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19章

作者:笔下宝宝

  经过沼气池的处理,原本无用的废弃物变成了宝贵的资源。沼气,这种环保能源,它燃烧后不仅可以驱动发电机,为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提供充足低廉的电力,还能转化为燃气,为人们的厨房带来清洁的火焰。

  而沉淀物发酵后,它富含养分,是天然的肥料,又可以返补农业生产,让农作物们茁壮成长。

  此外,由于沼气发电的成本低廉且供应充足,村庄得以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冷库。

  这座冷库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肉类和蔬果类食品的储存难题,还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如今,村里的食品储备更加丰富,村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刘之野以后世经验,预见到了这些产业的融合将共同推动发展。每个产业环节都会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活力的生态系统。

  充足的电能,让村里的路灯奢侈地亮到每天的十点钟。

  因此,刘家庄即使在夜晚也热闹非凡。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闪烁,工厂依旧灯火通明,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忙碌着。夜校和商业街同样热闹非凡,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村里的商业街如今已焕然一新,从昔日那条十字大街的简陋模样,蜕变为如今多条宽敞且规划有序的街道。

  这些街道宛如村里的动脉,流淌着繁忙与活力,见证着村庄的发展与变迁。

  这里,医院、供销社、农机具站、粮油店、副食品店、饭店、理发店、药店、五金店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派出所、村委会、书店、信用社、邮政所和收购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体育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也是人们夜晚的热门去处。每当夜幕降临,一群充满活力的身影便汇聚于此,沉浸在健身与聚会的欢乐氛围中。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刘家庄也在不断扩大。村庄从东到西绵延四里,从北到南横跨三里,规模日益壮大。

  很有一种,几十年后国内一些六线偏远山区小县城的感觉。

  刘家庄,早已不再是昔日默默无闻的村落,甚至镇的规模也难以涵盖其现今的繁华。

  经济蓬勃发展,人口兴旺,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

  随着居住地面积的不断扩张,村委会也意识到了这一严峻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限制,恐怕不久的将来,耕地面积将面临严重不足的困境。

  因此,刘之野提出了一个建议:村里应严格审查私人宅基地的申请,并考虑统一建设多层商品房,以满足村民的住房需求。

  这样不仅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能为村民们提供更为便捷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刘之野原本以为,这个提议会遭到村民们的抵触。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村民们对这项提议的热情超乎想象,纷纷表示愿意住进楼房。

  即使没有迫切的住房需求,人们也纷纷流露出购买商品房的意愿,打算将自家的平房出手。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商品房成为了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象征,而平房则似乎成为了过去式的代表。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就是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它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然而,刘家庄的变迁毕竟只是冰山一角,夏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在稳健的步伐中逐步发展。想要见证类似的转变,或许需要耐心等待数十年的时光才可以。

  刘家庄的崛起,自然引起了上层的注意。各部门纷纷派出代表,连同一些知名专家教授,频繁地前来调研。然而,尽管他们多次深入探访,却依然未能完全理清这其中的复杂关系。

  然而,对于刘家庄这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上层决策者已达成共识,决定保持中立,既不横加干涉,也不设障阻挠,而是选择顺其自然,让其自行发展。

  刘之野从某些途径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说实话,他未曾料到,经济的解绑会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他原本的计划是,默默助力刘家庄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便如凤凰涅槃,一飞冲天。

  然而,出乎他的预料,由于上面地有意纵容,刘家庄竟然提前崭露头角,早早一鸣惊人了。

  这让他有种脱离掌控的危险感,深怕刘家庄的事业给毁于一旦。

  “山区人口脱贫”政策,这是1964年五一后,京西地区出台的重要政策,旨在改善偏远山区的贫困状况。

  这些山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生活困苦。政策计划将这些山村合并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刘家庄,以促进资源共享和经济发展。

  刘家庄对此举双手赞成。若在年底前,再合并七八个村落,汇聚三四千新居民,再加上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此地的人口总数将提前突破两万大关。

  作为主体的刘姓,加上合并过来其他村落的刘姓分支人员,将会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刘家庄依然会在刘氏的强力掌控之下。

  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这个山村的人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只有两千余人的寂静村落,迅速膨胀至两万多人的繁华小镇,这样的增长速度可谓惊人,整整翻了十倍。

  而在其他地方,人口数量却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加上会有两万外来务工学习人员,这使得这个小镇的异军突起更加引人注目。

  “我的天呢!这么说,到年底会有将近四万人,在咱们村里生活学习工作啊!”甘凝无比震惊地说道,简直难以想象。

  她并非寻常见识短浅的家庭主妇,而是手握实权的正科级干部。正因此,她对村里所发生的一切感到难以置信。

第327章 发展工业

  在刘家庄,农业是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之源,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仅仅依靠农业已经无法满足刘家庄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于是,轻工业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兴起,为刘家庄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未来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刘家庄若想在那个时代中立足,就不能原地踏步,必须勇敢地迈向重工业、电子产业和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

  只有这样,刘家庄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避免将来被时代所淘汰。

  当前还没人回想象到,未来的变化是多么地快、多么地剧烈。但是,刘之野经历过。

  在刘家庄,众人仍陶醉于眼前的繁花锦簇的时候,他却已悄然未雨绸缪,为未来精心布局。

  时光荏苒,十几年光阴转瞬即逝,而他们的准备却愈发充实,未来就会越成功。

  五月底,刘家庄再次迎来了一座工厂的盛大竣工。

  这座工厂与村里的其他轻工业不同,它是专注于生产小五金制品的轻工机械加工企业,它的诞生标志着刘家庄正式踏足于工业领域。

  刘家庄的这座工厂,与南方那些村镇的小集体企业截然不同,从一开始就立志成为一家正规化的大型五金加工企业。

  为此,刘家庄投入了近一千五百万元巨款,用以建设厂房,以及购置专业加工设备。

  这些主要的生产设备包括C618、C620车床、皮带车床、牛头刨床、冲压机、钣金机床、以及2米龙门刨床等。

  这些设备在当前主要用于五金加工机械的生产,满足了刘家庄这座工厂对于五金制品生产的需求。

  得益于与红星厂的良好关系,因此,“五金厂”所需的金属加工原材料均由该厂提供。

  在前期,红星厂还大力协助刘家庄“五金厂”进行工人培训,为五金厂输送了技术精湛的工人。这一切都使刘家庄的“五金厂”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刘家庄的这座工厂,无疑是他们迄今为止投资建设的最大手笔。它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绝非一般的食品加工、酿酒或建材厂所能相提并论。

  这座工厂的投入,不仅彰显了刘家庄对于工业发展的决心,更在无形中提升了整个京西山区的工业水平。

  当初,刘之野提出在村里建设“五金厂”,以推动工业发展时,却首次遭到了一些村委干部的反对。

  这些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后来合并进村的干部们,他们也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出于谨慎与对政策的考量,对于如此庞大的投资金额持保留态度。

  出发点是好的,他们的观点是希望刘家庄能够稳健发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这些村委干部,虽然对刘之野抱有一定的敬意和信任,但他们的尊敬以及信任程度远不及刘家庄的原班领导干部们,他们对刘之野是无比地盲目崇信。

  只要刘之野所做的决定,原先的村委干部不管理不理解,都会尽力支持,事后也会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

  最后,少数服从多数,村委会还是通过了还项提议,决定在工业上再博一把。

  “之野,建设五金厂好办,土地资金,都好解决,但是这机械设备以及技术工人怎么办?”刘元海忧心忡忡地道。

  随后,他提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那么,生产出来的五金产品销路又将如何解决?”作为村委的一把手,他一直是刘之野的支持者。

  如果投资失败,他的威信将受到沉重打击。最坏的结果是,刘氏可能会失去对村委会的控制权。

  刘之野也知道,刘家庄的政治环境,合村并镇的好处是,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刘家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村庄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相应地,刘氏对村委的掌控力正在逐渐减弱。

  时至今日,他们刘氏只占据了村委会成员的一半席位。这是一個明显的转折点,预示着村委权力格局的变革,将不再是刘氏的一言堂了。

  因此,“五金厂”项目对于刘氏来说至关重要,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刘氏在村委会的地位。

  一旦该项目成功,刘氏将继续稳坐村委会的宝座,而刘之野的远大抱负也将因此有了实现的可能。

  反之,若这个项目遭遇严重挫败,刘氏在村委会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刘之野多年来精心构建的未来蓝图,有可能中途夭折。

  刘之野深吸了一口气,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声音坚定地说:“您老就放心吧,我做了市场调研。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钱买金属制品了,加上国家的建设日新月异,五金类产品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火热状态。”

  “咱们村的五金店,您也知道,动不动就缺货,每当赶集的时候,这家店的人流总是最多的。”

  三大爷闻言点点头道:“那道是,前两天我去买盒钉子,嘿!竟然没货了,据说还要等几天……”

  听了刘之野的这番话,刘元海的信心顿时倍增。社会上对“五金类”产品的迫切需求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从市场的反应和消费者的热情中就能明显感受到。

  而一开始,刘之野对开设“五金厂”便满怀信心。

  后世的“华夏第一村”华西村,正是在两年后的66年,凭着开办一家小型“五金厂”,逐渐崭地露头角,积累了发展地第一桶金。

  而在夏国南方地区,还有许多万元户也是通过生产小“五金”之类的手工作坊,实现了财富地原始积累。

  “五金”名称听着种类不大,但是它却包涵了人们生活建设等方方面面地需求,用途非常广阔。

  通常的五金产品,只分为大五金及小五金两大类。大五金指钢板、钢筋,扁铁、万能角钢、槽铁、工字铁及各类型之钢铁材料。

  小五金则为建筑五金、白铁皮、锁类铁钉、铁丝、钢铁丝网、钢丝剪、家庭五金、各种工具等等。

  就五金之性质与用途,应分钢铁材料、非铁金属材料、机械机件、传动器材、辅助工具、工作工具、建筑五金、家庭五金等八大类。

  小五金地用途又细分,什么锁类、拉手类、门窗类五金、家庭装饰小五金类、水暖五金类、建筑装饰小五金类、工具小五金类。

  当前社会,只有国营大型企业在生产这种类产品,加上民间一些还不成气候的作坊式生产。

  刘之野前世也在这行业闯荡过,知道五金行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的重要角色。

  从锁具、水暖器材到未来的电动工具、建筑五金,五金行业提供的商品种类繁多,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五金行业的市场需求会爆炸式的增长,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他坚信,只要刘家庄的人们脚踏实地,勤奋肯干,稳扎稳打,经过十几年地先发优势,未来就一定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刘家庄,“五金厂”的投产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工业事件,它象征着整个村庄向大工业化迈进的坚定步伐,成为了村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了铭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村委会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开工庆典。

  庆典上,不仅有本村的村民、企业工人、老师学生,还邀请了上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众多合作伙伴和企事业单位的代表。人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新的开始。

  当天,阳光洒在刘家庄的每一寸土地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天空蔚蓝无云,仿佛也在为五金厂的投产而欢呼。

  所有人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笑容,他们纷纷聚集在五金厂前,等待着仪式的开始。

  随着一阵热烈的鞭炮声响起,开工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工业部的一位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刘家庄的五金厂投产,不仅预示着……也代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我仅代表工业部,……”

  三大爷刘元海,也代表刘家庄向到来的各位嘉宾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随后的发言中,他回顾了村庄的发展历程,展望了五金厂未来的美好前景,并表达了对所有人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

  庆典的喧嚣渐渐散去,只剩下那位工业部领导与一群期待的目光。

  他毫不犹豫地拉动闸刀,电流如同生命之泉,瞬间涌入了各车间的机床设备。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响起,“五金厂”正式宣告投产。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段传奇的起点。

  之后,在厂长吴有福的引领下,众人簇拥着领导们和合作单位的贵宾们,一同踏入了“刘家庄五金厂”的各个车间。

  此时,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操作着各种设备,整个工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吴有福,38岁,一位在业界享有盛名的专家,经过刘之野的不懈努力和多方托关系,才终于将他请来厂里担任厂长。

  此人真是技术大拿,日占期间,就在东北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五金工厂里担任技术工人。

  凭借聪明好学,他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

  新中华夏成立后,他又进入一家军工企业,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和领导才能,迅速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和车间主任。

  吴有福满怀激情地向众人介绍着他们厂的现状:“我们的工厂一期工程占地广阔,约200亩,拥有五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都专注于生产不同种类的五金产品。”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仿佛未来的辉煌已经触手可及。

  工业部的领导微笑着点头,他问道:“你们厂目前有多少员工?”

  吴有福毫不犹豫地列出了工厂的人员构成:“一线生产工人超过五百人,厂办人员三十二名,技术与工程团队二十人,保卫科十八人,后勤处四十人。”他的话语简洁而清晰,仿佛一幅工厂的组织架构图在听者脑海中浮现。

  领导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赞叹道:“不简单啊,你们团队竟然还有工程师,真是难得。能告诉我他们都是什么学历背景吗?”

  吴有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工厂的人员构成:“一线工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大多完成了小学教育,有些还参加了夜校教育培训。厂办人员则至少拥有初中学历,而技术员和工程师更是来自专科学校或大学。”

  一位随行的嘉宾闻言,不由地惊讶地道:“嚯!你们厂竟然还有这么多大学生,我们这两千多人的企业都没几个……”他不敢置信的说道。

  三大爷乐呵呵地回应赵处长:“赵处,这些大学生多半都是咱村出去的娃,村里考上理工大的基本都在这里了。”

  “那也了不起啊,宁愿放弃外面的优厚待遇,回乡造福乡邻,可不是一般人能下地决心的,你们村的教育好啊!”这位赵处长摇摇头,感慨地道,大学生可是香饽饽,走到哪都会有人捧着。

  领导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刘家庄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好奇地问道:“刘书记,听说近年来你们刘家庄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非常大,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刘元海简明扼要地汇报道:“领导,刘家庄的教育情况如下:已毕业大学生十一人,在读大学生三十六人,高中生三百二十三人,中专生两百五十六人,初中生一千两百多,小学生一千五百。”

  领导听到这个数据,顿时吃了一惊,瞪大了眼睛问道:“这数据准确吗?一个农村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他有些不敢置信,越了解刘家庄,越让他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