古特例。

  而且,那是基于人家的文章确实能打。

  一般情况下,文章中夸大其词,基本就寄了。

  基于以上的判卷标准,众位考官手脚麻利,用朱笔在一张张试卷上批改着。

  时不时,有人微微皱起眉头。

  很多文章诗赋,都是写的很有文采的。

  但,经常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错漏之处。

  落韵、错典等低级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判卷官都很有经验,明白这是太过紧张,心理压力过大。

  不过,心理素质本就是重要的衡量依据。

  错就是错!

  判卷官们,理解归理解,手下却毫不容情,将那些卷子一一黜落。

  当然,也时不时有判卷官微微颔首,在卷子上写上一个“通”。

  再注明原因,递给下一位,交叉评判……

  ****

  “大人,这些卷子是吾等复核过的,应该是这次科举的上选。”

  整整七日后,筛选出最上等的四百余张试卷。

  副考官恭恭敬敬的将试卷放在判卷主桌上,又余深进行最后评判。

  “上选么?”

  余深沉默了下:“可有上上之卷?”

  “共计十张上上之卷,已经分别标注,还请大人审阅。”

  “好!”

  余深点了点头,坐在桌案前。

  不同于其他考官、判卷官,他以诗赋见长,名满京师。

  平素阅卷,也最喜欢先看人诗赋。

  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事实上,诗赋的难度还是很高的。

  经常有人,因一个字落韵,即被罢黜。

  科举考试的时候,考生必须依据官方认可的韵书作诗作赋。

  当然,科举的时候,韵书还是会下发的。

  但,即便有参考书,还是需要极为小心。

  稍有不慎,因为一字多音异义,也是也会发生落韵的。

  一旦落韵,基本也只能来年再战了。

  当然,偶尔,也有落韵被录取的现象。

  类似:宰相王旦慧眼识才,顶着压力录取了落韵的李迪。

  理由是李迪水平很高,只不过出于疏忽而落韵。

  结果,李迪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那一年的状元,两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那个属于千古佳话范畴,跟苏东坡一样,一般人无法复制。

  “诗句华美,却过于吹捧先贤,缺乏自己主见,上中吧。”

  “诗文工整对仗,却有两句其意含糊不清,乃投机取巧之举,上下!”

  “大体可以,但自比诸葛孔明太过狂妄,上下!”

  余深摇了摇头,有些不满的哼了一声。

  诗圣杜甫尚且写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上一篇:我在天庭做仙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