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507章

作者:飞花逐叶

  “我意已决,改制等事照旧,且训名正音正式颁发!”

  训名正音修成已有数月,李烁偏选在这个时候颁发,其挑战大明的意思已非明确。

  “父亲……您得三思!”李暄焦急劝道。

  殿内沉默了一阵,好一会儿后李烁才开口:“世子,你若怕了就回府上好生读书,政务之事无须你再理会!”

  这句话,表明了李烁的坚定意志,废掉李暄他也要一意孤行。

  同意老爹的意见是绝路,但反对更是绝路……李暄知道自己没得选。

  “儿子……愿遵父王训示!”

  李烁露出了笑容,随后说道:“既然如此……初五朝会,便由你正式颁布法令!”

  “是!”李暄郑重答道。

  既然劝不住老爹,且跟着踏上了不归路,李暄觉得有必要尽己所能,把这条路走得更长一些。

  于是他答道:“父王……既要如此行事,我朝必早做准备,以应对不测!”

  “此事我已有安排,前些日子以应对明国调兵为由,我已将南方军队调往北方各道,且军粮军械准备充足……”

  顺着这思路,这父子二人继续商议起来,好一会儿他俩才意识到,还有李晖这个家伙待着旁听。

  这毕竟是朝鲜最高机密,即便是亲儿子李烁也信不过,于是便让李晖赶紧退下。

  李晖当然不想走,但也不敢违逆老爹的意思。

  出了康宁殿,回想起刚才听到“谈话内容”,李晖只认为父兄已经疯了。

  是谁给他们的自信,让他们以为大明很弱?李晖不禁问自己。

  “他们知道京军十二营吗?见过亲军二十二卫吗?知道这些军队有多强吗?”李晖心中在怒吼。

  他出使过大明,知道这些军队有多生猛,所以他可以清醒判断出,父兄二人会把朝鲜带入深渊。

  “他们一意孤行,李氏王族只有死路一条……”李晖如此想到。

  叹了口气,李晖自觉人微言轻,对此事根本没法插手,所以他已经在想如何避祸。

  “以我跟十三爷的交情,想开发他会救我一命!”

  “干脆……这几个月开采的黄金,全部都送给他好了!”

  心里盘算着这些事,李晖走出了王宫,以最快速度往自己府上去了。

  见他愁眉苦脸,崔秀青便问起了情况,李晖便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唉……如此大祸,咱们得想办法,逃得一命才是!”

  李晖才把话说完,就听崔秀青道:“我看这不是大祸,而是你一飞冲天的机会来了!”

  “机会?”

  “这个时候,你若把实情报给襄王,朝廷平叛这就是大功一件!”

  听到这话,李晖讶然道:“你是要我背叛朝鲜?背叛自己的父兄?”

  崔秀青冷笑道:“是你父兄背叛了朝廷,背叛了朝鲜!”

  这话也有道理,李晖稍微平复了心情,但他还是说道:“那可是我亲爹,亲哥哥!”

  崔秀青平静问道:“比起活命,比起朝鲜王位……孰轻孰重?”

  “这……这……我得好好想想!”

  知道李晖需要时间接受,于是崔秀青也不在逼迫,只是告诉他要尽快决断。

  九月初五,这是李暄返回汉城第三天,今天是朝鲜大朝会的日子。

  已有消息传出,今日将有重大情况宣布,这让朝鲜文武个个充满好奇,所以早早的就来到了勤政殿外。

  时间一到,在礼官引领下,文武官员在丹陛之前排班站好,等待着大朝会正式开始。

  众人没站一会儿,就听到乐曲之声响起,然后便见到世子李暄如往常一般,来到丹陛之上主持朝会。

  李暄的位置在王座之前,待他落座后众人纷纷参拜,然后李暄根据制度叫众人平身。

  因今天要做的事太重要,所以李暄没有多浪费时间,直接便让一旁的宦官宣“诏”。

  “大王诏命……”

  “朝鲜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礼仪传颂……”

  “干载岁月,国运昌盛,国富民强,繁荣兴旺……”

  这份“诏”书,以非常直白的语句,把朝鲜夸成了当世第一,听得现场官员都很懵逼。

  但最终,还有让他们更懵逼的事。

  “于今日颁布训民正音,以教化万民,保万世之基……”

  诏书还在念,因为除了训名正音,一些礼制也要进行更改,这可让官员们炸了锅。

  一方面,大家学汉文写汉字用汉礼,随意更改不但影响生活,更会动摇他们的统治基础。

  没错,就是统治基础,在如今的朝鲜,士大夫是和王室共天下,这都得益于他们有圣人之训站台。

  另一方面,更改制度和文字必定引来大明讨伐,这完全是要绝大家的活路。

  即便是以前支持改制的官员,到这真刀真枪执行的时候也怂了,于是跟着其他官员一起上前劝谏。

  这一刻,不需要任何人组织,多数官员都达成了一致,明确表示反对此“乱命”。

  好在现场将领没说话,这给了李暄很大的底气,也暗赞自家老爹对军队掌控之强。

  “都退下,你们要造反吗?”李暄大声呵斥。

  既然劝不住亲爹,他就只能加入这场豪赌中,所以如今他的态度也很坚决。

  “全都退下!”

  李暄的呵斥没有作用,不但官员们没有退下,反倒有更多人加入了进来。

  “邸下,此为乱命……臣等实难奉诏!”

  这个人李暄很熟,乃是他提拔起来的亲信,此前还参与过训民正音的修订,如今在司谏院任职。

  这人站出来反对,理由其实非常简单,皆因其家乡是在平安道,直接与大明辽东接壤。

  换句话说,只要大明官军一到,他的家乡很可能会被打成废墟,其家族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邸下……还请劝谏殿下,收回此诏命吧!”

  “邸下,此等乱命,乃是藐视朝廷,藐视皇帝陛下……会遭天谴!”

  宣诏之前,李烁就知道会有人反对,所以他一直在偏殿静听,以备随时出面稳控局面。

  现场劝谏的话很多,唯独最后这一句让他心中刺痛,于是他决定正式出面了。

  随着鼓乐声响起,现场官员们安静了下来,然后众人便看向了东侧,李烁被宦官和侍卫簇拥着出现了。

  这是近五年来,李烁第一次出现在朝会上,现场官员一个个都深感意外。

  这个时候,很大一部分人都还觉得,今天的事跟李烁无关,完全是李暄一个人搞出来的。

  所以现场官员们都期盼着,李烁出场来拨乱反正,澄清玉宇。

  然而等李烁升座,问出第一句话后,现场官员们就都傻眼了。

  “一口一个朝廷,一口一个陛下……你们究竟是朝鲜的臣子,还是朝廷的臣子?”

  下一刻,一直没开口的领议政陈泰民出班,在众目睽睽下义正言辞道:“殿下,我们都是陛下的臣子!”

第585章 他们竟如此欺我

  虽然此时陈泰民勾着腰,但在现场官员们眼中,他的形象却是无比的高大。

  都说官做久了就没有书生,但此时陈泰民直指君父的过失,让现场官员清晰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士大夫的风骨。

  作为领议政,陈泰民看问题更透彻,改制之事有李烁支持,这件事他早就有过猜测。

  当然,朝鲜上下聪明人不止他一个,只是这些人为了保全自身,便选择了沉默看其折腾。

  说到底,这朝鲜江山是李家的,人家想怎么折腾就折腾呗,只要事情不闹得没法收场。

  但现在的问题是,李氏父子要有大动作,而且必然会引得上国震怒征讨,将极大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所以这个时候,这些精明的聪明人们,有陈泰民带领都站了出来,跟着声势浩大的劝谏李烁。

  也就是说,李烁的出现不但没镇住臣下,反倒引起了更大的波涛。

  当然,劝谏之人多数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言语上要委婉含蓄一些,但每个人的意思都很明确。

  更让李烁愤怒的是,这些人明明是为自己私利考虑,却一个个口含圣人之训,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他这君上。

  这种憋屈的感觉,李烁看着自己父亲多次经历,他自己也在继位后遭遇过许多次。

  正因为不想再受这气,所以李烁以生病为由不见大臣,还把庶务交给了李暄打理,他本人则居幕后操纵一切。

  所谓擒贼先擒王……眼下现场这么多人劝谏,要想控场先就得拿下陈泰民。

  领议政陈泰民,大明章武年间的二甲进士,朝鲜文人士大夫之首……也是李烁此生最痛恨之人。

  “陈相……君为臣纲,你忤逆君父,乃是不敬之罪!”李烁冷冷说道。

  “殿下……匡正君父过失,乃是微臣者的本分,昔年唐太宗有言……”

  “够了……巧言令色颠倒黑白,皆是你惯用伎俩,你以为孤是黄口小儿,能让你蒙蔽哄骗?”

  “违逆君父,诽谤国政……你所犯纲常罪,罪无可恕!”

  既然已下定了决心,那就要不遗余力走下去,铲除朝中反对派便为第一要务。

  所以陈泰民和他党羽,李烁肯定要全部拔除。

  “殿下要治臣的罪,臣不敢为己辩驳,然臣想问殿下……您违逆陛下擅改制度,难道不也是大不敬之罪?”

  以臣下问罪君父,陈泰民的行为震惊了在场所有人,也让多数人内心更有了底气。

  确实,站在更高层面来说,他们既是李烁的臣子,更是大明皇帝的臣子。

  无论以和大明的君父纲常来论,还是以圣人教诲之精义,他们都可以堂堂正正劝谏君上。

  “臣有罪仅身死族灭,然殿下此罪……则将引得朝廷征伐,致使百姓生灵涂炭,朝鲜数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这话既陈泰民是说给李烁听,也是在提醒在场官员们,让他们明白事情的严重性,然后坚定站对自己的立场。

  “殿下……请收回成命吧!”这一句,陈泰民是跪着说的,完全一副比干在世的形象。

  “殿下,请收回成命吧!”

  除了在场将领们,现场九成以上的文官,此刻都跪在了地上大声劝谏。

  李烁对军队掌控力强,但绝对不要以为在场所有武将,都真的对他是死心塌地。

  文武两班,说穿了都是统治阶级,与王室分享权力共治朝鲜。

  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人,如今王室的行为有砸锅的可能,这些将领们又怎么可能不心忧。

  当然了,这些人此刻没明着反对,也已经证明李烁手腕确实强,是把枪杆子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你们以为,孤是孤身作战?”

  “明告诉你们,数日前罗刹国和日本的使者,已跟孤有过密谈……他们会鼎力支持孤的事业!”

  要最大限度拉拢臣下,李烁选择亲自说明情况,而不是直接跟所有人决裂。

  “再有孤可跟诸位保证,我朝实行新制之后……原先收缴的安东军需税,将会全部免除!”

  所谓的安东军需税,其实是给安东行都司的兵饷。

  大明的几个行都司,基本都不是自己出钱供养,而是靠临近的部族或土司。

  安东行都司的兵饷,就来自于女真诸部和朝鲜,以及靠东的几个蒙古部族。

  在这些势力之中,相对来说朝鲜要富一些,所以他们负担得最重。

  免除这一税收,对这些扎根地方的士大夫家族来说,将省去一笔巨大的开支。

  “诸位……颁布新制又不是造反,何至于就到了陈泰民所言之境遇!”

  “他是危言耸听,是藐视君上,是祸乱朝纲……难道你们要跟他一起犯蠢?”

  分析局势良好,然后给出让利,再然后晓之以“理”,最后进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