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在江浙等发达地区,一个年级的学生数量甚至都能达到100人了。
7月,清朝第一所工科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正式开学。
受到李奇维的建议启发,清政府在北方也建立了北洋大学这样的工科大学。
其实北洋大学也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而来。
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它是清朝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比京师大学堂的成立还早了2年。
现在,北洋大学堂又更名为北洋大学,开始以大学的名义招生。
同月,清朝第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北洋工艺学校在天津成立,首任校长为周学熙。
李奇维听到这条消息后,也被惊讶的不轻。
他自己的职高和技校还没有创办呢,清朝已经开始下手了。
看来满清政府里面也不全是蠢货,只不过有些人在历史上不出名而已。
李奇维的纲要写的非常明白,只要对教育有心,深入研究的人,基本都能想到这些。
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李奇维在利用清朝,清朝也在利用李奇维。
因为广东大学在南方,那里自古就是清朝掌控薄弱的地方。
慈禧等人当然不会放任李奇维,而是照抄他的想法,把大学建立在能掌控的京畿地区。
李奇维这才感受到,他虽然是穿越者,但不代表就比所有人聪明。
9月,清廷正式设立商部,以庆亲王奕劻的长子载振为尚书,伍廷芳、陈璧为左右侍郎。
商部随即发表声明,鼓励民间开办工厂、企业。
对于重工业更是有税收优惠。
李奇维立刻找到胡喜忠,让他借助这个机会,加快山河实业集团的发展。
目前,在总经理胡喜忠的全身心投入下,山河实业集团发展迅猛,已经和国内多个巨头企业达成合作,为对方提供咨询或者整体方案服务。
李奇维还是觉得太慢,让胡喜忠尽快生产出产品。
对此,胡喜忠没有抱怨,他不断向洋人企业取经,争取完成董事长的目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和比利时王储阿尔贝达成的50顿铀矿石交易,已经顺利完成。
目前这些铀矿都储存在泰山实业公司的仓库里,李奇维命令胡喜忠严加看管,暂时不要动用。
同时,李奇维还给远在英国的盛景然去电,让他关注美国一家新成立的汽车公司,名叫福特汽车公司。
争取能在创立前期就投资入股。
盛景然没有问为什么,而是照着董事长的指令,和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亨利·福特取得联系。
先锋投资集团出资2万美元,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10月,一则海外消息让李奇维恍如隔世。
第三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获得者为贝克勒尔、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三人。
获奖原因是,表彰他们在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上进行的共同研究。
李奇维立刻通过电报写信,让盛景然代为转交给居里夫妇,祝贺他们取得的成就。
同时,他的内心则唏嘘感叹。
自从他回到国内后,好像回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在欧洲,他叱咤风云,在物理学领域宛如君临天下,受到无数学术大佬的尊敬与追捧。
然而在国内,几乎无人能理解他所取得的物理成就。
虽然有着《申报》等报纸的宣传,但是想让一个连正经大学都没有的国家,有人能理解相对论,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家知道李奇维在西方是大科学家,很厉害的那种,但是不会有具体的概念。
就跟现代人知道外星人科技牛逼,但完全不懂牛逼在什么地方一样。
李奇维有点怀念在国外的日子了。
不过,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现在还不是去国外逍遥的时机。
一方面,物理学现在处于一个真空期。
真实历史上,1905年狭相发表,到1916年广相发表,再到1925年量子力学正式建立。
这中间有十几年的空白期。
李奇维如果待在国外,除非他提前把这些理论发表出来,不然就会显得非常无聊。
然而他又不能这样做,他还要等玻尔、德布罗意等人成长起来呢。
另一方面,则是他的原子弹计划需要的人才实在太多了。
不仅仅是物理学家,普通的工程师、产业人员等等,都是海量的。
如果他不回国提前把理工科教育办起来,那么等到军阀乱世的时候,就更不可能了。
现在开始培养,至少也能毕业四五代的学生。
到时候,他们就会成为科学之城的中坚力量,帮助李奇维完成那个宏伟计划。
而且在乱世的时候,李奇维还能为他们提供庇护,保护国内的科学火种。
所以,现在在国内办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为了不与世界产生太大的割裂感,李奇维突然奇想,干脆他也办报纸吧。
虽然国内已经有了很多大学,但是对于华夏那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更多的人其实是上不了大学的,哪怕是免费的,也上不了。
但是如果他能办一份科技类报纸,也许能提高普通大众的科学素养。
这个时代,清朝其实也有科技类的报纸,但是那上面的内容实在不敢恭维。
李奇维准备办的报纸,自然更加专业聚焦,不会把人带偏。
李奇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徐启泰。
他们家族是西学世家,不仅翻译过大量的西方科技文献,而且对于报纸也有所心得。
加上积累的人脉,办这种事情手到擒来。
很快,一份名叫《科学周刊》的报纸新鲜出炉。
上面主要介绍西方各种最新的科学进展,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等各种领域。
而且上面报道的内容,不是那种纯理论和公式的死板文章。
李奇维有着后世的经验,自然知道报纸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就选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比如《科技周刊》报道,德国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人工化肥,一旦研制成功,就再也不需要天然粪便施肥了。
到时候,粮食的产量甚至能提高数十倍。
这个消息瞬间在民间引起了轰动,就连清朝的掌权者们也被惊动了。
民以食为天,如果能解决了粮食危机,恐怕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改朝换代的事情了。
清政府这才明白科技的重要性,虽然这个研究暂时没有成功,但是潜力太大了。
11月,黄埔理工大学主体建筑框架完成,预计再有2个月,就能正式使用了。
12月,《科学周刊》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乘坐自己发明的飞机,完成人类的首次飞行。
国内的老百姓都是把这条消息当成谈资,而只有李奇维知道,飞机的诞生,将如何改变整个世界。
同月,他亲自掌管长江实业公司,开始了飞行器的秘密研发。
第171章 前辈与穿越者的两条路
时间如白驹过隙,1903年就在所有人的忙碌中悄然度过。
清朝经历了几次战争的大败,元气大伤,日暮西山,好像马上就要灭亡了。
但是新政的出现,仿佛给这个腐朽的帝国带来新的希望。
不少官员都向慈禧进奏,大拍马屁,高呼盛世来临。
太后老福爷逆转乾坤,高瞻远瞩,让大清重新国强民富。
慈禧心情大好,然后又挪了一笔钱给自己修园子。
因为新政鼓励工商业,导致现在大清国内各种私人企业快速发展。
商业繁荣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百姓有了钱,朝廷收的税自然就多了。
真实历史上,1900年时清朝的财政收入是8800万两白银。
但是到了1908年,这个数字猛然增加到2亿两白银。
到1911年,更是达到惊人的3亿两白银。
这就是工商业的威力。
朝廷之前禁商,现在鼓励商业,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反弹。
在中古时代,朝廷收税基本都是农业税。
农业的天然属性就决定了,它的上限太低。
而自从工业革命开启后,工商业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
海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财富有了指数级的增加。
所以哪怕是清朝这样的封建国家,喝了一点工业革命的汤,就敢自称盛世了。
然而,在盛世的表象下,清朝内部的矛盾依然越演越烈,丝毫没有能解决的迹象。
同时,国内更是频繁出现革命党的声音,各种五花八门的革命组织建立,企图推翻清朝。
李奇维就发现,周子余这段时间非常活跃,经常往上海跑,说是邀请好友当黄埔理工大学的教授。
不过李奇维心知肚明,没有拆穿对方。
反正他是不会加入任何组织的,算算时间,今年应该会成立好几个革命组织,而且还是后世非常有名的那种。
但李奇维已经决定走自己的路,任何思想都说服不了他。
“周兄,你我一见如故,我不想因为一些事情伤了我们的感情。”
“我实话和你说,我在国内待不了多久,未来的我会回到欧洲,继续我的科研生涯。”
“我暂时可以为你提供庇护,但是伱自己一定要小心。”
“我个人认为清朝必亡,也许就在十年之内。”
周子余脸上没有任何震惊,他这段时间和李奇维相处,已经摸清了对方的脾气。
“哎,奇维,我这辈子觉得最可惜的事,就是你不能加入革命大业。”
“说句心里话,你当上光绪的帝师后,我的内心是很不舒服的。”
“你这样的汉族精英,怎么能为鞑子效力,助纣为虐呢?”
“凭借你的身份,你在西方国家的人脉,要是参与到反清的事业中,一定能振奋我华夏健儿的热血。”
“也许能加速清朝的灭亡。”
“但是,你为什么就抱着教育不放呢?”
“我承认教育很重要,包括我自己,革命的手段就是普及教育,宣传新式思想。”
“但是你不一样,你仿佛就陷入到理工教育中,无法自拔。”
“格物知识当然重要,不然西方也不可能率先开启工业革命。”
“但是,你认为,现在的华夏最需要的是物理,是化学吗?”
李奇维默然,他确实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己的想法。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