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反动派 第1774章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最高委员会这些人都是考虑过这个的。目前中国的情况是,段勋在哪里,权力就在哪里。这是历史形成的东西。现在的情况让段勋回到内阁担任总理,那么戴勘这个担任好多年内阁总理的,只能是去担任内阁副总理。这样就乱了内阁现在的情况。

因此总统制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

杨维表达了中国实行总统制之后,继续道:“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需要国会发挥作用。如实行总统制的时候,总统府的责任范围,总统府和其他各个部门的所属关系。当然也包括总统制的时候,大总统任期,其他各部门领导任期,都是需要国会讨论通过。因此率先进行议会选举是正确的。廖主任(廖仲恺),你认为呢?”

“有道理。”

廖仲恺点头。

廖仲恺担心的是最高委员会权力太大,担心的是段勋迷恋权力,会重走袁世凯的老路。如果跟杨维说的一样,先进行议会选举,那么这样的担心就少了一半。

毕竟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现在这个权力也在最高委员会。如果国会重新选举,能够正常行使权力,那么就从最高委员会那边分走很大一部分权力。

就算国会面对最高委员会,面对段勋,是半摆设的情况。但只要国会能够正常行使自己的功能,那么对于最高委员会,对于段勋的牵制作用就会很大。而且段勋只要同意重开国会,那么也是从另一方面进行表态,自己不会走袁世凯的路。

虽然满意杨维提出的建议,但廖仲恺还是道:“但我认为还是应该要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为好。具体什么时候开始重新进行议会选举,重新召开国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按照具体的时间,具体的计划,进行准备。这也是安抚现在舆论的最好办法。”

这个会议,廖仲恺是一定要逼迫段勋拿出一个态度,不允许段勋模糊。

有了时间规划,廖仲恺才能够满意,才能够放心。段勋看廖仲恺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笑。开口道:“是应该要有明确的时间线,明确的计划,好让大家都放心。按照刚刚杨副委员长(杨维)的说法,我简单梳理一下时间线。按照现在的情况,战后问题还是很多的。明年(1945年)要召开亚洲联合会议,和亚洲各国商量建立新的亚洲秩序,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秩序。而且明年欧洲战争也要结束,到时候也要参与世界秩序的制定当中,包括联合国这样很多世界机构要成立。除了这些,我们亚洲还有一大堆需要独立的国家,不仅仅是东南亚还有一些太平洋岛屿,更有南亚的国家,都需要我们的监督和支持。想要完成这些,我想最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因此我的意见是,1947年开始进行议会选举。从地方开始,最后完成国会议员的选举。1948年完成所有的选举。等到1949年的时候,通过关于政体的变化,通过总统制的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因为战争推迟的很多议题,都要在1949年的时候解决。1950年正式结束最高委员会的存在,进行总统选举,进入总统制。”

段勋直接给出了时间线。

下面不少人立马开始记了下来,然后考虑段勋的建议。段勋继续道:“当然这只是我初步的想法。这中间可能还会有一些变数,大家可以充分的进行讨论,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廖主任(廖仲恺),你认为呢?”

“我整体上赞成段委员长的计划。”

“大家觉得呢?”

“支持。召开国会,而且利用这几年的时间,让各个部门,地方政府恢复正常状态。让最高委员会可以顺利的过渡到总统制。”

戴勘也是点头支持。

其他人也都是附和,赞成这个方案。段勋拍板道:“那就这样。杨副委员长(杨维)负责此事,整理出一份详细的计划,包括关于总统制,也要做出一份报告。下一次会议讨论。”

“是。”

779

1944年12月进行的最高委员会会议,讨论了很多内容。很多都是非常很重要的东西,关系到中国接下来的动作,甚至是可以影响世界秩序的问题。

不过最敏感的问题还是一个。

最高委员会的问题。

不仅仅是民间很多人对于段勋的选择担忧,或者说猜测,人民党内部、政府机构内部也都有这样的疑虑。之前大家有些顾虑,但还是能够接受,毕竟世界正在打仗。但到了现在大家的顾虑是越来越多,因为远东战争已经结束,事实上中国的战争也已经结束。这样的情况之下,现在段勋的权力太大,威望太高,大家怎么会想的不多。只不过大家没有询问而已。

但这一次最高委员会委员会议,段勋公开讨论关于终止最高委员会的事情。

而且丝毫没有隐瞒。

会议结束之后,很快最高委员会就把其中一些内容公布出去。当然不是说召开记者招待会,跟记者公布会议内容。最高委员会委员会议,每一次会议的内容都是机密,里面的一张纸都不会泄露出去,都被封存下来。所谓公布内容,不过就是通过组织内部的程序给下面下发文件,让下面各机构领会会议精神。

这里面就包括关于最高委员会的事情。

文件当中,对于终止最高委员会的时间线,粗略的公布出来。很明确的表态,在1951年之前,一定会终止最高委员会。当然对于改变政体,变成总统制的内容,却是没有下发文件。

不过光是这样,也已经是让很多人安心。

中国安稳二十年时间,大家都不希望中国的政坛出现什么地震。如果段勋不终止最高委员会,要把最高委员会成为一个常设机构,以段勋拥有的权力和威望,肯定能够完成,现阶段谁也阻挡不了。可是一旦这样的话,说不定会出现什么问题。就算段勋在的时候不出现问题,但接班人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问题。中国政界军界,包括中国民间,可以容忍段勋一直把持着党政军权力。因为段勋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但他们绝对不会容忍段勋的接班人和段勋一样拥有至高权力。到时候接班出现问题,那么一定会引起政治动荡,会影响整个中国的稳定。好在最高委员会已经有了慢慢取消最高委员会的计划,当然是稳定住了这些政府官员。

文件下发之后,很多关注这个事情的大学教授、政府顾问团队、报社名人,也都得到了消息。也算是缓解了他们躁动的心情。

而且随着这一次会议的结束,中国各项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快。

1944年2月22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税贸易协定”。

协定的附件还包括“中美航海协议”、“中美航空协议”、“中美投资协议”、“中美货币协议”、“中美宪警合作协议”。

包含了中美两国之间几乎所有的合作协议。

中美谈判的目的是为了贸易,为了推动贸易全球化。主要是为了减弱关税和货币对于世界贸易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一片低迷,各国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采取了两个措施。

一个是提高关税。

那些工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内产业,纷纷提高关税,有些国家的平均关税甚至是超过了50%。结果的确是暂时性的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保护了自己国内产业。但这种纷纷提高关税的行为,却极大地损害了国际贸易,让国际贸易陷入了空前的低迷。这个对于一些工业大国,工业强国的打击非常严重。特别是英国,提高了英联邦和英国殖民地的关税,以此来阻挡美国产品的流入,极大地打击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了英国的利益。

另外一个是货币贬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玩这个手段最厉害的就是日本。日本为了改善自己的贸易情况,对于日元进行了大幅度的贬值,贬值额度惊人。一时之间日本靠着这种货币贬值的手段,让自家的贸易非常兴盛。但这样的结果是,直接影响了欧美的利益,影响了欧美的出口。欧美国家一生气,就把日本踢出了世界货币的行列,开始经济制裁日本。

不过别看他们纷纷指责日本,其实欧美国家也开始采取货币贬值的手段。

这个过程当中,整个世界贸易都受到了打击。特别是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美国,他们的进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后美国的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大萧条,进而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最讨厌这些东西。目前美国和欧洲,以及一些盟友进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就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

和中国谈判也是如此。

此次中美谈判最后的协议就是“中美关税贸易协定”,加上下面的一些附件,对于两国的关税、货币都有了协定。里面对于中美关税的制定,中美货币价值,都有了限制性的条款。

按照协定,中美两国在未来十年之内,会慢慢的降低各自的关税。把关税减少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以此来促进中美两国的贸易情况。

还有就是关于货币。

为了防止故意贬值货币,追求出口,在合约当中中美两国准备进行可调整的,波动在一定幅度的相对固定汇率。当然不是绝对的固定汇率,但中美两国在协议当中都承诺,一旦汇率出现大规模的浮动,两国央行都应该插手维持汇率。

而且为了促进中美两国的贸易,双方在航行自由上达成了共识。对于世界公海地区,所有的船只都是有航行自由的。任何国家都不能用任何的理由,阻止正常的航行自由,影响贸易的进行。

关于领空也有了共识。

彼此尊重各自的领空,同意领空也是属于国家主权的一种。为了促进两国贸易,中美两国决定增加航班。

往下就是投资协定。

尊重两国投资,以及保护两国投资。为了打击经济罪犯,中美两国在宪警当中也要进行合作。说来说去,都是为了中美贸易。

除了签署“中美关税贸易协定”之外,中美两国还达成了另外一项共识。

中国这边是给了美国一个承诺。那就是关于此次“中美关税贸易协定”,不仅仅中国会遵守,而且中国会在亚洲联合会议上,推动让亚洲联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也遵守这个协定。也就是说,这个不仅仅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协定,还是亚洲联合组织成员国和美国之间的协定。

对于这个结果美国是非常满意的。

为什么?

因为美国可以利用这个协定,开始进入亚洲联合组织成员国这个拥有世界一半人口的市场。虽然这个协定还不是很完善,而且还只是刚刚开始,依旧有关税的阻挡。但是只要按照这个协定继续下去,双方的关税会持续的降低。不仅仅是贸易问题,美国资本雄厚,按照“中美投资协议”,美国的资本可以进入亚洲联合组织成员国进行投资。这对于美国都是极大地利好。

中国给了美国如此大的市场,给了如此大的承诺,美国当然也要让步。美国的让步是,美国同意在制定双方关税的时候,照顾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经济落后国家。在一些领域的关税上,美国同意经济落后国家的关税高于自己这边,以此来保护经济落后国家的产业。

上一篇:首富杨飞

下一篇:重生于火红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