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赵曦看着手中的情报汇总……唉,这武将还真是被束缚惯了。
他之所以放开种谔和郭逵的临机决断之权,目的就是让他们自行选择目标开打。
这倒好,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都还在犹豫中。
对于种谔和郭逵的能力,赵曦还是相信的。在如此厌战的朝堂氛围中,能闯下能征善战的名头,应该是有些能力的。
而这一次,东西两路分别安排这两位,目的就是给西夏造成东西两路不好打的影响,把西夏的主力战线集中到中路来,以促成朝廷的谋划。
这也是到了秦州以后,整个前线指挥部,狄青默默无闻的原因,甚至重大场合都让狄青回避了。
他希望西夏人,能把他看成一个何不食肉糜的荒唐太子,然后……
只是东西两路太不给力了。
至于东西两路挑起战事,从而导致战局僵持,导致决战时不能按期到达……这一点,对于接受了护卫营训练过的新军,奔袭作战,不存在问题,更何况还有轨道。
“殿下,东路军种指挥,已经把斥候放到了五十里,对于方圆五十里的西夏军布置,基本了然在胸。”
“西路军初步拟订,将全线转西,攻打皋兰。如今也整装待发。”
总算是有些动作了。要继续拖下去,赵曦都准备直接下令了。
都什么毛病?非得等主帅下令才打不成?
“殿下,多年的习惯,一下子不好改变。”
“这一次殿下放开临机决断之权,又没有具体的作战目标,一时间无所适从也是难免的。”
狄青很理解种谔和郭逵,就是他处于那两位的角色,也一样觉得选择很难。
“殿下,如此放手,武将好战之心会被点燃。恐怕到时候中路决战,他们会有心无力啊。”
韩绛和吕公弼,包括余靖王素,都清楚赵曦的谋划了,反倒越发担心了。
临机决断,就意味着东西两路都可以任意选择攻击目标。武将没有远见,一旦突进过深,又陷入战事焦灼之境……待中路需要决战之时,面对东西两路焦灼的战事,太子殿下连按期围剿的命令都没法下。
“殿下,皇城司探知情报显示,西夏聚集骑兵已超过二十万众,而按照朝堂推演,其进攻方向肯定是中路。”
“如今我方在中路布军十万,只有六万不足打新军。一旦战事开始,中路压力太大……”
没说会溃败已经是给赵曦面子了。
这几位虽然没知兵事的名声,这些天琢磨这些情报,大形式还是能看得清的。
“殿下,如今之计,一动不如一静。三路兵马提早进入埋伏点,以逸待劳,只需要等西贼进入包围圈,我方直接围剿即可。”
这就有点外行话了。
西夏人也不傻,二十万骑兵不可能傻不拉几的就急匆匆的钻进埋伏圈来。
这不是千儿八百的人,是几十万的大战,即便是围剿,也可能是方圆百里之内的乱战。
可若东西两路无战事,西夏人如何相信中路空虚呢?
同样,若东西两路没有直插西夏境内的态势,如何搅乱西夏武士的军心呢?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第326章 赵曦论战
论策引战的重要性。
这是赵曦在观望几日后,仍不见东西两路有战事时,不得不撰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以机密发布,传达范围为军指挥使以上。
在战前,赵曦是公布了战时保密条例的,这一点很重要,必须得培养军伍的保密意识。
他这篇文章以机密发布了,因为本身就是对这次大战的阐述,也是为东西两路尽快开战背书……都太怕担责任了。
文章详细分析了西夏与国朝这次的战争准备,对东西两路以及中路决战等各方的军备布防做了分析。
然后,针对这次战事的推进和决战做了时间上的推演和判断。
首先,是战略部署。以西夏一方全线寇边为前提,导致双方进入备战状态。
而这种状态是全线备战。不管西夏一方是不是有意要造成这样的态势,但国朝顺其意,在整个边境线进行了全线布防,处处配备重兵,以此给西夏造成国朝不确定西夏进攻方向的假象。
第二步是骚扰战。也是西夏方挑起的,频道的攻击边寨,无休止的派出捉生军,给国朝造成西夏全线压制我方的紧迫感。
如此,国朝不得不分散兵力以抗夏。这就造成整个宋夏边境线,全部进入紧张状态,也让国朝不得不均匀分布兵力。
由于种谔和郭逵原本的职衔,在全线开战之后,不能调用任何一人来主持秦州的军务,唯有让算是有征战经验的太子殿下充当中路军主帅。
这样的双方排兵布阵态势,给了西夏有机可乘的决策基础。然后西夏便选择了从东西两路抽调兵力的行为,目的就是主攻秦州方向……这也就是当下的现状。
而这个时候,东西两路若按兵不动,势必会令西夏一方产生疑虑,也就是怀疑国朝兵力分布。
这时候,唯有东西两路快速展开攻击,并连续攻破对方防线,才能促成西夏一方把重心放在中路进军上。
也只有这样,这一次大决战才能按照早先谋划的方略打下去。
而随着战事推进,东西两路只有以雷霆万钧之势,快速并以绝对优势战力,将西夏的东西两线打乱,打散,打垮,才能促使西夏认定中路军是虚张声势,从而在中路孤注一掷。
同样,东西两路快速进入战时,势必牵制西夏各勋贵的心思,存在让西夏内部形成急功求利,或急于求成的心境……毕竟东西两路的进攻,真正损坏的会是部分勋贵的利益。
如此,东西两路的策引是否发挥作用,将是这次成败的前提。
同时,赵曦在文中也提到了东西两路在推进时,应将中路围剿作为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东西两路不管打哪里,怎么打,打成怎样的战果,必须确保在最终决战和围剿时,能完成前线指挥部的指令,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规定的地点。
这就像放风筝,风向决定风筝去向,风力决定风筝飞行高度,但赵曦必须手里拿着那根线。
这是火器第一次对夏显露,对战时的摧枯拉朽是有一定把握的。他担心新军这般战力,会让东西两路指挥,滋生出野心,忘记本次大战的战略目标,而盲目的把战场向西夏腹地推进……真有这可能。
毕竟,能让国朝扬眉吐气的战事不多,堆积在西军中怨气很重。真有可能在取得一定的优势下,东西两路会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突进……压缩饼干的配备,让军卒不存在后勤不继。
这次大战,预订的战略目标是有限消灭西夏战力,而不是灭国之战。
从某种意义上,现在还不具备灭国的条件。
国朝新军训练只是初见成效,国朝的军备还没有提升到可以一举灭掉西夏的程度。
其次,灭国之战,从来都不是全仗武力施行的,必须是经济、军事、民生、教化等等各方面齐头并进的实施。
决定灭国的原因,不仅仅是靠武力,或者说靠武力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化与威压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