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46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臣有奏……”

工坊城和讲武堂参加大朝会,多数时候是过客,看客,几乎不掺合朝堂的烂事。

当韩缜出列请奏时,整个勤政殿瞬间安静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韩缜身上……

“讲……”

“陛下,工坊城为国朝新兴产业基地,也是一个军民两用的制造基地。工坊城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如今工坊城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制造工坊城所发明的新产品。”

“即便是原来工坊城的作坊,都因为货品的供不应求,不得不增加制作工坊,甚至由匠人加班加点。但仍然无法满足国朝各州府郡县的需求量。”

确实,工坊城出品必是精品,国朝趋之若鹜,加上这些年轨道几乎贯通了国朝州府,使得工坊城产品供不应求。

这也造成了工坊城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在边州,工坊城的产品能高到出产价的十倍左右,还是有价无市。

可韩缜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这一次因为为朝廷营造勤政殿,仅仅取暖一项,工坊城就又有了诸如铸铁锅炉、铸铁暖气包、暖水管道,并延伸出各种各样的取暖产品百余种。皆为民用,甚至小门小户也可以使用相关产品,从而改变原来的取暖及灶火方式。但工坊城的生产能力已经无法同时生产这些产品。”

“陛下,臣以为,工坊城既然是国朝重地,应该专注于军备,以及涉及国朝国计民生重点产品的制造。”

“对于工坊城新发明的物品,凡是可用于民间的,可出卖相关秘法和制造工艺,以精炼工坊城的营造作坊,回归工坊城的职能!”

韩缜的话音刚落,整个勤政殿主殿沸腾了,朝臣们已经顾不得这是在朝会上。

朝廷因为减免了工坊城的税,就导致了京官炭火费的锐减,可见工坊城的收益有多大。

这些年,对于工坊城产品的认同,已经在国朝成为共识。

撇开军备,从官家少年时鼓捣的食品,到军民两用的被褥、马车,水泥,以及后来工坊城生产的农具等等,还有由羊毛纺织产业延伸出来的毯子、大氅、斗篷、衣服,甚至连帐篷都成了远行必备的物品。

这还不提时不时由工坊城流传出来诸如玻璃镜子、抽水马桶、陶瓷的洗脸池子等等稀罕玩意儿。

现在…~韩缜居然奏请官家把这些产品的秘法和工艺出卖?谁都清楚这会是多大的市场,又会产生多大的利润。

别说全部拿下一种产品了,就是掺合到任何一件产品,那都是可以传承几代的产业。

没人能在这时候淡定!

还好,看来应该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是赵曦和工坊城的几位商量好的,在营造勤政殿之时就已经有了计较。

因为王安石奏请市易法的提前,打乱了赵曦步步推进的计划,不得不掺合着市易法一同推动了。

当市易法将要成文之前,抛出这样大的利益,同时推出官民合办各类企业,并收回定价权和审批权,这应该是最好的时机。

食品这块不说了,因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卖了秘法,已经完全属于私人举办。

可剩下所有的产品,赵曦准备这一次让国朝的多数州府都能有一个支柱产业。

不仅仅是马车、玻璃、水泥等早年的产品,这一次还会有民用锅炉、蜂窝煤、家用蜂窝煤灶火、各种取暖配套产品等等。

赵曦不敢确定,这样的操作能不能促进国朝的工业发展,作为引导的作用,他只能做到这程度了。

至于工坊城,除了生产军备,在赵曦的规划里,工坊城定位是研发中心。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不到细分产业的程度,将工坊城定位于研发中心,工坊城将由原来的制造,向创新产品方面转变。

真不用担心会卡壳了,有他这个意外存在,有苏颂和沈括这两位被后世称颂的科学家,就有层出不穷的新产品面世。

这是从王安石递交市易法时,赵曦就开始谋划的,到现在,虽然有些波折,毕竟还是到了可以推开大计划的时机。

就看陛阶下这熙熙攘攘吵吵闹闹的朝臣,赵曦感觉推动这事应该没多大问题。

利益,自古到今都是无法回避的。

抛出去这样一块骨头,想必接下来的措施不会有多大的纷争。

勤政殿主殿的吵吵声一直没停下来,赵曦就这样看着,等着。

“肃静!此乃朝会,成何体统!”

韩琦作为执宰,维护朝会秩序的责任还没忘记,尽管他也在思量自家的利益…~

就早年掺合了的那些产业的收益,已经远远超过了整个家族几代经营下耕地的收益~…当然,这也是因为安南乃至周边小国无限制供应粮食的结果。

若是能在这一次工坊城出卖各种民用产品上分一份羹,对于他韩家这个大家族,也是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

勤政殿传音的效果相当好,在韩琦喊出这一声以后,朝臣们瞬间安静了。确实有些失态了。

韩缜还没有归列,似乎在等着什么……

“韩城主所言之事,诸位臣工有何建议和意见,仍然遵前例,以奏折形式陈述。”

“政事堂诸相公、户部侍郎及以上,吏部侍郎及以上、工部侍郎及以上、工坊城在场臣工奏对……退朝吧!”

赵曦表现的很不爽,这应该是朝臣认为该有的表情吧?

第495章 都是精英

这应该算是第一次启用勤政殿里的朝议庭了。

政事堂几位相公,加上户部、吏部、工部侍郎职以上者,再加上工坊城的几位主官,在朝议庭这可以容纳三五十人的大厅里,仍然显得稀拉。

赵曦已经在陛阶上就坐,而诸位臣工却有点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是就这样立在走道里,还是该随便找个位置坐下。

“这才是议事的模式……不是一半个时辰能商量妥的,诸位就坐吧。”

别看没有指定怎样坐,但没人找不到自己该坐的位置,那怕是半圆弧形的设计,臣工们仍然能恰当的找到自己该坐的位置。

韩琦在陛阶下左侧首位,文彦博居右侧首位,其他官衔为平章事者,知枢密使、权知枢密使等依资历依次顺弧形而坐。

第一排弧形坐还有空缺,但不管是吏部还是工部、户部,就是尚书也都没敢往第一排落座,而是在第二排从陛阶下开始,同样是先官衔后资历的顺序依次坐下。

这时候,有内监端着托盘进来,从诸位相公开始,每人面前的窄桌子上,轻轻的摆好了笔墨纸砚……

整个过程鸦雀无声,都愣愣的看着。

“诸位臣工对工坊城所奏之事有何想法,是否应该如此办理可有建议和意见?”

王中正已经把茶泡好了,赵曦轻轻的啜茶,见众人已经就坐,便开口询问。

这是议政,真正的议政。特别是司马光作为复古的先锋,一直就希望恢复前朝坐而论政的规矩。

而现在这样,正是他司马光有心却不敢推动的。

前朝时,那怕是大朝会,在当初的太极殿和大明宫,也有为臣工们准备的蒲团。

再往前,甚至臣工们都根据品级有相应的矮几,如今,在勤政殿这个议事厅里,官家居然赐坐……也就是说,官家在营造勤政殿时,就已经确定了这样的议事模式。