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27章

作者:虚空圣堂

  他认为李奇维简直是无君无父,和那些叫嚣着革命的狂悖之徒别无二致。

  这些言论,如果公开谈论发表,就算对方是英国爵士,恐怕也吃不了兜着走。

  “奇维慎言啊!”

  “幸好你是对我说的。”

  “我与你父皆效力中堂大人,虽不曾见面,但终究颇有渊源。”

  “若是此话被别有用心之人听去,后果不堪设想。”

  李奇维随即说道:“谢学台厚爱,晚辈只是有话直说而已。”

  “学台的圣贤之道与科学之道之问,也是当今华夏无数能人志士纠结所在。”

  “我本人对于孔孟之道,并无轻视厌恶之意。”

  “毕竟,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点,已经很接近英国的情况了。”

  “可见,我华夏文化确有可取之处。”

  “只是真理蒙尘,帝王为巩固权威,愚弄百姓,致使圣贤之道全然变味,我深感可惜。”

  “所以,奇维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为百姓祛除愚昧,开眼世界。”

  “但是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若是上来就否定圣贤,别说改革了,恐怕我的命也不保了。”

  “科学之道,格物致知,不涉及权力大义,为清朝统治者所轻视。”

  “但是它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十分深刻。”

  “学习科学之道后,自然就会讲逻辑,重事实,而非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之流。”

  “圣贤之道和科学之道,争来争去,也不过图一时口舌之快。”

  “对于华夏之崛起,无半点作用。”

  “现在的华夏,需要的不是圣人,而是长枪大炮,钢铁巨舰。”

  “连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又何谈精神世界的建设呢?”

  当李奇维表露他的真心后,于式枚已经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他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对方在乎的根本就不是输赢,而是整个天下苍生。

  可笑自己还故意卖弄文采,想要诡辩赢得对方。

  真真让人汗颜,无地自容。

  他于式枚并非迂腐之辈,李奇维的观点犀利严密,直指核心,自己确实被他说服了。

  道无高下之分,本就是人们用来讨论的东西,只不过被人为神话了而已。

  此刻,于式枚再也不敢轻视李奇维,而是把对方当成平等之辈,甚至产生敬佩之情。

  毕竟,以对方的条件,完全没有必要以身试险,参与到清朝的新政中来,搞不好就是惹火上身。

  凭借他在西方的地位,可以活得逍遥自在,甚至成为一代宗师。

  “奇维,今日之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伱虽然不赞同圣贤之语,但却不贬低,认为其一无是处。”

  “而是留其精华,改其缺陷。”

  “用西方之道滋养我华夏之道,乃广阔无限之胸怀也。”

  “而且你志向高远,心系国家苍生,实属难得。”

  “将来有朝一日,未必不能实现三立之不朽,为后人传颂。”

  李奇维笑道:“学台过誉了,我只是想做一点实事罢了。”

  “纵然懂得再多的圣人之言,若是不能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我学习的物理,能实实在在提高我们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

  “让华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会落的太远。”

  于式枚重重地点点头,大为赞赏,说道:“那你现在可有计划?”

  “陛下让你当管学副大臣,不少人颇有微词,你得拿出真本领才是。”

  李奇维说道:“我已经拟好一份纲要,正要拜托学台,替我转告清廷。”

  说罢,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改革规划。

  于式枚心中对于李奇维更看重三分,觉得自己这个大腿稳了。

  不仅口才惊人,而且行动迅速,这才多久,就已经拿出方案了。

  光绪给李奇维封官,自然也是需要考察的,不然怎么能服众。

  李奇维的这份教育改革纲要就是证明。

  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一切都要看他的能力。

  李奇维也深知这点,所以他早在回国前就开始在心中谋划了。

  今天,终于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第159章 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

  当李奇维以赤子之心,展露他的理想抱负后,于式枚被彻底折服。

  对于这样的汉族青年才俊,他只有欣赏与支持。

  如果华夏的年轻人都能像李奇维一样,何谈不能复兴,恢复汉唐之荣光。

  于式枚郑重接过李奇维的纸张,开始仔细地阅读。

  既然是要呈现给皇上和太后,那么自然就有很多的语言限制和要求。

  李奇维留学海外,对这一点肯定一窍不通。

  他需要给对方把把关,尤其是那些激进的观点,更是要删除殆尽。

  而且上达天听的内容必须精简清晰,不能又臭又长,显得进奏者水平太低。

  随着于式枚不断深入,他的表情也逐渐舒展,感觉到非常满意。

  整份改革纲要内容翔实,关键地方都有李奇维备注的西方国家真实数据,让人不得不信服。

  总结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核心内容有五点。

  1、重新命名现有教育领域专业名词,改成与西方相似的教育体系,方便未来与国际接轨。

  李奇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大众,如果把很多名称搞得特别复杂,普通百姓是看不懂的。

  比如各种小学堂、高等学堂让人眼花缭乱。

  因此,在这份纲要里,他提出了各种修改意见:

  【大学堂:大学;

  中学堂:中学;

  小学堂:小学;

  蒙学堂:蒙学。】

  【总监督:校长;

  教习:教授;

  格致科:理科。】

  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他还新增了很多术语,方便对学校进行体系化考核和管理。

  李奇维基本上是把后世的那套称谓照抄过来。

  改完后,更能凸显教育领域的专业性。

  2、修改《钦定学堂章程》里的学制划分,改为:

  蒙学(四年)、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单个学制内以年级划分层次。

  规定凡年龄超过6岁的幼童,皆可入读小学一年级。

  蒙学的入读情况,视当地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国家不统一负责管理。

  3、李奇维认为当前国内最需要的是大学教育,而大学教育最需要的是理科教育。

  只有理科发展好了,才能产生大量的数理人才,完成各种工厂、机器的开发和应用。

  从而提升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摆脱对西方国家的进口依赖。

  他举例英国的理科,甚至和工厂有直接的联系。

  当学校发明一项技术后,就会让工厂进行批量生产,从而提高国力。

  基本就是后世的产学研一体化了。

  因此,李奇维在纲要中建议,国内现在当务之急是兴办理科大学。

  为此,他建议可以在广东先实行试点计划,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案:

  成立广东大学,开设物理、化学、土木、冶矿、地质等理科专业。

  其余专业,照旧执行。

  李奇维也得考虑给别人留点机会,不然很容易引起反感,被群起攻之,得不到支持。

  反正所谓的广东大学,不是他自己花钱办的,而是以清廷的名义。

  花着大清的钱,为自己培养理工人才,岂不美哉。

  因为他知道满清不可能立马全盘同意自己的计划,所以提出所谓的试点,就是迷惑对方。

  真实历史上,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始分科,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七科。

  并且设置了十三个学门(专业)。

  经科:诗经、周礼、春秋左传;

  法政科:政治、法律;

  文科:华夏文学、华夏史学;

  格致科:地质、化学

  农科:农学

  工科:土木、矿冶

  商科:银行保险。

  1903年,其实已经有了所谓分科的概念,只不过还没有正式地确定而已。

  而李奇维自己想建的理工大学,专业划分就更加细致了,不过暂时也没必要抛出来。

  4、建议民间人士可自费成立私立大学,解决政府经费不足之问题。

  这一条,也是李奇维拿捏住了清朝的死穴。

  如今的清朝,内忧外患,国库都不够用了,怎么可能给教育领域拨款太多。

  但是它又急需新式人才,没办法,只能靠私立大学了。

  让有钱人自己掏钱,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还是为清朝效力。

  慈禧不傻,这种好事,怎么看都是百利而无一弊。

  至于私立大学是否会脱离掌控,宣扬一些不好的思想。

  老妖婆毫不在意,她觉得一群臭教书的还敢反了天了。

  到时候,只要派遣监管人员一查,便能知晓,凡是不听话,那就抓起来,甚至直接处死。

  对国外,慈禧唯唯诺诺,屁不敢放;对国内,慈禧猖狂得意,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