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凶猛 第9章

作者:堵上西楼

  傅小官没有再问,他看着车窗外。

  鳞次栉比的房舍,古朴典雅的院落,青石板的街道,偶尔有精致的楼阁。

  某一处房舍的二楼撑开了一扇窗,有女子探出头来向下望,那撑窗的竹竿倒是没有掉下来。

  临街的铺面早已开了门,铺面各式的牌旗在晨风中招展。走贩或推着独轮车或跳着担子一路吆喝。

  临江城早已醒来。

  如此看着,半个时辰之后,马车来到了余福记的门前。

  这条街叫十八里巷,不算临江城最繁华的街道,但位置已经不错。如果按照前世的说法,这里算是二级口岸。

  傅小官四处打量了一下,虽然记忆中存在,但自己亲眼所见,却真实了许多。

  余福记的大门也已经开启,只是门口罗雀没有什么客人——毕竟是卖酒,这大清早的喝酒的肯定不多。

  余福记老掌柜蔡晞此刻正蹙眉看着一本账簿,然后一声叹息摇了摇头。

  这些年来余福记的销售每况愈下,四月更是惨淡,全月销售共计一百二十斤,六百文钱,利润一百二十文……虽然此处房产是小姐当年所置,就算抛开房租这一块,除去开支,已经是亏损。

  他合上账簿,寻思得想想办法了,虽然姑爷不在意这里的经营,可这铺子是小姐留给少爷的,如今弄成这样,他觉得很是愧疚。

  余福记的酒只有一种,便是西山酒坊所产的最普通的酒,连名字都没有。

  品种单一而寻常,根本没有竞争力,如果不是老顾客光顾,只怕早已入不敷出。

  对面漆氏酒铺以前的生意也不好,但自从漆氏少东家漆远明弄来了一种名为瑶春的酒之后,漆氏酒铺的生意便日渐红火。

  他去买过瑶春酒,比之京城的添香差了许多,但比自家的酒却又好了许多,可他至今没有查出此酒的产地,便也束手无策。

  一声长叹,他抬起头来,便看见少东家带着两人走了进来。

  这让他有些惊诧,甚至擦了擦老眼,确实没有看错,真的是少东家。

  蔡晞连忙迎了上去,傅小官恭敬的对他行了一礼,蔡晞大惊,慌忙还礼,“少东家折煞了老奴!”

  蔡晞是徐云清的仆人,当初徐云清下嫁傅大官,他便跟着过来,成了傅家的仆人,自然也是少东家的仆人。

  “蔡老应受此一礼,自娘亲仙去,余福记便由蔡老一手打理,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必惶恐。”

  蔡晞反而惶恐:“小老儿无能,未曾将小姐留下的生意做好,请少爷责罚!”

  傅小官摆了摆手,“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我的问题。”

  说着傅小官便四处看了看,这铺子很大,陈设却非常的简陋。

  中间摆着三张八仙桌,靠墙的三面放着一溜儿排开的酒缸,柜台上放着一张算盘和几个酒盅……然后便什么都没了。

  傅小官摸了摸鼻子,哑然一笑,这真不是蔡晞的问题。

  “蔡掌柜,叫两个人把我马车里的酒抬进来。”

  马车里装了两坛酒,百八十斤,其中一坛是小麦高粱混合蒸馏的酒,度数大概三十度。

  而另一坛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稻米蒸馏的酒,度数大概四十来度。

  比之当初在西山别院所喝的酒,度数偏低了一些,但出酒率却高了两成。

  也就是成本大约在一两酒七文钱。

  两坛酒放在了桌子上,傅小官随意的坐下,对蔡晞说道:“蔡掌柜尝尝。”

  蔡晞取了酒勺杯盏,将其中一坛酒的盖子揭开,酒香扑面而来,他顿时一愣,使劲的嗅了嗅,那双老眼一亮,“好酒!”

  他开的是三十度那一坛,这已经比原本的酒高了至少十度。

  他小心翼翼的打了一勺,倒入杯盏少许,再次凑到鼻端闻了闻,一口饮下,回味片刻,转头对身后的小二说道:“去把瑶香酒取来。”

  然后他打开了另一坛酒,更加浓郁的酒香令他顿时一惊,这是……添香的味道!

  当年在上京,他随小姐做事,曾喝过添香,还不止一次。

  他疑惑的看了看少东家,难道胡大家将添香的秘方传给了少爷?

  他取酒再品……和添香一般无二!

  “添香?”

  傅小官摇了摇头。

  “此酒何来?”

  “前些日子随父亲去了一趟西山别院,看了看酒坊,就顺手弄出了这东西。”

  傅小官轻描淡写,但蔡晞却难以相信。

  姑且不说少爷曾经行事的荒诞,酒这个东西他浸淫其中数十年,自然知道其发展的历史。如果少爷有添香酒的秘方,那不足为奇,而如果是少爷独创……这可是了不得的大本事了。

  市面之酒,以添香第一,但添香产量极低,就算是在京城,也是少数达官贵人才能喝到,更不用说京城以外,这压根就没有卖的。

  它已经不是用银钱来衡量,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如果少爷真的自创了此秘方,那便打破了添香的神话,便能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多么大的市场!

  小二取来了瑶春酒,蔡晞摆下了三个酒具。

  一杯倒入瑶春,一杯倒入三十度的酒,再一杯倒入四十度的酒。

  “此酒为对面漆氏所经营,名为瑶春,售价一两十五文,少爷品品。”

  傅小官端起酒杯闻了闻便放下,说道:“此酒最多二十度。”

  “……二十度是什么意思?”

  “就是酒的烈度,我们要定下标准,以后我们家的酒就会标上度数,比如这坛,三十二度,而这一坛,四十二度。”

  “这……要怎样厘定?”

  “喝啊,依据口感来定,唔,就以四十二度这坛为准绳,更烈的酒度数更高。”

  白玉莲眼睛一亮,这个法子可以,那么在西山别院所喝的,应该就是五十度的了。

  蔡晞细思片刻,有所领悟,但他并没意识到这标准一出,对此后的酒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他此刻在品酒,从瑶春开始,三杯喝下,点了点头。

  三十二度的酒已经远超瑶春,更不用说和添香比肩的另一坛酒了。

  或许是酒的原因,他的心情非常激动,那张老脸此刻也泛着红晕,“少爷,有这两种酒,余福记必然闻名天下!”

  他没有说闻名临江,因为如果四十二度的酒量产,那一定是闻名天下的。

  “敢问少爷,这两种酒的产量如何?”

  “新的酒坊还在建,不过就算是建好了,这酒的产量也不会高,我预估一天……这种四十二度的,大约只有三十来斤。这种三十二度的会多一点,估计在七八十斤吧。”

  产量很低啊,蔡晞微微有些失望,然后问道:“那此酒少爷作价几何?”

  “这种,”傅小官指了指三十二度的那坛,“名为西山香泉,这种,名为西山天醇。香泉酒作价一两五十文,而天醇作价……一两三百文。”

  白玉莲一惊,看着傅小官,你特么抢钱啊!

  他是知道这两种酒的,香泉成本不过七文,天醇成本不过九文,这是多少倍的利润!

  蔡晞也是一惊,这……“是不是,太贵?”

  傅小官笑道:“你说,这香泉酒,市面上有没有?”

  蔡晞摇了摇头,这个还真没有。

  “你说天醇既然能够和添香比肩,添香市面上能不能买到?”

  蔡晞又摇了摇头。

  “所以,我们这是独家经营,想卖多少就卖多少,而且,卖的时候还要限量,这个我得提前给你说了,每人,每天,香泉最多可以买五两,而天醇则最多只能买三两,这个很重要,你千万记住。”

  哪有打开铺子不做生意的道理?

  蔡晞想不明白,白玉莲和春秀同样想不明白,但傅小官没有解释,只是强调了一次,照着他说的去做,就行了。

  “至于售卖的时间,等我通知你,消息可以放出去,但不允许任何人品尝。”

第12章 品鉴

  临江书院,荷苑。

  董书兰与一位鹤发老人坐在荷塘边下棋。

  老人执黑在棋盘上落下一子,随意问道:“皇商之事……已定?”

  董书兰嘻嘻一笑,“秦爷爷您都不帮帮我,您怎么知道?”

  “嘿嘿,今日下棋,你落子随意轻快却又极具章法,当是心中无事了。”

  “这也能看的出来?”

  “观棋知性,看字识人,这是常理,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本事。”

  董书兰忽然想到了那两幅字,觉得此话有些偏颇,便摇了摇头。

  秦老一笑,“怎么,不相信?”

  “是这样,我前些日子去下村,遇见了一个人,您应该听过这人的名字,就是傅府傅大官的儿子傅小官。”

  “哦,那个纨绔。听过,傅大官以前还来求过我,想着请我去教他儿子,月奉……一千两银子,呵呵,他倒是舍得。不过那时候他儿子的恶名已经传遍了临江,我当然是不会去的。另外就是之前他儿子招惹了你的那件事,他让人带来了一副前朝书圣的字画,请我鉴赏。”

  秦老说着又落下一子,道:“东西是真品,他欲送我,说什么……他一大老粗不懂欣赏,放在家里也是暴殄天物,确实是暴殄天物,当然我没要……你见到他儿子不会又发生了什么冲突?”

  董书兰摇了摇头,回想起那日在西山别院所见,一边落子一边言道:“是不是大家对他都有什么误会?”

  “这怎么可能,当初在临江楼,你可是亲眼所见的。”

  “可是……”董书兰咬了咬嘴唇,“我在西山别院见到他,却仿佛见到另外一个人,言行举止完全不一样,但那模样总是不会错的,另外……秦爷爷稍等。”

  董书兰起身一溜烟跑进了此间那栋小楼里,然后又走了出来,她的手上拿着两张纸。

  两张纸放在棋称上,“秦爷爷,按照坊间所传和我此前的调查,此人……是没有文才的,正如您所评价的那样,不学无术一纨绔公子,可您看看这两首词。”

  秦老微微有些错愕,他拿起纸张看了起来,眉间渐浓,然后抬头,“这是他写的?”

  “正是,只是他写的那字,实在没法看,我抄录了一份。”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真的是他写的?”

  “我确信,他的丫环说,端午那晚,他坐于窗前,细思数息,此词便落在了纸上。”

  “他那丫环还说,这第二首词,他几乎没有思考。”

  秦老眉间成川,拿起第二张纸。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董书兰双手撑着下巴,回想当日,说道:“此词当时并没有落下词牌名,因为他原本的第一句是江北月,而按照此词律,应该是望江南,所以后面他说那就改成江南月。”

  秦老没有回答,此间无声,他反反复复的细品了这两首词,然后放下。

  “如果这真是他所作……此子,此前便是藏拙了!”

  “你看这里,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十三楼是前朝初年临近西湖的一处景点,在一场大火中毁去,记载于《梦梁录》一书。而今的杭州,便属于当年的扬州之域,虞朝初立,才将扬州和杭州划分开。《梦梁录》一书非国学,看过的人不多。”

  “十三楼可是十三层楼之意?”董书兰问道。

  “不是,十三楼指的是大佛头石山后的十三间楼。”

  董书兰杏眼一瞪,腮帮子鼓了起来,“这家伙……骗我!”

  秦老笑道:“他骗你啥?”

  “他说……我喜欢十三……此为虚数,你也可以理解为站得高看得远。”

  “哈哈哈,这一解法倒是稀奇。此词于手法上落笔精妙,以移情之法既写出了湖光山色之美妙,又蕴含了宴饮之欢畅。下阙以歌声为主线,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此处景致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

  “谁家水调唱歌头,你瞧瞧,以水调歌头之词牌名入诗,本是忌讳,放在这里却偏偏令人遐想,这是……大家所作啊。再看端午当日,临江才子们所作诗词,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经秦老一解,董书兰对此词又多了两分了解,便觉得那人……愈发的有些不清晰。

  “秦爷爷,你说……有没有人忽然顿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