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0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亚马逊,世界排名前五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斯坦福大学,世界高校排名前十的大学,阿迈瑞肯常青藤高校之一。

  两封邀请函的内容都差不多,就是赞叹有关‘傅里叶变换辅助构造数学模型’论文的肯定,并邀请王浩去做相关的学术演讲。

  那些十分肯定论文有问题,‘特聘’不合规的人,内心不由得产生了动摇。

  国内出现一大堆‘高智商’人士,研究王浩的论文也就罢了,就连国外的大学、机构,包括顶级科技公司亚马逊,包括顶级的大学斯坦福,都邀请王浩去做论文相关演讲。

  国内高校,可以去猜疑‘包庇’王浩,难道国外高校,顶级科技公司,也去‘包庇’王浩,为此还特别发放演讲邀请函吗?

  如果王浩能做到让国外科技公司、顶级名校,都为了舆论特别发放一封邀请函,还用担任什么高校‘特研员’?

  这不是开玩笑么!

  舆论,顿时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但是,仍旧少不了顽固分子,继续拿着‘特聘’说事,“即便是论文没问题,有含金量,也不能解释特聘问题,难道论文有含金量,就可以被学校特聘吗?”

  “这个流程就不对,没有人有特权,即便是聘任,也只能是正常聘任,而不是‘特聘’,特聘本身是不合规的!”

  “而且,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多月能有十篇论文!”

  “不会是其他人写的,抄袭或者花大价钱买来的吧?”

  这些就是不讲理了,和直接骂人没什么区别。

  高校特聘就和公司招聘一样,又不是体-制内的岗位,当然有权利优先录用人才,否则也不会叫‘特聘’了。

  至于所谓‘论文花大价钱买来’,谁会把这么大的成果拱手送人呢?

  但是,不可否认,网络上很多人是不讲道理的,他们坚信自己的认知,即便事实摆在眼前,还是会找各种理由进行否定。

  其中也少不了一些打着其他心思,浑水摸鱼,无事生非的特别人士。

  中午,《新华日报》发布的一篇文章,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彻底结束了舆论的闹剧,“要重视青年学者的科技成果。”

  文章中说明了王浩发表的几篇论文,尤其针对傅里叶变化构建数学模型算法成果予以肯定,并说明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重视,能够推动大数据分析、应用等领域的完善。

  等等。

  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当事学者的名字——王浩。

  王浩顿时以‘真名’登上了网络热搜,但性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众多网友看了新内容以后,才确定王浩是个很有才华的科研人员,直接用‘天才’来形容也不为过。

  然后,他们再看到一大堆‘高智商’相关内容消息,心里顿时都产生一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

  那篇百万粉丝大V发布的消息,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看一遍就让他们感觉心里像是插了一把刀。

  关键是,就连他们自己都认为说的很有道理。

  当被舆论引导怒骂西海大学、批评特聘流程不合规、质疑论文含金量的时候,大群所谓‘高智商人才’在干什么?

  在挖角当事人!

  在研究当事人的论文!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一大群所谓‘高智商人士’,从舆论出现的时候,就知道对方是有真才实学,特聘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他们则是被舆论引导着,一直在做错误的事情。

  众多的网友都被骗了、被愚弄了,智商被彻彻底底的侮辱,并用力按在地上摩擦了。

  怎么可能平息愤怒情绪呢?

  首先就是那一篇最开始引导舆论的文章,《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风作案》。

  举报!

  疯狂的举报!

  舆论的反噬,来了!

  很快,《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风作案》被删除了,不止是微薄一个网站,其他网站的转发、报道,也一样都被屏蔽、删除。

  然后,作为文章的作者、撰写发布者,廖振宇的账号就成为了发泄目标。

  ……

  此时,廖振宇正坐在电脑前,兴致勃勃的看着粉丝数据,一大堆的怒骂信息,根本妨碍不到他的好心情。

  舆论风向的转变,早就在预料之中。

  昨天晚上的时候,网络上就出现很多消息,是对王浩论文内容的说明,意思差不多都是,“论文不是刷的,很有含金量。”

  “有的论文有行业影响力!”

  “数学计算机论文,不可能是刷的,而且,当事人可能是个大佬,他有一篇数学论文过了顶刊的一审。”

  上午的时候,西海大学公开接受媒体采访,并发布公告,表明力挺王浩的态度,还表示说要使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以及王浩本人的声誉。

  再想到老上级最初的提醒,任谁都可以肯定,王浩的论文是没问题的,甚至可以说非常的优秀,他本人很可能是个科研人才,甚至是很优秀的科研人才。

  中午更是一锤定音,《新华日报》都发布了消息力挺王浩,再去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哪怕是到了网络舆论上,假的也不可能变成真的,早晚有一天、早晚有一刻会被拆穿,学术的东西就更是如此,论文就摆在那里,内容确实脱离普通群体,还是有很多人能看懂的,也知道是有含金量的。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达到了目的——

  流量!

  廖振宇趁着热度设置了‘关注发言’,只要关注他的粉丝才能评论,才能够‘去谩骂他、攻击他’,因为有很多网友都跑了过来,粉丝量就有了大量上涨。

  这些粉丝都可以说是‘黑粉’。

  那又怎么样?

  廖振宇根本就不在乎,反倒是兴致勃勃的看着粉丝数据,他已经达到了‘吸流量’的目的,马上准备撰写一篇‘诚恳的道歉信’,内容就是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向受影响的西海大学和王浩道歉,同时也向广大粉丝道歉。

  然后,他就能重新立一个‘知错能改’、‘勇于为不公平发声’的人设。

  到时候,肯定有很多粉丝重新信任他,作为一个普通薄主,又不是专业的学者,对学术领域的事情,判断错误也是很正常的吧?

  大家肯定会共情。

  因为不止是他‘判断错了’,好多人也一样判断错了。

  谁不会犯错呢?

  古人都曾经曰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太明白大部分网友的心里了。

  当然,肯定有一部分网友不会原谅他,甚至会成为他的黑粉。

  但是,作为一名网络薄主,黑粉越多,不就证明越火吗?只要粉丝量上涨、流量上涨,黑粉多也就多了。

  小事、小事而已。

  廖振宇正准备动笔写道歉信的时候,就听到了手机的响声,他拿起手机接听电话,对面是西海市的警察局。

  来电的警员语气很严厉,“廖振宇,我们接到了西海大学的报案,你发布的文章,有煽动舆论的倾向,请立刻予以删除。”

  “西海大学要求你向大学以及事件当事人道歉……”

  来电警员的言辞很犀利,下意识觉得对方不太会配合,因为发布文章本身并不是煽动舆论,对方并没有涉及到确定的违法行为。

  是否违法,还是要诉讼到法院,等待法院做出相关判决。

  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大V,肯定都是有相关经验的,他们有的甚至比警员还懂相关法律,知道发布什么消息涉及违法、违规,发布什么消息无法被追究。

  廖振宇的态度倒是很好,他满是诚恳的表达了歉意,说自己是不懂专业学术,才会造成网络上的误会,并说明文章已经被网站删除,他也正在写道歉信。

  来电警员放下了电话。

  这件事,报警方面就算是解决了,文章被删掉、对方准备道歉,案件可以说是结束了,后续再纠缠就进入法院诉讼环节。

  廖振宇放下了电话也安了心,他知道西海大学报警,肯定会接到相应的电话。

  现在事情圆满解决。

  他从中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大量的流量,赚了个盆满钵满。

  那位王浩老师也没吃亏,赚到了大量的名气,也算是学术名人了吧?

  双赢啊!

  “对方应该会感谢我吧?”廖振宇忍不住笑了。

  ……

  终于,廖振宇写完了道歉信。

  在斟酌着修改了有一个多小时后,看着上面的文字能读出的诚恳,表达出内心痛苦的情感,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就这样了!”

  廖振宇决定下来就打开的微薄,才发现收到了一条官方信息提醒——

  “你发布的文章,《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风作案》,信息内容涉及蓄意引导舆论,无辜诋毁科研工作者,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鉴于文章所造成的影响力,你的账号已经被永久封禁处理。”

  “封号?”

  廖振宇猛地瞪大眼睛,满脸不可置信,他对于微薄的规则有了解,知道类似的情况直接封号的可能性很小。

  他马上要打客服电话,才注意到手机上,也收有一条同样的信息,只不过是多了个发布方后缀——国家网络安全中心。

  “网络安全中心?”廖振宇的表情凝住了。

  这六个字的后缀,让他知道账号永远不可能回来了,去法院申诉都没有任何意义。

  ‘国’字打头的网络安全中心,处理的是网络大案、要案,处理的是网络安全紧急事件。

  他一个小小的薄主,发了个小小的文章,引起的那么一小簇浪花,甚至都不会让对方多看上一眼。

  结果对方直接伸过来一个指头……

  然而,厄运还没有结束。

  房门响了。

  门口有人喊了一声,“有人吗?您的快递!”

  廖振宇满脸颓废的走到门口,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一份文件,打开一看是一份来自法院的传票。

  “唉,聪明反被聪明误啊!”他长叹了一句,把文件放在一边,坐倒在沙发上,点燃了一根香烟。

  用力,吸了一口。

  烟火缭绕下,那张脸仿佛在一瞬间,苍老了十几岁……

第四十六章 安家费不是那么好拿的

  廖振宇有一点想对了。

  西海大学的论文事件以后,王浩成为了学术名人,最少在学校里是这样。

  王浩只有二十四岁,和好多研究生一样的年纪,他的长相还有些面嫩,穿着休闲、运动装走在校园里,很容易会被认成学生。

  现在不一样了。

  当走在路上的时候,认出他的人明显增多,其中学生还稍稍好有些,大学里的教职工好多都知道了他。

  早上,例行去跑步锻炼,他连续被打招呼了三次。

  “王浩老师,来锻炼啊!你起的真早,来多久了?”

  “王浩啊,你这么年轻,就是应该多锻炼,否则身体慢慢就胯了,现在的年轻人,能坚持锻炼的很少。”

  “我有个闺女,长得倒是周周正正,快一米七的身高,身材倒是挺好,就是瘦的和麻杆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我总是说,你要多锻炼,昨天还和她说起你呢,怎么样?回头我介绍你们认识……”

  王浩正慢慢想前跑着,听罢脚步踉跄差点摔倒。

  他都想说一句‘大爷,你这个说话,真是神转折啊’,想想还是算了。

  在连续跑了不到三千米,累的气喘吁吁感觉也差不多,就快速到食堂吃个早餐,随后就去了综合楼办公室。

  门口,有个年轻记者等在那里。

  当看到王浩走过来以后,他立刻就认了出来,随后满是热情的问道,“是王浩老师吧?能对你进行个采访吗?”

上一篇:猎命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