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992章

作者:张围

  天可汗派兵北征,坊间议论很多。

  这一次远征有人说不该,也有人说应该。

  如果四夷都能对天可汗充满敬意,并且俯首称臣,那么天可汗就会给你天大的恩惠。

  倘若有人作乱,天可汗也可以派兵平灭,薛延陀作乱一直不服从教化便是原因之一。

  恩威并施的天可汗才是令人敬畏的。

  骊山上,今日还是一片宁静,偶有汽笛声响起。

  张阳在华清池边,他执笔在纸上写了四个字,收笔道:“媳妇,你看如何?”

  李玥瞧了一眼,神色凝重,“早日退休?”

  “是不是有进步?”

  “唉,夫君的字都快自成一派了,何来进步可言?”

  小武与小慧捂嘴轻笑着,老师一直不喜欢师父的书法。

  也怪师父练了这么多年的字,还在原地踏步。

  张阳看着字笑道:“我要将其挂在书房中,每日都拿出来看,时刻警醒自己要早日退休。”

  山风吹过,华清池掀起涟漪,李玥低声道:“有人的志向是进士及第,有人想要修编国史,也有人想要做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李玥看向两位弟子又道:“只有你们的师父不一样,他的志向是早日退休。”

  徐慧道:“师父向来就是与众不同的。”

  小武叹道:“那些虚名又有何用,现在还不是想着如今建设关中,也不知道各县安排得如何了,弟子再去看看。”

  徐慧也站起身道:“弟子也去看看。”

  晴朗的天空下,阳光嗮在身上的暖意感觉很舒服。

  近日在长安城的各国使者还在准备朝贺。

  波斯王卑路斯命人送了五块石板给骊山。

  张清清皱眉道:“你们波斯是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吗?怎么就送这么一块石板,你们看看高昌人,送来的玉石都是一车车的,就连吐蕃也送给骊山这么多牛呢。”

  几个波斯使者苦笑着,对这位尊贵的小郡主连连行礼。

  张心安的目光则在石板上的文字,“那就拉到山上去。”

  姐弟俩命人将石板放在一辆推车上,张清清接过他们递来的书卷,便让这些波斯使者离开了,自己带着人拉着车去了骊山上。

  各国使者除了向天可汗朝贺,也会骊山送礼,这几乎是每年都会进行的事。

  突厥会送来很多羊毛与羊群,吐蕃会送来牦牛,西域又会送来很多玉石与各种奇珍。

  当年爹爹任职礼部尚书,掌管大唐的外事,不论是河西走廊还是安西四镇都是那时候夺回来的。

  更不要说现在的吐蕃与波斯了。

  这些送礼,骊山一概接受。

  张心安问道:“姐,据说这些使者送给骊山的礼比朝贺天可汗送的礼要多。”

  张清清惆怅道:“你个笨弟弟,连这点都想不明白。”

  “还请姐姐赐教。”

  “现在爹爹的态度很重要,只要爹爹高兴,也能让关外诸国好好的,要是爹爹不高兴了,也能让他们鸡犬不宁。”

  “他们敬重骊山是因为骊山行事有底线,从来不会做杀绝之事,爹爹以前对松赞干布的许诺,对高昌的许诺都一一实行了,所以他们很敬重骊山。”

  “他们爱戴天可汗,也会敬重爹爹,而且现在大唐正在整顿西域各地的兵马,若能够得到骊山的重视,他们就能够得到莫大的好处,连一个就要灭亡的波斯都能扶起来,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张心安重重点头,对姐姐是听之任之。

  张清清又看了一眼那些石板,便三步并两步快步走上了骊山。

  等木车被拉上车,便让这几个村民下山了。

  张心安快步走入书房,“爹!波斯王送了几块石板来。”

  张阳还看着早日退休四个字在发呆,听到儿子的话语这才回过神,走到屋外,见了木车上的石板。

  石板很厚,是大理石的材质。

  皱眉看着石板上的文字,字迹很模糊,也很难辨认,这不是波斯的文字。

  更有些接近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张阳皱眉道:“这是汉谟拉比法典。”

  张心安好奇道:“什么法典?”

  “古巴比伦时期有个汉谟拉比的国王,他命人修撰了律法,就成了这个法典,照理说它应该在古巴比伦的神殿中。”

  石板很长也很大,足足有近三米高。

  波斯人为了进献这个宝物,跨越了整个西域,也不知道一路上累死了多少人。

  他们为了讨好骊山,都顾不上人命了。

  张阳将其放在自家的墙边。

  张清清问道:“这些石板看着挺一般的。”

  “石板一般,这上面的文字却是无价之宝。”

  “是吗?这些字能让骊山发财吗?”

  “有些事物要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才能显现它们的价值,只可惜,这不是完整的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确实没有神奇的空中花园,但却有货真价实的法典。

  张清清递上一卷书,“这是波斯王让人使者送来的。”

  接过女儿手中的书卷,张阳打开来看着,卑路斯的关中字写得不好,这上面写着如今的波斯近况。

  波斯人接纳了很多的大食流民,他们学习中原的文字与语言,现在的波斯人都在学习中原文字。

  书信中,波斯王都快将大唐当作他的毕生向往,他想让所有的波斯人都学唐人。

  张阳放下这卷书信,并不喜欢这种谄媚之言。

  写一卷表达忠心的国书很简单,难的是一辈子都这么做。

  即使是虚情假意,如果他能够将此践行一辈子。

  那才算是真诚,现在波斯王的这些话,无非就是想让天可汗知道他有多么的忠诚。

  张阳将这几块石板,放入自家的库房。

  这终归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汉谟拉比法典。

  尽管对大唐来说,它的存在或许无关紧要,张阳想要将其好好保留起来。

  夜里,李玥坐在油灯下,给孩子们缝补着衣服,“秋儿,越长越大了,现在都能自己拿筷子吃饭了。”

  张阳道:“嗯,心安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只会让婶婶用勺子喂着。”

  静谧的家中只能听到华清池的水声。

  这种水声不大不小,不近不远,听着很舒服。

  久了之后便觉得听不到这种声音,会睡不好觉。

  李玥剪断线头,看着给女儿做的小衣服,神色凝重几分,“父皇的银钱怎么还没到账。”

  “还没给吗?”

  “嗯,那一百门火炮的银钱至今没有付,夫君是不是忘记写劝谏奏章了。”

  张阳一手拿着书,一手端着茶杯,目光还停留在书上,“我再去写一份就是。”

  “就算是骊山抗旨了,父皇也不能不付银钱,这不是一件事,父皇有私心,但两家人不能这般相处。”

  言罢,李玥走入书房执笔书信一封,对屋外的正在收拾孩子玩具的婶婶道:“王婶,安排人将这卷书信,交给母后。”

  王婶点着头,将书信收下。

  张阳诧异地看了一眼。

  “无妨,说的很婉转一句没提火炮与父皇没付银钱的事。”李玥很自信的点头。

  见到夫君的目光,她狐疑道:“不合适吗?我这就让婶婶将信收回来。”

  张阳拉住她的手笑道:“这样也好,你是当家的女主人,自然要有气度,也有计较。”

  靠在夫君的怀中,李玥皱眉忽道:“该给儿子找个什么样的老师?”

  “嗯?不是欧阳询老先生带着吗?”

  “老先生年事已高了,不合适。”

  张阳坐在椅子上,怀抱着媳妇,双手捂着她冰凉的手背,思量道:“要找就要找最好的。”

  “放眼骊山,众多老人家还未有合适的。”

  “等他再长大一些,让文本兄去带带他,长安城与骊山来回麻烦了一些,但也是值得的。”

  李玥重重点头,“那就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再考虑。”

  夫妻俩又安静了下来。

  “房相如何?”

  “房相在朝中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怎么让我们孩子拜师?”

  听了夫君的话,李玥又陷入了沉思,在儿子与女儿的成长上必须要下大心思,重工夫。

  要找老师就要找最好的。

  像是心有所念,或有感应,第二天岑文本就来了骊山。

  张阳揣着手走在田间地头,看着今年水土的变化,就算是成了尚书左丞,也不能忘了太府寺的工作。

  揣着手道:“文本兄,这都多少年过去了。”

  岑文本抚须笑道:“县侯是要感慨岁月变迁了吗?”

  张阳在田埂边坐好,“过去多少年了,这太府寺依旧只有我一个人。”

  “说来也是,科举新入仕的学子大多都不会去太府寺。”

  “农桑需要治理,朝中也不能厚此薄彼。”

  岑文本啧舌道:“下官会安排中书省在之后的科举策问上多一些治理农桑的题。”

  “那就有劳了。”

  张阳带着他走到骊山的一处库房,拿出两个篮子,篮中装着的都是咸鸭蛋。

  “这些蛋送给文本兄了。”

  “县侯还是这般客气。”岑文本笑着收下了。

  “还有一篮子是交给房相的。”

  “房相?倒是以前没听说房相与县侯有来往,却有赵国公与县侯有过几次交谈。”

  张阳依着库房的门站着,揣着手道:“实话和你说吧。”

  “愿闻其详。”

  “我的儿子今年七岁了,我打算给他找个老师,本想着文本兄正合适。”

  “好。”岑文本抚须笑道:“下官早见县侯的孩子是个可造之才,将来必为栋梁。”

  张阳道:“说笑了,我们骊山的孩子不入仕途。”

  岑文本尴尬一笑,“就算不为官,也可以当个闲散文吏,陛下猜忌骊山,但骊山不想做世家,既不做世家,做个小小文吏便好,不握实权,不碍事的。”

  “呵呵呵……我儿子的毕生理想便是买下长安城。”

  “嗯……”岑文本了然点头,“那就要多教他一些为人道理了。”

  “本来我想着文本兄是不二的人选,但家里希望给孩子找个当今顶尖的老师,所以我一边与你商量好,将你当作备选,再一边想方设法巴结房相,希望能够争取他的同意。”

  岑文本的笑容僵硬在脸上,“县侯真是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