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42章

作者:笔下宝宝

  “全年,在养殖业总收入是,832.5万元,有望在明年突破千万元大关。”

  刘之野闻言,迅速提出疑虑:“盲目扩张养殖业风险大,我们饲料的储备是否充足?”

  大伯郑重其事地表示:“你大可放心,我们现在的养殖方式已不再完全依赖粮食作物。实际上,酒槽等替代品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咱们村还有榨油厂,榨油后剩下的渣子,如花生渣、大豆渣等,虽然不再含有大量的油脂,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饲料原料来使用。”

  刘之野微微颔首,心中盘算:“养殖业、种植业与工业齐头并进,今年我们村的总产值,恐怕已稳稳突破两亿元大关了吧。”

  刘竟斋道也接茬道:“年底,我校老师协助村里完成了今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核算,总额高达2.885亿元。”

  “这数字,排在京城各地区的第六名,高于MTG、房山等县。”

  “经过最新的人口普查,我们村的人口结构已清晰呈现。现有本村户口的居民总数达到2.52万人,外来务工人员高达5.78万人。

  此外,还有7862名外来老师和学生,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还有一支庞大的驻军力量,人数超过5000人,他们的家属也有1245人在此定居。”

  “今年,我们的人均收入再创新高,人均收入达到了1754元,在全市范围内排名第一,估摸着就是在全国,也是排名第一。”

  刘之野即使是有着心里准备,也是震惊不已,“嚯!这么快就十万人口了?”他本想着,还得过几年才能突破这个数字呢。

  “确实如此,今年各大工厂纷纷扩大产能,再加上突如其来的驻军,村里的常住人口已提前突破十万大关。”大伯点点头。

  他紧接着说:“咱们的酒厂三期工程已显不足,待其竣工,即刻启动第四期工程。”

  “不得不说,咱们的【野山酒】如今可是炙手可热,那些【老毛子】们纷纷要求增加出口量,简直是供不应求。”

  大伯说的不错,如今的“野山酒”,已是家喻户晓、价格亲民。

  它从一开始的低度酒,到风靡全国的高度蓝瓶二锅头;从品种单一,到20多个主线产品;从总产量不足吨,到总产量3万多吨;从仅售京城地区,到常态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野山酒”的崛起,短短两年间,风头便盖过了老牌酒厂,这无疑是思想解放的生动体现。

  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它凭借独特的理念和策略,迅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里的新星。

  而且,“野山酒厂”也没有就此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传统白酒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古老的酿造车间中,如何培育、锻造独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酿酒,是一项传承久远的传统技艺,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凝聚着丰富的工艺智慧。

  从浓香型酒黄泥老窖池的发明、蒸馏工艺的运用,到酿酒微生物发酵机理研究的不断突破,在人类生产力不断跃迁的过程中,白酒产业生产力顺应时代发展而持续进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迸发出古老而又年轻的生命力,历久弥新。

  “如何酿造更加舒适、健康的白酒,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这就离不开科学研究,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这不仅是酒体设计中心、酒类研究所、微生物所的工作,还是生产部、生产车间、质检部门共同的任务,也是我们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酒厂负责人刘元海道。

  在村庄的繁荣中,“野山酒厂”已崭露头角,成为引领潮流的龙头企业。这家酒厂正稳步向正规化的大型企业迈进,其影响力日益扩大。

  在刘之野的建议下,酒厂与各大高校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酒类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

  这为“野山酒厂”的正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野山酒厂”的持续扩大生产规模,相关的配套厂家也应运而生。

  比如说,玻璃酒瓶厂、陶瓷厂等相继建立。

  随后察觉,这几家工厂仅仅围绕酒厂做配套生产,产品线显得颇为单调,缺乏多样性。

  这两家企业的领导者,皆是富有远见之人。经过深思熟虑与实地考察,他们毅然决定将原本的玻璃酒瓶厂扩展为更为全面的玻璃制品厂,陶瓷品厂。

  玻璃厂的生产线正逐步扩展,从最初的玻璃日用品如酒瓶、药瓶,再到平板玻璃,如今已迈向了光学玻璃的新领域。

  陶瓷厂不仅涉足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的生产,还拓展了瓷砖等装饰材料的领域。

  如今,他们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精致的工艺品,如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等,致力于这些传统工艺品的研发与创新。

  在刘家庄,与“野山酒厂”齐头并进的,是迅速崛起的“五金厂”。这是刘家庄首次涉足重工业领域,标志着其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

  刘家庄的“五金厂”一开始就是大而全,生产一些包括锁具、五金工具、建筑五金、家居五金等。

  自其诞生之初,便持续保持着旺盛的生产势头,如今更是迈入了二期工程的崭新阶段。

  “五金厂”敏锐捕捉到市场对自行车的热切需求,果断进军这一领域,并特地设立了一家分厂,专注于自行车的生产。

  这一举措无疑为五金厂开辟了新的市场,也预示刘家庄的工业领域进入了新的篇章。

  刘之野最为关心的教育,也是遍地开花的情况,随着“中医药专科学校”,“农牧业专科学校”,“二中分校的”相继成立。

  刘家庄再度掀起热潮,积极筹备着

  另外,刘之野还盯上了京城市里即将搬迁的几所大学。

  这次外迁是为了缓解首都压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例如,将夏国科学技术大学,京城建筑工业学院、京城轻工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地质学院、矿业学院、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学院、林学院、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院校迁出京城。

  若能成功吸引一两家大学入驻刘家庄,无疑将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注入不可估量的活力,推动其迈向新的繁荣。

第350章 刘家庄传统年

  “噼啪,辟里啪啦。噼里啪啦!”

  天还蒙蒙亮,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就响了起来。

  初一的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三十夜里闹了一宿,一大清早就要开始拜年啦!初一拜年,是所有夏国人的习俗。

  此刻,人们即便再不愿早起,也必须得振作精神起床了。

  否则,亲朋好友的拜年队伍待会儿来登门,你家却还沉浸在梦乡中,这岂不是失了礼数,让人笑话?

  刘家也例外,昨儿个一家老少为了热闹是在刘家的老宅子里睡下的。

  刘之野迅速起身,只见厨房里,大伯母与母亲邓茹正忙碌着准备下饺子,饺子皮薄馅足,香气四溢。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这是老京城传统过年习俗,今儿包的饺子是刘之野最爱吃的芹菜猪肉馅的。

  包饺子的猪肉可不一般,是刘之野特意在养猪厂散养了几头“溜山猪”,它们自由觅食,不依赖人工饲料,因此肉质远胜普通养猪场的猪。

  这些猪肉,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家人的口腹之欲而饲养的。

  新鲜的芹菜,则是来自于村里的“菜篮子工程”—蔬菜大棚。

  在刘家庄的农场里,新鲜的蔬菜正源源不断地从村里的“菜篮子工程”蔬菜大棚中采摘出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如今刘家庄的蔬菜大棚已然崛起,成为农业领域的璀璨明星,支撑着整个村庄的繁荣与发展。

  这一座座蔬菜大棚连绵不绝,总面积高达五万亩。这里年产蔬菜二十万吨,为京城提供了丰富的蔬菜供应,人均每年可享用六十多斤的绿色佳肴。

  大棚里的蔬菜生长得郁郁葱葱,它为京城的老百姓们带来了健康与美味。

  “食为民之本,天之道也!”刘家庄的蔬菜大棚,其辉煌成就仅次于其工业领域的成就,实现年销售额四千万元的突破,已然成为上面关注的焦点。

  经过各级政府一系列的努力,京城地区春冬两季的蔬菜供应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有效缓解了民众因蔬菜青黄不接而面临的民生困扰。

  …………

  大伯母见刘之野早早起床,便笑着调侃道:“昨晚那么晚睡,今儿个不多睡会儿?”

  刘之野揉了揉眼睛,简短地回应:“大伯母,我去放鞭炮,你们快下饺子,我饿了。”说完,他便急匆匆地出了门。

  后面邓茹在他背后,跟着说了句:“你爹说,让你多睡会儿吧,他自己个儿去放鞭炮了。”

  刘之野闻言,立即加快了脚步道:“嘿!那我赶紧去,他视力不好,别让鞭炮蹦着他。”

  悠悠来到倒座房,果然刘竟斋就在这。

  “爸!咱放那一挂?”刘之野走进来笑着问道。“嚯!咱家买这么多鞭炮啊?”

  “呦!鞭炮、麻雷子、二踢脚、旗火、炮打灯儿、太平花和花盆,买的花样还不少!”

  刘竟斋道:“呵呵呵,今年收成好,咱们村年前的赶大集,卖的最火的就是这些烟花爆竹了!”

  “这么着,你先去放两挂1000头的吧!”

  老京城一进腊月,无论是市里郊区就开了临时的“花炮市”。花炮历来是年前的热门货、俏货。

  有的时候,城内的茶叶铺中也代销各种花炮。

  从清末到现在,老京城内所售花炮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鞭炮、麻雷子、二踢脚、旗火、炮打灯儿、太平花和花盆。

  麻雷子,一般长2寸,直径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纸裹成,每层草纸之间均加缠麻皮,并将顶端扎紧外面包上红纸。

  点燃之后,爆声如雷。

  二踢脚,俗称:“二踢子”、“双响儿”。通常为草纸卷成,约4寸高,直径7、8分粗的大炮仗,顶端以秫秸皮扎紧,外边裹上红纸,燃放时,在地上一响蹦起来,到天空再响一声。

  另外一种是由牛皮纸卷成4寸高,直径5分的大炮仗,外面不包红纸。

  旗火,也写作“起火”“起花”。常见的有大、小两种,大旗火状如大炮仗,本身长3、4寸,直径5分,绑在一根4、5尺长的苇杆上,点燃后,能猛蹿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

  小旗火本身状如小炮仗,绑在一根秫秸皮上,点燃后,蹿之丈余。

  炮打灯儿,通常为圆筒形,高约3寸,直径5分,外皮裹上红绿纸及木刻版门票,点燃后的声音像炮。

  随着声响崩出一個光球儿,谓之炮打单灯。崩出两个光球儿,谓之炮打双灯。

  太平花,大的高半尺,直径约碗口粗,燃点后,喷出火花

  花盒,属于高档烟火,一般是有钱人家才舍得买的。

  其状如扁平大圆盒,以彩纸糊成外壳,小的周园直径一尺有余,大的五尺以上,有3层至15层不等,燃放大花盒要先搭好架子。

  将盒子悬挂其上,燃放时,逐层下落献彩。

  在老京城,关于春节,有句俗话非常流行,那就是:“过年了,过年了,姑娘戴花,小子放炮。”可见咱们老京城人对春节放鞭炮的重视。

  过年放鞭炮,不仅是老京城的习俗,也是咱民族不可丢弃的习惯。

  早在宋朝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就脍炙人口。

  刘之野记得小的时候,大多是买鞭炮、二踢脚,而麻雷子则是有钱人家大孩子们的专利。

  一到大年三十儿吃过年饭,便早早地把100响、200响或500、1000响的鞭炮栓在长杆上,搁在一边,单等到夜里12点的到来,还差几分钟的时候,大人孩子便出院门的出院门。

  12点一到,那便是满城的火树银花、声声震天,妇女、孩子们捂着耳朵,男人门或用烟头儿、或用香猫着腰,半蹲着去点炮捻。

  有的小孩子们不舍得放,就会把鞭炮一个个从线上拆下来,拆成一个个的小鞭炮来放。

  点炮的香中间有一根木杆,木杆是红色,而香是绿色。这种香燃的时间比较长。

  胆子小的孩子会把鞭炮放在台阶上,蹑手蹑脚地过去,点了就跑。只听“啪”地一声,燃放了。

  刘之野小时候的胆子就特别大,敢用手拿着,点燃了往外扔。

  有时候还会玩个花样,把小鞭炮掰折,露出中间的黑色火药,当呲花一样放,起名儿叫“老头儿呲老太太”。

  当然,放鞭炮与经济条件是有关联的,贫穷的人家孩子放不起整挂的鞭炮,有也舍不得。

  大年初一一早,一出家门就见京城里满地红、满城地铺黄金甲。

  这是因为鞭炮是红色的,而二踢脚和麻雷子是用黄纸包裹的。由打大年三十儿这一刻整个京城就在喧嚣、叮当五四当中,一至到正月十五。

  …………

  “得嘞!”刘之野麻利儿地,拿起两挂1000头的鞭炮,挂在门口的大松树上,就手点燃了。

  “嘿!这还是一挂一挂放的爽啊!可惜就是没有更多响的……”只要是放鞭炮,即使是成年人还保持着一部分童真。

  也许就是因为小时候放炮不过瘾,他长大了才特喜欢打枪的原因吧!

  刘之野还挺会玩,他觉得刚才还没过瘾。于是又去屋里拿出来两挂鞭炮,还有几个二踢脚、以及麻雷子。

  麻雷子是一声,绑在一千响的鞭炮上,放起来是“噼了啪啦——嗵!”二踢脚是响两声,里面装两层火药,第一层把炮崩到天上,第二层是炸开,“叮——嘡——”两声。

  这年月的鞭炮,通常是以大草纸人工卷制和机器卷制的两种,外表裹上红纸。

  机制的小而紧,响声清脆,谓之机器鞭。还有用牛皮纸卷成的大号炮仗,爆声猛烈,每挂有五十头,100头,500头,1000头不等,这“头”也叫“响儿”比如500响儿、1000响儿,1000响儿就是最多的了。

  “噼了啪啦——嗵!”“噼了啪啦——嗵……”

  大门口鞭炮声回荡,刘家的女眷们纷纷从梦中惊醒,不再留恋那温暖的被窝,纷纷起床梳洗。

  但是有一小懒猪却是例外。

  “哎呦喂!我瞧瞧这是谁还没起呐?”邓茹进了自己屋,想要逗弄醒她的宝贝大孙女。

  看清楚了是逗弄醒,而不是叫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