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266章

作者:顾止

  【虽说论及对法家之言的研究、理解与掌握,李斯堪称是当世尚存的法家之士中的第一人。】

  【但是,如果真要论及在法家一道的个人成就的话,那么李斯在法家一道上的个人成就,其实还是要稍逊韩非一筹的。】

  【而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韩非将自己对于法家治国思想的理解,著成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书。】

  【在韩非死去之后,其弟子门人以及其他法家之士,收集其过往的诸多作品,最终整理、编纂成了《韩非子》一书。】

  【同时也正是因为《韩非子》这一书,韩非正式成为法家韩非子。】

  【其在法家一道上的成就,可与管仲、姬侨、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等等法家先贤并肩。】

  【而李斯,论及才华能力,并不逊色于韩非。】

  【论及以法治国的实操经验,更是远胜韩非。】

  【毕竟李斯所思所想的种种法家治国之策,都是经过了秦王嬴政的允许,真正得以在秦国上下施行,可以亲眼看到每一个法家政策施行之后的结果的。】

  【而韩非所思所想的种种法家治国之策,韩王都是没有采纳、施行过的。】

  【所以韩非对于自己归纳、总结、整理出来的法家治国的思想理论,终究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差了一点实践来验证。】

  【故而如果李斯能够更进一步将自己这么多年来经过验证之后的法家治国思想理论,也都归纳、总结、整理、编撰成一册《李斯子》的话。】

  【那么李斯在法家一道上的个人成就不说彻底压过韩非一头,但是至少也可以做到和韩非并肩。】

  【这对于一心想要彻底压过自己师弟韩非的李斯来说,简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所以在听完太子扶苏所说之后,李斯当即便一口答应让章邯记录下他对太子扶苏有关于法家之言的教导。】

  【并且让章邯后续抄录完成之后,将草稿呈递给他,由他来对草稿进行再次的删改与完善。】

  【总之,他一定要归纳、总结、整理、编撰出一册,不逊色于《韩非子》的法家经典之言。】

  【站在上方的李斯,朝着下方的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微微施了一礼,而后开始自己的正式讲授。】

  【“法家,最早可上溯至夏商时期的理官。”】

  【“而后至春秋时期,经由齐国的管仲管子、晋国的郭偃郭子、郑国的公孙侨公孙子等相继变法之后,渐渐初步形成了一套法家的治国思想学说。”】

  【“之后又由春秋至战国,在一代代法家先贤的不断补充下,法家的治国思想学说越发成熟与完善。”】

  【“同时,因为各自出身的国家地域不同,以及对于法家治国思想的理解、看法不同,法家内部亦是因此分成了两系三派。”】

  【“其中两系,指的是齐法家与秦晋法家。”】

  【“秦晋法家一系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一系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

  【“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而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而三派,指的则是法家的法、术、势!”】

  【“其中法,指的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

  【“术,指的是君主驾御群臣、掌握政权以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

  【“势,指的是威权,国家的威权应该尽量扩大并且集中在君主手里,使得君主独掌军政大权,进而使其变成恐吓的对象,以便压制臣下!”】

  【简单介绍了一下法家的由来,以及法家内部的派别之后0 ....】

  【李斯接着说道:“下面我给殿下简单介绍一下法家各位先贤,以及他们各自对于法家治国思想理论的一些观点、看法。”】

  【“比如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是法家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又比如说,公孙侨,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治郑,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名曰铸刑书,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同时,公孙侨对于过往法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观点表示不赞同,提出了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法家思想主张。”】

  【“再比如说,李悝,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任魏文侯相,提倡尽地力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租谷,创平籴法,兼顾农人与市民的利益。”】

  【“同时,他还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六篇,《法经》亦是法家中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又再比如说,慎到,法家法、术、势三派中的势这一派以慎到为宗。”】

  【“慎到提出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的主张,强调治国以法为准绳。”】

  【“慎到认为任何变法,以及出仕处事之道,都要看准势的变化,要让形势总是站在自己这边,依靠控制势而达到控制变法和强国的目的。”】

  【“亦再比如说,申不害,法家法、术、势三派中的术这一派以申不害为宗。”】

  【“申不害提出明法正义、任法而不任智的主张,要求君主依法治国,用法令来管理国家。”】

  【“申不害认为君主如果要更好地掌控的权柄的话,那么需要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并要循名责实,明确君主和臣下的分工和职责。”】

  【“同时,君主还要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不暴露个人之爱好欲望,用以防止臣下投其所好而败坏风纪,从而篡夺大权。”】

  【“又亦再比如说,商君商鞅,法家法、术、势三派中的法这一派以商君为宗。”】

  1.9【“商君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强调通过变法革新来治国。”】

  【“商君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

  【“为此商君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律法来治理黔首百姓,另一方面通过重赏立信。”】

  【说到这里,李斯顿了顿,微不可察地飞快瞟了一眼坐在下方仔细倾听的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脸上闪过一抹纠结之色。】

  【不过这抹纠结之色来的快,去的也快,几乎无人察觉。】

  【同时,李斯也是在心中不断告诉自己在来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的,有关于那个人的事情,必须要讲,不能省略不讲,否则秦王必然会对他有不好的看法。】

  【所以李斯在深呼吸了一口气之后,继续若无其事地说道:“还有韩非,如果说商君是变法之法,慎到是讲法兼势,申不害是术为法用的话。”】

  【“那么韩非则是法术势合,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不应偏取一方,而应合并于一而论,兼容而并顾。”】

  【“同时,韩非还提出了法不阿贵、审合刑名、严刑重罚、以刑止刑、以法为教、以法为本的主张。”】

  【“最终做到君无为,法无不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

  ......。

第三百三十一章:想要三不朽的李斯,法家的治国之道【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李斯也是陷入了沉思。

  之前他倒没有意识到自己相比于韩非,还少了一本可以用来诠释、说明、代表自己的法家治国理念的书籍。

  但是现在听天幕上的太子扶苏这么一说,他也是顿时反应了过来。

  是呀,论及才华能力,他并不逊色于韩非。

  论及具体的法家治国的实操经验,他更是远胜于韩非。

  但是韩非却有一本诠释、说明、代表了自己一生法家治国理念的《韩非子》,而他却没有一本足以诠释、说明、代表自己一生法家治国理念的《李斯子》。

  这要是传了出去,别人会不会以为他李斯远不如韩非?

  而后世晩辈又会不会认为,他李斯在法家一道上毫无建树?

  又或者他李斯在法家一道上纵然有所成就,也远不如韩非?

  一想到有这样的可能,李斯当即眉头便皱了起来。

  对于现在的李斯来说,如果有什么事情是他无法忍受的话。

  那么被自己的师弟韩非压过一头,又或者说被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师弟韩非,便是他绝对无法忍受的事情之一。

  所以,他必须也要写出一本诠释、说明、代表了自己一生法家治国理念的《李斯子》,以此来证明自己绝对比师弟韩非更胜一筹。

  再者,虽然他看不起儒家。

  但是儒家《左传》里面有句话说的勉强还可以: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其中立德,指的是树立高尚的品德,成为天下的道德楷模。

  立功,指的是取得卓越的成就,为国家与百姓建立伟大的功绩。

  立言,指的是创立有价值的学说或者理论,被后人传颂、学习。

  若是有谁能够立下这三项功绩的话,那么哪怕过了很久他也不会被人废弃或者忘记,这便是不朽!

  就像他师弟韩非,虽然人已经死了,并且在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做到立德和立功。

  但是代表了他师弟韩非一生法家治国思想理念的《韩非子》05一书,却是让其成功做到了立言。

  哪怕韩非已死,但是《韩非子》一书也会承载着韩非,代表着韩非,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

  这便是不朽呀!

  而他师弟韩非已经通过立言做到了不朽,那么他李斯自己呢?

  做到不朽了吗?

  又或者说,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他做到了哪一项?

  其中立德,如果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他大概是不符合的。

  但是,他是法家之士,他的道德为什么要按照儒家的标准来衡量?

  法家之士的道德,自然便应该按照法家的道德来衡量!

  而什么是法家的道德?

  那自然是由法家之士说了算的!

  而法家之士又是由谁说了算呢?

  那当然是当代法家扛把子,也就是他李斯说了算了,难不成还由死去的韩非说了算?

  所以按照法家的道德来衡量的话,他李斯的道德是过关的,立德这一项没问题!

  接下来是立功,如果说立德那一项可能还存在争议的话,那么立功这一项便是绝对毫无争议的。

  他辅佐始皇帝扫平六国,彻底统一天下,单凭此项大功绩,他便足以做到立功!

  他与始皇帝以及大一统,这三者几乎堪称是相互绑定的。

  往后哪怕再过一千年、一万年,世世代代,只要还有人继续追寻并且完成天下大一统,那么便都绕不开第一个完成大一统这项功绩的始皇帝。

  而凡是提及完成大一统这项功绩的始皇帝,那么几乎也都必然会提起辅佐始皇帝完成了这项功绩的自己。

  这不是立功不朽又是什么?

  至于立言的话,目前他尚未做到。

  但是,只要他也写出一本诠释、说明、代表了自己一生法家治国理念的《李斯子》,那么最后的立言这一项便也会做到。

  届时,他就算不是儒家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至少也会是立功、立言两不朽。

  而他师弟韩非,仅仅只是做到立言一不朽而已!

  最后他的三不朽或者两不朽,对上他师弟韩非的一不朽,很显然是他更胜一筹!

  想到这里,李斯也是暗自满意地点了点头。

  同时心中决定回头就将立言,也就是编撰一本能够诠释、说明、代表自己一生法家治国理念的《李斯子》一书提上日程。

  当然,如果能够借助天幕一窥另一个“自己”所写的《李斯子》的具体内容的话,那么李斯也不介意参考一下另一个“自己”写的《李斯子》。

  这样不仅能够节省他的编撰时间,还能够让他在另一个“自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综合参考写出一本更好的《李斯子》。

  在李斯想着如何完成三不朽,又或者是最低两不朽,从而让自己胜过师弟韩非一筹的时候。

  其他一众文武百官、诸子百家博士看着天幕上不仅没有贬低韩非,反而极为公正、客观,甚至是隐隐有所抬高韩非的“李斯”,也是不由得面露惊诧之色。

  毕竟韩非死在狱中一事,他们也是知道的。

  甚至他们更是知道,韩非之所以最后会死在狱中,也与李斯脱不了关系。

  毕竟韩非之所以会被秦王嬴政下狱,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李斯、姚贾在秦王嬴政面前谏言说: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兼并诸侯各国,韩非终究向着韩国而不会向着秦国,这是人之常情。”

  “如今您不任用他,留他很长时间才放他回去,这是在给自己留下后患,不如加罪于他依法惩治他。”

  秦王嬴政正是因为听了李斯、姚贾这样的谏言,最后才决定将韩非下狱的。

  否则原本秦王嬴政是有想过要放了韩非的,毕竟韩非是一个他看中的大才。

  并且最后使得韩非死在狱中的毒药,也是李斯命人送过去的。

  所以说句不好听的,说韩非之死是由李斯一手促成的也并不为过。

  至于李斯为什么要害死韩非这个师弟,这些年也流传有两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