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424章

作者:三月啦

  像这种三公都没有公然反对的局面,嬴闵就可以依仗自己宗室老人的身份要求诏命。

  “叔父……”扶苏沉声开口想要劝说。

  这还没涉及变法呢,仅仅是改了一个中尉嬴闵就要提出异议,一旦涉及变法……

  “要诏书是吧……”赵泗叹了一口气。

  尔后从案几上抽出一份空白诏书,笔走龙蛇,然后取印盖章。

  “殿下,您这……”嬴闵咽了一口唾沫。

  “这是不是诏书?”赵泗开口问道。

  “是……”嬴闵没有办法反驳。

  “您要检查一下诏书的真伪么?或者检查一下印玺?”赵泗将印玺和诏书伸出去。

  “殿下,臣知您心有大志,然陛下使您监国,取印玺于您,是对您亲信,而非让殿下……”嬴闵别扭了半天组织着语言。

  “而不是让我拿着印玺随便写诏书乱盖章是吧?”赵泗笑了一下。

  “这样,您拿上这份诏书去汤泉问问大父认还是不认。”赵泗开口说道。

  “殿下……”

  “来人!备车!”赵泗摆了摆手。

  宫人应声入内,伸手示意。

  “请!”

  嬴闵无奈,接过诏书在宫人的带领之下离去。

  只剩下其余三公九卿郎官博士尽皆面面相觑。

  赵泗也没做什么惩罚,甚至没有怒目而视,只是刚刚那种犟劲上来,却让他们颇有一种既视感。

  “奉常说的不错,大父使我监国,是亲信于我,我尚年少,故而大父让父亲为我佐政,以寻错漏之处,大父不再,孤也要依靠诸位公卿查漏补缺,若诸公卿认为孤做的不对,可以去问我的父亲,若认为我和我父亲做的都不对,孤可以备车送你们去汤泉去找大父方面陈禀,若没什么异议,就按诏执行,却不能孩视于我,推诿不行。

  诸卿爱国之心孤知,事前可以言明,事后不可多言,孤喜欢有甚么事情摆在明面上来说,说定了,事情就定下来,若是商量过的,嘴上应了,背地里却不动的,孤亦会惩戒。”赵泗摆了摆手缓解了一下僵硬的气氛。

  他倒并不在意嬴闵的冒犯,或者说这是他很早之前就已经预料到的事情。

  无所谓,他不在乎这些。

  能够接受现实,回来还愿意老老实实办事,赵泗不介意。

  毕竟他和始皇帝是亲爷孙,一家人,忠于始皇帝和忠于自己没什么区别,变法之事赵泗已经和始皇帝通过气了。

  诸公卿闻声,看赵泗若说不似作伪,也并不打算给嬴闵穿小鞋,因此高呼赵泗英明。

  赵泗摆了摆手开口说道:“这两件事,就这么定下来,至于执金吾,孤打算让季成来执掌,诸卿以为如何?”

  季成,名声不显,官职不高,小透明一个。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季成是谁的人。

  他是赵泗的弟弟,虽然不是亲弟弟。

  因此,这件事也没有人来反驳。

  人家太孙的弟弟,当一个两千石的官有甚么问题?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况且季成一直以来谨小慎微,赵泗也没有过多提拔,季成也从未因为赵泗的身份而胡作非为,因此风评不错,现在就更没必要跟赵泗作对。

  咸阳县令和执金吾因此确定下来。

  赵泗开口说道:“接下来说第三件事,尔今大秦,百废待兴,大父身体不适,使我代为监国,孤也没有经验,因此打算再三天之后,召开朝会,问计于群臣,诸卿以为然?”

  “殿下圣明!”李斯当先开口。

  准备开个大会,那自然也没人反对,还打算问计于群臣,那更没人反对了。

  三件事宣布完,诸公卿各有心思的退下。

  暗地里则揣摩着始皇帝让赵泗监国的用意,以及赵泗的目的……

  很显然,从赵泗的一系列行动当中他们已经窥见了一些什么。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聪明人,更不缺钱抓住机会攀附而上的人。

  始皇帝不再,赵泗监国……这未尝不是大展宏图的机会。

  各怀心思的风波之下,时间飞速度过……

  嬴闵也从汤泉回来了……

  嬴闵归来以后又被赵泗亲自召入宫内安抚了一阵,倒是有人试探嬴闵去汤泉到底发生了什么,始皇帝怎么说的,可惜嬴闵一直都守口如瓶。

  事实上,始皇帝压根没见嬴闵,只是派顿弱出来传了一句话。

  泗诏即朕诏!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召开朝会的日子明日就要到来。

  赵泗并没有闲着,而是亲自于东宫召见了李斯。

  “孤会再明日问计于群臣,届时就要麻烦李相了。”赵泗笑着为李斯倒了一杯茶水开口。

  赵泗毕竟不是皇帝,因此朝会之上也不可能像始皇帝一言九鼎。

  这种情况之下,就不能轻易下场,有嬴闵的前车之鉴,说不得就要再闹出来一段无诏而拒不执行的闹剧。

  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比如说把君和臣之间的矛盾变成臣子和臣子之间的矛盾。

  让李斯这个三公之首代替赵泗重拳出击,赵泗去做裁判,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变法起?”李斯接过茶水一饮而尽笑着开口问道。

  “自改办官学起……”赵泗想了一下开口说道。

  “我终究不是大父……这种局面下能争取的人越多办成的才会越顺利。”赵泗开口说道。

  改办官学,开放学室招生名额,是诸子百家都受益的事情,这件事只要赵泗同意,诸子百家都得承赵泗的情,同时,诸子百家也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推动着将这件事彻彻底底的定下来。

  没办法,他是太孙,距离皇帝中间还得隔着两个人,始皇帝驾崩都还轮不到他……

  跟开公司一个道理,老爷子突然度假去了,让孙子上手,按部就班走老爷子的老路谁都不会质疑,可是上来就要改革,哪个高层心里不突突?

  底层的牛马暂且不提,最顶端的那一批人精,谁会在老爷子尚且健在的情况下轻易站队?

  “殿下英明!”李斯拱了拱手。

  赵泗能认清楚事实是好事。

  他都已经三公之首了,跟着赵泗混不是为了更进一步,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身后之事以及心中的那一丢丢成圣称子的理想。

  进无可进之下,李斯其实不急,事情可以慢慢来,赵泗只要愿意稳稳当当的去做,维护好和始皇帝以及扶苏的关系,有自己的支持,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下来的。

  “李相心里清楚就行,大父那边我其实已经提前说过,该看的大父都已经看过了,该说的孤也说过了,大父说是去取暖,实际上是躲着孤,怕孤找他请教……只管放手施为便是。”赵泗开口说道。

  李斯点了点头和赵泗达成了一致。

  翌日,大朝会召开。

  文武百官齐聚一堂。

  赵泗在宫人的引领下上朝,依旧居于侧位,只是主位的位置因为始皇帝不在而空置了下来。

  赵泗居上巡视,百官躬身行礼!

  赵泗回礼,百官平身各自站定。

  赵泗沉声开口:“尔今大秦,叛乱已休,四方靖平,东胡月氏覆没,秽人平定,船航九州,兵过四夷,甲器锐利,粮食充裕,地方承平,大父亲信于我,使我监国,孤承盛秦,不敢懈怠,因此问于诸卿,可高枕无忧否?”

  “当今大秦之盛盛于兵事,虽天下靖平,但地方上百业待兴,甲器虽然锐利,但是蛮夷依旧有复起的可能,疆域虽然辽阔,但是于大秦而言,再辽阔的疆土都不会嫌多。

  匈奴的单于冒顿就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才决定和大秦联合进攻东胡,大秦又怎么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臣常听儒生说起来一句话,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儒生虽多妖论,但这句话却是对的。”李斯作为捧哏笑眯眯的开口说道。

  朝堂上不是没有儒生,只不过面对李斯的当面挑衅他们选择了隐忍。

  博士苏鱼狠狠的看了一眼李斯站出来开口:“李相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一些,尔今大秦,只需要维持现状,致力于恢复民生,脚踏实地,即可……”

  李斯闻声嗤笑了一声:“你们儒生喜欢推崇古制,尧舜禹治世的时候,人们尚且穿着皮革衣不蔽体,住着修在树上的房子,可是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治国也是如此,不进则退,有作为之君,不耽于现状,如此才有有作为之治。”

  赵泗闻声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李相说的有道理,孤喜欢看史,春秋各有霸主,皆盛极一时,唯有秦国能够东出一统天下,孤认为,就是因为诸国不知居安思危之意,唯有秦国能够励精图治,以一统为夙愿,如此有志者方能事竟成。

  孤认为,治国应该,原始察终,见盛而观衰,承弊则通其变,李相以为如何?”

  “殿下英明!”

  李斯和赵泗二人一唱一和。

  有聪明的朝臣已经从中窥见一些意味,因此选择了闭口不言。

  有些人则意识到赵泗绝非空口唱戏,因此开始期待赵泗接下来要做什么。

  铺垫了这么久,不就是要有动作嘛?

  那么,会是什么呢?

  “那李相认为,大秦的弊病在哪里?”赵泗笑着开口问道。

  “在于吏!”

  “何解?”

  “养吏也!”

  “李相之言太过老成,见效太过缓慢,诸卿可有他解?”赵泗笑着开口。

  “开学室!”

  内史腾,沉声送出王炸!

  群臣面面相觑,看向内史腾,又看向沉声不语的李斯,心里嘀咕着这是在唱什么戏。

  “何解?”

  赵泗笑眯眯的看着内史腾开口。

  还是那句话,大朝会上的事情,在大朝会之前,通常都已经定好了。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涉及学室,选吏,大秦的根本,所有人都打起精神期待着接下来的进展。

第一百九十一章 李斯软了,赵泗得帮李斯硬起来!

  “大秦养吏在于学室,自商君定下养吏之法,至今已有数百年,秦也自关东一隅之地,鲸吞天下,时至今日,商君之法,已不足以养天下之吏,关中输吏,已捉襟见肘,长此以往下去,吏无良吏,法无良法,于国乃大患!

  然,天下之士何其多也?何故无吏?

  概因学室故步自封,自绝于天下,而天下士不为大秦所用也!

  入学室者,良吏之子,亦或者战功举荐,何其难也?

  臣之见,开放天下学室,已择试题考校百家弟子,择优取吏,如此,此弊病可解!”腾沉声开口。

  很显然,这就是赵泗和腾之前谈过的问题。

  大秦不是缺吏,是缺合格的吏,大秦的学室制度培养范围太小了,圈地自萌已经不能满足诺大的天下,而偏偏大秦又需要很多吏员,因此,不打破学室制度的前提之下,只能闷着头通过地方举荐征辟等方式来选吏,以至于吏员素质飞速降低,良萎不齐。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清楚,大秦良吏不够,聪明点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基本上每年关中都在往天下输送秦吏,没有一点遮掩。

  只是,没人敢提……

  何也?

  学室制度和军功爵一般,是大秦的根本之法。

  一个两个关中吏算不得什么,一群呢?

  这种世代传承之吏,对于大秦来说就是良家子,而且因为大秦扩张的速度太快,供不应求的原因,因此关中秦吏并未出现大规模腐坏,人家又功劳,有苦劳,还有能力,你从这个地方动刀子?

  更不必说,学室制度几乎和法家捆绑起来了。

  李斯的最大拥趸就是关中老吏,关中传家老吏是典型的商鞅法的受益者,因此他们也会自发的拥护继承商鞅志向之人。

  譬如……李斯。

  最大的基层统治组织加三公之首,能看出来问题所在的聪明人不会去贸然尝试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